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武汉出发自驾9天,不走回头路,有哪些推荐线路和景点

火星上的月亮
朴实的砖头
2023-03-19 09:49:59

武汉出发自驾9天,不走回头路,有哪些推荐线路和景点?

最佳答案
着急的小天鹅
刻苦的西牛
2025-08-23 21:11:26

武汉地处华中地区,号称“九省通衢”。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在9天时间内游览除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东北以外的大部分省区。

如果我们以一千公里为半径,来回各花费一天时间,那么可以游览7天,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在一周的时间内,向东可以去安徽黄山、浙江杭州西湖、千岛湖、苏州园林等等;东南方向去江西婺源、上饶三清山、厦门鼓浪屿、武夷山;向南有湖南长沙橘子洲头、南岳衡山、江西井冈山;西南方向有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广西桂林、贵州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等;向西则有长江三峡、四川都江堰、乐山大佛,成都武侯祠等;西北和北面有湖北神龙架、武当山、陕西西安秦陵兵马俑、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少林寺、焦作云台山、山西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甚至是北京以及山东泰山等地。总之选择余地很大。

但鉴于武汉市是疫情重灾区,估计疫情结束最早也到5月以后了。结合那时的天气状况和休闲游的特征。 建议以安徽南部黄山一带和江西东北婺源、上饶一带为主。

一、建议的自驾游线路

武汉~九江~安徽黟县~黄山~婺源~上饶三清山~景德镇~武汉,这一带景点集中,特色鲜明,以自然景观为主,能够使疲惫的身心得到充分的释放。

二、游览的景点

江西九江庐山,安徽黟县西递宏村,黄山,江西婺源篁岭,三清山,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三、具体日程安排

【第一天】武汉~庐山牯岭,全程287公里

早晨从武汉出发,大约4小时到庐山牯岭(旺季外地车受限制),由牯岭街乘车前往如琴湖,游览如琴湖、花径、白居易草堂、锦绣谷以及仙人洞,全程需要2.5小时。然后坐车返回牯岭镇,参观美庐以及庐山会址旧址。晚上就住在牯岭镇。

【第二天】早晨从牯岭街乘车前往含鄱口,游览含鄱口、庐山植物园,大约用时2小时。然后从植物园乘车前往五老峰,游览2小时,在这儿吃午饭并休息一会儿。然后从五老峰的四峰前往三叠泉停车场,在此步行下山,这段下山了路台阶很多,需要2个半小时,很艰难,体弱年老者不建议去。游完三叠泉瀑布需要原路返回三叠泉停车场,乘坐观光车返回牯岭街。晚上到庐山市区住宿。

【第三天】庐山市~黟县,全程285公里。

早晨从庐山出发,前往安徽黟县宏村镇。大约4小时车程。下午游览西递宏村。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以纯自然的田园风光、原生态的古村落、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 历史 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是感受徽派文化的理想去处。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闲散的过上多半天。晚上入住宏村特色民宿。

【第四天】黟县~黄山,全程87公里

只有一天时间,要想看黄山精华景点,必须索道上下。早晨早点到游客中心坐景区车到玉屏索道处,乘索道上山来看黄山迎客松,之后从小一线天下去,登天都峰,之后原路返回至迎客松处,再朝着相反方向经过百步云梯到达光明顶,然后下行至西海大峡谷,最后乘索道下山,这样可以很紧凑游完黄山。晚上住黄山市内。

【第五天】黄山~婺源,全程73公里

早晨从黄山出发,大约1个半小时小时到婺源篁岭。全天游览篁岭风景区。簧岭是婺源的一张名片。这里集古村落、梯田、油菜花海、民俗晒秋为一体,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春天来篁岭,自然是近距离欣赏油菜花海。五月来篁岭,油菜花海自然看不到了,但婺源的美绝不只是油菜花,徜徉在粉墙黛瓦、云雾萦绕的美丽乡村,一天不觉就过去了。晚上住婺源。婺源小吃有粉蒸菜、糊菜、荷包红鲤鱼、油灯果、酒糟鱼等。

