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吃饭时用的纯白色陶瓷碗和盘子怎么做的?什么材料做的?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材料而烧制而成的,质量与用途取决于烧制时的温度。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陶瓷艺术品
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陶瓷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十一、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白色陶瓷盘子。
因为陶瓷盘子耐热性好,即使温度再高也不会释放有毒物质。
西方国家喜欢用瓷盘装牛排是因为瓷盘是冷的,不会像铁片那样端上桌还自带加热效果。
一、水彩纸
水彩纸主要分为木浆纸和棉浆纸,书中的作品大多画在木浆纸上。木浆纸的优点是能保持色彩的鲜艳度,在水彩颜料干透之前可以擦拭,也可做出好看的水痕效果。
二、画笔
常用的水彩画画笔有水彩笔和毛笔。
三、颜料
水彩画的颜料分管状和固体两种。管状颜料在使用时需将颜料挤到调色盘内,然后调色,适合大幅作画;固体颜料便于携帯,适合画小幅插画及外出写生时使用。
四、其他工具
1.调色盘
调色盘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调颜色,按材质可分为搪瓷盘、陶瓷盘和塑料盘。一般推荐白色陶瓷盘,因为白色陶瓷调色盘显色好、易蘸取、方便清洗、不易染色。
2.笔洗
各冲瓶和罐都可用作笔洗。作画时要有两个笔洗:一个用来清洗画笔;一个用来蘸清水,用于两种颜色之间的过渡。
3.橡皮
绘画中常用的橡皮有两种,一种是硬橡皮,另一种是可塑橡皮。
4.透写台
透写台用于拷贝草稿。画完草稿后,使用透写台把草稿拷贝到水彩纸上。
5.吸水海绵、餐巾纸
作画时使用吸水海绵、餐巾纸,可以把画笔笔头多余的水分吸走,起到控制水分的作用。
6.留白液
留白液的作用就是留白。将留白液加水调和,涂在需要留白的地方,待其干后,在画纸上自由绘画,最后剥离留白液,再稍加调整,即可达到留白的效果。
甜白瓷创烧于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它是元代“卵白釉”发展而来的,整个明代烧造一直没有间断过。
在洁白瓷胎上,施以纯净透明釉,便能烧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到半脱胎程度,能够光明见影,在其暗花刻纹和印纹上,再罩以光洁透明的釉,便有一种特殊的美,给人一 种“甜”的感受,因此又称“甜白”、“甜白瓷”,它是宫廷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
到成化时期,甜白瓷进一步发展,其胎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没有胎的地步,“脱胎瓷”,故又称 “薄胎瓷”或“脱胎瓷”。“薄胎瓷”胎薄如蛋壳,轻巧秀丽,只见透明的釉,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看 见手指上的纹路,古人形容它是“薄如蝉翼”。
薄胎瓷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要紧,也最难。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后,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高手不敢问津。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薄胎瓷器形状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及酒具之类,但已不是(或 主要不作为)实用瓷,而作为工艺品蜚声中外。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 白釉罐故宫博物院藏
白瓷,在永乐一朝,达到了白里透白、与众不同。这种白,去除掉了一切可以呈色的杂质,从根本上摆脱了“闪青”的影响,成为后世白釉的楷模。有清一代,康雍乾三朝都大肆烧造过白瓷,但是始终无法比肩前辈。
永乐时期的白釉瓷器胎质细白,釉质温润,釉光柔和,尤其以其纯净洁白的釉色著名于世,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近代学者考证日常食用之白砂糖约于永乐白釉差不多时间问世,故自明代《事物绀珠》以来,鉴赏、收藏家们无不以当时的时尚用语「甜白」一词来形容永乐白釉器,此一用法亦沿用至今。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台北故宫藏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因此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台北故宫藏
