屋顶双龙戏珠陶瓷好吗
是可以的,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中国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西汉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豪华的器皿装饰上。
双龙的形制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何种排列,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陶瓷行业品牌大全2020年最新版家居媒体联盟整理一线品牌诺贝尔、马可波罗、东鹏、冠珠、宏宇、罗马帝亚、博德、蒙娜丽莎、完美神话、简一、佛拉维斯、顺辉、欧美、欧神诺、鹰牌、能强二线品牌金意陶、新中源、斯米克、冠军、萨米特、卓远、合美、宏陶、嘉俊、森尼、利德有、金舵、罗马、汇亚、荣高、蓝菲尼、唯美、钻石、汇亚、金欧雅、王者、罗马利奥、L&D、威尔斯、百特、康健、特地、强辉、楼兰、路易摩登、格莱斯、博华、加西亚、金牌亚洲、宾利、强辉、美陶、芒果、惠万家、金朝阳、蒙地卡罗、澳翔、冠星王、大唐合盛、骏仕、新南悦、奥米茄、大将军、长安、陶一郎、十二臻宝、惠达、依诺、ICC、壹号等。三线品牌欧洲之星、玛缇、巴丹、兴辉、骏程、赛德斯邦、乐可、卡米亚、金利高、家乐陶、格莱美、意特陶、博华、我e家、名典、晶奇、骆驼、新濠、格仕陶、昊博、意利宝、圣凡尔赛、金科、金陶名家、汇德邦、红蜘蛛、来德利、糖果、威登堡、陶艺轩、QD、圣德保、贝嘉利、华鹏、恒福、中源朗高、利华、利家居、马可贝里、圣保路、新粤、威廉顿、升华、现代、裕景、远方、玛拉兹、卡诺尔、金牌天纬、中盛、协进、天弼、百和、德美、百顺、五福、佳美施、新润成、裕成、长城、神韵、和谐、珈玛、星期七、伊加(仿古)、精艺瓷(仿古)、长谷(仿古)玛缇、绿苹果、宜美家、陶艺家、小蜜蜂(仿古)、珈纳。四线品牌圣马利亚、恒诺、金怡、盛发、维罗、诗曼丽、世外陶源、新世域、优诺、雅陶典、卓丽、尊利、标牌、英基、英超、欧文莱、环球、路易华伦天奴、55度、壹加壹、金石、圣陶坊、欧典、新中瓷、彩蝶、帝舵、名邦、陶博士、尊采、新中瓷、强牌、强标、万宝隆、金钻、尚古印象、欧古、威俊、新里万、星期7、耐尔仕等。其他区域品牌除了前面讲的广东砖,华东砖,还有山东砖,四川砖,江西萍乡砖,湖南的岳阳砖,衡阳砖。这种讲法一般都是以产地命名的。中国的建筑陶瓷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广东、山东、华东、福建、四川、河北等几大陶瓷产区品牌等。各产区的主要情况如下:(一)广东(泛佛山)产区广东是中国陶瓷墙地砖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主要生产基地在佛山,其它有河源、肇庆、清远等产区。佛山陶瓷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企业管理还是产品配套等方面来说,在各大产区中都属一流,引领了中国建陶的潮流。1、产品创新的优势佛山陶瓷除了质量好、花色品种丰富、配套齐全之外,产品创新也是佛山陶瓷的强项。2、人才优势佛山聚集和培养了我国陶瓷业最庞大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3、陶瓷企业的规模优势佛山的陶瓷企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建陶产品就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目前,佛山很多大厂在许多地方都有生产基地。4、形成了完善的配套产业佛山陶瓷有着完善的产业链,压机、抛光机、印花机、窑炉、熔块、色料、釉料、包装等相关陶瓷装备和原材料各呈异彩。5、物流和信息流通优势佛山已成了国内外陶瓷信息交汇的集中地,与世界著名陶瓷企业的紧密联系,使佛山始终拥有新鲜的信息资源。6、环境优势有着“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加上雄厚的资金、强大的研发能力、广泛而通畅的销售网络。(二)山东产区山东产区最大的优势,是其销售区域的辐射面很广,可达东北、华北、华东,辐射半径很大。(三)华东产区以上海一带为代表的华东台资或合资企业,在有釉制品特别是釉面砖方面占有优势,在企业管理方面独树一帜。以诺贝尔等大众陶瓷品牌为主。
华格仕、卡特马克、典匠、章丘、苏泊尔这五个牌子的炒锅比较好吗,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
一、华格仕
是304不锈钢材质,十分的耐蚀耐热。锅里面是菱形纹蜂窝结构,使用是受热面积大,不粘锅、油烟小,因为不含涂层,所以哪怕是用铁铲子用力铲也不怕。
二、卡特马克
这全身都是麦饭石涂层,因此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粘锅。此外,它在使用时受热均匀,几乎不起油烟,在清洗时也很方便,只需要用抹布轻轻一擦就干净了。
三、典匠
非常的厚实,是采用纯铁铸造的,而且工艺很好,受热非常的均匀。整个锅身和把手是一体成型的,而锅则偏大一点,会有点沉。此外,它的锅盖是用杉木制作的,十分的特别,在煮食物的时候会有一阵阵的香气袭来。
四、章丘
它的锅壁呈现幽蓝色,有着一股非凡的质感,而这种效果也只能是在三万六千次的反复锻造下才能实现。它的大小合适,很能装菜,而且炒菜时油烟也少,只需要一点点油就能做成香喷喷的美味佳肴。
五、苏泊尔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粘锅,并且没有油烟,清洗起来也很方便。在炒菜的时候因为锅面很光滑,因此可以减少用油量,十分的省油。
扩展资料
选购技巧:
1、材料:
