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斋说收藏」——古玩入门陶瓷篇十七(甜白瓷)
甜白瓷创烧于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它是元代“卵白釉”发展而来的,整个明代烧造一直没有间断过。
在洁白瓷胎上,施以纯净透明釉,便能烧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到半脱胎程度,能够光明见影,在其暗花刻纹和印纹上,再罩以光洁透明的釉,便有一种特殊的美,给人一 种“甜”的感受,因此又称“甜白”、“甜白瓷”,它是宫廷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
到成化时期,甜白瓷进一步发展,其胎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没有胎的地步,“脱胎瓷”,故又称 “薄胎瓷”或“脱胎瓷”。“薄胎瓷”胎薄如蛋壳,轻巧秀丽,只见透明的釉,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看 见手指上的纹路,古人形容它是“薄如蝉翼”。
薄胎瓷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要紧,也最难。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后,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高手不敢问津。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薄胎瓷器形状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及酒具之类,但已不是(或 主要不作为)实用瓷,而作为工艺品蜚声中外。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 白釉罐故宫博物院藏
白瓷,在永乐一朝,达到了白里透白、与众不同。这种白,去除掉了一切可以呈色的杂质,从根本上摆脱了“闪青”的影响,成为后世白釉的楷模。有清一代,康雍乾三朝都大肆烧造过白瓷,但是始终无法比肩前辈。
永乐时期的白釉瓷器胎质细白,釉质温润,釉光柔和,尤其以其纯净洁白的釉色著名于世,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近代学者考证日常食用之白砂糖约于永乐白釉差不多时间问世,故自明代《事物绀珠》以来,鉴赏、收藏家们无不以当时的时尚用语「甜白」一词来形容永乐白釉器,此一用法亦沿用至今。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台北故宫藏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因此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台北故宫藏
经学者测试,发现其釉色特征与釉中的石英颗粒与云母含量较多有关,因此视觉上呈现出与前代釉色偏米白的定窑瓷器或是泛著淡淡青色的青白瓷截然不同的温润光芒。
永乐官窑白釉釉质纯净釉面光滑,无流釉现象,有细小棕眼,玻璃质光泽温润。民窑白釉瓷的胎色白净,瓷化程度较好,产品以高白釉为主,釉色洁白光亮,釉面细腻均匀,无闪青现象。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故宫博物院藏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 永乐 甜白划花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高3.2cm,口径13.2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器仿葫芦形,敛口,短颈,腹圆体扁,侧面平阔,颈旁两方形耳,长方浅圈足。通体施釉,色白莹润略青,口膨大处印有一圈转枝花纹,器腹双钩细刻几何花卉,以长叶与如意首交错排列成一轮形,外有一圈卷叶纹;侧边浅划两道弦纹,耳缘与中脊作细棱,线条细腻雅致。长方圈足底端露胎。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 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小碗的口部略外侈、深壁、矮圈足。胎质细腻洁白,半脱胎,重量不足五十克。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器身内壁锥拱双龙,碗心刻有「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
明 永乐 无款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3.8cm,口径8.5cm,足径4.5cm台北故宫藏
器呈八瓣菱花式,口微敛、浅壁,平底,矮圈足。外壁口沿浅划暗花转枝花卉一道,器心为折枝茶花,外加双圈。外壁四折枝灵芝纹,口足间加饰线纹五道。通体施甜白釉,釉色腴润,厚处微泛青,釉内气泡密集。足底无釉泛橙色,胎骨匀厚,胎质细致。此器旧名为「白瓷暗花菱花式茶盅」,作为饮茶用器,图版38为与此同形、同纹,惟纹样以青花描饰。
明 永乐 甜白玉壶春瓶 高31.6cm,口径8.9cm,底径10cm台北故宫藏
这种口部外撇、颈部修长、腹部圆滚带著低矮圈足的瓶子称为「玉壶春」。这件玉壶春瓶的胎体较薄,除圈足著地处无釉之外,全器施洁白盈润的白釉。器表隐约可见花纹,但因釉层包覆,纹饰无法清楚辨识。
白釉玉壶春瓶极为珍稀,在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Topkapi Saray Museum)有一件口沿破损镶嵌金属扣饰当作饮器使用的作品。景德镇珠山遗址尚未见到白釉玉壶春瓶的出土报告,但从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玉壶春瓶有细颈及粗颈两种,本件的器形接近细颈玉壶春瓶。