经学者测试,发现其釉色特征与釉中的石英颗粒与云母含量较多有关,因此视觉上呈现出与前代釉色偏米白的定窑瓷器或是泛著淡淡青色的青白瓷截然不同的温润光芒。
永乐官窑白釉釉质纯净釉面光滑,无流釉现象,有细小棕眼,玻璃质光泽温润。民窑白釉瓷的胎色白净,瓷化程度较好,产品以高白釉为主,釉色洁白光亮,釉面细腻均匀,无闪青现象。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故宫博物院藏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 永乐 甜白划花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高3.2cm,口径13.2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器仿葫芦形,敛口,短颈,腹圆体扁,侧面平阔,颈旁两方形耳,长方浅圈足。通体施釉,色白莹润略青,口膨大处印有一圈转枝花纹,器腹双钩细刻几何花卉,以长叶与如意首交错排列成一轮形,外有一圈卷叶纹;侧边浅划两道弦纹,耳缘与中脊作细棱,线条细腻雅致。长方圈足底端露胎。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 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小碗的口部略外侈、深壁、矮圈足。胎质细腻洁白,半脱胎,重量不足五十克。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器身内壁锥拱双龙,碗心刻有「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
明 永乐 无款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3.8cm,口径8.5cm,足径4.5cm台北故宫藏
器呈八瓣菱花式,口微敛、浅壁,平底,矮圈足。外壁口沿浅划暗花转枝花卉一道,器心为折枝茶花,外加双圈。外壁四折枝灵芝纹,口足间加饰线纹五道。通体施甜白釉,釉色腴润,厚处微泛青,釉内气泡密集。足底无釉泛橙色,胎骨匀厚,胎质细致。此器旧名为「白瓷暗花菱花式茶盅」,作为饮茶用器,图版38为与此同形、同纹,惟纹样以青花描饰。
明 永乐 甜白玉壶春瓶 高31.6cm,口径8.9cm,底径10cm台北故宫藏
这种口部外撇、颈部修长、腹部圆滚带著低矮圈足的瓶子称为「玉壶春」。这件玉壶春瓶的胎体较薄,除圈足著地处无釉之外,全器施洁白盈润的白釉。器表隐约可见花纹,但因釉层包覆,纹饰无法清楚辨识。
白釉玉壶春瓶极为珍稀,在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Topkapi Saray Museum)有一件口沿破损镶嵌金属扣饰当作饮器使用的作品。景德镇珠山遗址尚未见到白釉玉壶春瓶的出土报告,但从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玉壶春瓶有细颈及粗颈两种,本件的器形接近细颈玉壶春瓶。
明 永乐 甜白花卉纹葵花式盘 高2.6cm,口径18.8*18.5cm,底径11.8cm台北故宫藏
盘子模制,呈八瓣菱花形,口部外侈、宽折沿、浅弧形壁、底部平。全器压印并以细线刻画纹饰,器心有八瓣菱花式开光,开光内线刻折枝花卉二朵,内壁有折枝四瓣花及卷叶纹两两相隔,外壁则为八折枝花卉纹。器内外壁满釉,平底处无釉。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尺寸较大,并贴有金彩装饰的花口折沿盘。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 高40.7cm,口径10.7cm,底径12.5cm台北故宫藏
双耳瓶盘口、长颈,圆腹,圈足做双台式。瓶颈两侧各饰一象首耳。通体施白釉,仅圈足著地处无釉。这件瓶子高40.7cm,胎骨及釉层皆厚重。对照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兽耳瓶,以及景德镇珠山遗址发现口沿书有「永乐元…供养」及「永乐四年…供养」字样的盘口长颈瓶残片,推测其可能为永乐时期作品。另,本器上贴有黄签「世宗宪皇帝」,暗示本件双耳瓶或许曾为清代雍正皇帝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高10.1cm,口径21.2cm,底径7.5cm台北故宫藏
大碗,敞口,深壁,平底,矮圈足。全器施白釉,足底露胎。器外壁刻划花瓣纹一周,内壁浅刻菊花花卉。
