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靠瓷器上的龙纹来鉴别真假?
光靠龙纹来鉴别新老是不靠谱的,注意!瓷器没有真假,只有新老!靠龙纹结合胎釉来断代是没问题的。鉴别新老要从,胎釉、画工、修足、发色等各方面综合判断,有一处疑问就全盘否定。光看龙纹,在物品老的情况下可以断代。
比如这张盘子,就是雍正的过墙龙,雍正的过墙龙特点是闭嘴、团云,当然还是要看胎和底足,雍正过墙龙比乾隆过墙龙底足要深。
这个就是乾隆过墙龙,可以用雍正的一比较就看出区别了,张嘴、云开始拉长了。
这个是嘉庆过墙龙。
乾隆中期过墙龙
乾隆中期过墙龙
乾隆晚期过墙龙
雍正细路精品过墙龙。
主要是瓷器不是那么容易鉴定的,更不是看了几本书就能去鉴定的,当然看我说这些更加没用,要学会辨识古玩必须要多上手,要多买东西,自己不买东西是永远学不好的,天天看书完全没用,实战经验最重要!
50、60、70年代瓷器特点是瓷胎质洁白、细腻、坚致;釉水莹润、均匀、清朗,白中略泛翠青色,玻璃相适度,胎釉结合好;粉彩彩料精细、匀和,色泽鲜亮、明丽、活泼,烧成温度好。
底色分3种:玫红、娇黄、翡翠绿。这种红料稍稍泛一些玫瑰色,使红色效果十分引人注目而又稳重。其所有粉彩料都极为细腻,浓淡相宜,涂彩又极认真、细致,花叶的涂染十分得法,加工烧成温度恰如其分,因此粉彩显得格外美。
各时期瓷器的特点: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6、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文革瓷
很有可能是元代的。元代的特征就像这样。
酒壶,英文Flagon,装酒的壶具。历史悠久,人类酿酒之后诞生。在世界各地有多种多样的分类和不同的材质。同时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在中国古代用于饮酒斟酒时使用,在明至清中期被称为执壶,到清晚期至民国时则通称酒壶。
形制一般为四方形,圆柱形,器物外常绘粉彩仕女图及山水田园图。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烫酒壶和烫酒杯,酒壶一般为陶瓷制,也有金银制,在藏族中,甚至有木制酒壶,但是对于很多当代藏族青年来讲,木质酒壶是较难见到了。木质酒壶外形与木质酥油桶差不多,现存的木制酒壶,实属珍品。在现代,酒壶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型材质的酒壶,如不锈钢酒壶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代陶瓷艺人都用其作为一种装饰题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其艺术魅力。该瓶所绘龙纹形象凶猛,以较长的龙身缠绕瓶体,在飞舞中显示其威武雄浑的气势,加上云纹的衬托,更有穿云布雨的撼天威力,是元代青花瓷器不多见的艺术佳作。
青花瓷是用氧化钴为原料,在未经烧制的素胎上进行绘画,然后上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因为装饰纹饰是绘在釉子下面,所以也称之为釉下彩。它的特点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很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白地蓝彩,明净优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再则青花纹饰在釉下面,永不褪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青花的起源,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进展,证明它起源于唐代。1975年和1983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就出土有两批青花瓷片标本,其上绘制的釉下蓝彩清楚可见。从器型上看为唐代枕片。关于它的产地,根据对胎、釉测试的结果,证明为河南巩县窑所烧。又根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确证明河南巩县窑烧制唐青花这样一个不辩的事实。
青花瓷器发展至元代已经烧制成功,尤以江西景德镇窑最具代表性。元代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有进口的与国产的两种。进口料含铁量高,含锰成份少,所以发色浓艳,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深入胎骨,用手触摸有下凹感觉。而国产青花料发色较淡,没有黑斑。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是景德镇窑采用进口钴料烧制的杰出产品。 造型: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瓷器,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又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元代青花瓷的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如玉壶春瓶、梅瓶等,明显地继承了宋代的样式。敞口,颈部细长,腹部下垂,圈足微撇。随着发掘考古资料的增多,改写了过去认为元代青花的造型为形体较大、胎体厚重的偏面认识。在元代青花中不仅有大盘、大碗、大瓶、大罐之类的器物,同时也有像此件玉壶春瓶一样形体精美的较小器物。这件玉壶春瓶是典型的元代晚期的作品。玉壶春瓶的口部撇度较大,呈喇叭形口,颈部比起元代早期明显加粗,腹部下垂也渐渐向肥大发展,整体器形从古朴向稳重过渡,是元代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