关于炒菜锅的材料,市面上非常的多,而很多人都会选择不粘锅、或者是其他不锈钢材质的锅,因为铁锅容易生锈,所以很少有人买铁锅,那么,根据研究,铁锅炒菜的话对身体比较好,因为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对于缺铁性贫血的人,用铁锅炒菜更好。
2、尺寸:
锅都是有尺寸的,一般来说,炒锅都是圆的,我们说的尺寸即锅的直径。
1-3人的家庭,适合选择30cm的炒锅,小号的锅,轻便好用,颠锅更轻松。
2-4人的家庭,适合选择32cm的炒锅,这个尺寸也是目前最受家庭欢迎的尺寸,分量足,家里来客人加了分量也能炒的开。
3-5人的家庭,适合选择34cm的炒锅,大号的锅,翻炒起来,菜也不容易糊。
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中,龙是封建权威的象征,因此在瓷器上多有表现。五代越窑的四系龙纹壶,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龙纹瓶,元代的蓝釉白龙梅瓶、明代的洪武白釉红彩云龙纹盘,清代的雍正青釉印花云龙大缸等都是难得的表现龙的佳品。战国至唐代的龙纹一般装饰在器物的流、提梁、把、颈、肩等部位,采用堆贴、捏塑、合模等方法制作立体形象龙。唐以后的龙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表现方法为刻画、印模、绘画等。五代的龙纹基本上呈兽形,龙首有角,无双鬓,上颚唇部微微突起,龙爪一般为三趾,有些还饰以云纹或波涛纹及缠枝蔓草等。宋元时期龙的造型多为蛇形体,5形尾渐细,爪有三、四、五趾不等,宝珠的火焰由一端往外喷出,大部应用于宫廷及佛教用器。明清时的龙纹呈蛇形,双鬓、双角,爪以五趾为主。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辽朝时期,基本上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
宋代龙凤纹在宫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元代龙纹特色很鲜明,元龙纹龙形蜿蜒细长如蛇,头比身躯小,头呈扁长形,上头鼻梁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两种。
平整行鼻尖两侧有龙须,但是很短,尖挺形则无。
龙光头无发或者有几缕飘在脑脖处。
龙张口,露齿,吐舌,额头高凸,两眼凝视前方,角和发朝向后方,龙角与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状如火舌,四足肌肉结实,关节弯曲,爪张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见。尾部渐细而尖,也有少数火焰状尾,一部分龙纹腹部呈环节状,犹如蛇腹,鳞片有多呈鱼鳞状,网格状,胸部和身躯间绘有火焰状条带纹。双龙戏珠纹珠子比较小。
五爪的
明朝的龙纹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的,其总体的特征是龙的形态整体看起刚烈凶猛,龙纹极具威严之气,散发出浓重的皇家气息。龙爪呈风火轮状,五趾间距几乎相等,第一趾与第二趾呈蟹钳状,后四爪同向。龙鼻多数上翘,特别是表现在夔龙上,夔龙鼻高翘并且翻转。
龙发明显,有一簇清晰可量的长竖发,状如火焰,有的倾斜,但是很僵硬。鼻端有两根龙须飘扬,少数龙的龙睫毛比较明显,并且上扬。龙眼睛渐渐的清晰起来。龙嘴一般,上颚要长于下颚,俗称猪嘴,龙大多是尖尾,并且五爪龙居多。前期多数龙纹的龙角描画模糊。
明代早期:龙身比元代要粗大,龙爪如鹰爪雄健有力。龙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上,龙纹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独龙、双龙,还有九龙、十龙、团龙等,这些龙在海水中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明代中期:目光呆滞温驯得像宠物。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明朝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统治阶级糜财无度,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层出不穷。
明代晚期:龙纹简化用笔草率马虎。这一段的历史情况是,嘉靖、隆庆、万历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颇有中兴之势,可惜好景不长。这段时期,龙纹在瓷器上,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早期尚能属阳刚之形,后期则属阴柔之态,龙身更细长,龙首变小,上颚伸出。龙纹简化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笔草率马虎的程度历史上罕见。
进入清朝,清朝的龙纹整体特征比较秀美,端庄。龙头的龙发增多,长披发或者多簇短发。龙的睫毛形态多样,不少被画成倒竹叶形,龙身依然雄壮,但是更显得平和,没有明朝龙纹的那种威压霸气。
龙爪与明朝龙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个龙趾距离较大,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呈直线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锐,看起来特别有力道
龙的下颚普遍比上颚要长,鼻子也没有明朝的那么翘了,比较平整(夔龙纹和羽翼龙除外)。
龙身多为鱼鳞片纹,并且腹部多有明显的环节纹,形似蛇腹,饱满充盈。