明 永乐 甜白四系罐 高14.9cm,口径10cm台北故宫藏白瓷罐直口、短颈、圆肩,肩上等距分布四个小环形系耳,器壁深,往下渐收敛,平底,内凹成足。全器施白釉,仅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外壁光素无纹,可见明显接合痕迹。罐子的直口、环形系耳以及内凹成足的修足方式,带有永乐时期瓷器的特色。
明 永乐 甜白梅瓶(「内府」铭) 高36.7cm,口径7.5cm,底径15cm台北故宫藏明代的内府有十二监、四司、八局,负责供应官方用器并提供各种服务。此外,明代承袭元代的制度,朝廷烧制的瓷器,都先由内府「定夺样制」,才发给瓷窑照样制作。这一件梅瓶的口部内敛、卷边、肩部丰满、器腹内敛、浅圈足。胎质厚实,器表施白釉,圈足底露出致密胎体。全器无纹饰,仅在肩上以青花书写「内府」二字,显示其为宫廷所用的性质。大坂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收藏同样带「内府」铭且带青花盖的白釉梅瓶一对,北京首都博物馆则藏有一件「内府」铭收腰梅瓶,可能皆为明初内府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双系盖罐 高7.5cm,口径9.6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在器肩上带有二个、三个或四个环形系耳,是永乐时期瓷器的一个特色。这件罐子小口卷边,短直颈,圆硕腹,足微外撇,平底。肩部有两个环形耳。带平顶直壁子母口盖,盖上有花萼形纽。全器施润洁白釉,腹部浅划缠枝四季花卉花六朵。盖上浅划莲花,盖缘有一圈卷草纹。器形相仿但肩部不带系耳的白釉小罐,在新安沉船出水品中可以见到。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器形相同,不带盖的的青花缠枝莲纹双系小罐。
明 永乐窑 甜白半脱胎番莲八宝葵瓣口碗 高6.2cm,口径20.3cm,底径5.1cm台北故宫藏两件小碗的口部外侈、斜壁、矮圈足。器壁薄透,半托胎。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一件器身内壁锥拱双龙赶珠纹,另一件则为缠枝番莲花托饰八宝纹,两件碗心皆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并外加花边。类似的无纹小碗在景德镇珠山遗址曾有出土,与高足盏托配套使用。以莲花托起轮、幢、鱼、瓶、盖、螺、花、结八宝的做法,是永乐时期宗教用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高足杯 高9.5cm,口径10.9×10.95cm台北故宫藏瓷高足杯口部外撇,深弧壁,高圈足。高足杯的胎壁十分细薄,器底与圈足则稍厚,通体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胎质细腻洁白。器外壁平素无纹,内壁则隐约可见暗花五爪双龙及云纹。器心印一单圈,外围加饰花边一周,圈内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明 永乐 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高11.0cm,口径4.0cm,足径12.8cm台北故宫藏单把壶的壶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颈、圆肩、器腹略内敛、平底、浅凹足。器肩上有三个环形系钮,器身一侧带曲流,另一侧带竹节把手,并有一平顶直璧原形盖罩住口颈。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无纹,釉色洁白莹润。相同器形之瓷壶存世不多,本院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饰以凤凰一对的青花三系竹节把壶,有学者推测两者皆为明初宫庭用茶器。广东台山南宋沉船中,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明 永乐 甜白莲花纹梅瓶 高25cm,口径4.4cm台北故宫藏明朝永乐白釉作品,不论薄厚,釉色大多呈色莹白,滋润如脂,以此为容器,正可以对内容物,如院藏甜白三系把壶。而这件梅瓶圆口略侈,短颈丰肩,敛腹下收,平底浅挖圈足。器肩浅刻划转枝叶纹一周,间饰弦纹二道,腹部刻划缠枝莲花纹,底边上下饰有弦纹二道,刻划六朵莲花纹。胎骨稍厚,全器施甜白釉,釉质莹白润泽。
明 永乐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4.5cm,口径9.5cm,足径3.5cm台北故宫藏茶锺葵瓣撇口,弧壁,矮圈足。通体施甜白釉,内壁无纹,外壁饰大小葵瓣双层,并划瓣脉茎线。碗壁匀薄透光,内底微凸,外底及圈足露胎,洁白细腻,白釉莹白如脂,故自明代以来即有甜白美誉,清宫记载有时称为「填白」,与甜白相通。此器《点查报告》上载为:「填白脱胎葵花式茶锺」。永乐葵花甜白茶锺造型秀丽典雅,明初开始至清末皆有制作,十七、十八世纪时亦广受日本煎茶道喜用,因此向景德镇或德化窑订制不少此类薄胎小茶杯。然葵口茶盏的流行或始自北宋,尤以青瓷系如汝窑、南宋官窑或哥窑等均见制作葵口茶盏与茶托。