纹饰:元青花的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文人绘画风格的影响,写意画法较多,题材丰富,取材广泛,有的还借鉴当时丝织品的图案。元青花纹饰的特点是:大型器物的构图严谨、繁密,层次比较多,一件器物有的多达七八层,画面显得比较满。虽然层次多,但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给人以富丽典雅、和谐完美之感。但也有较小的器物装饰以疏朗为特点的,自然活泼。龙纹在元青花瓷器中较为多见,是元青花瓷器的主要装饰之一。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呼风唤雨,因此,它以不同的动态表现在瓷器上,有海水龙、云龙等。自唐代始龙纹与皇权有了密切关系,龙纹成了皇权的象征。历代的龙纹各不尽相同,有其突出的时代特征。这件青花玉壶春瓶上所绘的云龙纹,代表了元代晚期云龙纹的基本特征。它仍以龙为主题纹饰,云为辅助纹饰。这时期的龙头一般较小,上下唇较长,身子细长,背部出脊,双角向后,似鹿角状。三爪、四爪居多,也有五爪。该瓶上的龙就是五爪,分张有力。该瓶所绘龙身的鳞为网格纹状,也是元代龙纹主要特征之一。所绘云纹为如意头飘带云,是指它的云角很长,似飘带。这也是元代云纹作为辅助纹饰的一个重要特征。
青花:根据出土和传世的大量实物证明,元代青花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使用进口钴料(来自伊斯兰地区),含锰的成分少,含铁的成分多,因此,呈色浓艳,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用手摸之,有凹入胎骨的感觉。二是使用国产钴料,含铁成分少,呈色浅淡,釉面没有黑色结晶斑点,纹饰也比较简单。三是进口钴料与国产钴料结合并用。发色浓艳与浅淡相结合。这件玉壶春瓶的青花采用的是进口钴料,发色浓艳,尤其是它的如意头云纹,不仅色彩结晶斑点突出,而且晕散特点也十分明显。它代表了使用进口钴料元代青花的特征。
胎釉:元青花的胎质纯白洁净,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胎骨坚致,份量较重。另外胎内氧化铝成分稍高,机械强度较大。所以我们所见元青花瓷器大件器物相对较多,但是元青花和明清青花相比,胎土淘洗不如明清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和铁质斑点。同时由于胎内含铁量较高,凡是露胎处,均见火石红斑。这件玉壶春瓶的足端露胎处火石红斑点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另外,它的釉是白中泛青,晶莹透亮, 这也是元青花釉的一个显著特征。
工艺:元青花中的瓶、罐、壶等,其胎体都是分段制作拼接而成的,接痕一般都很明显,接口修整不细致,用手摸有明显凹凸不平之感。这件玉壶春瓶的腹部就有明显的接痕,不仅能摸得着,我们还能看得见。这也是当时制瓷工匠留给后人鉴定元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传世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传世品有300余件,国内有百余件,主要是江西高安与河北保定两批窖藏元青花瓷器最为著名。河南省目前所知收藏元青花瓷器甚少,也只有河南博物院仅此一件。所以,元青花瓷器在传世瓷器中弥足珍贵。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细的到线,也有浅浮雕,亦即减地凸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龙胎(地形则的刻纹、良语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数是光素,但制作者已懂得灵活掌握几何学的同心圆原理。又像玉琼,外祀内圆,四边饰以细致的纹饰,结构顺为复杂。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带。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中,主要是阴刻直线,既深且粗,犹如凹拗,底部较上祀为宽阔。另有一些用硬金刚石之类划出的阴刻线,曲而且甚细。
红山文儿的玉龙则有阴刻直线网纹,配合简练而劲健的形制,器形曲线万为流畅不过,较少用线雕。比如红山文化的正取边缘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称“打洼”)。压地隐处的边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觉得有明显的雕琢痕迹。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发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一些制作技术非常熟练有些斜面棱线皆触之有感,但视之却不见,甚为朴拙。良给文化中更有半圆雕和透雕而且从一些玉璧上的开锯痕。可见那时已用细线加硬砂研磨来开片了。