【第六天】婺源~上饶三清山,全程82公里

早晨从婺源出发,大约2小时后到上饶三清山景区。索道或步行上山,游览西海岸景区(观音送子、猴王观宝),之后到三清宫景区。中午在这里吃午饭,下午游阳光海岸景区(金龟石 、乾坤台、白头偕老、步云桥),登玉京峰景区,晚上宿山顶酒店。

【第七天】早上在玉皇顶观日出,然后到南清园景区游览,中午在这里午饭。下午游览万寿园景区(包括观音赏曲、观音台和逍遥石),乘外双溪索道下山。晚上住景区外宾馆。

【第八天】三清山~景德镇,全程137公里

早晨前往景德镇,大约需要2个半小时。参观5A级 旅游 景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它是全国唯一一家陶瓷文化主题景区。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制瓷业中心,元明清三朝景德镇更是皇家御窑,这一景区再现了瓷都景德镇千年制瓷 历史 。景区有历代瓷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和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三部分组成。如果想要了解中国陶瓷业的 历史 ,慢慢看一天都不够。晚上住景德镇。

【第九天】景德镇~武汉,全程421公里。

早晨在景德镇休息,养足精神。下午开启赶路模式,大约6小时左右到家,结束愉快的九日自驾之旅。

这条线,比较适合不超过10天的自驾游。不赶路,走的路少,景点相对集中,节省了很多时间。

依照目前好转的疫情,我就把出行时间放在七,八两个月。按照题目要求,只用九天,并且不走回头路,有了这两个条件,我就把我的规划推荐给你,供你参考。

第一天 武汉—宏村

武汉自驾宏村走沪武高速,济广高速,全程490公里,大约需要7个小时。

提前在网上订好宏村的门票,三天有效,所以当天趁夜色就可以去宏村转转,在月沼边的饭店吃当地小吃,别有一番古韵古风。

推荐住在村外,有很多民宿酒店,基本上都有停车场,可以直接步行到景区。

第二天 宏村—杭州

第二天可以继续进宏村,感受白天宏村的氛围,在粉墙黛瓦中穿梭,找寻烟雨江南的魅力。

下午自驾杭瑞高速,全程300公里,大约用时4个小时。在杭州尽量选择距离地铁站近,有停车场的酒店,在杭州出行坐公共交通很方便。

第三天 杭州

早上去 西湖。

西湖需要大半天时间,湖边有一众古建和博物馆,比如,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等,都可以免费参观。白堤,苏堤和断桥也不可错过。

下午去 灵隐寺。

除了西湖,杭州另一个打卡的景区。灵隐寺景区由灵隐寺,飞来峰造像,永福禅寺和韬光寺组成,时间紧张的话,距离最远的韬光寺可以略去。

晚上去 河坊街。

河坊街是杭州著名的步行街,这里不但有百年老字号,还有很多创意小店,古朴与现代结合。

河坊街有很多饭店,可以品尝地道小吃。

第四天 杭州—苏州

自驾走常台高速,全程160公里,大约用时2个小时。

去苏州之前最好在网上把苏州园林的票订好,推荐拙政园和留园。这两个园子是分时段预约,园子不大,一个订上午,一个顶下午。两地相处不远,步行即可。

到了苏州先去 拙政园。

中国四大名园,苏州独占两园,拙政园又是其中名气最大一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园子虽然不大,但是景致优美。

下午去 留园。

四大名园的另一座。比拙政园还小,但是五脏俱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我个人觉得比拙政园更具观赏性。

晚上去 平江路。

平江路是 历史 文化街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条 美食 街。《都挺好》中的“食荤者”餐馆就在这里取景。

第五天 苏州

今天去 周庄。

苏州周边有两座古镇,周庄和同里,同为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我个人推荐周庄,因为这里有着“中国第一水乡”之称。

在这里可以参观昆曲博物馆,去沈万三故居,坐乌篷船,听小调,吃万三猪蹄。

周庄不大,逛完去 寒山寺。

因一首诗而闻名。寺院不大,大部分都是新建,只为找寻诗里的情怀。

晚上去打卡 山塘街。

这是一条和平江路齐名的步行街,河水穿过街道,跟周庄很像。

第六天 苏州—南京

自驾沪蓉高速,全程220公里,大约用时3个小时。

当天就可以去 中山陵。

这里是南京最负盛名的景区,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景区里还有很多小景点,值得一去。

