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陶瓷泥坯干了后破裂怎么办?
没的救了,陶瓷上面镂空最怕比较尖的转角,尤其是湿的时候镂空,干燥时坯收缩不均匀最容易拉裂,现在就算补起,也会有暗伤,烧的时候同样要裂,只有重新做了,做的时候等坯干了再镂空,五角心的尖最好不要那么尖,稍微有点弧度的圆角,当然,干了镂空工程量加大,不过没得法
引起砖坯出现开裂缺陷的原因很多,有设备的问题,也有窑炉的问题,它是瓷质砖主要缺陷之一。裂纹缺陷的形成多种多样,有侧裂、面裂和层裂(即夹层)。一般出现裂纹时,应检查每个环节。成形后,可用擦天然油方法来检查,从压机和干燥器出口处小心取砖坯,擦上天然油,即可查出是否有裂纹。对于烧成出来的裂纹,可以依据裂纹形状判断裂纹产生的区域。急冷区造成的开裂,一般断面光滑,裂口锋利,预热带产生的裂纹,断面粗糙,裂口呈锯齿状,裂口边缘圆滑,裂缝中常有流釉。
1. 干燥开裂
它是指从干燥器出来的坯体出现裂纹,裂纹一般出现在砖坯的侧面。产生干燥开裂的主要原因有:
1) 粉料流动性差或填料不匀;
2) 粉料水分过高;
3) 干燥温度过高或干燥速度过快,即干燥制度不合理,各风门的开度匹配不合理。
4) 干燥敏感指数高的原料(如膨润土)用量过多。
——解决办法
1) 控制干燥敏感指数高的原料用量,稳定粉料水分,提高粉料流动性和填料均匀性。
2) 严格制定干燥制度,各风门的开度尤为重要。
2. 烧成导致的开裂
在窑炉烧成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热炸,在预热带形成的开裂,另一种是冷炸,在急冷带形成的开裂。
预热带产生的裂纹(热炸)
其特征是裂纹由边缘向中心不规则发展,这种裂纹易误认为运输碰撞开裂。其裂纹一般比机械破裂的要小,并以边裂为主,多发生在外侧,它一般出现在预热带前段。产生该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坯体入窑水分和窑头温度过高,窑头升温速度过急,或者是坯体游离石英和干燥敏感指数高的原料含量过高,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为了避免产生黑心而调节窑炉时,往往导致开裂。
预热带裂纹可通过降低坯体入窑水分,窑头温度以及预热带升温速度解决。一般要求入窑水分小于0.5%,窑头温度低于200℃。在窑炉操作中,可以调节排烟支阀的开度,调小第一、二组烧嘴来解决。有的地区昼夜温差变化大,气温骤降,也会产生裂纹,因为冷坯入窑,内部和表面温度达到一致,要一定时间,如果窑头温度过高,使坯体内部和表面温度相差过大,导致坯体表面的水排除太急,表面收缩过快,使坯体内部水分不易扩散渗出,由此产生较大的内应力,使坯体炸裂,所以要及时调整窑头抽力,或者在釉线加加热装置。
微观上,是很硬的共价键部分连接。相比之下金属是靠自由电子构成的金属键连接。金属键允许比较大的形变,而共价键不允许。所以陶瓷没韧性,金属有。共价键比金属键强,所以陶瓷更硬 但由于陶瓷没有形变能力,一旦受力较大(外部冲击,或本来就有的内应力,热胀冷缩带来的内应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应力集中,就会断裂。而断开的地方用于变形,给周围其它地方带来更大的应力,于是经常一条缝裂到底。而陶瓷由于是由粉末烧结在一起的,粉末的具体形状和大小,互相结合的方式都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就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而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受热不均匀(厚薄不同受热肯定就不均匀)很容易出现固有的内应力,一般消费品考虑成本等综合因素不会在这块太小心,所以有些看起来不错的器皿稍微一碰碎了,或者总是摔不碎,一次倒点开水,裂开了。
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 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
刚开始的时候陶瓷都是小而开大片的,或者是瓷器大而开小片的,在整个瓷器市场上价值都是相当的昂贵的。而近世以来,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坯体增强剂可以改善。
陶土进窑炉前容易干裂是因为坯体干燥强度不够,通过添加适量的坯体增强剂,可以增强坯体干燥强度,确保砖坯进窑炉前不易破裂。
不同增强剂对不同的泥浆增强效果不尽相同。在选坯用增强剂时,不同公司原料泥浆的配方差异很大,对增强剂类型要求也不同。
所以各公司应当结合本厂泥浆的组成,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增强剂,实际应用时经过反复试验确定,达到最好的效果,以最优性价比满足工艺要求。
陶器介绍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要制成陶器首先要把坯体转变成需要的形状,再在窑内加热至高温,从而促成永久改变的反应,包括增加强度,硬化及固定形状。
根据地区不同,陶艺家所使用的黏土性质也不同,这样常常有助制造出有本地特色的陶器。在黏土中混合其他矿物去达至特定目的亦是一种常见做法。例如在烧制后多孔性微高的坯体常会被用作制造土器或赤土陶器花盆。
仍然可以用的。龟裂纹是陶瓷内外受热不均造成,相当于开片。只要不漏水,就可以继续使用。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开裂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
相关说明
1.首先,注意盖子是否合适,我们知道,陶瓷杯盖可以让水不那么快就凉了,如果杯盖盖起来不合适,这样的话可能是次品,也会影响以后的使用。
2.听声音,手指轻弹,如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那么此瓷胎细致密实,要是声音嘶哑,那么为劣等瓷,不可买。
3.喝水时候嘴会接触杯壁,所以杯壁外侧最上方,也就是嘴接触的地方不可有图案,而内壁最好不要有图案。因为这些釉彩装饰含有微量铅、镉等重金属,不易长期使用。对人体有一定危害。
4.摸表面。看是否光滑,看有无裂痕,小孔,黑点,如果似玻璃一样光滑,则产品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