2、商代玉器的纹饰
中国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纹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们从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学),便可发现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传世器中更多人面纹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圆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曾发掘了米多件。妇好是殷玉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地位显赫,掌有实仪参与政治,可说是晚商的”女强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废抓人首的形制。鹰是那时的图腾,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标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产生的特有形制。在鉴别商代的古玉时,我们可以发觉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图像与其他动物纹饰一样,比较上夸张其轮廓与动态。
人眼和兽眼一样,为双绘线,瞳孔突出,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涡则为圆角或方角,发作平行线,鼻润上卷似云头纹。商玉纹饰的曲度与卷头并不统一转折较祀硬后仿者皆忽略了这些特点。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双阴线圆形,或者近似平行四边形。玉兽的顶部大都有一个担,好比磨菇。至于片状玉器,具有一大特点是后仿者所没有的,就是带有双重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接连排列,乃作为边缘部位的装饰。
3、周代玉器的纹饰
总体来说,周代民间玉器的纹饰与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双明线勾撤法,多弧线,但欠刚劲而且勾撤的坡度颇大。
西周中期的纹饰湾化转变例如有双钩垂直阴线有些不再是两侧压地,而是一侧压地,另一侧维持为阴线。在鉴别西周玉器时应细察这些纹饰上的细部变儿,可减少机会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间玉器,每每赋予人层次感,没有以前板状体玉器的纹饰那样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沟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故使人有莹润之感,特别是曲线具有韵律,与商代强直古拙的韵味有别。
东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见的纹饰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写实的纹饰,由单个纹饰构成完整花纹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决定。其中以长尾鸟纹、鱼纹、蝉纹较多见。另外有装饰性的纹饰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随意为之,像云纹、皤虺纹和雷纹等。
4、秦、汉玉器的纹饰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2)蒲纹:汉代玉器上蒲纹的用法同战国玉器类似。大致也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细密的蒲纹,用较深的阴刻平行线,夹角呈60oC分三组交叉排列,在线条及交叉点之间留出六角形的空白,空白处较高,似凸起的谷粒,但顶部留出一个小平面。另一类为较疏朗的蒲纹,线条的组织方式与上一类相同,但阴线浅而宽线条间的空白处凸起不甚明显。
(3)柿蒂纹:形似柿蒂,分为多瓣,每一瓣的主体呈横向的椭圆形,前部尖凸,似蒂而有变化。这类饰纹多呈环形装饰,常见于剑首、柱形杯的杯足或其他圆周式装饰的玉器部位。汉代柿蒂的花瓣略宽厚,以五瓣、六瓣为多,偶见四瓣,一般都为较浅的凸起,饰于玉器凸起或为弧面下凹的部位。
(4)云纹:人们常祀战国及汉代玉器上的某些二祀排列或四祀排列的装饰图案列为云纹类。实际上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类图案有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依据并不充分,也不能形象地表明纹饰的形状。常见的汉代云纹类纹饰大致有以下几种:①钩云纹。形似在两个小的半圆环间以弧线相连,有些图案以阴线构成,有些则以凸凹结合的方式构成。②云雷纹、云矩纹。所谓云雷纹是以直线折成近似“回”字状的多层祀形图案排列而成的装饰纹。云矩纹是不完全封闭的长祀形状图案排列组成。③云水纹。是一种连弧状或波状的图案组合。呈凸凹状,似云水流动,或呈云团状,这类图案只见于佩饰类玉件上。④三叉云。汉代玉器上有很多三叉形图案,形状多为在一个柄状图案的端部向前祀及两侧歧出三个义,两侧歧出的图案略向回钩。有一些图案出现于其他装饰图案中,被称为三叉云。
