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常用绳结打法
五种常用绳结打法有断绳结、吊绳结、封口结、锁套结、网兜结。
1、断绳结
适用于绳子磨损快断了的情况,在断点处将绳子对折。左手旋转两次,向右翻折,再从这个小孔将断点拉出。这样就不怕绳子断掉了,结实牢固实用性强。
2、吊绳结
先将绳索放在瓶下,在瓶盖上打结。再将结展开套在瓶口,第二个瓶子同样,用来收纳悬挂家里的瓶瓶罐罐最合适。
3、封口结
先将绳索旋转一次一手固定,另一只手将绳索翻转过来。形成一个8字型,再重叠两个线圈,一个封口结成型。即便是套手腕上也不会轻易挣开,用来封口打包最合适,优点是牢固不易散开。
4、锁套结
这种打结方法主要应用在锁套重物,优点是牢固不易滑开能很轻松的打开。
5、网兜结
在线圈一头翻转一次十字交叉,将花盆放在交叉点上,预留绳子长度约为三分之二花盆高度。另一侧翻过去从上向下穿出,两侧预留两个线圈,接着再翻过来压在两侧线圈上。再将绳子从上向下抽出,绳子像一个网兜牢牢套住花盆,适合悬挂家里的绿植。
1、先将细背包绳拉直,置于被子一侧,翻转被子,将绳的两端以45度角拉至被子另一面,翻转被子,形成两横压一竖。
2、随后再翻转被子,将绳的两段分别穿过最初形成的三角形两边,随后将两绳交叉,拉紧,绳的一端从侧面绕过被子,形成第三横。
3、绳子两头打结,形成两个背带,就可以背上肩了。
4、最后将绳的两段在被子背面打结。
5、将最开始放在被子中央的宽背包绳拉开,分别穿过背包两端。
6、绳子两头打结,形成两个背带,就可以背上肩了。
简介:打其他所有绳结一般都要用到的基本结。
用途:防止滑动、或是在绳子未端绽开时暂时防止继续脱线。
缺点:当结打太紧或弄湿时很难解开。
八字结
简介:打法很简单、容易记
用途:可作为一条绳子上的一个临时点,或简单的中止、制动点。
特点:即使两端被拉得很紧,也可以很轻松解开。
平结
简介:绳子不够长的时候可以打。
用途:将不同绳子的两端绑在一起,一般适用于连结同样粗细和材质的绳索,但不适合用在较粗、表面光滑的绳索上。
特点:缠绕的方法要是弄错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不完全的活结。
称人结
简介:被称为绳结之王,是世界上最广受欢迎的实用结法。
用途:当绳索套在其它物体上或在绳索的末端结成一个圈圈时使用。
特点:宜结也宜解安全性很高、变化多端,用途非常广泛。
双套结
简介:一般在其它绳结的开头和结束时使用。
用途:通常用在两端施力一样的物品上适用于水平拉力的情况。
特点: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但如果只在绳索的一端使力的话双套结的结目很可能会乱掉或松开。
三套结
简介:作用和双套结相同,但相比会更加牢固,也被称为拉绳结、转动结等。
用途:一般用在垂直方向的拖力。
特点:比两套节更加牢固。
渔人结
简介:这种结很容易打,但很难拆开。
用途:将两条绳连接一起,一般是硬和软的两条绳。
特点:所以尽量避免用在一些质量比较好的绳子上,也不适合用在很容易就被扯得很紧的绳上,不然扯紧后,很难解得开。
营钉结
简介:可让你将结位在绳上随时上下移动。
用途:一般用在各种斜拉绳的收尾。
特点:可以随时调整绳子的松紧度。
缩绳结
简介:缩短绳子。
用途:将比较长的绳子收短,以免因为绳子太长而要剪短。也可用这种方法加强对绳子上,容易磨损部份的保护。
特点:如果绳子太松,那这种结会很容易松散而失去作用。
拉柴结/系木结
简介:一个可以随意调整的圈。
用途:绑紧及拖拉木材之类的重物。
特点:虽然是一个方便可靠的结,但是一定要受到拉力不然它将会松脱而容易导致危险。
一、单结
方法:
1、将绳端与绳子相交,穿过绳环;
2、打成一个结;
3、 拉紧,完成。