明 永乐 甜白花卉纹葵花式盘 高2.6cm,口径18.8*18.5cm,底径11.8cm台北故宫藏
盘子模制,呈八瓣菱花形,口部外侈、宽折沿、浅弧形壁、底部平。全器压印并以细线刻画纹饰,器心有八瓣菱花式开光,开光内线刻折枝花卉二朵,内壁有折枝四瓣花及卷叶纹两两相隔,外壁则为八折枝花卉纹。器内外壁满釉,平底处无釉。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尺寸较大,并贴有金彩装饰的花口折沿盘。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 高40.7cm,口径10.7cm,底径12.5cm台北故宫藏
双耳瓶盘口、长颈,圆腹,圈足做双台式。瓶颈两侧各饰一象首耳。通体施白釉,仅圈足著地处无釉。这件瓶子高40.7cm,胎骨及釉层皆厚重。对照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兽耳瓶,以及景德镇珠山遗址发现口沿书有「永乐元…供养」及「永乐四年…供养」字样的盘口长颈瓶残片,推测其可能为永乐时期作品。另,本器上贴有黄签「世宗宪皇帝」,暗示本件双耳瓶或许曾为清代雍正皇帝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高10.1cm,口径21.2cm,底径7.5cm台北故宫藏
大碗,敞口,深壁,平底,矮圈足。全器施白釉,足底露胎。器外壁刻划花瓣纹一周,内壁浅刻菊花花卉。
明 永乐 甜白四系罐 高14.9cm,口径10cm台北故宫藏白瓷罐直口、短颈、圆肩,肩上等距分布四个小环形系耳,器壁深,往下渐收敛,平底,内凹成足。全器施白釉,仅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外壁光素无纹,可见明显接合痕迹。罐子的直口、环形系耳以及内凹成足的修足方式,带有永乐时期瓷器的特色。
明 永乐 甜白梅瓶(「内府」铭) 高36.7cm,口径7.5cm,底径15cm台北故宫藏明代的内府有十二监、四司、八局,负责供应官方用器并提供各种服务。此外,明代承袭元代的制度,朝廷烧制的瓷器,都先由内府「定夺样制」,才发给瓷窑照样制作。这一件梅瓶的口部内敛、卷边、肩部丰满、器腹内敛、浅圈足。胎质厚实,器表施白釉,圈足底露出致密胎体。全器无纹饰,仅在肩上以青花书写「内府」二字,显示其为宫廷所用的性质。大坂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收藏同样带「内府」铭且带青花盖的白釉梅瓶一对,北京首都博物馆则藏有一件「内府」铭收腰梅瓶,可能皆为明初内府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双系盖罐 高7.5cm,口径9.6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在器肩上带有二个、三个或四个环形系耳,是永乐时期瓷器的一个特色。这件罐子小口卷边,短直颈,圆硕腹,足微外撇,平底。肩部有两个环形耳。带平顶直壁子母口盖,盖上有花萼形纽。全器施润洁白釉,腹部浅划缠枝四季花卉花六朵。盖上浅划莲花,盖缘有一圈卷草纹。器形相仿但肩部不带系耳的白釉小罐,在新安沉船出水品中可以见到。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器形相同,不带盖的的青花缠枝莲纹双系小罐。
明 永乐窑 甜白半脱胎番莲八宝葵瓣口碗 高6.2cm,口径20.3cm,底径5.1cm台北故宫藏两件小碗的口部外侈、斜壁、矮圈足。器壁薄透,半托胎。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一件器身内壁锥拱双龙赶珠纹,另一件则为缠枝番莲花托饰八宝纹,两件碗心皆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并外加花边。类似的无纹小碗在景德镇珠山遗址曾有出土,与高足盏托配套使用。以莲花托起轮、幢、鱼、瓶、盖、螺、花、结八宝的做法,是永乐时期宗教用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高足杯 高9.5cm,口径10.9×10.95cm台北故宫藏瓷高足杯口部外撇,深弧壁,高圈足。高足杯的胎壁十分细薄,器底与圈足则稍厚,通体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胎质细腻洁白。器外壁平素无纹,内壁则隐约可见暗花五爪双龙及云纹。器心印一单圈,外围加饰花边一周,圈内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明 永乐 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高11.0cm,口径4.0cm,足径12.8cm台北故宫藏单把壶的壶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颈、圆肩、器腹略内敛、平底、浅凹足。器肩上有三个环形系钮,器身一侧带曲流,另一侧带竹节把手,并有一平顶直璧原形盖罩住口颈。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无纹,釉色洁白莹润。相同器形之瓷壶存世不多,本院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饰以凤凰一对的青花三系竹节把壶,有学者推测两者皆为明初宫庭用茶器。广东台山南宋沉船中,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明 永乐 甜白莲花纹梅瓶 高25cm,口径4.4cm台北故宫藏明朝永乐白釉作品,不论薄厚,釉色大多呈色莹白,滋润如脂,以此为容器,正可以对内容物,如院藏甜白三系把壶。而这件梅瓶圆口略侈,短颈丰肩,敛腹下收,平底浅挖圈足。器肩浅刻划转枝叶纹一周,间饰弦纹二道,腹部刻划缠枝莲花纹,底边上下饰有弦纹二道,刻划六朵莲花纹。胎骨稍厚,全器施甜白釉,釉质莹白润泽。
