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店小二碰瓷老板是哪一集
你好,《济公游记》济公贾仁讹掌柜是第3集。《济公游记》是游本昌、张小秋执导的古装神话喜剧剧情片,由游本昌、张寄蝶、石仁全等主演。该剧仍由因主演《济公》走红的游本昌饰演济公,讲述活佛济公(游本昌)在寺内禅定已十年后,重新出现在了香客们面前。在新任住持确定后,活佛又开始了云游四海、扶贫济困的生活。该系列共分三部:1985年-1988年播出12集《济公》(济公8集+济公外传4集);1990年播出4集《济公活佛》;1998年播出20集《济公游记》。另外2010-2011年还上映两部济公大电影《古刹风云》和《茶亦有道》。
在我个人看来,在我看来没有更“烂”,只有最“烂”。
作为薛佳凝阔别影坛三年的复出之作,电影《借眼》是薛佳凝首次挑战3D惊悚悬疑电影。《借眼》是由陈浩民、薛佳凝、罗兰、游乐儿、王皓祯等主演的惊悚片。该片讲述了一个重见光明的单身失明母亲带着女儿欢欢恋上眼科医生高木,在搬进古宅后遇到了一系列被“恶鬼”纠缠的故事。这部影片跟其他所谓的国内恐怖片没什么差别,漏洞百出。让人很失望。
《降魔传》主演:郑恺、张雨绮、谢依霖、毛俊杰 豆瓣评分2.9据说之前定角色的时候,是让古天乐来担任男主的,如果是这样,可能还能多0.5分,嗯,不能再多了。本来就没什么演技的郑凯加上不知道怎么吐槽的特效和剧本,票房扑街也是可以预见的,但更搞笑的是,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在COSPLAY1993年杜琪峰和周星驰合作的《济公》。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这是一部浑身都是槽点,令人无语凝噎的电影,从主演到导演到故事,从海报到宣传歌曲,都可以用天雷滚滚来形容。毕导让观众知道了,原来头顶着"北大博士"这样的光环,也能拍出这样无诚意、无口碑、无市场的"三无"电影。而该片拍得差,导演不去进行自我反思,反倒认为是评分网站的恶意抹黑,这种近乎无赖式的"碰瓷式营销",让这部本来是悄无声息撤档的片子,变得更加臭名远扬 。这是豆瓣史上评分最低的影片!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
据说“碰瓷”
起源于清朝没落的一些八旗子弟发明。这些人手捧名贵瓷器(当然是赝品),然后瞅准机会,让行走的马车不小心撞到,瓷器就随地摔落,这样他就可就“名正言顺”的让车马主人索赔了。这个基本上是赶时间的人进行讹诈,久而久之,人们称这种行为“碰瓷”
碰瓷随着 社会 的变化也不断的演练,进入21世纪,它的花样也不断的翻新。 形式多样,表现手法也很多。
那没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及时报警,寻找警察叔叔的帮助。当车主形式交通混乱或者急转弯的时候要慢行,及时观察。谢绝“好心人”的调停,故意声张让路人得到关注的。坚决表明要去医院做伤者检查,否则赔款面谈。车辆在本地或外地发生意外不能私了。最后有条件装个行车记录仪。
最后祝大家一路顺风!!!