(5)涡纹:涡纹的形状似旋涡、图案的外周多为一个较大的圆环,自圆环向内旋出多组派状旋线,线端又有多种钩连变化,圆环的中心又有一些小的图案。
(6)龙纹:龙纹是汉代玉器中使用较多的纹样。西汉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龙纹同战国玉器上的一些龙纹类似,如一些玉锁两端的龙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体上近似祀形,环形墨中心或饰玉龙,其形似国而且唇似刃,为弧形的斧锁。西汉中期龙纹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龙纹可以分为三类:①侧面兽身龙纹。这类龙纹类似后来的以闪,龙身或似兽身,或将兽身拉长,有些龙的身上饰有鳞片纹。龙尾多似虎尾,长且端部回卷。②龙首纹。可分为正面龙首及侧面龙首,以侧面龙首为多。侧面龙首的唇变为长条状,上唇上翘或上卷,嘴微张,眼的上祀为额头,呈商矗状。有很多龙的额头端部是向前的尖状,头顶有一个角往往为弧状。正面龙头主要见于饰有龙纹的玉璧,玉璧上分出内外几层环形区,或于外区饰几组龙首纹。作品的风格与战国时的作品类似。江苏扬州老虎墩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环,其正面龙首,形似蝇头,整体似长祀形下唇极长。③铊身龙纹。龙身地长,或为曲身的玉佩,或为环状的玉佩。环状的玉佩往往带有一个龙足,呈后蹬状。
(7)螭纹:战国器物中出现了一种头形似虎头的动物纹样。人们认为这便是文献中所谓的岫。这类纹饰在玉器中大量出现,一直延用到清代。汉代玉器中装饰琮纹的作品非常多,目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后世的作品装饰的烟纹,大多是在汉代铜纹的样式上浪儿而来,整体上相似,局部有很大变化。汉代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型、五官、身型、角、足、尾等方面。摘头的上部横宽,近似于长祀形或椭圆形。下部为鼻,异型变窄而明显前凸,呈横条形、斧袖形、凸样形、锥形等不同的样式。耳有几种:短耳,向两侧根出。几式耳,两耳各呈几字形。叉式耳,两耳似双股叉自头顶上竖。环形打洼耳两耳根部各有一个圆形的洼坑。给限的形状有几种:圆球形、阴刻水滴形、阴刻横线形、阴刻环形。蝎尾较长,主要有两式。一为分叉式,或三叉,或两叉,其中一叉为主叉,较长,另一叉在其旁,尾端曲卷。一为虎尾式,似虎尾粗而长,端部回曲,有些上面饰有绳纹。
(8)鸟纹:多见于接用玉璧或细阴线刻纹璧。鸟纹可分为头、翅、尾玉部分。头部特点为长颈,小头、钩嘴、头顶或有一揭短的钩形翎,或有一较长的米字形翎。鸟身较长,略细,翅较小,呈钩状,绝无展翅之经。鸟尾较长,有一支主于,其上分出钩卷的仪,尾上无细部的羽毛刻画。鸟形多为回首或昂首前视的形状。
(9)其他装饰纹样汉代玉器上出现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常见的还有兽面效、绳纹、网格纹。小的阴线装饰图案等。兽面纹多呈浅浮雕状,在平面上略有凸凹变化,两届水平,端部或向上折,呈绳纹状,具部竖直,嘴不明显,面部布满小勾云纹。绳纹用于图享分界处、动物的眉尾部,有的较细,似扭丝,有的较粗。网络纹的面积较小,多见于组合图案或兽面图案的局部点缀。小装饰图案有各种样式,饰于兽身、螭身、鸟身的肌肉活动处。汉代玉器装饰中较多地使用了细阴线和大坡面阴线。这两种阴线在战国玉器上已较多地使用,汉代玉器上又有了发展变化。很多地方似接似断,断断续续,一些人称之为“跳刀”线,谓其如钉头跳跃划出。大坡面阴线与所谓的汉八刀琢玉法类似。汉代出现了许多加工方法简练的玉器,如玉猪、玉蝉、玉人、玉带钩等,将玉材进行较简练的切削,便确定器物形状,再进行简单的大坡面阴线勾勒,界出局部特点。这两种阴线的使用,在汉代分区玉璧的兽面纹加工中最为明显,这类兽面纹往往是用细阴线勾出兽面及两侧龙身,再于兽面的眉、鼻、嘴等处勾几道深槽。
5、唐代玉器的纹饰
唐代器物上的某些花纹非常有特点,一些唐代作品是通过花纹而被人们识别的。
(1)龙纹:是用来表现云朵的花纹,在唐代刻碑、金银器、玉器上频繁出现。常见的多为两类。一类为多齿骨朵云,云头似为“凸”字形困状,其后有一条须状云尾,一类云头似“品”字形,其后亦带云尾。前一类云头边沿呈波齿状,后一类云头边沿较光滑,云头中部凸出的部分呈梯形,其上有细密的阴刻线,唐代某些玉雕动物尾部也呈这种样式。
(2)云纹:唐代带有龙纹的玉饰很多,典型作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龙纹玉璧。这类龙型一般头细长,上颚长而尖,端部略翘,龙身似铊身但较短。
有学者认为,唐代龙类花纹多为直身少盘旋,但我们从唐代嵌螺钢铜镜(河南陕县出土,见《中国美术全集?八》)所嵌龙纹看,唐代盘身龙纹还是运用得很成熟的。