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6cm台北故宫藏
高足杯的口部外侈、圆弧壁、高圈足,圈足外撇。胎体稍厚。全器施白釉,釉略偏灰,圈足著地处露胎。器物外壁以细线刻画纹饰,主纹饰为莲托八宝纹,其下有六个云头纹,圈足外壁并有四朵缠枝番莲纹以及小花一周。器内壁平素无纹,仅在杯心刻画「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元代即已得见与此器形相类,呈倒钟形的金器与瓷器高足杯,院内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但尺寸稍小的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穿莲夔龙纹高足杯,可以看出其由元代以及明代洪武时期以来的渊源。
明 永乐 甜白半脱胎锥拱双龙高足碗高9.5cm,口径10.9cm台北故宫藏
撇口,深弧壁,高圈足。器内壁印饰暗花五爪双龙云纹,器心饰一单圈,外围起伏规则花边一周,圈内锥拱暗花「永乐年制」二行直书篆款;此一圈状带花边纹饰颇似象徵龙珠火纹,整体纹饰或为双龙戏珠。外壁朴素无纹。胎壁匀薄,底与圈足略厚;足底露胎,胎质细腻洁白;高足底微凸。通体满施甜白釉,积釉处微泛青,釉质莹白润泽,并带「橘皮纹」棕眼孔。
明永乐 甜白釉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划龙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锥花缠枝莲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3cm,底径4.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1cm,底径4.6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云龙纹碟高3cm,口径14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撇口小碗高3.5cm,口径10.5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7cm台北故宫藏
辽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陶器有黄、绿、黑、白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白瓷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瓷釉色纯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瓷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北京发现的辽应历八年 (985)辽赠齐王赵德钧墓和赤峰发现的应历九年(986)辽驸马墓出土的“官”和“新官”款白瓷盘、碗是辽早期受定窑技艺影响的作品。北京辽重熙二十二年 (1053) 王泽墓、内蒙古昭盟辽寿昌五年(1099)尚墓和山西大同卧虎湾 2号辽墓都出土有精美的白瓷。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辽阳统和四年 (984)耶律延宁墓、法库叶茂台辽墓、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黄、酱和绿色釉陶器及锦西大安五年(1089)萧孝忠墓出土的黄釉与三彩釉陶器,具有辽彩釉陶器的典型风貌。
陶瓷器造型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类。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盆、罐、壶、瓶、瓮、缸,还有香炉、陶砚、棋子、砖瓦等;契丹形式则仿照契丹族习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如鸡冠壶,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样式,整体由壶身、管状流和不同形式的系构成,壶体上做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和皮条、皮扣等附件。后人常以皮制品痕迹的多少区别鸡冠壶时代的早晚鸡冠壶有五种样式,即扁身单孔、扁身双孔、扁身环梁、圆身环梁和矮身横梁式。