【词意】
碰瓷的词义是:碰是指撞击,两个物体相撞或是接触。瓷是指一种土制作的物品。
【来源】
传说这个词原属于北京一带的方言,是在清朝末期古玩行业传出的,在古玩的行业里有一些人手里抱着假的瓷器,行走在人多的地方,如果有马车经过就会上前碰撞,然后把手里瓷器扔在地上进行讹诈,而且要车主按照真的瓷器赔偿。
【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化,原来的马车变成 汽车 ,瓷器变成眼镜,假手表等各种各样的的碰瓷手段,甚至用生命来进行敲诈。
【防范】
1.首先报警,可以让警察出面进行协调。有的碰瓷者就是利用怕麻烦的心里就行敲诈
2.当驾驶员转弯或驾驶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故意碰撞,所以驾驶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有异常时要立马停车。
3.遇到交通事故不能私了,有可能回答告你逃逸。
4一定要安装行车记录仪,开车前检查是否正常。
【总结】
如果遇到碰瓷时,要保持冷静,开车时遵守交通规则,要第一时间进行报告,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侵害。
说到“碰瓷”的由来,不妨先看一则光绪十四年(1888)的上海《申报》新闻:
这则可算最早的“碰瓷”记载,事发于上海,所用之物更非花瓶而是烟土(鸦片)。总结文中几个细节,如“讹诈常有、状似乞丐、烟膏鸦片”,我联系到了略有关联的一些记载。
【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的《乌石山志》曾提到,在福建(闽省)靠近江西及广东东部(江右粤东一带)的地方出现了有组织成规模的讹诈群体,专以红白事讹诈花红酒食,甚至会「移尸囊首,置人户内,以恣讹诈」。这些人被当地称为“丐匪”。
【二】陈无我(1884-1967)曾于《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中提到过「洋场烟膏,惟广帮第一,各帮均不及」。而广帮的活动范围与《乌石山志》中提到的丐匪盘踞地点,距离很近。
然而“碰瓷”本身不过是一种讹诈手段,和“捉奸讹诈”并无异同,都是让受害者因理亏心态,任由讹诈者恣意勒索。这种逐渐盛行于元明清的案件,于律法上也有针对。比如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时,有李元春撰《青照堂丛书》提到,若不经过官府,私自打抢、借由讹诈,一经拘拿申报,都会按“抢夺之罪”处理。
因此不要说类如今日马路上的这种类如“凭空讹诈”似的“碰瓷”,就是《申报》记载的“借由讹诈”也应经由当时官府认可,否则就是“抢夺之罪”。 只是说到“借由讹诈” ,早先最多见的并非“借物、捉奸”等等,而是如上述“丐匪”的“以尸讹诈”。常见到历代唱本小说中,比如《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都有描述。更甚至于当时民间可见案例,这尸首有用现成的,却也有借机害命的,就像电影《盲井》那样。
不妨再对比下,“碰瓷”烟膏和“以尸讹诈”的显著区别。
所以很容易让人怀疑,曾经的“以尸讹诈”因命案和高价,很易被苦主诉至官府,如若事发便成了“抢夺之罪”,风险太高。而打翻烟膏,却可以在价值上大作文章,甚至让告官之后的的风险容易控制。于是这两者之间,虽没有明确的记载,却很难说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再发展。【注】1897年《申报》另有一则花瓶判例,与今日民间所传碰瓷较为相像。
或许,“碰瓷”就是由“烧埋银子”一步步发展出来的。而且今天最常见的马路“碰瓷”,似乎又有了些追溯“以尸讹诈”的本源意味。毕竟被 汽车 碾压一下就只有非伤及死之选,而讹诈者也显然复归往昔,不是伤者本人恣意讹诈,便是死者家属哭中含笑,因死亡赔偿金开怀不已……
“碰瓷”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方言。它的本意是两个物体互相碰撞或接触,尤其指两个瓷器的碰撞,因为瓷器容易碰烂。但是后来演变成了讹人的代名词。最初的起源是在清末期古玩行业传出的。在古玩行业里,有一些游手好闲的老赖,手里拖一些易碎的赝品瓷器,行走在人多的地方,故意碰撞行人,然后把瓷器扔在地上,进行讹人。而且按真物品的价格要求被讹人赔偿。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种行为成为“碰瓷”。
