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高丽青瓷有哪些特征

贪玩的砖头
还单身的月饼
2023-03-19 10:34:03

高丽青瓷有哪些特征

最佳答案
清秀的棉花糖
粗暴的发箍
2025-08-24 07:49:17

高丽瓷器

最具特点的,可以说是其明亮优美的色彩。高丽瓷器自古以其独特色彩博得了世人的好评。代表高丽瓷器的色彩,是青(翡翠)色。它是既有光泽又有高尚得使人勾起深沉情趣的隐约柔和的青色。

高丽人

选择既

放晴

的苍天样明亮又给人以温暖感觉的

翡翠色

、符合

朝鲜民族

情趣和生活感情的固有而独特的色彩,烧制了高丽瓷器。

高丽瓷器的色彩,是根据泥土和

釉子

的成分比

、其互相关系、炉的性能、柴火的质量、

陶匠

的熟练程度,变成青绿色、青灰色、绿灰色、黄绿色等

美妙的颜色

。所以美丽的翡翠色是只有陶匠长期的经验和熟练、高超的技能才能获得的。因此,又说

秘色

,意为只有高丽几个有名陶匠所固有的“保密”色彩。

高丽瓷器与色彩一起,其花纹亦独特、优美而著称于世。花纹有

在湖畔

丝丝垂下的柳枝、双双游玩的野鸭、团团升起的

云团

、翩翩翱翔的

白鹤

、盛开的各种花卉、葱茏的松树等,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优美自然风景。所有高丽瓷器的纹饰,温润而显

造型艺术

形象。纹饰的造型美、纤细而精巧,与高丽人熟练地活用各种形象技法

最新回答
高兴的冬日
寂寞的大叔
2025-08-24 07:49:17

朝鲜半岛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制陶活动存在,制陶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花纹多样,装饰朴素,工艺简单。其主要陶器有罐、壶、瓶、碗、钵、豆、甑等日用器皿。花纹有篦纹、螺旋纹、格子纹、绳纹、莲花纹、忍冬纹等。种类有夹砂陶、灰陶、褐色陶、彩绘陶等。工艺有泥条盘筑法、铸造成型法、辘轳旋转成型法等

12世纪 高丽

12世纪 高丽

佛教仪式用的净水壶 12-13世纪初 高丽时期

寺院青瓷碗 12世纪高丽时期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与朝鲜交往的历史记载。在朝鲜乐浪郡墓葬中出土了汉代陶器、铜器和漆器等;在百济武宁王墓中出土了南朝青瓷灯碗、越窑青瓷壶等。统一新罗时期(668-918),朝鲜半岛与中国唐朝交往密切,大量越窑青瓷源源不断地输入朝鲜半岛。在扶余出土了越窑青瓷玉璧底碗15件;在益山弥勒寺遗址,发现了越窑青瓷残片,同时出土了“大中十二年”(858)铭文陶器;在雁鸭池宫殿,出土了越窑青瓷玉璧底碗等器物,时代考证为公元907年前。

茶碗 17世纪下半叶,18世纪初

17世纪茶道水罐子

高丽时期

十八世纪

12世纪 高丽

统一新罗晚期,浙江地区的越窑工匠将制瓷工艺传到朝鲜半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转换,并开始了生产青瓷的历史。在韩国西南海岸发现许多早期(9世纪至11世纪)青瓷窑址,最具代表性的有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和七良面。至高丽时代(918-1392),制瓷技艺更趋成熟,高丽翡色青瓷和镶嵌青瓷是其主要产品。其窑址群主要分布在全罗南道的康津郡和全罗北道的扶安郡。

高丽 12世纪

卷云菊花折枝纹青瓷碗 高丽 12世纪

13-14世纪

15-16世纪

15-16世纪

高丽时期,“越窑式”青瓷的风格在延续。它不仅直接继承了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而且还融和了中国其他瓷器的风格,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越窑青瓷从原始青瓷(商周)到青瓷的诞生(东汉)到青瓷的完美(唐代),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岁月。而高丽青瓷,从一开始就以较高水准的越窑青瓷为基础,大大缩短了研制过程。“接受-模仿-消化-创造”,历时数百年即趋于成熟,充分体现了“后发优势”