明 永乐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4.5cm,口径9.5cm,足径3.5cm台北故宫藏茶锺葵瓣撇口,弧壁,矮圈足。通体施甜白釉,内壁无纹,外壁饰大小葵瓣双层,并划瓣脉茎线。碗壁匀薄透光,内底微凸,外底及圈足露胎,洁白细腻,白釉莹白如脂,故自明代以来即有甜白美誉,清宫记载有时称为「填白」,与甜白相通。此器《点查报告》上载为:「填白脱胎葵花式茶锺」。永乐葵花甜白茶锺造型秀丽典雅,明初开始至清末皆有制作,十七、十八世纪时亦广受日本煎茶道喜用,因此向景德镇或德化窑订制不少此类薄胎小茶杯。然葵口茶盏的流行或始自北宋,尤以青瓷系如汝窑、南宋官窑或哥窑等均见制作葵口茶盏与茶托。
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6cm台北故宫藏
高足杯的口部外侈、圆弧壁、高圈足,圈足外撇。胎体稍厚。全器施白釉,釉略偏灰,圈足著地处露胎。器物外壁以细线刻画纹饰,主纹饰为莲托八宝纹,其下有六个云头纹,圈足外壁并有四朵缠枝番莲纹以及小花一周。器内壁平素无纹,仅在杯心刻画「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元代即已得见与此器形相类,呈倒钟形的金器与瓷器高足杯,院内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但尺寸稍小的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穿莲夔龙纹高足杯,可以看出其由元代以及明代洪武时期以来的渊源。
明 永乐 甜白半脱胎锥拱双龙高足碗高9.5cm,口径10.9cm台北故宫藏
撇口,深弧壁,高圈足。器内壁印饰暗花五爪双龙云纹,器心饰一单圈,外围起伏规则花边一周,圈内锥拱暗花「永乐年制」二行直书篆款;此一圈状带花边纹饰颇似象徵龙珠火纹,整体纹饰或为双龙戏珠。外壁朴素无纹。胎壁匀薄,底与圈足略厚;足底露胎,胎质细腻洁白;高足底微凸。通体满施甜白釉,积釉处微泛青,釉质莹白润泽,并带「橘皮纹」棕眼孔。
明永乐 甜白釉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划龙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锥花缠枝莲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3cm,底径4.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1cm,底径4.6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云龙纹碟高3cm,口径14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撇口小碗高3.5cm,口径10.5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7cm台北故宫藏
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
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
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
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应当在隋代。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发现了一批白瓷,这些白瓷虽然还带有若干青瓷的特征,但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
胎釉中的含铁量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改进,增加了器物的白度与坚硬度。瓷器的造型较前大为丰富,可以看出器物成型工艺有显著的提高。
晚于张盛墓13年的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 李静训墓出土的瓷器中,有青瓷,也有白瓷。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巳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无可怀疑地应称作白瓷。这批白瓷中以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头壶为最精。
隋代白釉罐
双连瓶的造型奇特,制作精致,龙柄鸡头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青瓷的传统器形,但却换上了白色的新装。西安郭家滩隋大业六年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白瓷盖罐更是隋代白瓷的成功佳作。
如果以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始,到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为止,仅仅经历了33年的时间,白瓷就迅速地烧成功了。隋代白瓷的烧成为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5月,在内邱与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一处,该窑烧制的白瓷,既有灰白色胎上用化妆土的白瓷,也有洁白瓷胎不上化妆土、非常精致的白瓷两种。烧制的碗均为深腹、直壁、平底,与北方隋墓出土的白瓷碗相同。
唐代白釉渣斗