龙须大多数向两侧伸展,长且翻转,乾隆以后,眼睫毛现象普遍。
龙身曲度大,题材有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海水龙纹,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其中,蟠龙戏珠纹和双龙抢珠纹在清代尤为盛行,与民间传说“龙爱珠宝”相契合,宝珠一般个体较大,状如火球,尤如火珠。
清朝早期龙的形体和形态具有明朝的遗风,比较威严。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龙怒目而视,龙身健壮,头骨高高隆起,毛发蓬松,勇猛雄健之态令人生畏。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其栩栩如生之态也毫不逊色永乐、宣德。
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见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多二龙抢珠纹。乾隆晚期以后的龙,下颚低垂,状似威严,但实则毫无神韵,感觉上只有一个躯壳,已经没有了龙的精髓。
清朝中晚期龙纹:状似威严实则毫无神韵。当嘉庆爷从他父皇手中接过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
清朝中晚期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中国龙纹图案各个时期的造型风格是承上启下,代代相传,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和各自特点。我们鉴定的时候不要教条,应学习古人的创作构思、装饰技巧、造型特点,开阔思路。。。。。。。。。。。。。。
记得采纳啊
比如这张盘子,就是雍正的过墙龙,雍正的过墙龙特点是闭嘴、团云,当然还是要看胎和底足,雍正过墙龙比乾隆过墙龙底足要深。
这个就是乾隆过墙龙,可以用雍正的一比较就看出区别了,张嘴、云开始拉长了。
这个是嘉庆过墙龙。
乾隆中期过墙龙
乾隆中期过墙龙
乾隆晚期过墙龙
雍正细路精品过墙龙。
主要是瓷器不是那么容易鉴定的,更不是看了几本书就能去鉴定的,当然看我说这些更加没用,要学会辨识古玩必须要多上手,要多买东西,自己不买东西是永远学不好的,天天看书完全没用,实战经验最重要!
例如图三为明代万历朝青花盤的局部特写,图中所示的龙纹绘於圆盤的内底,龙首仍是斜角侧视像,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张开的五爪如同风车,造形与宣德时期近似。但是龙纹的身体以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用长笔平涂法填上均匀的颜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笔画成,内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这种简化的笔法与平涂式的填色方法,让明代後期的龙纹显得比较草率,例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属於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龙纹呈现如此的简化风格。三、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徵。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此处因为缺乏青花龙纹图片,所以暂时用图四所示的黄地绿彩龙纹来做说明。此一龙纹绘於黄绿彩盤的内底处,是清代康熙朝的作品,龙首作张口咆啸状,眼睛略为突出,额头向上隆起,下巴长如戽斗,头上的毛发蓬松散乱,身上的鳞片具有写实性的立体感,五爪张开成「四加一」的形式,犹如鸡爪一般,四肢关节毛短少,成为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徵。相同的龙纹可见於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康熙朝青花海水云龙纹瓶与青花海水龙纹印盒上,其扭身腾跃、威猛有力的形象,呈现康熙龙纹特有的气势与精神。到了乾隆时期,以正面像为首的龙纹开始兴起,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是由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亲自设计,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器物。该器的瓶身呈六边形,由瓶口至圈足各有不同的纹饰,其中位於器身腹部的六个龙纹是全器的主纹,龙首由正前方取像,额头高高凸起,双眼圆睁,嘴巴张开露出獠牙,蓬松的毛发由双颊两侧及头顶处向上飞扬,正是乾隆朝龙纹的最大特色。然而,到了嘉庆时期以後,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如图五所示的龙纹来做说明,此龙绘於光绪朝青花龙纹盖碗的内底,高额头、双凸眼,头发蓬松散乱,爪子如鸡爪般张开,以及关节毛短少的现象,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徵。不过,散乱的头发向後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呈现活泼、稳重及写实等特色,不仅反映出相异的时代风格,也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依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