诚心的唇彩
霸气的宝贝
2025-08-24 07:49:17
高丽青瓷是高丽王朝(918~1392年)陶瓷器中最具时代艺术的代表,它是受中国唐宋王朝青瓷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如越窑、耀州窑、汝窑等。高丽瓷在继承、消化中国制瓷技术与装饰手法的过程中能较好地融入高丽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既有中国青瓷传统技术、艺术手法,又有本国文化及艺术特色的独立青瓷体系。其优美精致,是贵族生活的物质、文化象征。部分可与中国宋代汝窑媲美。统一新罗时代生产高温灰釉陶,高丽时代青瓷发展迅猛,受越窑影响较深。10世纪末期后,大量宋瓷输入,以受北方汝窑和南方龙泉窑影响最深,高丽青瓷开始呈现深沉的绿玉式格调,刻划花以菊花唐草为主要装饰纹样,造型以典雅清秀取胜,已不见宋瓷的大胆夸张。12世纪始,高丽青瓷发展达到高峰,釉色综合了汝窑、龙泉窑的工艺特色,产品近似于龙泉窑、汝窑的梅子青、艾叶青、粉青、天青、月白等色,最主要成就在于烧出了美丽绝伦的翡翠色调。器型薄轻乖巧,与雕刻的牡丹、莲荷、唐草、竹节、水禽等图案纹饰巧妙结合,更显和谐与完美。仿生瓷是高丽瓷的魅力所在,人物、鸳鸯、狮子、鸭子、麒麟、摩羯、龙凤、鱼龟等动物形象的水注、砚滴、香薰、笔架等和南瓜、石榴、竹节、荷花、葫芦等植物形象的各式器皿,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栩栩如生和精雕细刻的高度技巧,反应出高丽民族崇尚自然的艺术传统。宋代太平老人《袖中锦》评价为“洛阳花、建州茶、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认为:高丽青瓷“碗、碟、杯、瓯、花瓶、汤盏,皆窃仿定器制度…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色泽尤佳…酒樽之状如瓜,上有小盖,而作荷花伏鸭之形…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承之,唯此物最精绝…高丽工技至巧,其绝艺悉归于公”。其文中并不见高丽象嵌青瓷和白釉堆花、辰砂彩(铜红釉)、铁绘等品种,可见当时(1123年)出使高丽时还没有出现这些工艺。高丽青瓷的生产是由宫廷直接派官员“窑直”管理的。尤以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和全罗北道扶安郡保安面柳川里的窑场最著名。其青瓷产品只供上层贵族,器物务求华丽,重质不求量,故技术上力求精致,不惜成本,广泛采用青瓷堆花(化妆土堆花)、透雕(镂空雕)、象嵌(镶嵌)、辰砂(高温铜红釉)、象嵌描金(镶嵌描金)、铁绘(褐彩)等高难度与精工技巧,或单独使用,或多种技术综合于一件器物。仁宗长陵出土的青瓷瓜形瓶及方形台还有类于宋代青瓷高雅宁静,而青瓷透雕七宝香炉(、青瓷透雕唐草纹盒)、青瓷象嵌透雕龟甲纹套盖、青瓷透雕双龙笔插、青瓷龟形水注、青瓷堆花莲荷唐草纹水注的华丽精巧,已超过宋瓷几与金银工艺争胜了~

小巧的口红
直率的芝麻
2025-08-24 07:49:17
中国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汉。作为产量巨大的手工业生产系统,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艺、装饰等差异而形成地方特色,古人遂以“窑口”命名这种特色。事实上,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瓷业“窑口”的格局,但是从唐代开始,在文献中才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它们各以青、白二种釉色显示特征,遂有“南青北白”之说。转型于五代、成于两宋的中国瓷业之“窑口”达到昌盛阶段。中国近代第一部陶瓷通史《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湘著,1934年)记载:“宋代瓷器,真能集前代之大成……至大观、政和等时作品,则釉薄如纸,胎薄如漆壳,声如磬,具有胎和釉溶成难分之瓷。瓷器至此,可谓登峰造极矣。”此书统计,唐五代时,全国窑口不过十数,而两宋则达到20多个,而降至元代,又数不过十。

一、窑口众多 空前绝后

陶瓷学术界将宋瓷分为八大窑系,分别为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窑系、钧窑系、磁窑系;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饶州窑系)、建窑系。其实还应该有个“官窑系”,可合称“宋瓷九大窑系”。辽国的“缸瓦窑系”也应该列入宋瓷窑系。还有的学者列出“吉州窑系”等等。在九大窑系中,相关窑口至少有百个以上。

众所周知,九大窑系中,“越窑系”止于南宋之初,其他窑系在元代初年大体还在延烧,但质量明显下降。到元代中后期,建窑、定窑两系退出历史舞台,其他窑系也基本衰微,仅“景德镇窑系”尤其是继承唐宋青花工艺的“青花瓷”一支独魁天下,自此,宋代中国南北各地百千瓷器窑口“各美其美、美美共美”的时代便成为历史的定格。

其实,还有大量的“窑口”无法进入现有的“窑系”之中,如邢窑、婺窑、瓯窑、宜兴窑等等;况且即使被列入某个“窑系”的“窑口”,它自身同样存在特色性甚至内涵的复杂性,为此,近年来有学者对“窑系”之说提出了不同意见。

北宋 白地黑花童子垂钓图椭圆形枕 河北省博物馆藏

我认为,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乃文化衰弱之表现。故以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

二、名窑辈出 登峰造极

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给宋代名窑定位,起于明代《宣德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一记载成为“宋代五大名窑”(柴窑被列为五代时期名窑)之说的来源。可见,明人评价两宋名窑,以窑器是否进入宫廷为标准。

目前考古界已确认明代学者认为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南宋官窑、钧窑、定窑各窑窑址所在,唯北宋“官窑”尚未发现,“哥窑”身份未获定论。

近日,陕西富平银沟窑址群的发现,为“鼎州窑”及“柴窑”的发现提供了重要资料。该窑址群发现窑炉318座,出土标本包含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等品类;从瓷器成分分析看,窑工已掌握胎、釉的二元及二元以上配方技术,比景德镇同类技术早近300年,其中又以白瓷及青白瓷技术占据最高水平。

事实上,1949年以来经考古发掘的宋代耀州窑、越窑、龙泉窑、湖田窑、建窑、吉州窑、内蒙古赤峰市的缸瓦窑、宁夏灵武窑等,从出土的精美瓷器与文化影响力而言,哪个又不可以位居瓷器“名窑”之列呢?!

两宋“名窑”之所以称为“名窑”,主要是看几个方面:一是明代人的评价标准,即其器物能否入贡宫廷;二是它是否在工艺上具有开创地位及先进性,从而成为“窑系”的领头者和命名者;三是看其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以北宋“九大窑系”为例:

1、官窑系:北宋官窑、汝(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哥窑等。

2、定窑系:河北曲阳定窑;陕西平定窑;山西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彭县窑等。

3、钧窑系:河南禹县钧窑、河南临汝东沟窑等以及此后的宜钧、广钧、炉钧等。

4、耀州窑系: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南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州窑;广西永福窑等。

5、磁州窑系: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修武当阳峪窑;河南鹤壁集窑、宝丰青龙寺窑、禹县扒村窑、安阳天僖镇窑、密县窑、登封曲河窑;山西平定窑、榆林窑、介休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山东德州窑;安徽白土镇窑等。

