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圆形陶瓷产品烧制后口径变形

简单的白云
勤恳的石头
2023-03-19 05:21:09

圆形陶瓷产品烧制后口径变形

最佳答案
欢呼的皮带
怕黑的小蘑菇
2025-08-21 18:16:21

(一) 变形:产品烧成变形是陶瓷行业最常见、最严重的缺陷,如口径歪扭不圆,几何形状有不规则的改变等。主要原因是装窑方法不当。如匣钵柱行不正,匣钵底或垫片不平,使窑车运行发生震动,影响到产品的变形。另外,产品在烧成中坯体预热与升温快时,温差大易发生变形。烧成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太长也会造成大量的变形缺陷。使用的匣钵高温强度差、或涂料抹不平时也会造成烧成品的变形。

(二) 开裂:开裂指制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纹。其原因是坯体入窑水分太高(大于2%以上),预热升温和冷却太快,导致制品内外收缩不匀。有的是坯体在装钵前已受到碰撞有内伤。坯体厚薄不匀,配件(如壶把、咀等)重量过大或粘结不良也会造成制品开裂。防止的办法是:(1)入窑坯体水分小于2%,车速适当减少冷却量。(2)装窑时套装操作谨慎,垫片与坯体配方一致。配件大小、重量与粘接位置恰当。有的在粘接泥浆中加入10-15%的釉料,可以使咀、把与主体牢固熔接一体,如此可克服开裂缺陷。

(三) 起泡:烧制品起泡有坯泡与釉泡两种。坯泡分为氧化泡与还原泡两种。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盖釉层,断面呈灰黑色,多形成于窑内低温部位。主要是瓷胎与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烧失物未完全排除所致。予热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度差过大。在坯釉料中,碳酸盐。硫酸盐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等都是造成产品起泡的主因。此外时装车密度不当、入窑水份高等原因亦须注意。 还原泡又称过火泡,断而发黄,多发生于高温近喷火口处的制品。主要由于坯体内硫酸盐与高价铁还原不足,强还原气氛不足及烧成温度过高造成。釉泡系沉积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烧尽挥发,气体被阻于釉面层中形成。若延长釉熔时间或适当平烧即可解决。

(四)阴黄:制品表面发黄或斑状发黄,有的断面也有发黄现象,多出现在高火位处。主要原因是升温太快,釉熔融过早,还原气氛不足、而使瓷胎中的fe2o3未能还原成feo。此外,装钵柱太低,窑顶局部产品温度偏高而还原不足也会形成阴黄缺陷。在产品原料中tio2含量太高,也会导致产品发黄,如若在坯料中加入微量coo,可遮盖产品的黄色。

(五) 烟熏:不论采用何种燃料都会发生烟熏现象。烟熏指产品表面呈灰色或不纯正的白色。主要由于坯体氧化不完全或还原过早使坯内炭素、有机物或低温碳未能烧尽在釉层封闭之前。有时烟气倒流也会熏蚀釉面。若釉料中钙含量偏高也易形成烟熏缺陷。

(六) 针孔:指产品釉面出现微小凹痕或小孔。形成此类缺陷一是坯料中有机物。碳素、氧化铁含量较高,当升温快时烧失物未能完全烧尽挥发而到后期高温阶段才逸出釉面,形成宛如微观火山状的针孔。此外,高温炉还原气氛太弱,喷火口部位产品再次被氧化也会造成针孔。再者,当釉料流动性差或施釉过薄时也会发生针孔缺陷。

(七) 桔釉:制品釉面不平、呈桔皮状。一般发生于盘、碟类或瓷板砖类制品。主要原因是釉面波化时升温过快,烧成温度过高使釉面产生沸腾现象所致。另外釉浆厚薄不均、高温流动性差及釉料研磨不细等都是形成桔釉缺陷的症结所在。

(八) 惊釉:产品釉面有发丝粗的裂纹。主要原因是坯、釉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形成。这就需要重新调整坯。釉配料配方。此外烧成温度过高、冷却制度不合理或釉层过厚也会形成惊釉缺陷。

(九) 生烧与过烧:生烧的制品外观发黄、吸水率偏高、釉面光泽差而粗糙、强度低、敲打时声音浑浊。过烧时产品发生变形,釉面起泡或流釉。主要原因在烧成温度偏高或偏低,高温保温时间控制不当,装车密度不合理或烧成温差大等产生局部过烧或生烧。

(十) 无光:亦称消艳。产生釉面无光的原因是釉面形成微细体和釉层熔融不良,因此形成釉面无光缺陷。可在冷却初期采取快速冷却,防止釉面层析晶。提高釉面光泽度。

最新回答
快乐的店员
儒雅的萝莉
2025-08-21 18:16:21

原因很多:

1.成型时,粘结剂与熟料混合不均匀,导致其挥发时陶瓷板变形。

2.坯体本身就有裂痕或是微小分层。有些很小的缺陷比较难发现,成型后的坯体最好好好检查一下。

3.你放置陶瓷片的耐火砖不平整。

4.在炉子里放置的位置温度不均匀。

。。。。

还有就是有的时候,所以的问题都注意到了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完全靠经验就解决了,有的时候解决了都不知道是怎么解决的,只是下一次再按照这个方法制备就好了,这可能就只能解释为经验了,呵呵。

希望对你有用。

虚心的大叔
土豪的西牛
2025-08-21 18:16:21
陶瓷材料在弹性变形方面和金属差不多;但由于其原子之间属共价键,而非金属键,因此极不容易开动位错,因此其塑性变形能力几乎为零,而不像金属那样具有一定的塑形变形能力;在断裂方面,由于其塑形极小,裂纹尖端不可能像金属那样可以通过一定的塑形变形缓解尖端附近的应力集中,因此一般均属脆性断裂。

勤劳的发带
暴躁的小鸭子
2025-08-21 18:16:21
‍‍

辊棒化学腐蚀破坏了辊棒的各种性能,如弹性系数、刚性、强度等,从而影响辊棒使用性能和产品的运行质量。此外,化学腐蚀导致的严重后果是辊棒的淬裂。辊棒从窑炉内被抽出放置于空气中使之自然冷却,到达某一温度时,发生了大面积自然断裂。辊棒的淬裂使得辊棒消耗量急聚增加。

研究表明:陶瓷辊棒内产生的玻璃体由于随后的结晶化而产生了新的晶相,如:钙长石、钠长石、石榴石、尖晶石。玻化和结晶化产生的变化导致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发生变化,从而使辊棒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淬裂。

综上所述,辊棒的腐蚀断裂过程可以归纳为:

从外部吸入腐蚀性元素(通过接触或气相交换);

已存在的相的分解(ZrO2除外);

玻璃相的形成成为腐蚀元素侵入辊棒的载体;

玻璃体的晶化;

在腐蚀层和陶瓷材料本体间接触面毛孔的增加;

微裂纹的增多及扩大,晶相热机械性能不同导致冷却时淬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