明孝陵 距离中山陵不远,步行即可。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不过损毁比较严重,但是 历史 价值极高,影响后世的明十三陵。

第七天 南京

上午可以去 栖霞寺。

栖霞寺距离市区较远,需要自驾前往。栖霞寺是我国古代“四大名刹”之一,寺内还有舍利塔和佛造像。

下午去 阅江楼。

阅江楼是“四大名楼”之一,这个现在还有争议,姑且不论,阅江楼本身还是值得游玩,在阅江楼可以看到南京长江大桥。

第八天 南京

上午去 古鸡鸣寺。

鸡鸣寺作为南京最古老的寺院,也是《新白娘子传奇》的取景地之一。寺院香火旺盛,佛音绵延。

接着可以去 玄武湖。

玄武湖有深厚的 历史 ,有美好的现在,可以泛舟湖上,可以穿梭湖边绿林,是南京这座城市的绿肺。

湖边就是 南京古城墙。

南京是古都,怎么会少了城墙。南京的城墙不宽,不直,也不像西安城墙那样是合拢的,但是南京城墙是有韵味的,从上面每块砖上名字中,仿佛能读出 历史 的沉淀。

第九天 南京—武汉

自驾沪陕高速,沪蓉高速,全程540公里,大约需要7个小时。

以上是我的推荐,不走回头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安排增减景点,毕竟自驾还是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希望你玩的愉快!

推荐从武汉出发,自驾游北线。(纯干货!实用!)

时间:8-10天。(每次行程前傍晚出发,晚上21-22点到达目的地。全程高速,最短时间游览最多景点)

北线:

D1 武汉—洛阳 路程:570公里,京港澳高速,自驾时间:7-8小时 , 游览景点:龙门石窟(四大石窟之一)。

D2 洛阳—新乡 路程:260公里,连霍高速,郑云高速,自驾时间:3-4小时,游览景点:万仙山景区,郭亮村,(强烈推荐自驾去体验一下挂壁公路)

D3 新乡—泰安 路程:400公里, 南林高速, 自驾时间:5-6小时,游览景点:泰山(五岳之首)。

D4 泰安—曲阜 路程:90公里,京台高速,自驾时间:1-2小时,游览景点:曲阜三孔,(儒家发源地)。

D5 泰安—青岛 路程:400公里 青兰高速,自驾时间:5小时,游览景点:金沙滩(亚洲第一滩)。

D6 青岛—连云港 路程:250公里,沈海高速,自驾时间:3小时,游览景点:花果山。

D7 连云港—南京 路程:330公里,长深高速,自驾时间:4—5小时,游览景点:夫子庙,老门东,中山陵等。

虽然写七天时间,但是 旅游 起来了不会匆匆赶路,放慢脚步游览风景,时间就会有所改变。七天预计,实际8-10天。

以上路线和景点 希望能帮到你,祝你旅途愉快。

从时间来说,自驾有9天,除去路途,有七天左右,如果有年龄比较大的出来 旅游 ,一切为舒服,顺畅和快乐为主,不一定要跑很多的景点。按照你的要求,黄果树必到,那我们就以黄果树为目的地,从武汉出发,可以从凤凰进或怀化回,或者怀化进凤凰回,都可以。具体路线如下:

凤凰或怀化——镇远——西江千户苗寨——贵阳市——织金洞——黄果树;

如果还有时间,从安顺黄果树这边到荔波,然后再从荔波到三都等地回怀化。

1、几个必去而且适宜老年人的景点:

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贵阳市区(甲秀楼、花溪、红枫湖等)、黄果树;这几个点适宜老人家旅行,黄果树虽然要走山路台阶,但有景区电梯上下,一般走走可以的。建议到这几个地方,每处至少住一个晚上,镇远古城有古建筑古镇的味道,西江千户苗寨有少数民族村寨和民俗的特色,贵阳是省城,当然要好好游一游,花溪很美、平坦,也适合老年人的旅行。其实这样的时光和景点差不多了,我们陪老人出来,是散散心,主要和长辈呆在一起,感受亲情,不一定要赶路。

在武汉的您,除了想想也就剩想想了,祝福您早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武汉加油!

