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的陶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5、青花瓷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碗等。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建筑一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等。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不全是。
砖,不属于陶,也不属于瓷,它的烧成温度太低,叫做土器。
瓦,不同时期的瓦不一样,有的是土器,大多是陶器,还有一些是釉陶或者是琉璃。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器具,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在距今15000年左右,首先在中国南方可能已经开始制陶的试验,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发明和探索。1962年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的圆底罐,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测试为公元前6875±240年,为夹砂红陶,外表有绳纹。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则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来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制陶工艺不断发展,品质提高,种类增多。 在中国,彩陶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彩陶”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年首先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被发现,主要包含水壶及碗等。一开始它们上面纯粹为红色,但陶器上渐渐有独特的符号,称为半坡陶符,纹饰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等。此后在临近各省也发现了类似的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龙山文化中,出现了黑陶,这是中国制陶工艺的一次高峰。 在商朝,有理论认为是当时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带来陶轮的技术,令陶器量产化。在周朝,以陶轮制作的陶器会以更高温烧制,令其硬度增加,同时亦会使用绿色的釉料。秦朝的陶俑兵马俑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时陶器的描绘主题由动物转变为人。在汉朝,陶器的描绘主题由为佛教的传播而出现了佛的形象。到了唐朝,中国出现了白色的陶瓷,而同时亦出现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为当时艺术精华的代表。到了宋朝,因为瓷器技术开始成熟令中国的陶器的辉煌被瓷器完全盖过。此后中国的陶瓷器重点便落在瓷器上。然而明清的紫砂壶等陶器乃至近代的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的陶器工艺仍然有非常高的水准。
明清两代王朝为满足大规模营建工程的需要,设官窑烧造砖瓦。山东临清窑专门生产城砖、斧刃砖,分柴薪窑和煤炭窑两种,前者生产黑城砖,后者生产白城砖,每年产量不下百万块。白城砖用于修建宫殿、坛庙和陵寝,黑城砖用于修建城垣和下水道。一般的青砖、青瓦则由工部的黑窑厂烧造。产品有各种型号的方砖、平身砖、券、副砖、线砖、滚子砖和望板砖,各种型号的筒瓦、板瓦、勾头、滴水、花边瓦和瓦条,各种型号的狮、马、吻兽等。此外,还生产质量较高的削割瓦,专供城楼和府第工程使用。至于高级建筑物所用的铺地金砖,则于苏州设官窑烧造,从苏、松一带征集技术熟练的窑匠精心团造。所产二尺二、二尺、尺七细料方砖,质地坚腻,棱角方正,反映了古代陶冶匠师的高度技术水平。
泥土的成分非常复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泥土含有的物质都不一样,光土就有红土,黄土,黑土,紫土等等,一般而言大多数都是硅酸盐,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机物,微生物等等。
周代
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瓦当
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中国特产。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当今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2、陶器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3、根据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上。
4、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业进一步发展,陶窑室容量扩大,火膛加深,支炎道和窑箅孔眼加多,火力大而布热匀,再加上封窑严实与最后阶段采取灌水方法,使陶胚中的铁质还原,制成比红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与黑而光亮的蛋壳陶。这种制陶技术为后来砖、瓦、陶水管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因为青砖和红砖在烧制方法上不一样,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砖颜色就是红色的,后来他们把这种技术带到了我国,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你知道嘛,其实中国古代生产的第一块砖的颜色就是红色,但事实上,烧青砖的过程比烧红砖的过程还要多。为了消耗砖块体内的氧气,所以建造了一个蓄水池。当砖头温度达到最高温度时,立即放水降温。为了保证每一块青砖都能得到水分,窑产量远低于红砖窑,而且青砖的质地比红砖更致密,硬度、耐久性和耐腐蚀性更强。
烧砖与烧制陶瓷方法相同,只是砖的颜色是由粘土中铁决定的。铁与铜相反。当氧气充足时,它是红色的,当氧气不足时,它变成青色色变成灰色。
这种制砖方法在中国至少有四到五千年的历史。早在4000—4500年前,龙山文化遗址就发现了土坯墙。然而,由于缺乏燃烧过程,土胚砖的强度、抗压强度和耐水性都很差。它们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砖块,只能被描述为砖块的原型。
砖块在古代的应用也很广泛,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砖头建造地下墓穴。皇室和皇宫把砖作为住宅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比如故宫地下的金砖。最后,明确了中国古代建筑确实以木为主,但是砖也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只有木头被称为木屋,所以人们用土木工程来指代对其他人说的建房,这意味着大力推进土木工程是意思。
一、贼光
又称新光、浮光、火光,是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的光,一般年代不远的新货上都会有这样的光,表面看起来炯炯刺目。当然,也有一类属于从未使用、未启封过的旧瓷,在开箱时的光泽也会灿烂如新。比如:天津博物馆以及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鸡心碗,便属于这类旧瓷的范畴。
二、宝光
宝光,即一种由内而发的光泽,温润鲜嫩、如脂如玉。具备这种光泽的旧瓷,往往都是胎釉优秀、瓷质精良的上乘之作。这类瓷器能经受得住氧化物的侵袭、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其光泽依然夺目。比如:四川文物总店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便属于这类瓷器的范畴。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
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倒。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也有暗纹陶、铅釉陶、印纹陶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等。另外,建筑用陶大量出现瓦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大成就。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筒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则成为板瓦。战国时期,砖瓦的制作水平有所提高,并饰有回纹、方格纹、太阳纹、山字纹、龙纹及凤纹等。暗纹陶始于春秋时期,是用尖端圆滑的工具,在半干的陶坯器壁上轻轻刻、压花纹,使陶器烧成后在适当的光线下纹样隐约可见。洛阳烧沟出土的战国陶豆、壶、鼎、盆上,大多施有暗纹装饰。纹样有弦纹、锯齿纹、山形纹、螺旋纹及S纹等,彩绘陶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区别在于彩绘陶则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色料附着性差,易于脱落。彩绘陶的造型,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生活器皿,纹样有几何纹(弦纹、三角纹、菱形纹、圆圈纹、方格纹、锯齿纹、三角纹等)、云纹、花瓣纹(柿蒂纹、卷草纹等)、鸟兽纹(凤、龙、铺首等)等。春秋时期的印纹陶器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常见的有瓮、坛、釜、瓿等,纹样有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席纹、回纹等。战国时期的印纹陶已成为日常生活之用的陶器,浙江萧山县、绍兴富盛两地生产规模最大。基本器形有坛、瓿、瓮、罐、钵、盂、壶等,大都胎质坚硬,呈紫色或紫黑色,用泥条圈叠法成型,器体外面拍饰各种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回纹、米筛纹、田字纹、水波纹、弦纹、圆珠纹、篦纹等。上海金山县戚家墩战国时期村落遗址、江西清江牛头山战国墓等都有印纹陶器出土。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
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按用途分: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2、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画、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以下4各方面:
①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②化工(化学)陶瓷: 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
③电瓷: 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子、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
④特种陶瓷: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