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一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危险性如何?
很多人认为,做陶艺的人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但是我们不知道的事,如果自己去观察和实践以后,你才会发现你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陶艺工是需要技能,而且这种技能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而真正的陶艺工是要会很多么的技能的,比如说:烧窑、吹釉、雕塑、拉胚、修胚等等技能,而且这也不是单单会这些技能就可以了,二十需要长时间的经验慢慢形成的成熟技能。而且陶艺工的作品是比普通的陶瓷价格要高的。因为他们的作品里面是有设计的融入的,所以陶艺工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而且这也是一个技术活。
人们常说陶瓷艺术为火的艺术,陶瓷烧成是陶瓷工艺上一个重要的技术和环节。 陶艺师要是有新产品的话,他们会在造型,釉色,图案,机理,等等的工序上下功夫。而不是像工匠那样,先拿来现有的东西,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东西。 陶艺作品都是集陶艺师本身的所有技能的展现,是考验陶艺师的个人审美,动手能力以及材料知识的的掌握。不具备深刻力知识和经验储备是会被淘汰的。
彩绘装饰即在胎体上或已烧制好的瓷胎上用各种彩料绘画以达到装饰的目的,可以分为釉上彩绘和釉下彩绘。釉上彩绘一般是先烧好白釉瓷或色釉瓷,然后再上彩,二次入窑烧成。
陶瓷装饰工的工作:对陶瓷彩釉进行配色、调色、上色手工绘制彩色花纹图案使用工具或手工进行陶瓷半成品的雕刻进行艺术陶瓷的雕塑及堆雕进行陶瓷表面印制花纹用花纸的制版及印刷对陶瓷制品表面进行艺术雕刻维护设备,处理故障。
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陶瓷生产过程的各工艺阶段、各个生产环节和各道工序之问都互相衔接,密切配合,才能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最短,时间最少,耗费量最小。
扩展资料:
陶瓷烧制原理:
在陶瓷的生坯中,一般含有百分之几十的气孔,颗粒之间只有点接触。烧结时由于温度升高,发生物质的传递即传质过程,包括蒸发和凝聚、扩散、黏性流动、塑性流变、溶解和沉淀等过程。
实际上,物质传递过程十分复杂,可能有几种传质机制同时起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是不同的机制占主导地位。在烧结过程中,随着晶界面积的不断扩大,坯体变得更加致密化。因此,烧结过程可以用坯体的收缩率、气孔率、相对密度等指标来衡量。
高纯物质在烧结过程中一般没有液相出现。若物质的蒸汽压较高,以气相传质为主,叫做气相烧结;若物质的蒸汽压较低,烧结以固相扩散为主,叫固相烧结,有时将这两种情况统称为固相烧结。有些物质因杂质存在或人为添加物在烧结过程中有液相出现,称为液相烧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瓷石和高岭土等原料实际上就是可塑性及其他性能较好的粘土。
而釉是由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和少量其他原料按一定比例配置,研磨成釉浆,施在胚体表面。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1.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2.制坯:用模具或者手工,将泥制成需要的外形,将坯胎晾到半干的状态,再放到拉坯机上,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3.按上釉分,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中彩”三种不同的种类。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都属于这一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下彩的颜色不够鲜艳。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釉上彩的颜色鲜艳,但是容易掉色。
釉中彩: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既能保证颜色的鲜艳,又不容易掉色。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陶瓷制作过程如下: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开始是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使得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2.拉坯: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这道工序首先是把黄色的泥坯放在所谓利坯车上,然后坐在车上,用专门工具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一致,而使泥坯陈显出皓白的颜色,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最终确定着器物的形状。
5.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施釉工艺是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七种方法,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
8.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9.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炼制一般需要以瓷石,石英石或者莫来石等为原材料,而釉则是由长石,石英,滑石,高龄土以及某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研磨而成的浆。再把釉涂在胚体表面,通过高温加热使其发生各种化学反应,最后形成瓷器。
练泥
练泥就是使用高领土,瓷石这种具有可塑性,且粘性较好的粘土将其磨洗,除去杂质后揉匀,慢慢的调和成制作瓷器的瓷泥。练出来的泥将在以后作为瓷胎。
制胚
其实就是利用模具或者自己动手把练出来的瓷泥变成我们所需要的外观,比如你想要一个碗,那么就把它捏成一个碗的形状,想要一个花瓶就把它塑造成一个花瓶的外形,将泥胚制作好之后晒到半干的状态,然后再将其放到拉胚机上通过刀收取胚胎表面,以此来保证自瓷器外表光洁,最后再根据需求使用不同的材质的雕花刀在模型上刻出所需的花纹。
上釉
釉在瓷器中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一般釉下彩我们在家用的瓷器以及青花瓷中都能够看到,其实就是在上釉之前将一层颜料涂在瓷胎上有了釉的保护和隔绝,能够让颜料的色彩长期保存,长时间把玩也不会磨损和掉色。但正是由于颜料是在釉之下,所以颜色看起来并不鲜艳。
釉上彩就是先给瓷胎涂上釉,然后放入窑里面,烧完后再进行上色,上完色再放入低温的炉窑中,再次进行烧结。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鲜艳,但是由于颜料在釉的外面,所以很容易掉色,如果将其长期置放在太阳下暴晒会导致瓷器的表面磨损严重,颜色也会脱落。
釉中彩,其实和釉上彩的方法差不多,涂完最后一层颜料后再在外面上一层釉,这样出来的瓷器不仅颜色鲜亮并且不容易掉色,这才青花瓷里面才算是上等的。
烧窑
把瓷器瓶装入匣钵里面,匣钵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烤面包食用的烤箱,而这个匣钵就是瓷器制焙烧的容器,主要作用就是耐高温,隔绝瓷器与火直接接触,避免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被污染,尤其是像白瓷在断烧的时候,极其容易沾灰。一般烧窑需要一晚上的时间,温度始终保持在1300度左右。
彩绘
彩绘就是在已经烧成瓷的釉面上再进行绘画,给瓷器再做一些花样的填充,然后再将瓷器放入红炉里面低温烘培,温度保持在700度到800度之间。等完成了最后一步彩绘后,整个磁器的制作就算完成了。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率,而且还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较大尺寸的制品,则要分段拉制,从各个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材质、工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之声,修至中等厚度时则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