内蒙古赤峰应历九年 (959)辽驸马墓出土的白瓷绿釉鸡冠壶扁身单孔,是鸡冠壶的早期形式河北迁安辽开泰六年(1017)韩相墓出土的绿釉带盖鸡冠壶,是稍晚的扁身双孔样式的典型器。辽宁1、2号辽墓出土的白瓷鸡冠壶和绿釉鸡冠壶,是辽晚期盛行的圆身环梁式鸡冠壶的作品。凤首瓶为凤头口、旋纹长颈(或做竹节式)、高体、丰肩、瘦胴、圈足。辽宁北票水泉辽墓出土的凤首瓶、凤嘴珠,是凤首瓶的早期样式。辽宁义县二号辽墓出土的花口凤首瓶,凤首托起花口盖,秀丽挺拔,最为常见。鸡腿瓶为小口、丰底,器身细高,上丰下敛,形如鸡腿,以弧棱形弦纹为饰,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贮藏器,产量很大,瓶体上常有刻划符号。盘口穿带壶,亦称背壶,古代名为携壶,是游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浆等饮料的容器。壶式有扁体和圆体两种,体两侧有沟槽和环系,可系绳,便于骑马携带。辽宁义县清和门西村辽墓、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和北票水泉辽墓出土的穿带壶,展现了扁体或圆体壶式的特点。方碟仿木碟样式,花边敞口,四方形,浅身平底。白釉印花方碟精美,但产品极少。三彩印花方碟颇多,辽晚期墓葬中时有出土,西弧山大安五年(1089)辽墓、建平和乐村大安六年(1090)辽墓出土的三彩印花方碟为代表作。海棠花式长盘系仿金属制品式样,浅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黄、绿、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样式美观,色彩娇艳一些模仿自然界物品烧造的鱼壶、鸳鸯形壶,均形态生动,实用美观。辽宁凌源县出土的三彩鸳鸯壶,高19厘米,鸳鸯式壶体卧在荷叶式托上,嘴为流,背上贴五瓣花式口,与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连以曲柄,以黄、绿、白三彩釉遮体,羽纹清晰,色彩斑斓。还有依照印度神话中“摩羯鱼”制作的兽首、鱼身壶和灯,设计新巧,造型优美,宁城出土的三彩摩羯壶为代表作。辽代陶瓷造型实用性强,粗犷、质朴,富有民族特色。
辽代陶瓷受中原装饰技法的影响,有刻划、剔、印、彩绘和色釉装饰,以简朴豪放为特点。如取法于磁州窑的黑绘装饰,多以散点式构图展现简洁的纹样,有疏朗洒脱的美。建平五十家子辽墓出土的白釉黑花瓶,三组花蝶环列器体,笔致稚拙有力,颇具野趣。有的在器物表面涂画彩或描金装饰,别具一格。单色和三彩釉饰是辽陶瓷的一大特色,娇艳的黄色或葱翠的绿色给人以美感。装饰题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药居多,取材于自然界的飞禽、动物、鱼虫、花草、水波等纹样也广见于装饰画面,还有传统纹样中的龙、兽面、骑士、力士、火珠、流云等。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颜色温润雅致。如凝脂冻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铿然作响。独具一格的“象牙白”瓷问世以来,就以透明的胎体、温润雅静的种色、如脂似玉的瓷质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在异彩纷呈的瓷器之林中,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的盛誉。
德化窑除了烧制常见的梅花杯、龙虎杯、盘、碗、洗之类的器物外。透雕笔筒、水注、印盒等文房雅玩颇具特色。此外,诸如觚、尊、香炉等陈设供器均制作精巧、造型雅致,深得白玉宫廷祭祀用器之要旨,深受人们的喜爱。
德化窑白瓷产品种类繁多,有爵形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德化窑瓷塑胎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不施彩色,而是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同时,德化雕塑人物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着意刻划塑像的内心世界,独具艺术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洁净、杂质少等特点,又大胆创新,注意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匠心独具地以堆塑、刻划、贴花、印花等各种工艺手法极力追求器物的造型美,或将人物、动物形象与器皿融为一体,或摹拟瓜果花叶象生成型,创造出巧夺天工、令人赞不绝口的白瓷艺术品。