用途:防止滑动、或是在绳子未端绽开时可作为暂时防止继续脱线。
二、多重单结
方法:
1、打成无数个结
2、不断缠绕
3、只要增加缠绕的次数,结形就会变得较大
用途:用在作为绳子的手握处,或是当绳子要抛向远处加重其力量。
三、平结
方法:
1、将绳索两端缠绕后拉拢;
2、绳索交叉;
3、在交叉的上方再缠绕一次。此时如果缠绕方向错误,结果会变成外行平结,请特别小心;
4、握住两端绳头用力拉紧。
用途:将同一条绳的两端绑在一起。适用于连结同样粗细、同样质材的绳索但不适用在较粗、表面光滑的绳索上。
四、反手结
方法:首先将绳索弯成一环,将此环套在一固定物体上,紧拉,再用活端与环打一反手结。
用途:反手结除了用在绳端处打结(使绳头不宜散开)外,很少有其他用场,但它是许多其他结的组成部分。
五、称人结
方法:
1、将绳索交叉,用拇指和食指扣住交错处;
2、转动手腕;
3、形成像图一般的形状;
4、最后参考前一页的要领来完成。
用途:当绳索系在其它物体或是在绳索的末端结成一个圈圈时使用。
六、滑称人结
方法:
1、在绳子的末端留下足够的长度,打上称人结;
2、将绳头如箭头的方向所示,将结拉紧。
用途:在吊运物体或是由上往下垂吊时,是相当方便的结绳法。例如,在岩场地区,上下吊运背包时就派得上用场。不管重量多重,结系得多紧,仍能轻松地解开。
七、活称人结
方法:
1、将绳子的一端结成如图形状;
2、将末端穿过绳环内;
3、运用称人结的结法。形 成如A图般不要太小的圆圈;
4、完成后,将主绳穿过称人结的环内。如拉动主绳,绳环就会收紧。
用途:此种结法,听说过去乘船者及狩猎者常常使用它 ,但现在似乎是用在吊送物品上。
八、双称人结
方法:
1、将重叠成双条的绳子中间处做一个绳环,并从此绳环将末端拉出;
2、将拉出的末端穿进两个环中;
3、绕到后侧;
4、握住上方;
5、拉紧绳结后完成。此时,如将一绳环缩小,另一个则会变大。
用途:这种结法虽然已经很老旧,但还是活跃于各种场合。急难救助、高台工作等,主要是用在吊运人的工作。
户外探险的注意事项:1、要注意天气。了解所要去区域历年(至少是10年内)此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对所要去地方的地域情况应该充分了解,并作好各种不测的准备。比方说,登山时要做好雪崩、滑坠等情况的紧急处理。
2、带提前准备好户外装备,徒步鞋、登山鞋、冲锋衣、登山杖、户外背包、户外水壶是必备的装备,露营的还要带上帐篷、睡袋、垫子的装备。
3、要带足常用的药品,要有相应的急救药品,要掌握一定的急救方法。
4、不能自发组织,一定要有相关资质单位带队,以保障安全性。
5、出发前一定要就近联系好相关救援人员,以应出现不测。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扩展资料: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瓷器
1.用双手将绳子打一个圈放在左手上。
2.把右边端的绳子再打一个同样的圈放在左手上一起。
3.把第2个打的圈放在第1个圈的下面。
4.这样就打好了,把棍子穿过两个圈的中间就好了。
5.使力拉的时候用手拿住绳尾就好了,这样绳子就会越拉越紧,只有绳子拉断的份绝对不会脱。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这个结只有拉断绳子的份,所以不管拉什么东西,拉之前要注意估计一下绳子能承受多大的力。否则拉断了绳子人会后翻受伤的。这样绑出来的结哪头绑在货物上效果都是一样的。
其他常用绳结打法:
一、三套结
这种绳结最简单——不但容易打,还容易解。常用来从棍子、树枝或者其他柱状体上拉一条绳出来晒衣服、挂东西什么的,有时候也用来栓小狗。
1.绳子的一端在枝上从前向后绕一圈回到前面。
2.然后同样再绕一圈回到前面来。