6、景德镇窑系: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湖北武昌金口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7、龙泉窑系:浙江龙泉窑以及庆元、遂昌、云和等县龙泉窑场;江西吉安永和窑(吉州窑)、泉州碗窑乡窑等。

龙泉窑青釉刻花带盖五管瓶 温州市博物馆藏

8、建窑系:福建建阳市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临汾窑。

9、越窑系:主要分布在余姚上林湖一带,宋代一度曾作为“贡窑”,南宋初之后停烧。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三、官窑成熟 造福南北

两宋时代是中国官窑制度成熟时期。笔者曾撰文认为中国瓷器官窑之制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但专为宫廷所设的“官窑”或“内窑”目前所知仍出现于两宋。

正如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所说:“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兴后苑,号邵局,袭旧徽宗遗制,制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到“修内司官窑”时也讲它是“袭故京遗制”。

以上宋人所讲表明,北宋汴京确有“官窑”,惜迄今尚未发现窑址。而宋高宗定都临安后,也命有司设京师官窑,初为“修内司官窑”,后又增设“郊坛下官窑”。前者即1998年以来发掘之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后者早于20世纪初已被人在杭州南郊乌龟山发现,50年代做考古发掘,现有南宋官窑博物馆给予保护和陈列。

关于修内司官窑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古人明确说到属于北宋“官窑”系列的还有“汝窑”。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讲:“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宋 汝窑青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

又宋人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也说:“故都时定(窑)器不入禁中,唯用汝(窑)器,以定(窑)器有芒也。”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有同样观点,而且他对北宋“汝窑”和“官窑”的关系也有很好的交代:“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有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汝窑”作为北宋官窑,曾长期不知窑址在于何方,1986年汪庆正先生从河南宝丰瓷厂王留现同志处获得信息,遂终于发现汝窑窑址就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后赵青云先生主持该窑址多次考古发掘,收获丰硕。

北宋之末,“汴京官窑”及“汝(官)窑”随着东京的失守,其掌握高技术的瓷业人员应该南下临安,参与了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的建造及生产。这已经被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的发掘资料所证实。

宋 官窑大瓶 故宫博物院藏

而两宋官窑技术还影响到“哥窑”及龙泉窑技术的革新。诚如南宋初人言,北宋时期,“江南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然到南宋中后期,龙泉窑使用了石灰碱釉,烧成令人惊艳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其中的黑胎青瓷在工艺特征方面甚类南宋官窑器。古陶瓷学界也都认为南宋时期龙泉窑确实受到南宋官窑薄胎厚釉技术的影响而达到了技艺的高峰。

南宋临安官窑与哥窑的关系至为密切。无论真实的“哥窑”是在杭州还是在龙泉县,都脱不了与南宋官窑的传承关系,故古陶瓷界有“官、哥不分”之说。

“哥窑”一称出自元代,原称“哥哥洞窑”,元至正二十三年刊刻的孔齐所著《至正直记》说:“乙未(1355)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曹昭《格古要论》也讲:“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而明初《宣德鼎彝谱》说“哥窑”器见于“内库”,且判为宋瓷。明朝人高濂《遵生八牋》也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宋 哥窑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藏

由上可见,至少在元代,“哥窑”即被列为宋代官窑,而且还有旧、新两种,况且即使是新烧者,也“绝类古官窑”,“官、哥不分”其实早在元代已成定说。

至于真实的哥窑究竟在哪里?明人高濂《遵生八牋》说在杭州凤凰山下,而同样为明代成书的《七修类稿续编》及《浙江通志》等则说是在龙泉。不过,综合分析元代有关哥哥洞窑的史料及明代高濂所说,应大体可以认为“哥窑”初在杭州;哥、弟二窑并存及在龙泉一说晚起于百年之后,其中附会、传说成分较多。

为此,杭州老虎洞窑址出有元代器物,它与“哥哥洞窑”是否有关,值得今后关注。

四、外销陶瓷 遍布四海

中国瓷器外销,至少起于南朝。唐代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这方面证据有四:

一是宋瓷实物在世界各国发现甚多。如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列国,南亚印度、斯里兰卡,中亚的伊朗乃至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宋代文献《萍州可谈》(朱彧)、《诸蕃志》(赵汝适)、《云麓漫钞》(赵彦卫)等也有宋瓷大量外销的详实记录。

二是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如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技术来自于中国的汝官窑;日本的濑户窑也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带动了日本瓷业的诞生;埃及的法蒂玛王朝(966—1171年)开始仿制中国瓷器;伊朗、伊拉克一带的伊斯兰陶瓷工艺中也兴起仿造中国陶瓷的风气。

三是这时瓷器外销为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一个新的国际化称呼——china

义气的煎蛋
清爽的花瓣
2025-08-24 07:49:17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产品多样,富于装饰,技艺娴熟,工艺精细。瓷艺荟萃,相互促进,争芳斗艳,独具风韵。全国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进而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形成八大窑系。大江南北,各地窑口竞相仿制。由于北宋皇宫的特殊需要,选定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由宫廷直接垄断或派职官进行监烧,专为宫廷显贵烧制御用品,更由于宫廷的赏识与宠爱,又将这五大名窑的产品作为官窑产品,为了显示皇宫的独尊,有的产品甚至禁止在民间流通和仿制,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广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宫廷垄断后,则成为皇宫御用的工艺美术陈设品,民间禁用。五大名窑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宋时期陶瓷发展历史,跨进了繁荣昌盛的新格局。

1) 汝窑:因产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寻,汝官窑已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归汝州管辖)找到。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土质细腻,胎坚细蜜,釉色润泽,釉中和玛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虾青,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赞美。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若碧玉,扣声如磬 ,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底上有细小支钉痕。汝窑分为汝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和民窑(即临汝窑)两部分。民窑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富于装饰,艺术性强,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坚固耐用,备受青睐;而宫廷用瓷则造型秀丽,工艺精细,玛瑙为釉,釉色蕴润,胎呈香灰,满釉裹足,开片密布,高雅素净。