作为一个自驾游二十年的老司机我来回答你的提问吧:你的时间定下来了,想去的方向也要有个大概吧?还要看家里人喜欢哪方面的景点?山水?大海?古镇?向南可以到海南,回程走北海,桂林回来。向东到杭州南京等看看秦淮河,夫子庙等,江浙一带古镇非常多,九天时间你只能选精华的了。向西走宜昌恩施,重庆,成都,回程可以选择西安回武汉。如果想继续向西可以到泸沽湖,沿途的风景美如画。向北可以到北京,去草原天路,北戴河等,回程可以走天津山东回武汉。我是河南人,欢迎你到河南来游玩,河南的景点九天你也转不完。至于更详细的景点,旅途中的细节可以和我交流[呲牙]

9天时间如果去川藏或者走甘青大环线、内蒙古草原时间不够,往江浙一带也是很多黄金 旅游 线路。此次就推荐去江浙一带吧。先去无锡市看灵山大佛、拈花湾然后再到苏州看拙政园、金湖景区夜景、再到杭州看西湖、钱塘江、宋城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再去爬黄山、逛景德镇、最后是鄱阳湖。下面好好介绍一下线路和景点。

一、先上一下此次的 旅游 线路和景点图,给你了解大概的线路和景点方位。

二、介绍一下具体的行程安排表。

三、介绍每天具体的行程安排。

1.第一天赶路为主,先赶到此次行程较远的宜兴市,从宜兴市往回看。今天全程高速,656公里,开一天应该是没问题的,出来自驾游一天开不了600多公里是有点丢人。多进服务区休息,再慢晚上也可以赶到宜兴市了。

2.第二天从宜兴市出发先去看灵山大佛,临时抱佛脚,然后再去灵山大佛的隔壁景区拈花湾感悟禅境,晚上晚点再赶去无锡市住宿。

灵山大佛

抱佛脚

拈花湾

拈花湾夜景

3.第三天到苏州市看拙政园的古典园林,晚上去金鸡湖看夜景。游玩拙政园的时候最好是跟着导游,导游讲解 历史 看起来才有意境。晚上就住苏州市了。

拙政园

拙政园

金鸡湖景区

金鸡湖景区

4.第四天去杭州,白天好好逛一下西湖十景,分别是:苏堤春晓、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三潭印月。这十景都是沿湖分布,所以你从哪里看是看起都可以。看完后就上游船环湖游一圈。傍晚去钱塘江看潮起潮落,晚上去看杭州宋城夜景。

西湖十景分布图

断桥残雪

苏缇春晓

西湖

雷峰塔

钱塘江

宋城

宋城

5.第五天出发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观光船环湿地游一圈,景区的精华路线就是从周家村主入口经过烟水渔庄、深潭口、秋雪庵、茭芦田庄再回到周家村。然后就是去绿堤看花。然后晚上赶到黄山市住宿。

西溪湿地

西溪湿地

绿堤花海

绿堤花海

6.第六天出发去爬黄山。能坐索道就坐索道上去,因为自家还要开车,爬得太多等下你腿发抖。建议先是乘云谷索道上山,到始信峰、北海景区再到猴子观海,再是西海大峡谷,一线天,最后去看国宝迎客松,再乘坐玉屏索道下山。

始信峰

猴子观海

一线天

迎客松

7.去景德镇看陶瓷,看看有没有100块三件的那种可以邮寄回家。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

8.第七天赶去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号称集湖泊、河流、泥滩、草洲、岛屿等的复合型湿地公园。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9.第九天就是返程回武汉了。不得不吐槽一下,大学四年在武汉上学,太热了,夏天在寝室里面吹风扇还能出汗,冬天没暖气,寝室没空调,手冻得 游戏 操作都成屎菜鸟了。