1939年 《济公活佛》,香港鲁鲁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1949年 《济公活佛》,香港星光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1950年 《济公三气华云龙》,香港泰兴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1950年 《济公传》,香港天星影业公司,(主演:洪波)
1954年 《济公新传》,(主演:梁醒波)
1958年 《济公火烧琵琶精》,香港华侨影业公司,(主演:梁醒波)
1964年 《济公活佛》,香港顺利影业公司,(主演:新马师曾)
1965年 《济公大闹公堂》,香港玉联影业公司,(主演:新马师曾)
1965年 《济公怒斩白骨精》,香港玉联影业公司,(主演:新马师曾)
1966年 《济公斗八仙》,香港大志影片公司,(主演:新马师曾)
1969年 《济公活佛》,香港联合影业公司,(主演:蒋光超)
1975年 《济公活佛》,香港新华影业公司,(主演:岳阳)
1977年 《佛跳墙》,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演:野峰)
1978年 《乌龙济公》,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演:野峰)
1982年 《新济公活佛》(主演:许不了)
1993年 《济公》,大都会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主演:周星驰)
2010年 《济公·古刹风云》(主演:游本昌)
2010年 《济公·茶亦有道》(主演:游本昌)
2015年 《济公之人皇鼎》(主演:郑元畅)
游本昌出演《济公》时遇到三件怪事,即使电视剧《济公》播放后大火,可他依然觉得三件怪事不可思议,76岁剃度出家,皈依佛门。
《济公》拍摄过程中1933年,游本昌出生于江苏泰州,家中姊妹六人,他是唯一男孩,生怕有什么意外,父母把他当眼珠子一样呵护。1939年,一个饥肠辘辘的和尚饿晕在他家门口,游母好心邀和尚进屋吃饭,做为报答,和尚给游本昌批命,说他命薄,活不过十三岁。晴天霹雳,游本昌父母心惊胆战,询问破解之法。和尚说:这孩子合着是佛门的人,成为佛门子弟,便可化解灾厄。6岁的游本昌,就这样被父母送进法藏寺,拜师兴慈法师,法号乘培。7年过后,13岁的游本昌果然生一场重病,但不久自愈,父母认为他与佛有缘,又将他带去上海圆明讲堂,想让他拜圆瑛法师为师。
圆瑛法师劝说:只有进学堂,才会有出息。游本昌上学后真的有出息,高二那年,他排练戏剧在市里举办的戏剧展中获得一等奖,受到周总理接见。游本昌被破格吸纳到南京市文工团,随后被保送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国家话剧院。游本昌吃了身材矮小的亏,在话剧院跑了十几年龙套。抱着这样乐观的态度,他演了79个小角色。直到50岁,游本昌才时来运转。
发生了3件怪事那时,哑剧在中国崭露头角,游本昌对哑剧感兴趣,他阅读研究哑剧资料2年,又精心打磨哑剧2年,才登台表演。春晚导演看到游本昌表演的哑剧,兴奋的站起身鼓掌。1984年,游本昌登上春晚,他表演的哑剧《淋浴》逗得全国观众忍俊不禁。同时,他迎来第80个角色:“济公”。济公就像是为游本昌量身定做的一样,他出演的济公,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1985年,电视剧《济公》横空出世,游本昌立即火遍大江南北。
游本昌拍戏这么拼,有人以为他片酬肯定高,他只好在节目中公开片酬:每集120块,最后一集,他表现出色,剧组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多加30块钱,变成150块。这么经典的作品,游本昌一共到手990块钱。
从此游本昌一心向佛不知是缘分还是巧合,游昌本在节目中还和鲁豫说起在拍《济公》时,出现过三件怪事。其一:在拍摄一场外景时,有只蝴蝶飞来飞去,就是不落下,游本昌用破扇子扇两下说道:“飞过来,飞过来。”神了,那蝴蝶真的落在他掌心。这一幕成为《济公》中经典镜头。其二:济公和黑风道士斗法这场戏需要借助大风来衬托,剧组用鼓风机吹风,可是只闻噪音,不见风声。导演无奈,决定等天气刮风再拍。游本昌抬头看看天空,说句:刮阵风该多好。谁知话音刚落,突然一阵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剧组立马投入战斗,拍完后,天气又恢复晴天。
其三:有一场戏需要三四百群演,还需要晴天拍摄。没料到,人齐了,却下起大雨,天气预报还说几天都有雨。这可把导演愁坏了,谁知游本昌来到拍摄现场,居然雨过天晴。