汝窑是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盘、碗、碟、洗、尊、盏、托、水仙盆等。盘、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有3-5个支烧痕。碗是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方花瓣式,水仙盆为椭圆形。

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

2) 钧窑: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钧台窑经考古钻探、发掘证明,该窑址总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品种的烧造区,即白地黑花瓷、青瓷与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钧窑烧造区。这里的钧瓷纯属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窑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铁足,芝麻酱底,窑变美妙,红紫相映。开片密布,釉层蕴润,做工精细,胎坚致密。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钧窑的花盆及盆奁儿,为了适应北宋皇宫的设计需要,盆及盆奁儿同号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汉字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以次递减,形成了钧瓷独有的特点。

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瓶、出戟尊等。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钧窑釉料配方一致,由于入窑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窑后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以后花釉、彩瓷开辟了道路。钧窑另一个特点是坯胎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釉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补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一厥不振。但在宋钧盛名影响之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与宋钧相比大为逊色,偶尔也见有带红紫斑一类的瓷片,是有意识的在青釉下涂一块红铜釉。烧出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满全身,更没有象宋钧那样绚丽多彩的窑变颜色。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釉色化学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则仅0.098%,这也说明钧釉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如此一类的钧窑遗址仅禹县境内就有九十六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相类似的瓷片相当普通。此种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较简单的釉料配方制成。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色、黄褐色、橙黄色,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缸之类的器物较多。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技术和生胎的强度,一般说元钧釉厚施釉二、三遍,烧成后大多釉垂如蜡泪。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没有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的斑点。更由于炉温掌握的晶彻的珠光釉,时而因温度不足或温差不一,使之釉面显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薰发黑等色调。虽有天青、天蓝、月白、紫红斑等釉色,但极艳丽细腻,莹润的已不多见。制法上元钧与宋钧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宋钧多采用支烧满釉、器底遗有细小支钉。元钧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间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较薄,是元代钧窑突出的特点。

3) 官窑:据宋•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北宋官窑窑址已深埋地下7米无法寻找,而南宋官窑窑址经考古发掘已在杭州乌龟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窑由于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当地并无瓷土、釉药原料,也可以从汝州、禹州等地运去原料,然设窑烧造官瓷,当然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弦纹炉与北宋官窑的冲耳三足炉,二者釉色极相似,不仅风格雷同,甚至一脉相承。

北宋官窑的原料也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官窑产品胎骨有白、灰、红等色,白的含有铁质的黑釉护胎足,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薄如纸,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和开片等纹样,也有作鳝鱼血状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丝铁线两种大小不同的开片,成为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其造型多炉、瓶、壶、尊、碗、盘、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窑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把都城由汴京(开封)迁到了浙江临安(即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在北宋南迁时,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继迁到南方,这时北方一些瓷窑逐渐衰落,甚至停产,而南方制瓷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南宋迁居临安后,在凤凰山下设窑,称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后来又在乌龟山下的郊坛另设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以上两个官窑统称“南宋官窑”。

修内司官窑:至今没有发掘仅据曹昭《格要论》记载,“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类似,有黑土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

郊坛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乌龟山。上世纪50年代起作了多次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胎质:有黑灰胎和黑褐胎两种、胎薄者施釉较厚。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黄色、油灰色、釉面有开片纹,纹片较大,有冰裂纹。

造型有:盘、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传世品有方、圆、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贯耳、胆式弦纹瓶。葵口花式盘、葵口圆口碗、盏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器物多采用支钉支烧,洗有5-8个支钉。少数器物从造型和釉色,纹片都与哥窑难以区分。官窑制品明、清御窑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质量最好,有达到乱真的程度。

4) 哥窑:产自浙江龙泉,相传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烧瓷谋生,而且都比较成功,然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更为名贵,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与青睐,榜上有名,既称哥窑,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黑灰胎有“铁骨”之称。其釉为失透的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还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色。器表纹片装饰,大小有别,有的大纹片呈现黑色,而小纹片呈现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美称。但也有纯小开片纹者,纹片全部呈现黑色,世称“百圾碎”为其绰号。传世的哥窑器造型有:各式瓶、炉、碗、盘、洗、碟和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之别。

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列名于宋名窑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哥窑已被当时认定为宋窑,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对象。然而由于它的传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贵。更由于传世少,稀有难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现仿烧。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旧哥哥窑出(指出产某地,产地待考),色青浓淡不一。也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旧哥哥窑当指宋代哥窑,而从元末已出现的仿哥窑则为新哥窑。《格古要论》没有说明哥窑与弟窑之关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瓷的龙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窑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发掘,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窑的窑址。而釉面布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址的一种产品,很有特点,生产作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的把它分为哥窑、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景德镇有专仿哥窑的产品。

5)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瓷村。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唐代始烧白瓷、黄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等器形。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瓶、枕等类器物,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釉、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坚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黄色,因覆烧而形成形成无釉的芸口,釉流有泪痕。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北宋晚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既专为皇室烧造,有些器物入宫后刻“风华”、“寿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刻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定窑黑釉,釉色黑如漆。酱釉器有内白釉外酱釉的复合釉。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窑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影响一批瓷窑,如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摸仿定窑白瓷,形成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霍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

三、 八大窑系的形成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鼎盛阶段,它为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可谓百花盛开、群芳争艳,名窑迭出,窑系形成。陶瓷界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基本面貌。官窑林立,民窑四起,新产品层出不穷。根据各种生产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技法的不同,除了上述“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并列的,还形成了八大窑系。北方地区有: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钧窑系;南方有泉龙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越窑系、建阳黑釉瓷窑系等。