武汉-西安 第二天西安玩,第三天华山玩。第四天西安-成都 第五天第六天成都玩 第七天上午成都-重庆 第七天下午和第八天重庆玩 第九天回武汉

最新回答
陶醉的凉面
纯真的背包
2025-08-23 21:11:26

9号钓鱼线直径为1.9毫米。

鱼线就是渔具中用于连接鱼钩、八字环、铅皮、浮漂以及鱼竿的细线。按照用途分为:主线、子线、手竿线、海竿线、矶竿线、路亚线等。

按照材质分:尼龙线、编织线、碳素线、钢丝线、陶瓷线等。尼龙线使用的最为广泛,主要用于淡水作钓,鱼线弹性高,延展性好,就是容易老化。编织线一般强度高,耐磨,一般用于海钓。碳素线更加耐磨损,切水好常常用于我们手竿作钓。

钢丝线比较结实,一般用于钓巨物。陶瓷线是尼龙线的一种,但是比尼龙线弹性好,耐磨、切水强、透明度高。鱼线的种类还有很多,在钓不同鱼时选择的鱼线不同,所以我们根据鱼线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去钓鱼。

主线和子线的作用

1、主线。常常被称为大线、母线、道系。在线组配置中从竿尖到八字环,是整个线组的主体部分,常见的有颜色鱼线一般情况下就是主线。这样增加主线的比重,达到更好的切水性和入水,一般台钓、竞技钓对主线的切水和入水要求比较高。

2、子线。被称为子系、脑线,子线用来绑钩。所以子线一般都是透明色,主要是为了降低鱼的警觉性。衡量子线好坏的标准是:抗卷曲要求很好、柔软性要求柔软、颜色一般透明、伸长率可稍大、切水性不要求、耐磨性要求一般、直接拉力和结节拉力高且更稳定。

寒冷的音响
鲤鱼百合
2025-08-23 21:11:26
九号线能钓二十斤左右的鱼。

9号钓鱼线直径为1点9毫米,按照材质分为尼龙线、编织线、碳素线、钢丝线、陶瓷线等。

尼龙线使用的最为广泛,主要用于淡水作钓,鱼线弹性高,延展性好,就是容易老化。编织线一般强度高耐磨,一般用于海钓,碳素线更加耐磨损,切水好常常用于手竿作钓。

落后的小蝴蝶
辛勤的灰狼
2025-08-23 21:11:26

1、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的青瓷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邢窑白瓷

3、           我爱紫砂无釉彩

高庄

我爱紫砂无釉彩, 相见如人披肝胆。

不靠衣衫扶身价, 唯依本质令人爱。

4、陶宝肖象歌为冯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茂之)

昔贤制器巧含朴, 规仿尊壶从古博。

我明供春时大彬, 量齐水火抟埴作。

作者已往嗟滥觞, 不循月令仲冬良。

荆溪陶飞司陶复, 泥砂贵重如珩璜。

世间茶具称为首, 玩赏楷模在人手。

粉锡型模莫与争, 素瓷斟酌长相偶。

义取炎凉无变更, 能使茶汤气永清。

动则禁持慎捧执, 久且色泽生光明。

近闻复有友泉子, 雅式精工而继美。

常教春茗注山泉, 不比瓶儡罄时耻。

以兹珍赏向东吴, 胜却方平众玉壶。

癖好收藏阮光禄, 割爱举赠冯金吾。

金吾得之喜绝倒, 写图锡名曰陶宝。

一时咏赞如勒铭, 直似千年鼎彝好。

5、       窑民行

清·沈嘉徴

景德产佳瓷, 产瓷不产手;

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

陶业活多人, 业不与时偶;

富户利生财, 穷工身鍸口。

食指万家烟, 中外贾客薮;

坯房蚁蛭多, 陶火烛牛斗。

都会罕比雄, 浮色抵一拇。

扩展资料:

1、陶瓷,英语:china。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2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3、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

大意的帽子
独特的乌冬面
2025-08-23 21:11:26

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出现虽然晚于日用陶器,但是,从雕塑艺术发展史来看,它乃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前躯。  陶塑艺术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一直至唐代,不仅佳作连年问世,而且高峰迭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新石器时代直至汉唐的陶塑艺术,代表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流。