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釉下装饰是指直接在泥坯上进行艺术装饰加工,并上釉烧成的瓷器,因其装饰图案位于瓷器釉层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等。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绘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画工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1、粉尘危害,长时间的粉尘危害容易造成矽肺;2、粉尘的主要成分里面就有釉料,釉料是有一定的毒性的;3、目前大多数厂家使用的是溶剂型的防污剂,溶剂汽油对员工的身体有一定的伤害;4、危险主要是120号溶剂汽油引起的,如果是用标准的溶剂汽油还要好点,
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含矿物质成分密切有关,相同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只因烧成温度和氧化程度不同,色有黄、红棕、棕、灰等色。在粘土中添加其他矿物质成分,也可以烧制成其他色泽,但较少见。而瓷器历来花色器种丰富,变化多端,现简介如下:
(l)青瓷: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若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哥窑传世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国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2)黑瓷: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其中建窑烧制的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铁量较高,烧窑保温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成品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茶器。
(3)白瓷: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窑匠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于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氧化焰烧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黄或泛绿色,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称。唐代白瓷生产已十分发达,技艺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窑,所烧制的白瓷如银似雪,一时间与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4)颜色釉瓷:各种施单一颜色高温釉瓷器的统称。主要着色剂有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钻等。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有青釉、黑釉、酱色釉、黄釉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有海棠红釉、玫瑰紫釉、鲜红釉、石红釉、红釉、豇豆红釉等,均以还原焰烧成,若以氧化焰烧成,釉呈绿色。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瓷器,烧制后为深浅不一的蓝色。此外,黄绿色含铁结晶釉色也属颜色釉瓷,俗称"茶叶末"。
(5)彩瓷: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总称。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进行装饰,再施青色、黄色或无色透明釉,入高温烧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烧成的瓷器上用各种色料绘制图案,再经低温烘烤而成。
(6)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又称"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钴的色料绘成图案花纹,外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在烧制时,用氧化焰时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则青花色泽鲜艳。
(7)釉里红:釉下彩品种之一。在瓷器生坯上用含氧化铜的色料进行绘制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经还原焰高温烧制而成。
(8)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品种,又称"逗彩"。先在瓷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勾绘出花纹的轮廊像,施透明釉用高温烧成,再在轮廊像内用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填绘,经低温烘烤而成。除填彩外,还有点彩、加彩、染彩等数种。
(9)五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硬彩"。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用红、绿、黄、紫等各种彩色颜料绘成图案花纹,经低温烘烤而成。
(10)粉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软彩"。是在烧成的素瓷上用含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各种彩色颜料渲染绘画,经低温烘烤而成。
(11)珐琅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名"瓷胎画珐琅",即成烧成的白瓷上,用珐琅料作画。珐琅料中的主要成分为硼酸盐和硅酸盐,配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低湿烘烤后即呈各种颜色,多以黄、绿、红、蓝、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绘各种花卉、鸟类、山水和竹石等图案,纹饰有凸起之感。
陶瓷烧制的八个过程是:
1、练泥:采取瓷石,用铁锤敲碎到鸡蛋大小的块状,再用水碓舂打成粉状,经过淘洗,去除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
2、拉坯:把泥团摔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顺着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基本模样。
3、印坯:印模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把晾到半干的坯,覆盖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再脱模即可。
4、利坯:把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边转动车盘,边用刀旋削,当坯体的厚度适当即可。
5、晒坯:把加工成型的坯,摆放在木架上进行晾晒。
6、刻花:使用竹子、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干坯体上刻画花纹。
7、施釉:普通圆器一般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是用吹釉。
8、烧窑:先把陶瓷制品装进匣钵里,烧窑时间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还要测看火候,由此决定停火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