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的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相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贴花和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如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的精品。
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始于宋代、成名于明代。釉色白净温润,致密如玉,细腻似乳。有“猪油白”呈色凝脂隐红;“象牙白”细润白嫩,法国人称“鹅绒白”、“中国白”。品种有“梅花杯”、“八仙杯”,胎薄透脂轻巧玲珑,彩绘以红色为主,日本人称“赤绘”。风格豪爽、明快。
瓷器是中国一种很好的收藏品,特别是有一些历史悠久的瓷器,拍卖的价格都是很高的,中国很多人喜欢收藏瓷器不仅在于它的质感以及瓷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很多人可能对于景德镇瓷器了解更多,比较少听说过德化白瓷。其实,德化白瓷也是与景德镇瓷器齐名,并且在中国有很高的历史地位,那么,德化白瓷的特点有什么?德化白瓷价格如何呢?现在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德化白瓷价格(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1.古岳 德化白瓷杯带盖茶杯/陶瓷办公杯会议马克杯/情侣对杯大水杯/陶瓷个人杯/老板杯、主人杯/龙杯
价格:88.00元/个
2.土土陶瓷 贰号土/曾逸腾 大号个人杯水杯茶杯德化白瓷杯主人杯建白瓷羊脂白 600ml 红色
价格:898.00元/个
3.德臻 德化白瓷茶杯陈清宜手工建白瓷杯陶瓷杯主人杯/高雅杯
价格:620.00元/个
4.德臻 德化白瓷陈清宜手工建白瓷杯功夫茶杯品茗杯主人杯/禅定杯
价格:680.00元/个
5.德臻 陈清宜德化白瓷茶具茶杯建白瓷杯主人杯单杯品茗杯/西施杯
价格:580.00元/个
6.德臻 陈清宜德化白瓷茶杯手工建白瓷杯品茗杯主人杯/螭龙杯大号
价格:780.00元/个
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德化白瓷特点
德化白瓷指的是烧制于德化瓷窑中的白瓷,而德化窑则得名于该瓷窑窑址位于德化县。德化白瓷最早创烧于宋代,兴盛于元、明两代,不仅是白瓷中著名的品种,而且还是瓷器中的一个标志性品种。德化白瓷的特点有:
特点之一,釉色洁白。德化白瓷的釉色与其他白瓷的釉色在白中泛黄不同,其釉色是一种洁白色,分为象牙白、葱根白、猪油白、孩儿红等,又被法国人统称为中国白。
特点之二、质感凝脂似玉。德化白瓷的胎体致密,透明度高,釉色洁白,呈色温润如玉,凝脂似玉,达到了人们对瓷器追求玉器的质感的效果。
特点之三、器型丰富。德化白瓷的器型众多,有烛台、香炉等陈设供器,狮子、花瓶、侍俑人等冥器,盘、碗、杯等日用器等等。
以上,小编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德化白瓷价格,价格的涵盖区间较大,并且也是依据不同的造型质地有不同的价格,但是一般人不太会判断瓷器的价格以及好坏,所以小编特意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德化白瓷的特点,帮助大家认识德化白瓷,帮助大家辨别真假。这些都是一些行家给予的建议,希望能给想要购买的消费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白瓷的烧造,首先发现于北朝的北齐,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人为的将胎釉中的含铁量降到1%以下,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而成功。北齐白瓷,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泛青,始具白瓷特征,较东汉似为早期白瓷的“灰釉高足碗”(长沙出土),有质的飞跃。从此,瓷分青、白两个大体系,有划时代的意义。例如白瓷碗、“白瓷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武平六年(575)前的制品,胎釉白净细润雅致。还有“白釉绿彩四系莲瓣缸”(同上)从肩到腹堆塑成凸起的丰肥莲瓣,型饰融合一体,是北方风格的典型,绿彩以氧化铜为着色剂,溶融流淌,彩色自如,又属釉彩新品种。另有“白瓷绿彩四系盘口瓶”(徐州狮子山出土),口颈划弦纹,点绿色彩斑,肩饰垂莲,瓣中划出梅花,也是白釉彩瓷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