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已颇具艺术魅力。夏商时代的陶塑艺术又有了显著的进步,以极其简练的手法,出色地塑造出日用陶器的造型。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由于厚葬风气的盛行,陶塑的主要用途便发生了变化,它从欣赏品衍变为随葬的冥器,它的品种随之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日趋丰富。因此,在战国、秦汉乃至于唐代,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雕塑艺术——陶俑。陶俑是代替活人或动物殉葬的一种冥器。秦代陶塑突显活泼、开朗、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秦始皇陵出土的7000兵马俑,个个如实塑制,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高超的雕塑技艺。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形象之逼真,史无前例,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

汉代时期的陶塑艺术,在我国陶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局面。汉代前期,陶塑艺术明显继承了秦代陶塑艺术风格,型体比较高大,注重细节雕画的质朴,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在题材上,就地下出土的陶俑所见,多为军阵场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的时代特点。西汉中后期,反映追求生活享乐的各种陶塑在墓葬中普遍发现。陶塑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注重体现总的精神,整体感强,取大势去繁缛,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东汉陶塑艺术,较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陶塑的题材更加广泛。正因为汉代陶塑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所以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及阶级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汉代陶塑简朴豪放的造型,不仅开拓了作品内在的容量和其外的蕴义,而且作品显示出一种一往无前的力量和蓬勃旺盛的生机。

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刘彻以其雄才大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措施,改革制度,巩固和发展了秦始皇创立的统一事业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国家的统一,此时期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各民族之间亦出现了比以前更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汉代陶塑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正是与空前统一而稳定的政治局面及经济高潮相辉映的,它是气魄宏伟、风光壮丽的汉代文化高潮的一种具象反映。

汉代人物的陶塑,不求形体的逼真和细节的雕琢,而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神韵,倾力于动势的追求,通过大轮廓古拙简朴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再现人物的内在神韵和非凡才华。汉代动物的雕塑,也体现了这种寓巧于拙的简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汉代动物陶塑种类之全,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也是罕见的。汉代陶塑模制现实生活中的建筑设施的式样之全、构造之细,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它们都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建筑物的风貌。生活用具井、灶、灯、炉和交通工具牛车、马车和船舶等陶塑,无一不是如实模制。

汉代陶塑制作在器质、品种、产量、装饰技法等方面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就器质而言,有灰陶、硬陶、铅釉陶等,就品种而言,仅湖南资兴东汉墓就出土了59类不同的器皿,每一类器皿又有多种不同的式样;就装饰手法而言,有印纹、划纹、堆纹、暗纹、彩绘、浮雕、镂空等等;就生产规模而言,仅汉代长安附近,就有官办瓦窑数千处;就生产数量而言,洛阳烧沟汉墓,就出土陶器4713件。特别是东汉后期,瓷器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更是划时代的事件。这一切,为汉代陶塑工艺的发展与繁荣,准

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另外,汉代厚葬的社会风尚也是促成汉代陶塑工艺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由于执政者的提倡,厚葬之风泛滥。东汉还专门设置了负责冥器制造的官方机构,同时规定了社会各阶层葬仪所用陶质冥器的规格。汉代的厚葬之风,虽然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浪费,但从另一方面又推动了汉代陶塑的发展。

汉代陶塑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风行的美学思潮有关。汉代思想家认为“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人应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中去寻求美、占有美。这种美学思潮,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汉代统治阶级力求占有和支配广大外部世界的热切渴望、坚毅信心和强大力量,而且使得包括陶塑在内的整个汉代艺术都注目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因而从历史到现实的各种对象、各种事物、各种场景、各种生活,都为汉代艺术家所关注、所表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汉代美学家蔑视“雕纤之文”,推崇一种博大崇高之美,用汉代思想家刘安的话讲就是“画者,谨毛而失貌”。只有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作粗轮廓勾划,才能体现和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作者对客观生活的审美评价。这就是包括陶塑在内的汉代艺术,处处呈现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汉代陶塑既是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发展的结晶,又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大气磅礴的汉代文化的产物。汉代陶塑由于扎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中,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朴古拙、雄浑豪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格调,使得它不仅在陶器工艺发展的长河中,而且在中国整个艺术发展的洪流中,都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它既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形象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和其他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陶塑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中国陶瓷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便出现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土与火”的艺术不断丰富、成熟、推陈出新。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又经过千余年的创造积累,东汉时期,首先由浙江地区的制瓷工匠“点土成金”,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器。此后历代各具风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穷,美不胜收。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陶瓷史话