同一窑系生产相同的品种,但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如定窑系以薄胎白釉产品为主流;耀州窑则以青釉刻、划花品种为特点;钧窑系以钧红、天蓝釉为特点;磁州窑系以白地黑花为主;龙泉窑系以翠青釉取胜;景德镇窑系以青白瓷为特点。同一窑系又各有多种产品,如定窑系除印花白瓷,尚有黑釉、紫釉、绿釉、等品种,形成了黑定、紫定和绿定等独特的风格。而磁州窑系,除了白地绘黑花,还有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划花,刻花,宋三彩与宋加彩及其绞胎、绞釉等多种工艺的新品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各窑系的产品种类和装饰艺术及图案内容。

(1) 定窑系:是北方重要瓷窑体系之一。定窑因刻花、划花、印花著名,又以首创覆烧工艺而著称,影响极大,波及很广,各窑竞相效仿。宋室南迁,曲阳的工匠也随之南选,将定窑的先进工艺带到景德镇,曾对当地瓷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定窑在北方受影响较大的有山西的平定、阳城、介休、霍州窑,北京的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河南的鹤壁集窑等,南方地区除景德镇窑尚有江西的吉州窑和四川的彭县窑等。定窑系以烧白釉印花为主,兼烧黑、酱、绿釉以及白釉剔花瓷,并以曲阳为中心,产品质量居各窑之上,也最具代表性,产品以折腹盘、碗为大宗。北宋前期为定窑的鼎盛期,胎薄质细,釉层匀净,工艺精细,光洁润泽,并采用刻花、划花和印花技法,构图严谨,题材广泛,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其中有花卉、动物、人物、禽鸟及婴戏图等,尤以孩儿枕为其代表作品。定窑的覆烧工艺为首创,对全国各地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得以迅速推广,河南的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都发现了大量的覆烧垫圈窑具,就是证明。

定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尤其定窑的印花技术广为传播,有的摹仿器形,有的摹仿纹饰,有的则摹仿釉色,有的摹仿烧法,直到金元时期还在继续效仿,其结果形成了以定窑器为中心的定窑系。

(2) 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之一。它的产品气势磅礴、画技熟练流畅、图案丰富,品种多样,深受民间欢迎。装饰以白地黑花、剔花、划花、刻花、褐彩等多种技法,内容和题材更是丰富多彩,有花卉图案、禽鸟游鱼;有人物风景、诗词歌赋;有吉祥语、姓氏铭记。为招徕顾客,各窑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磁县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居群窑之首,画法流畅,一气呵成,刚健挺拔,颇具北国雄风。修武当阳峪窑以剔花、划花见长,利用化妆土形成多层次的色彩对比,技法娴熟,纹饰活泼,别具神韵,其绞胎更是工艺独特,图案清新,有的组合为花朵盛开,还有的犹如羽毛折起,又似孔雀开屏。登封曲河窑则以珍珠地划花见长,将金银器的钻花技法移植运用到制瓷器上,独具风采。禹州扒村窑也以白地黑花见长,粗料细做,画风更加豪放,其色黑如铁、白如玉、红如珠、绿如翠,绿釉红彩,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尤以宋三彩之精,加彩之美,更传为佳话。山西介休窑则以黑釉剔花构成自己的雄浑风格。江西吉州窑盛烧于南宋,融磁州窑和建窑之长于一体,其画风既有北国之雄姿,又具有南国的精巧细腻,更创一种剪纸贴印花技术而闻名于天下。

磁州窑以浓厚的地方风味,淳朴的民间艺术风格,影响大江南北,颇受人们喜爱。宋、金、元、明、清、盛烧不衰,除北方外,连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也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

(3) 耀州窑系: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该窑始烧于唐代,以白瓷、黑瓷、青瓷及素胎黑彩瓷为主,也兼烧唐三彩。中经五代,到了宋代改烧青瓷为主,以刻花、划花、印花青瓷盛极一时。北宋中期曾为皇宫烧造贡瓷,其造型、纹饰大多与定窑相似,然而釉色有别。刻花技法娴熟,略胜定窑一筹。图案丰满,立体感强,颇具艺术魅力,对其它各窑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个以耀州窑为中心的耀州窑系。其中波及到河南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州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鲁山段店窑、新安城关窑和安阳善应窑等,它们皆有印花青瓷产品的出现。然河南各窑的产品釉色偏绿,而刻花浅,施釉后凸凹不明显,花纹疏密有致,不及耀州窑图案丰满,纹饰繁密,具有其明显的地方风格。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容县窑,为了适应当地和外销的需要,也仿烧耀州窑风格的产品。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的青釉,使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有别于耀州窑和北方青瓷采用铁的还原釉。但其色彩、造型、纹饰均与耀州窑相类似,仍属于典型的耀州窑系的青瓷系列。

(4) 钧窑系:钧瓷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复烧于金元。铜红釉的烧成乃钧窑之首创,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红紫相映,绚丽多姿,窑变美妙,艳美绝伦的艺术风格。钧瓷从创烧以来,原为民间生产日用生活器皿,由于造型端庄,胎坚致密,工艺讲究,釉层蕴润,窑变多样,五彩缤纷,备受民间所青睐,更受到北宋皇帝的赏识与宠爱,到了北宋晚期被宫廷垄断为官窑,在禹州城北门里古钧台附近设窑,专烧御用品,并派职官监烧,凡不合格者一律砸碎就地深埋。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艺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窑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金对峙,北宋南迁,官办的钧窑停烧。然而钧窑器的烧制技术仍广为流传,各地竞相仿制,金元以来钧瓷生产达到了复苏的程度,以河南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遍布北方四省(区)河南、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等27个县、市,并以河南为最。江南地区仿制钧窑也蔚然成风,如浙江、江西、江苏、广东和广西各重要产瓷区域都在仿制,烧制出各具特色的仿钧作品。在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以及江西景德镇窑等烧制的低温釉艺术陶瓷的窑口,所仿作品世人往往都冠之一个“钧”字,如宜兴窑的釉陶称为“宜钧”或“坭钧”,广东石湾窑仿钧作品称“广钧”,而景德镇窑瓷器上的低温釉装饰则称为“炉钧”加以区别。各窑的仿制,既保留了钧瓷的传统工艺,又各有创新。钧窑窑变奇特的魅力影响之大,波及之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称雄于其他四大名窑之上,至今钧瓷生产仍延续不断,加之先进科学的介入,可谓仿古创新,再现辉煌。

