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制作工艺大讲解
珐琅器制作工艺很繁复,要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丝珐琅器,如人物、走兽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加之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也大。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其他瓷器要高出数十倍。
依据金属胎珐琅器在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上的不同,一般可将金属胎珐琅器分为画珐琅器、掐丝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及流行日本的七宝烧等几个品种。
珐琅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它以纯碱、硼砂为熔剂,用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作为乳化剂,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成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珐琅粉,或配入粘土经湿磨而得珐琅浆。珐琅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釉属低温色釉,烧结温度一般在1000℃以下。
珐琅器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胎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一般在有了成熟的设计后,要经过制胎、添蓝、焙烧、磨光、镀金等工序。其中制胎过程依不同种类的珐琅器又包含备料、凿錾花纹、合对、攒焊、掐丝等工艺过程。
珐琅工艺的特点是:色彩耐久。珐琅首饰的质地比较细腻,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的稳定性质。
珐琅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分别加入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研磨制成粉末状彩料后,根据不同的工艺,填嵌或绘制于金属胎体上的一种艺术创作过程。金属錾刻技法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金属器加工方法。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金属胎珐琅器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
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
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珐琅工艺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步骤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常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通常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类。
第一步 将釉料磨细 再淘洗 ,再加入几滴粘合剂 这个粘合剂是提高成功率的,没加的话很难成功,不能说太详细是什么粘合剂 不然百度当我发广告不然提交帖子
加入珐琅用的粘合剂之后,釉料容易形成包子状.
给清洗干净的银胎填釉料
吸掉多余的水,清理多余的釉料
两面都要清理
晾干,我通常是在 炉子边上烘干的
普通电炉
放入填好釉料的 工件,因为加了珐琅粘合剂,干了的釉料也不容易散掉.
盖上悍板,不盖的话电炉温度不够,留条缝观测烧到什么程度了.
第一次烧,看到釉料有点变色,或者有破面就停止加热.
这个是烧出砂糖效果,面积大的地方有点破面,破面的出现就是到达砂糖效果的一个信号
再次添加釉料,烘干,再烧
这个是橘皮效果,是第二次烧的情况
再次添加釉料,再次烘干,再烧第三次
这里看出 釉料变透明了,但是还没完全熔透
上面这张是烧到完全熔化的情况,表面已经变光滑了.
剩下是清理多余釉料的工作,
用磨石条,在流水下磨去多余的釉料,露出金属
最后这种,再做点加工就可以当耳饰用了,后面的金工部分省略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