中国陶瓷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

从结构上看,一般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物质在数量上的变化,对陶瓷的性质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陶瓷的老祖宗是“硅酸盐”,习惯也稼“硅酸盐陶瓷”,由于现代陶瓷发展得非常快,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来改进硅酸盐陶瓷,不断提高配方中氧化铝的含量,加入许多纯度较高的人工全成化合物去代替天然原料,来提高陶瓷的强度,耐高温性和其它性能。

后来发现,完全不用天然原料,完全不含硅酸盐,也可以做成陶瓷,而且性能更为优越。于是历来完全由硅酸盐统治着的陶瓷家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完全,崭新的不属“硅酸盐”的现代陶瓷。

确切说“陶瓷”的定义为:陶瓷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多晶固体材料。不论是传统的硅酸盐陶瓷,还是现代陶瓷,都包括在这个范围里。 历史过程不是单纯的事件过程,而是行动过程,这个行动过程又被隐含于其中的思想过程所支配。因此,在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时,就不能只关注表象,而应搜寻那些蕴涵着思想的外部表征,即关于人类心灵在过去的岁月中留下的痕迹。 无纹而饰的釉色之美 脂玉般莹润而略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有别于其它类瓷器的最显著特征。由于青釉的质感、色泽及其隐隐透出的人文气息本身已经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十分吻合,因此,青瓷常常以无纹为美。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青色怀有敬意。青色,在先民心目中意味着生机、宽广、正直、高尚。青瓷的出现恰恰暗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敬天尚青的内在精神需要,因此在瓷器的釉色上有了以青为主的取向。

青瓷釉色的微妙之处是难以言传的,所以古人常常用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如唐诗人陆龟蒙在《题秘色越瓷》中有这样的诗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以此来形容秘色瓷的釉色之美。这种釉色应是偏绿的青色,如同在深山幽谷中,给人以满目青翠的润透清新之感,这类偏淡碧色的釉还应包括“葱翠”、“梅子青”、“豆青”等。另外,人们还称汝器那种青中偏蓝的釉色为“雨过天青”,而汝器之所贵,也正在于这种青蓝色的闲澹之中,含有深远无穷之味。这种釉色还有“卵青”、“粉青”、“灰青”等,每种青色之间都有所差异,但都略偏蓝色。青瓷釉色之微妙不但在于有冷暖之变幻,还因窑焰而有浓淡之差异,像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样,又如同中国人的性情——含蓄、玄妙而灵动。

没有纹饰的青瓷,可将之喻为一位恬淡的仙人,常默默无言,心灵却非常微妙、闲适、优雅而自乐。这是一种在宁静中显示出的静谧之美。宋瓷中的汝、龙泉、影青等都以无纹为胜,且通常以厚釉为上,因为釉之厚薄如水之深浅。愈深的水、愈厚的釉,愈能给人以深邃、神秘的感受。显然,青瓷的釉色非常符合道家所崇尚的“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标准。

此外,人们在赞美一件青瓷时,常常将其喻之为玉,如“越泥似玉之瓯”、“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瓷玉相通,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一方面是中华农耕民族对土、石、玉的审美观的延展 ;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把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正所谓 :“类冰比玉,以玉喻德”。因此,瓷器以青色为取向,是从晋至宋的审美主流。 片纹雅饰 虽然青瓷的釉色充满了魅力,但青瓷并非全都遵循“无纹而饰”的原则,宋瓷中的哥窑就以开片而闻名。开片是一种釉面裂纹,是因瓷器胎釉受热后收缩系数不一致而形成的。这种现象早在原始青瓷时就出现了,本来都是被视为窑疵的。到了宋代,哥窑始创了以开片纹为釉面装饰的风格。孙瀛洲在《谈哥汝两窑》中谈到:“汉唐以来瓦器、瓷器釉上,多有本色细碎片纹,隐约可见,都是自然的片纹,而哥窑的片纹则是由人工技巧控制而烧出的。”哥窑的片纹在纹理上是很有讲究的。“小片之细碎者曰鱼子纹,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纹。”(《陶雅》)这种片纹还被称为“百圾碎”。据《龙泉县志》记载 :“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后来这种装饰手法被官窑所效仿,出现了亦以开片为饰的官窑瓷。