(3)兽面纹:是古代器物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其结构随时代、地域不同而略有变化。目前,明确的唐代兽面纹玉器尚未见确定,仅见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器物中有一对玉锡,玉揭开口处嵌有相对的金兽面。这对玉锡向我们提供了唐代兽面纹的典型样式,其兽面形状介于汉代兽面与宋代仿古兽面样式之间,整体呈祀形,阔嘴,有排牙,如意形鼻,重眉,眉上有较长的阴线纹。这一兽面纹样式也可在识别唐代玉雕动物时参考。
(4)花、鸟纹:目前见到的唐代玉器及其他工艺品中,以花乌纹出现为多。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的作品亦以花鸟纹为多。花叶纹的种类很多,见有牡丹花、多瓣团花、荷、野菊等多种。一些花瓣呈圆形而内凹,一些花瓣边缘饰短密的细阴刻线。花蕊的表示也很有特点。呈桃状,或椭圆形饰网络纹,或为三角形见饰细阴线,还有其他多种表现方法。花叶以大尖叶为多,呈相叠的“人”字形排列,叶中心往往有一个锥形梗,边缘有细密的短阴线。有些花叶似银杏叶而紧密排列,有些大花叶尖部呈旋状。唐代器物上还见有卷草纹装饰,以西安市曲江池玉记盒为代表。这类卷草纹的每一单元都可分为头部及尾部,头部为一大一小两枚,分卷两侧,尾呈“S”形,头部的两枝间往往还饰有花蕊形装饰。唐代的鸟纹在前面部分已有介绍,鸟眼呈三角形,小圆环形、核形等不同形状,翅宽而短。①翅尖前翘(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士唬油饰)②翅尖指向身后(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玉梳背),翅上有细长的阴刻饰线。鸟尾则如同花叶的排列,其上饰有一种燕雀纹,纹饰图案化很强,正面形,翅上有细密的阴刻线。根据阴刻线的特点,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于唐代。
(5)螭纹:螭纹是中国玉器中最常见的动物纹,想象成分非常大,历代螭纹造型多有变化。
目前唐代遗址中尚未发现螭纹器物出土,但不能断定唐代不用螭纹。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螭纹佩,所雕螭附巨眉,眉上有细密的阴刻线。作品曾被一些学者鉴为唐代,是否准确,尚待考古发掘来印证。唐代织锦中曾出现犀牛图案。《古玉精英》一书录有白玉犀牛一件,造型特征与唐代织锦犀牛图案相同,标为唐代。
6、宋代玉器的纹饰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研究、识别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1)云纹
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三礼图》中也有图示,大致有以下几种:三峡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极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双歧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祀形,两端内卷,中部四下。
(2)鱼纹:鱼纹的特征在“鱼式佩”中已大致写出,主要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较古朴,有鲜鱼略显僵硬,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嘴部用粗阴线球出,毗鱼类玉佩鱼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自眼或略高于眼部连下。鱼眼小圆坑,明线双环,阴线的环,圆环眼内加一道弧线等多种。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背鳍多呈锯齿状,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双阴线,膀鳍上有阴刻直线典型的鱼尾为扇状或两峻形,扇状鱼尾微有扭折表现得较灵活,尾上有细长而均匀的阴线直线,边缘呈锯齿状,两吸式鱼尾形如“人”字分向两侧其上有细长的阴线。
(3)鸟纹:主要表现在形状、种类以及具体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现,一般来看,来代玉鸟头部较简单大头细颈,尤以鸳鸯最为突出,有些鸟头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后部党。眼部表现有如下几种细长的丹凤限,小圆坑眼,阴刻三角形眼。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上有一或二道阴刻横线,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状。琢刻细致的羽毛,羽部呈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小”“绊“Ⅰ”等纹样鸟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两侧,如蔓草)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细密的阴刻线尾,三带式锯齿状尾。
(4)卷草纹分叉,卷向两侧,中心或有一小凸样。