1991年,游本昌筹备拍《济公游记》时,他的妻子杨慧华被确认癌症晚期。游本昌果断选择隐退,陪妻子一起抗癌治疗,无论大事小事亲力亲为,结果奇迹发生,杨慧华抗癌成功。2009年,76岁的游本昌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大光明寺剃度出家,被赐法名定畅。如今,游本昌虽没有精力拍戏,但他还时不时地活跃在社交平台,跟想念他的观众互动。
1933年,游本昌出生在江苏泰州,刚出生的时候,游本昌的父母曾请高人给他看命运,那个人说,游本昌活不过十三岁,只有皈依佛门才能逃过一劫,为此在游本昌6岁的时候,父母将游本昌送到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法号乘培,或许这就是佛门所谓的缘分,任谁也想不到46年之后,游本昌凭借佛门济公的角色红遍大江南北。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本昌从小就爱演戏,三四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去茶馆听戏,虽然不懂,但是他会在台下咿咿呀呀地跟着比划;上学后,每次放学回家,他都回去茶馆听上一段戏,回到家后会将新看到的戏表演给家人看。用游本昌自己的话说“我6岁的时候就特别羡慕拍电影的”
上高中后,游本昌的表演天赋被老师发现,一次游本昌组织排演的话剧获了奖,游本昌本人被文工团所看重,当时游本昌正在上高二,他便对人说“我现在才高二,希望毕业后再去”就这样文工团等了游本昌一年,毕业后,游本昌带着南京市文联开的介绍信进入文工团。
随后在文工团的保送下,游本昌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试验话剧团,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游本昌很可能会成为知名的话剧演员,然而在游本昌刚进入剧团不久,便遇到了十年文化浩劫,就这样游本昌错过了一个演员三十岁到四十岁的黄金时期。
在那十年的时间里,游本昌炼过钢,当过钳工,种过水稻,当过泥瓦工,可以说只要能想到的工种,游本昌几乎都做过,虽然生活很艰辛,但是依旧不妨碍其对表演的爱好,每逢休息的时候,游本昌就会在众人起哄中,给大家表演节目,那时候的生活阅历给游本昌累积了很好的表演素材。
结束十年动荡后,游本昌回到话剧团,但是他依旧不温不火,出演一些无关紧要的龙套角色,对于角色的分配,那时候都是上级指定,用游本昌自己的话说“一则自己不善于讨好人,二则骨子里有旧知识分子的清高,万事不求人”虽然游本昌连续饰演了79个不同的配角,但是他对每个角色都用心去揣摩,比如《大雷雨》中的农奴,虽然只有一句台词,但是游本昌却翻遍了所有的资料,并且去查找了相关了厉害背景;
除此之外孔乙己,列宁都是被游本昌演绎的活灵活现,为此他获得“小角色的大演员”的称号,说到底游本昌自己并不喜欢去争角色,但是在娱乐圈不争不抢,即使再好的资源,你也会错过。
话剧上不温不火的游本昌无聊的时候研究起了哑剧,没想到这一研究,上了1984年的春晚,当年游本昌凭借《淋浴》成功登陆春晚,随后52岁那年游本昌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当时浙江台准备两周年庆典,要拍摄一部《济公》的片子,于是找到了游本昌,当时游本昌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终于要有属于自己的一部作品了,忐忑的是自己能否适应这个角色。
在拍摄《济公》的时候,游本昌觉得总是缺少属于济公的神韵,一天当游本昌在一旁休息,导演叫他过去拍戏的时候,因为鞋子不跟脚,一蹦一跳地跑过去,这时候游本昌突然发现这才是济公游戏人间应有的动作。
拍摄期间没有威压,拍摄高空镜头只能是将人从两米处抛下,虽然有软软的隔垫,但是还是将游本昌摔的七荤八素,在拍摄济公用刑的时候,由于群众演员不专业,游本昌被打了很多次,被来探班的妻子女儿看到,妻子对他说,咱们不拍,你这样拍还要命吗?但是游本昌依旧坚持了下来。
游本昌最经典的镜头应该就是吃肉的镜头了,有人说吃肉有啥经典的,当时剧组提前一天将买的的肉放到冰箱里,第二天去山上拍摄的时候拿出来,当时气温三十八九度,当拍到吃肉的镜头的时候,已经下午五点,游本昌一咬被发觉肉已经臭了,但是导演没有喊停,他只能一边继续吃着臭了肉,一边做出美味的表情,在导演喊停后,他才去把臭了肉抠出来;正是这个经典的镜头,被北京列入教材的四大镜头之一,这样凸显了游本昌的敬业精神
《济公》播出后,引发万人空巷,在热度上完全不属于四大名著,83版射雕英雄传,以及霍元甲,而此时已经52岁的游本昌终于走红了;走红后不仅给游本昌带来了名利也带来了责任,