钧瓷文化更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风格独具,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大放异彩。中国钧瓷集科学技术、工艺美术、釉面装饰、造型艺术、东方美学及其华夏民族的优秀气概等方面,因而它不仅被北宋宫廷所青睐,还博得了古今中外专家、学者及广大社会各界钧瓷爱好者的赞赏与珍藏。

(5) 龙泉窑系: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继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传统,集三家之长,烧造出釉色纯正,造型优美的青瓷。到南宋时已达鼎盛,尤以梅子青和粉青称雄一时。南宋时应皇宫贵族需要,也烧造仿官窑产品。梅子青釉有同汝窑釉色类似的美感,釉质浑厚如玉,色如翡翠,又似蓝空映照下的淡绿湖水。然而由于梅子青釉烧造工艺极为复杂,要多次挂釉,多次烧成,又要白胎映衬,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名贵的产品,仅南宋烧造,传世甚少,愈加珍贵。元明两代仿烧不断,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全部废止。

龙泉窑由于产品精良,尤以翡翠般的釉色,颇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品行销各地,从内蒙到云南,从甘肃至沿海各地皆有流传,东亚、东非乃至阿拉伯诸国及欧洲各国,也都喜欢龙泉青瓷。

南宋时龙泉窑系开始形成,其传统工艺及先进的技术,首先传播到邻近的庆元、遂县、云和等县,然后波及到江西的吉安(吉州窑)、福建的泉州窑。元代以后龙泉窑系的规模更加扩大,尤以浙江省的瓯江两岸群窑密布,多达200余处都在仿烧,与此同时,福建省境内的许多名窑也争相仿制,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

(6)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誉。青白瓷以其质地精良、工艺精细、胎骨洁白、细腻致密而闻名,又以制作工整、釉层莹润、薄而透明而著称,具有青秀美玉之质感。

青白瓷除了胎土细白,釉润如玉之特点,其造型、纹样装饰又受到定窑影响,多以刻、划、印花,并辅以篦点,篦划之装饰,碗里刻花,内外可以映见,更增强了青白瓷的艺术魅力。景德镇青白瓷有其创烧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北宋早期的产品多光素无纹,有细小的开片、规整的造型和润洁如玉的釉质,以此博得人们的赞赏。中期以后,刻花、篦点及篦划纹饰大量出现,特别宋神宗元丰(公元1078-1085年)纪年墓出土有刻花小盘数件,均为芒口(即口沿无釉),显然是采用定窑覆烧工艺技法。而北宋晚期直至南宋以后印花装饰技法盛行。

由于青白瓷产品精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赞赏,其产品广销国外,更由于畅销,各地窑口竞相仿制,逐形成一个青白瓷窑系。江西的吉州窑、南丰窑、赣州窑,福建的德化窑、泉州窑、永春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浦城窑、莲江窑、闽清窑、闽侯窑、仙游窑、漳浦窑、建瓯窑,广西省的藤县窑、容县窑、兴安窑,湖南省的衡阳窑,湖北省的武昌窑,安徽省的寿州窑,广东省的潮州窑、西村窑等,均有仿制品问世。已往对北方窑址和墓内出土的青白瓷甚至传世品,都视为景德镇窑的传世品或客窑样品。经考古调查与科学考古发掘证明,河南地区的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宝丰清凉寺窑、临汝窑严和店窑,豫北地区的安阳善应窑及其最新在郑州市区东大街道路加宽改造工程中,也发现有烧造青白瓷的窑炉和出土大量的青白瓷残片和窑具。除与景德镇窑有相似之处,还有其各自独特的地方风格。进而说明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不仅畅销国内外,而且其烧造技术也传播各地,被各地窑口所效仿,从而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竞相仿制的青白瓷窑系。

(7) 越窑系:越窑形成最早。公元3世纪时,在浙江的上虞、宁波、绍兴地区就已形成早期的越窑系。五代、北宋初年,又以余姚上林湖为中心,再次形成烧造“秘色”青瓷的越窑体系。越窑的釉色和刻花装饰,曾对北方的定窑与耀州窑产生过重大影响。早期定窑饰以浮雕莲瓣纹的居多,莲花瓣式肥大,与五代、宋初越窑风格类似;五代吴越钱氏向中原王朝称臣进贡,宋代以后又贡宋。据《册府元龟》、《宋会要》、《宋史》、《十国春秋》、《吴越备史》及《宋两朝贡俸录》诸书记载,宋立国初朝,从开宝到太平兴国十数年之间,吴越钱氏向宋王朝贡奉的越窑青瓷多达17万件。大量越窑青瓷进贡北宋皇宫,这对于主要生产白瓷的北方瓷窑产生了一定影响,较为明显的是陕西耀州窑,耀州窑从北宋早期就开始仿烧越窑浮雕莲瓣碗,宋人称之为越器。定窑突破了青、白瓷的界限,也烧制浮雕莲瓣装饰,越窑的划花装饰工艺也为定窑所吸收。至于汝窑与越窑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竞所著《奉使高丽图经》记载:“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抵相类。”说明秘色的古越窑,同汝州新窑器同时存在,不仅天青釉色汝窑与越窑同高丽青瓷十分相近,而且越窑的烧造工艺“裹足支烧”的方法也同汝窑的特征一脉相传。特别最近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烧造区发现的贴莲花瓣粉青香熏炉,和青天釉套盒,以及带有镂雕技术的圈足镂孔器,从造型、釉色到制作工艺均与越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越窑的成功所在,主要是釉色为“千峰翠色”,其典型产品称“秘色器”。所谓“秘色”是指工艺复杂,后人难仿,其技法秘不可传。其主要色调类玉、类冰,其釉偏黄或青中闪黄,以艾色为贵,并追求玉的质感,也有犹如清水般的湖绿色。器形多样,有碗、盘、洗、碟、杯、盒、罐、钵、釜、瓶、灯、盂以及执壶等,并以罂和茶瓯最为突出。还非常注重器表的刻、划花纹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古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进而说明,越窑釉色秀美,所以颇受人们青睐。北宋以来,无论南北、中外,都竞相模仿越窑青瓷,使之成为一个越窑青瓷体系。