古窑器的片纹与釉色都是随着窑焰而自然生发的,这两者又往往妙契呼应,色因窑焰而变化,而其雅俗亦是仁智互见,一般来说以纹线明朗爽快兼曲折有致者为上。将这种片纹自然的青瓷和无纹饰的简洁典雅的龙泉窑瓷相比,又多了几分凝重的气度。文人雅士们也非常钟爱这类瓷器,故常常用它来制作笔筒、砚、洗等物,以示高雅。 刀法如笔意,布局通画理 如湖水般润澈的青瓷,具有厚釉失透之感。根据这个特点,青瓷除了以无饰为饰外,还产生了一些适宜于这类釉色的装饰方法。如刻花、划花、贴花、印花、堆雕、雕镂、弦纹等。其中以刻花最为典型。这种装饰手法早在越窑早期就已出现,发展至宋代出现了风格迥异、极具地域个性的南北两派。南派以龙泉窑为代表,以端庄典雅为特色,刀法含蓄、细腻,刀痕深处的釉肥厚,色泽深澈,而刀痕浅处色泽渐淡,富于变化,在静谧之中又多了些动感,正所谓“林之无鸟不静”。与南派风格不同的北派耀州窑青瓷,胎体相对较厚,属厚胎器物,因而在刻花装饰上以深刻的手法为主。即沿着纹饰的轮廓线垂直刻下,进刀较深,纹饰以外按一定坡度近深远浅地剔出适当的空地,上釉烧成之后亦是凸的地方釉薄色浅,凹的地方釉厚色深。但由于耀州窑的凹凸对比相对于龙泉窑要强烈得多,因而在层次上更为清晰,黑白反差亦更显著,具有浮雕感,给人以粗犷有力、刚健泼辣的印象。

青瓷的刻划很像书画中的笔意。刀法随笔意,笔意追刀痕的例子有很多,如远古的金石、甲骨文字、隶篆书法和远古陶器上的刻痕。同样,在不同时期的青瓷刻划上,也可看出同时期绘画笔法的明显变化,如六朝以后书画笔法的刚柔兼备与晚唐五代越窑瓷上的刻划相呼应,正所谓“阴刻细线见指功柔,斜刀坡撤显腕力泼。”到了宋代,雕法刻艺已达妙境。

优秀的青瓷装饰除了需要刻划工夫外,更需要进行经营布局,合理安排整个装饰面。在瓷器上,由于其立体的特性,在装饰过程中,既要考虑纹饰结构的中规中矩,又要兼顾上下左右的收放争让之趣。

当我们通过心灵去体验那些隐含在具体瓷器中的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时,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器物的制造不仅仅是包涵纯技术的成分,在超越了单纯地为求取生存的物质事实的界限后,人类精神的丰富性恰好在器物里找到了一个直观的宣泄口和可靠的栖息地,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生活中所能依据的传统内容。 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陶瓷艺术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陶瓷艺术家们,或许从这种比较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尊敬的高山
独特的毛豆
2025-08-23 21:11:26
第一,民国时期确实也有写款的,也按前朝款写!

第二,宣统时期底款大多为楷书,宣统9年就比较费解,一般都大清XX年制,加个数字的我是没见过。

第三,关于收藏,我相信收藏还是以自己喜好为主,看着喜欢价格合适就买了,收藏现代工艺品的也有不少。

个人见解。

勤奋的小蝴蝶
平常的音响
2025-08-23 21:11:26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改称现名;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厂 华风瓷厂。 {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

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