(5)兽面纹:宋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背面纹,还出现了兽面玉佩,因此了解来代背面纹的结构对识别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举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宋代兽面:四川广元来墓出土兽面五片,兽面由阴刻线勾出国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饰兽面,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具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于祀形,其上有一阴刻小囵。四川广汉文化馆收藏来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一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背面额顶及面颊饰密集的短阴刻小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兽面:短脸,一云影界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
(6)龙纹宋代龙纹极有特色,种类也较多,一般来看嘴角大而靠后,上唇薄而长,唇上上桃成前卷,长发、飘拂状龙须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网格鲜或无磷,铊尾三趾足。
(7)螭纹:头型窄长或横宽,五官集中于头前部,结构简单耳于额顶内卷长发后飘状,人字形肩,腿弯处有阴刻卷勾。
7、元代玉器的纹饰
元代玉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春水玉的服趣天鹅纹、秋山玉的“伏虎林”、龙纹、蜗纹、云纹、鸟纹、花卉纹等每一种纹饰部有时代的特征。以秋山玉为例柞树叶大而圆,虎纹多为波形的细长尾,虎身有两排双阴线纹。元玉中龙纹特征最明显,长发后飘,多道细阴线刻腿毛、秃尾有的胸部有一些满皱纹,动物身上的横节效最早出现在西汉的马上,宋代极少,到元代就比较突出了。
8、明清玉器的纹饰
明代玉器的纹饰,仿古器物以背面效为主,如玉尊、玉花觚、玉炉等都以兽面纹装饰。玉璧则在奥面俘雅峋虎纹,这也是常见的一种纹饰。明代后期。器物上的纹饰以松鹤、八仙、岁寒三友(松、竹、梅)、云头纹、细枝花卉、芦雁寿莲、山水人物等为主。而在杯、执壶、碗、带板等器形上多有福、禄、寿等字体。这是明末纹饰的一个特征。
清代玉器的纹饰题材极为丰富多彩,除了仿古器形以龙纹、怕虎纹、兽面纹、谷纹、蚕纹为主外,在佩饰上则以常见的太平景象、太子玩莲、和会二仙、刘海戏屹、三羊开泰、犀牛望月、赋映献宝、马上封侯、麻姑献寿、松底同眷、双鱼吉庆、鸣凤在竹、大吉大喜、鱼龙变化、苏武牧羊、四喜四婴、谷调鸭鹅、鸳鸯戏莲、松鹤延年等题材为主。同时还有雕刻山水人物的大禹治水、会昌九老图、渔樵耕读图等图案。
当年的造型主要以仿古为主,并有一些创新。其品种主要有坛子瓶、丰肩虎头瓶、双耳花瓶、鹅颈瓶、胆瓶、玉壶春瓶、活环瓶、双耳八钉瓶、六方瓶,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长方式、六方式花盆,三足炉、将军盔、鱼捕尊、浮雕龙纹大盘、帽筒、绣墩等各式尊、洗、盆多达150种。器型高度小于3-4厘米,大到50-70厘米,一些瓶、炉在颈肩部有虎头、狮头、异兽等耳饰,并有一些镂空器型。前期钧瓷产品大多数较为粗糙、笨重,胎质细腻呈白或灰白色,底部常有半透明的过底釉,圈足多较深。后期圈足部常有复线,足底部护胎釉多为深褐色,呈现“铜口铁足”现象。胎质多为深灰色、灰白色和白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较高。
釉色因烧成方式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仿宋蓝钧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在这些单色釉中偶有带红或者紫斑者,因这些斑块为铬锡红料点抹而成,发色呆滞。也有少量麦芽绿、孔雀绿、瓜皮绿釉。用风箱小炉烧制的钧瓷,其釉色与民国时期的卢钧风格类似,釉色光华五彩,鲜艳玉润。以紫、红为主,不少以沉稳雄浑的紫色调杂以红色悬浮颗粒并辅有各种色彩的鱼子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20世纪60年代,釉色已由过去的单色釉为主发展为多色釉,釉质含润,已有莹玉透活之妙,主要有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碧蓝、米黄、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等釉色。
工艺品——青花瓷
唐代就有了,明清时期的最有名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二、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四、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
本来是去查五线谱的,没想到竟然来答题目,可以去参考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百度搜索:奔骨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