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瓷是什么颜色的

失眠的菠萝
淡定的跳跳糖
2023-03-19 02:02:00

青瓷是什么颜色的

最佳答案
灵巧的豆芽
彩色的玉米
2025-08-19 21:07:38

古代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

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

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

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

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

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

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唐代诗人用千峰翠色来赞美青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也有宋代人描述,凡做出芙蓉样的瓷器,买卖客人皆富贵。

最新回答
玩命的棒棒糖
甜美的大炮
2025-08-19 21:07:38

问题一:陶瓷是谁发明的?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 ***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

问题二:陶瓷的发明人是谁啊? 陶瓷分陶器和瓷器

陶:又名陶器,在中国有上万年的历史,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与之混合,以减少收缩。这些制品的烧成温度变动很大,要依据粘土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的性质与多少而定。以之制造砖瓦,如气孔率过高,则坯体的抗冻性能不好,过低叉不易挂住砂浆,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间。烧成后坯体的颜色,决定于粘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烧成气氛,在氧化焰中烧成多呈黄色或红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多呈青色或黑色。我国建筑材料中的青砖,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黄色或红色粘土为原料,在临近止火时用还原焰煅烧,使Fe203还原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为普通陶器(cmmon,pottery)和精陶器(Fineearthenware)两类。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砖等具有多孔性着色坯体的制品。 陶姓概要陶承陶唐虞舜 源起陶丘虞城

随着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器物,这就是原始青瓷。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自度。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200.c以上高温烧制后,胎釉结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备了瓷器的条件。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灰绿、褐绿等颜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盖罐,提梁壶,鼎,瓮,算簋,酹、杯。钵等,绝大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中国瓷器发展史(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属于北朝晚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第三,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

问题三:陶器是由谁发明的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都。英国文化史家罗伯特・路威精辟地指出:陶器是文明的指数。早在6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了品种极为丰富的彩陶、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等。这些陶器,无论选择原料、成型技术、艺术加工和烧成温度方面,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界标,表征了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因此,考古学上,各文化阶段往往是以当时艺术家制造的陶器形状和花纹来命名的。关于陶器的发明时间及发明者,历代有着诸多不同的传说。 一、神农制陶说。据说是孔子删《尚书》所剩的资料编成的《逸周书》记载了神农耕而作陶的故事。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许多人的赞同。明代山阳人罗欣在《物原》一书写道:神农作瓮。明万历年间,黄一正撰有《事物绀珠》,确认陶器造于神农。近人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中指出及神农伏羲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之陶器。一部分学者认为,陶器的发明不仅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对于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陶制纺轮、陶刀、陶锉之类的工具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正是把制作陶器和农耕威系在一起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逸周书》系战国、秦、汉之间的著作,其中真赝参半。传说中的神农是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离《逸周书》撰成至少有2000多年,这些记述显然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二、燧人氏之前制陶说。南宋罗泌撰有《路史》一种,其中《前纪》记传说时代三皇及阴康、无怀等事迹,《后纪》记太昊至夏朝的事迹。书中认为陶釜的发明者是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发明者的燧人氏,因此,陶器的发明似乎要更早一些了。但是,由于《路史》大都取材于纬书及《太平经》、《洞神经》、《丹壶记》等道家依托之言,驳杂不纯,多不可信。 三、虞舜制陶说。先秦史官档案记录汇编《世本》的作篇讲:舜始陶即虞舜这位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是陶器的发明者。《周礼・考工记》中也有有虞氏上陶的说法。这一见解也为后代许多论著转相引用,《史记・五帝本纪》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确认舜是在曹州滨河作瓦器。 四、昆吾制陶说。战国末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之说而成的《吕氏春秋》,认为黄帝时才创设专官陶正昆吾来管理制陶。《墨子・耕柱篇》有陶铸于昆吾的记载。相传昆吾是颛顼的后裔,传说他制作陶冶,埏埴为器,发明了制陶技术。蜀汉时的史学家谯周著《古史考》,认为神农时食谷,是把放在石头上之谷烧烤后食之,直到黄帝时才有了陶制的釜甑。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一书认为昆吾实际上是夏代的昆吾族,以善于烧制陶器和铸造青铜器著称,相当于夏代时期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出土的遗物就有用普通黏土作原料烧制的大量黑灰陶器。 不少学者指出古文献里关于早期具体人物发明陶器的传说是不可信的。不能把早期传说当做真实的历史,把某种发明归功于假想中某一有名的人物。陶器的创制,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而是无数先民从生产实践中逐步改善的产物。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描绘了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用泥涂在树枝做的筐里,晒干了盛物品,由晒干的泥器到烧成陶器,这是累积了生产经验所得到的进步,必然是集......>>

问题四:瓷器在中国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问题五:中国瓷器发明于哪个朝代?并以什么为标志? 陶器和瓷器是分开的,陶瓷是总称。

①距今5000-6000年,人类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出现了彩陶文化。所以陶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②早期的瓷器不过是一种釉陶,又称原始青瓷。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商代出土的原始青瓷,也就是釉陶。

③东汉末期出土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

④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生产部门,有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唐晚期,长沙铜窑首创釉下彩绘。

⑤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发展,雍正时达到峰。

希望能帮助到你!

问题六:中国人为什么发明瓷器 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没有容器的诸多不方便,而且当时有没有那么多的材料制作生活用具,所以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塑性泥土可以盛水,而且干燥的塑性泥土盛水要更好一些,又发现烧制过的塑性泥土比没有烧制过的泥土还要好,这就是陶器的最初的形成,后来看到一些陶器落上草木灰后陶器反而更光滑结实,这就是原始青瓷的形成,最后人们有意识的将一些涂料涂在泥胎上面,这就是青瓷的形成,瓷器因为诞生了。人们发明瓷器不是天然的,但是劳动人民发明瓷器是必然的,因为劳动创造了世界。谢谢

问题七:请问瓷器浇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你说的是瓷器的灌浆胎,有人认为是清中期就有制作瓷器的灌浆胎,还有人认为是晚清民初时期才有的瓷器灌浆胎,目前倾向于晚清民初时期才有的,灌浆坯技术是近现代才开发出来的泥土成型技术,故在收藏品里,如果是灌浆坯的瓷器,它的历史肯定不久远,不可能是来自某个朝代的藏品了,总之现在认为灌浆胎瓷器是没有收藏价值的瓷器。谢谢

问题八:瓷器起源与什么朝代??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洁净的八宝粥
曾经的蜻蜓
2025-08-19 21:07:38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祝你好运。

开心的皮带
傲娇的绿草
2025-08-19 21:07:38
说宋瓷,要从五大名窑说起.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宋定窑"白釉孩儿枕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飘逸的水杯
有魅力的黑夜
2025-08-19 21:07:38
瓷片为龙泉窑系瓷片,第二张图片是元代早期,其工艺特点较明显,碗的圈足内外倒角,足心中于有一乳丁纹(俗称鸡心纹)碗外壁(墙)用竹片修胎,用手模有棱角感,釉色青中带灰,鱼子纹开片。第二张图片看似是元末的,近似于梅子青,“盘”中间玉壁状火石红无釉处是叠烧工艺所致,盘中心的脐状釉和葵唇口有元末遗风,口缘微微外张。看瓷器开片用20--30倍放大镜较好,开片四周微微上翘,片于片之间看似断,并没断,是在釉和胎之间微妙表现的,这要多观察,慢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