(8) 建窑黑釉瓷系:建窑也称建阳窑。以黑釉茶盏天下闻名,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黑釉茶盏,底款刻有“供御”、“进浅”等字样,古文献中称为“乌泥建”、“黑建”、“紫建”,日本人称之谓“天目瓷”,则是对建窑黑釉器的美称。

建阳窑黑釉茶盏胎体厚重,色黑坚硬,釉内多含铁结晶形成的各种花纹。其纹样丰富多彩,变幻无穷,既有“鹧鸪斑”、“玳瑁斑”之名,又有“油滴”、“星盏”和“兔毫花”(或兔毛花)之称,其美丽的结晶为世人所称道,特别受到当时宫廷贵族及文人雅士的爱好,由于当时斗茶风盛行,并成为一种时尚,建窑盏为他们斗茶聊天增添了无尚的乐趣。斗茶风在全国流行,对社会影响极大,地跨大江南北,流行各地,波及很广。特别由于黑釉盏釉黑宜茶,盏浅益干,更适合“相逢论知己,斗茶分高低”的雅趣,所以各地竞相仿制,构成了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系。北到河南、河北、山西,西南到四川、广西,东南到福建、江西、浙江等都在生产黑釉盏,有的仿烧兔毫,有的仿烧油滴,有的仿烧玳瑁和鹧鸪斑彩,有的烧制曜变天目。江西吉州窑的树叶天目为其独创,河南各窑则以星光密布为之特征,尤以焦作李封窑更以器物口沿或器盖周边刷上白釉形成“白覆轮”更为独特,别具风采,不同地区不同窑口,以其不同的图案装饰,别具特色,各有所长,又具有不同的地方风格。

动听的心锁
笨笨的灯泡
2025-08-24 07:49:17
位于扬州市盐阜西路的扬州博物馆,是典藏扬州这个中国古代重要商业都会历史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原址在目前的史公祠,后搬进现在的天宁寺内。在天宁寺这座古建筑中,博物馆收藏三万多件精采文物,藏品特点与扬州历史息息相关,较为重要的汉代漆器、玉器、铜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清代书画等。扬州博物馆的馆藏重点之一是清代书画,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扬州八怪的两百多幅书画作品。扬州八怪是当时书坛上一批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画家,他们以造化为师,不因循前人旧法,为中国文人画开创一片新天地;同时也由于八怪多数以卖书画维生,于是,他们得把市民的审美习惯注入画中,把文人画人世间象牙塔中释放出来。在扬州博物馆众多的文物藏品中,扬州本地出土和传世的古代陶瓷,都颇具特色。近二十年来,在城市遗址和郊区墓葬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和标本,种类丰富,窖口齐全;其中有中国产的阿拉伯文扁壶、唐青花瓷、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和西亚产的缘釉陶壶,引起了国际陶瓷界的高度重视。特别的是,大批唐、宋、元时的外销瓷器如长沙窖、越窖、寿州窖、巩县窖、邢窖、定窖、景德镇窖、龙泉窖、建窖、吉州窖等的出土,证实了古代扬州不仅是繁荣的商业都会,而且是传统的陶瓷市场和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另外,玉器及金属工艺品也是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此馆收藏的辟邪玉壶,造型以一辟邪作跪坐状,中部镂空,头顶开圆口,上置球钮银盖。此壶材质为新疆和阗白玉,辟邪身刻细圆圈纹、羽毛纹和毛纹。此玉壶造型奇异,工艺精湛,采用圆雕、镂空、浮雕、阴线细刻手法于一体,是一件稀世珍品。

如意的秀发
跳跃的羊
2025-08-24 07:49:17
宋汝瓷的特点

天青釉:指汝窑青瓷多呈淡天青色,釉层均匀较薄,釉质滋润,呈现玉质的半乳浊状。用30—4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到“廖若晨星”般稀疏明亮的大气泡。汝瓷的色泽,呈现出一种天青和淡天青色,经实验可知汝瓷的这种釉色要在比较低的温度下烧造而成,这种青瓷色调呈现一种平和、淡雅的气韵,很符合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识,。这种淡天青釉对以后朝鲜半岛高丽青瓷的发展影响很大。近年的仿品釉层较真品厚,色泽多发天蓝色,是在釉料中配入另外的呈色剂,与真品的淡雅天青色有一定距离,放大镜下观看,仿品气泡多如鱼子般细密并纠集成片。

蟹爪纹:指釉面上多有细碎开片纹,开片往往呈鱼鳞状,形象地讲,这种开片很像照相时对焦不准产生的重影现象。

香灰胎:胎色为香灰色,类似燃烧后香灰的色泽,说明当地胎泥的含铁量比较大。有机会上手残片标本会发现,其烧制火候似乎普遍不甚高,质地比较纯净,但断面手感一般比较粗糙,。