隋代白瓷窑址在唐代邢窑范围内发现,证明在邢窑唐代白瓷尚未出现以前,白瓷在这一地区已经发展起来。贾村隋代白瓷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隋代白瓷窑的空白,证明隋代烧成功了白瓷,而对研究北方唐邢窑白瓷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早期白瓷发展到了隋代,如果把它作为烧成期的话,那么从唐代开始就应当进人了它的发展时期。隋代白瓷突破了传统青瓷的格调,为唐代白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白瓷较之隋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唐代烧白瓷的窑址,尽管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迄70年代尚未发现,但北方邢窑白瓷不仅在当时已成为风靡一时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而且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还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
唐代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因此,白瓷的生产在北方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标志着我国瓷器进人了青瓷、白瓷并肩齐名的新阶段。唐代瓷器生产的成就,与邢窑的出现以及北方白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邢窑在隋代已烧制白瓷,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唐代邢窑白瓷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它与其它白瓷窑不同,如河南的巩县窑等,在烧白瓷以前都是烧青瓷的。因此,邢窑是北方最先烧成功白瓷,并把它提高到“白如雪”的发展水平的重要瓷窑。故称其为北方白瓷的代表。
河北内丘县城关与临城县贾村隋代白瓷窑烧制的白瓷基本相似,同属于一个系统。烧制的直口深形平底碗与北方隋代墓葬中出土的碗相同。唐代著名的邢窑就是在隋代内丘与临城烧造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邢窑白瓷胎质细腻洁白,制作精细,陆羽在《茶经》中形容它“类银”、“类雪”,是非常恰当的。
唐代邢窑白釉罐
随着邢窑白瓷的烧造,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都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白瓷在北方地区普遍生产,标志着我,进人了一个白瓷生产发展的新阶段。
隋代,白瓷虽已烧制成功,但青瓷仍居主导地位。至唐代,由于邢窑白瓷生产的发展,才出现了白瓷与青瓷齐头并进的趋势。人们对于“类银”的白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茶经》中“或以邢州处越州上”一语,即反映了这一点。
从考古资料看,湖南、浙江等地的唐代墓中,均出土了不少北方白瓷。湖南与浙江在唐代都是青瓷的重要产地,尤其是盛产越窑青瓷的浙江临安的唐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白瓷,这说明在北方白瓷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受到上层封建官僚的重视,他们向北方瓷窑定货,并把白瓷运到了南方。
唐代白釉兔系罐
唐代北方白瓷窑,除著名的邢窑与定窑外,还有一些白瓷窑也有很大发展,如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这样在北方就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在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于是就有“南青北白”之说。唐代这种“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后来由于江西景德镇开始烧制白瓷才打破了这个“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唐代白瓷以邢窑器最为有名,上引唐李氧《国史补》说“内邱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
50年代以来唐墓里出土了不少白瓷,尤其陕西、河南、河北出土的白瓷更多,其中有些白瓷可能属于邻近瓷窑的产品。一些精致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阳薛家庄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盏托等,与祁村窑烧制的器物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碗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特别是盏托的制作精工,在其它白瓷窑中还未发现,可见它们应是祁村窑的制品。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带“盈”字款的碗底残片,与内邱城关邢窑遗址出土者相同,应为邢窑的制品。
唐代白釉双龙耳瓶
现经河北省邯郸文物鉴定研究所初步测定结果来看,它的白度大约在70度以上。
邢窑白瓷胎的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与同时代的其它白瓷相比显然是偏低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胎釉的烧结度与白度均要超过一般白瓷。
由此证明,邢窑典型的“类银”、“类雪”白瓷, 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与《茶经》记载吻合。采用优质原料,制作精致,造型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