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衡量一件瓷器是否值得收藏,最主要有三点:
第一,稀有性,这件瓷器是否很稀有?
第二,艺术型,其工艺水平是否具有代表性。
第三,历史性,它的稀有和艺术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
稀有性。物以稀为贵,这点不用多解释。1999年,英国人迈克·哈彻在南海海底30米深处,打捞出100多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当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时,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而60多万件珍贵文物、人类文化遗产却被野蛮的毁灭了!
艺术型。我们今天很多人收藏了一些古代民窑的瓷器,如果说珍惜性,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缺乏艺术性,更不用说那个时代艺术的代表性。这样的瓷器我们只能说有考古价值,或者文物价值,可是,收藏价值却不大。
历史性。这一条其实最为重要,无论这件瓷器,此时此刻的艺术型、珍惜性有多高,它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检验?譬如,今天有很多艺术大师创造的陶瓷作品,独一无二的造型,够珍稀了;
而且,还是国家级艺术大师,艺术型似乎也差不到哪里去。可是,关键在于,100多年、200多年过去后,后世人们还知道这位大师、还记得这位大师吗?这位大师的作品还有人认吗?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5、青花瓷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碗等。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等。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
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主要是日用器皿。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扩展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的瓷窑:
1、越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东汉以来的越窑青瓷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且应用了拍、印、镂、雕、堆、模等技术,能够制成不同形状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生活用瓷,还生产各种明器。
2、均山窑:江苏宜兴均山附近,又称南山窑。在东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了早期越窑的技术。瓷胎较松,断面粗糙,呈灰、青灰、土黄色,玻化程度差,吸水率高,青釉呈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釉面开裂呈网状。
3、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胎质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高。三国西晋时断面粗松,烧结差,胎釉结合差有剥釉现象,釉色不稳定;东晋时胎釉技术进步很大;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常见装饰有弦纹褐彩、莲花瓣纹,偶见水波纹,褐彩新颖独特。
4、婺州窑: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从东晋到南朝初期。三国时期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粗糙,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釉层薄厚不均,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称淡青色,也有泛灰泛黄者,裂纹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山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瓯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州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