3.将末端跨过上两次所绕的绳子,跨过之后,再次绕一圈——一共绕了三圈,所以叫三套结。
4.第三圈绕回来之后,末端从第三圈的绳子下方穿过,拉紧即完成。解开时,只要将末端抽出来就是。
二、布林结
布林结是非常结实的绳结,并且也容易解开,在露营时常用于:在背包外挂东西、固定营索。
1.将绳索末端折叠一下并在长端绕一个小圈出来。
2.将末端穿过小圈,并且置于长端后面。
3.末端从后向前跨过长端,再次向后穿过小圈。
4.尽可能地拉紧绳结。
解结时,只要将绳结背面转过来,你可以看到一个像8字的形状,两手各抓住8的一个圈,扯开,把末端推出来就好了。
三、接绳结
这个绳结目的就是要将两条绳子接在一起,不管它们的粗细如何。甚至,可以和钢丝接在一起,只要你能将钢丝扭弯。
1.将比较粗的绳子一端折一下。
2.细绳从后向前穿过步骤1的折叠处。
3.细绳的活动端回头从粗绳后面回到出发侧。
4.细绳从本身下方穿过,跨过另一侧的粗绳。
5.两头拉紧即可。
提示:如果你担心绳子接得不够牢,步骤3-4重复一两次,再拉紧。
丁香结通常是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因为丁香结其实就是丁香的花苞,这种花苞看起来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还有一种绳结也叫做丁香结,丁香结是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个地方,用于攀登和下降。
丁香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意象,而且也有比较固定的寓意。就如折柳、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比如有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戴望舒在这里选择丁香这个意象,也是用来表达自己无尽的忧愁和迷茫。
绳结的种类
绳结的种类有凤尾结、蝴蝶结、吉祥结、金刚结等等,凤尾结主要是用于文玩的收尾处,也叫做“发财节”。
金刚结是最常见的一种绳结,除了编织成绳子之外,还可以作吊坠的固定绳结,除了固定作用之外,外形也很美观。
古时候人们利用绳结来记事,目前绳结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比如窗帘、窗帘、荷包、香囊、手串等,都有绳结的出现。
手工编织毛线包包教程如下:
第一步:准备材料。
材料清单:棉麻线,96根*3.5cm,8根*4cm,1根*2m,2根*6.5m。
第二步:排兵布阵。
两米线为轴线,在上面依次加线,16根3.5m+4根4m+16根3.5m+间隔50cm+4根4m+16根3.5m,备注,4根四米线中间预留50cm为手柄。
重复加线并打死结,调整加线的绳结,一部分线隐藏在绳结里头再剪去。
第三步:由线得面。
有点耗时,包身此处参考交叉平结(打完第一排平结后,第二排由两个并列平结取中间四线再完成一个平结),20排。
三排八线并列平结,隔一排交叉平结,二排八线并列平结,最后再加16排交叉平结,包身部分就完成了。
第四步:平结收尾。
包包翻面折起两脚即可立柱,编绳立体单肩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自己做哦。
手工编织的棉麻包,是一年四个季节中使用时间最长的手工编织包包(单品)因为除了夏季,其余3季都适合拿出来使用。
编织手提包,样式既复古又质朴又十分文艺,关键针法还特别的简单…
DIY是生活的态度,自己动手制作心意满满的一份礼物,意义非凡。线条感清晰,干净利落,立体有型,见证每一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