芝麻钉:在装烧工艺上,汝窑多采用满釉裹足和支钉烧的方法。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粒,近年的仿制品支钉痕普遍较真品大,大如绿豆且多做成圆点状,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的仿烧汝瓷也是如此。汝瓷真品支钉痕小而稍扁,一头有尖,酷似芝麻形状,其数量多见三、五个,少见六个。另外,鉴定中还需注意一个细部特征,真品钉痕为白色,与汝瓷的香灰胎色并不一样,说明宋人制作支钉采用了质地纯净的瓷土原料,这种硬质白瓷土含氧化铝较高,从而使汝瓷细小支钉的耐火强度得以保证。

关于宋汝瓷

近年考古发现表明,汝窑中心区位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代属汝州管辖),并揭示出了大量烧瓷遗迹、遗物,从而解开了汝窑烧造地之谜,但其究竟是官营御用窑还是供御的民窑场仍存在争议,古今称颂的汝瓷一般指北宋晚期哲宗元佑元年汝窑始奉宫中之命烧制的淡天青釉瓷,当然,在奉命烧制淡天青汝瓷之前,汝州当地就已经有了窑场,烧制一些民用白瓷和青瓷,奉烧汝窑是在其基础上兴建起来的,但这些民汝瓷多模仿耀州窑青瓷,并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

汝瓷的发展,接受了越窑秘色和耀州窑淡青釉的'影响,与禹县和汝州钧窑中的天蓝乳浊釉有密切的关系。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融汇上述名窑之长,烧出了胜似美玉的优美青瓷,典型器有三足樽式炉、鹅颈瓶、铜锣形瓷碟和盘、盏托、四曲倭角台式套盒、花口深腹注碗等,器物的圈足普遍外卷,用途多为造型轻巧、优美、釉色青雅的观赏性青瓷器皿,完整器存世的数量极少,距汝瓷烧制时间很近的南宋人周辉已有“近尤难得”之感叹。 汝瓷的特征古人总结为四点,即天青釉、蟹爪纹、香灰胎、芝麻钉

台北故宫博物院汝瓷藏品

北宋汝窑青瓷盘

高4.4厘米,深2.8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5.5-15.7厘米 。

底部镌刻的御制诗中,乾隆皇帝以“周尺将盈尺,宋瓷方是瓷”,来形容宋瓷独特的质感,赞美宋瓷正是瓷器中的瓷器。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纵15.8厘米,口横23.1厘米,底纵13厘米,底横19.5厘米。

传世唯一无开片纹路的水仙盆,器形完整,足以呼应明代鉴赏家曹昭眼中“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鉴赏观。

北宋汝窑天青奁式炉

高15.3厘米,口径23.8厘米。

造型和战国漆器或汉朝青铜器雷同的奁式炉,形体硕大,具古雅的风格。南宋宠臣张俊献给高宗的汝窑清单中,即包含此一器类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碗

高10.1-10.5 厘米,深7.6厘米,口径15.9-16.2厘米,足径8.1厘米。

同时出现在漆器、金属器和陶瓷器中的莲花式温碗,造型不仅是宋朝的经典,它同时也深受高丽人士喜爱,成为高丽青瓷中流行的器类。[8]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碟北宋汝瓷青瓷奉华碟

高1.9-2.1厘米,深1.6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10.1厘米。

底刻“奉华”两字,清高宗乾隆皇帝考证南宋刘贵妃善画,号奉华,又拥有大小两枚奉华印,而指出此件作品在南宋的流传经过

北宋汝窑青瓷洗

高3.5厘米,深2.5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9厘米。

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中,以“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来说明汝窑的生产背景,具体地表达皇帝对汝窑的认识。

北宋汝窑青瓷椭圆洗

高2.7厘米,深2.1厘米,口纵9.8厘米,口横14.2厘米,底径4.2厘米。

汝窑作品中,即少出现模印图案的装饰技法。和此品一样者,分别典藏于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8]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纵15.8厘米,口横23.1厘米,底纵13厘米,底横19.5厘米。

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曾出土看似专为烧造水仙盆而设计的椭圆形支烧工具看来,水仙盆应产烧于所谓的中心烧造区。但传世水仙盆底部的支痕一般都是六枚,此件作品是否因烧造过程滑落之故,还是其他不知明的原因,仅存留五枚支烧痕,形成非常不一样的烧造特征。

猜你喜欢:

细腻的黄蜂
小巧的黄蜂
2025-08-24 07:49:17
古代高丽向中国进贡,一般都进贡什么?

高丽是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王朝之一,曾经对辽、金、宋称臣,被元朝废为“征东行省”。按照古代中原王朝的“称臣纳贡”思想,高丽自然也向中原进贡大量贡品,主要就是各种土特产、手工艺品,而高丽还有两样非常特别的贡品——太监与美女。

高丽对中原的贡品,主要包括高丽青瓷、高丽纸、高丽布、柞蚕丝绸、皮毛、人参等等。高丽虽然国小而人口少,但是毕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其手工业水平还是比较发达的,尤其是高丽出产的人参、纸张、青瓷,在中原是非常受欢迎的。而同时,产于日本的黄金与白银,也通过高丽大量进入中原。

高丽对中原进贡的太监与美女,主要集中在元朝以后。蒙古人灭金后,高丽被迫臣服,后来逐渐变成了“征东行省”,高丽王国名存实亡,而姿色出众而能歌善舞的高丽女人,也就成为了当时中原最受欢迎的“舶来品”。贵族甚至以家中高丽奴婢的数量来攀比。而元朝与明朝,宫廷中也有不少来自于高丽(以及后来的朝鲜)的女人,充当妃嫔、女官等,元朝的“贡女制度”在高丽持续了许多年。

除了女人,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太监。来自于高丽的阉人在元朝、明朝宫廷做太监的,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