在其出访新加坡的时候,一位华侨对他说“游先生,我们太感谢你了,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英式教育,在看了你的济公后,开始对传统文化感情兴趣了”游本昌深受感触,此后他将他的艺术分为三类
其一是营养品,对人有益,其二是白开水,只能解渴,其三是毒药,有害无益。游本昌说“我的标准不高,只要及格,对得起观众就拍”
然而正是坚守自己的标准让游本昌得罪的很多人,有一次团里想让游本昌出演一部影视剧,但是并不符合游本昌的标准,为此团里领导跟游本昌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可是游本昌就是不答应,就这样找游本昌拍戏的人越来越少。
时间来到1991年,团里强调经济效益,给每个演员下发了经济指标,游本昌说“给我定一年必须赚多少钱,如果年底没有完成文物,我是不是任何戏都得演”就这样游本昌主动申请了提前退休,没想到这一退就面临着二十年的无戏可拍,其实被封的二十年里,其中的原因大家应该看得明白,不给团领导名字,自诩清高得罪片方才是根本。
后来游本昌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为了弘扬哑剧,他拍摄了《游先生哑然一笑》,结果赔了近百万,2006年,为了弘扬真善美不过众人反对,拍摄了《了凡的故事》,即使免费送给卫视播放,但是他们都不肯播,记过又亏了,可以说73岁的时候,游本昌赔光了家产,但是如今回头看,《了凡的故事》豆瓣给出8.8的高分,这部剧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剧。
本以为游本昌会因为连续投资失败而收手,没想到80岁的时候,游本昌为了成了剧团拍摄《弘一法师》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很多人不理解游本昌,他却说,这是非常值得的,这是为了我工作;钱为自己的理想服务,那就花得值,只有站在钱上考虑问题,才是财主,在钱下考虑问题那是守财奴。
就这样为了拍好《弘一法师》,80岁高龄的游本昌再次回到拍摄济公时候的工作量,他去寺庙体验生活,去拉赞助,找演员,找场地,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弘一法师》演了三场,第二年的时候超过60场,不仅受到国内人的喜欢,而且还演到美国,加拿大。
如今已经87岁的游本昌,依旧在发挥这自己的余热,他在视频平台,拍摄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段子,希望引发大众的思考,他说我要一直这么干下去,现在的游本昌经常与年轻人互动,很多网友称为为“老顽童”而游本昌本人说“老顽童”比“老顽固”要好。
回看游本昌这一生,6岁与佛结缘,52出演济公走红, 76岁的时候正是剃度出家,80岁上演《弘一法师》,游本昌也在用乐善好施的精神感化着观众,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向上的引导,这才是一个艺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该剧以诙谐、幽默、智慧的表现形式,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并借以隐喻当今社会所存在的道德问题,是一部寓教于乐,凝聚中国古典佛文化、民族色彩的上佳之作。游本昌先生本着以“演戏要对得起观众”的严谨作风,对剧本精雕细琢,用拍摄30集电视剧的投资,奉献出20集精品。
相比之下,前些年翻拍的新济公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为了顺应当今媒体主流,迎合大众口味,让济公形象更加远离想象中的模样。在情节上,《济公游记》可谓及其精彩,看完之余让人回味无穷,而之后翻拍的作品情节拖沓,甚至让人总想说“狗血”,这显然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从观众角度看,老一辈的人们本就是在《济公游记》、《红楼梦》等一代经典的电视剧作品中所浸染的,当然不会忘记。这种情怀在当今浮华喧嚣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其次,年轻人在吃惯了“大鱼大肉”之后总会在经典中寻找甘露来浸润内心,回味经典,向经典致敬这一主题永远不会磨灭。
毕竟,华而不实的东西终究会消散,而留下的,能真正为人们所用的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