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的巅峰在宋朝,大家都爱的“青花瓷”为何出现在元代呢?
准确地说元朝是青花瓷的兴起时期
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种,初兴于元代的景德镇。元代之前,青花瓷器所呈现给人们的面貌并不清晰。在中国古陶瓷界,有“唐青花”和“宋青花”之说,即根据出土的瓷片和器物,断定中国在唐代和宋代时已经出现了青花瓷器。从不断出土的器物来看,唐代青花瓷器是否存在尚未定论;宋代青花瓷器问题却也玄而未决,即使目前中国古陶瓷界还在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青花瓷器的初步兴起是在元代时,而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盛行并取得了较高的工艺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工艺基础的,这就是说,在元代之前,必定存在着青花瓷器形成的工艺因素,这种因素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积淀着青花瓷器达到成熟的工艺养料。然而从潜移默化到成熟之间,需要某种动力,这个动力即有工艺上的,也有人文文化上的。
在工艺上,元朝的白瓷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蒙古族认为白色是吉祥的象征,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崇尚白色也成为元朝统治者的重要精神追求,所以元朝对白瓷的要求很高,所以“高岭土➕瓷石”的二元配方也由此而产生。
人文上则是和藏传佛教有着密切联系。我们知道,青花瓷器的色调是蓝色,而蓝色在藏传佛教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在《宗喀巴大师密传启请文》提到:“色如蓝宝极鲜青,美妙如虹网光明,圆形之中文殊身,至尊法王亲见明,具德上师前启请。” 可见,蓝色在藏传佛教中被赋予庄严与神圣的意义。而在熊寥《元代青花瓷器装饰》中说到:“元代青花瓷器与同时代各个部类艺术相比,显得更加不可遏制地从蒙、藏喇嘛教文化吸收营养,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元代中前期烧造的青花瓷器,主要是为佛道供器或殉葬明器而制作的……”。既然为宗教所用,所以会大量烧造。
较高的白瓷工艺水平,加上波斯、叙利亚地区引进的青花钴料(此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还有宗教的文化背景,元青花想不火都难。
元代,于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创建,定都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国号为大元。八年后南宋灭亡。元代的疆域辽阔,西南统辖西藏和云南以及缅甸的北部。北方抵达西伯利亚甚至越过贝加尔湖直到北冰洋。冬到鄂霍次克海。1936年,元朝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推翻而结束。
虽然元代仅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是客观来说,元代的陶瓷却占据着中国瓷器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青花瓷以及青花釉里红勃兴于元代。大量枢密瓷和彩瓷流行于世。这一时期的主流瓷器是白瓷,釉色泛青。开明清两代瓷器盛况之先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青花瓷的拍卖最高价记录保持者正是元代青花。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烧制青花瓷和发明了釉里红装饰法。在统一中国的前夕(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并成功地烧制出卵白色的“枢府”釉,尤其是元青花的烧制成功,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元代瓷器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景德镇元青花瓷精美成熟让人感叹,元釉里红伴着元青花瓷放出异样的光采。元釉里红存世量稀少,被发现刊载的仅几十件而已。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它为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本文仅就个人的视觉角度,试论元代釉里红的一些基木特征。
元釉里红的呈色 元代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绘画在瓷的坯胎上,盖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人窑娆制而成,烧成中要求强还原气氛和适当的温度控制。根据有关资料和个人试验,呈色剂氧化铜的含量比铜红釉高,且配方简单,主要依托的是石灰质釉,含有高岭土的瓷胎,高超的烧炼技术。元釉里红呈现红紫、黑灰、荤散等变化,主要是因为还原气氛强弱,烧成温度的高低于从元釉里红呈色上看,主要色调是红偏紫黑色、鲜红者稀少,一般为过烧产品,因为当时烧成温度偏低,通常都在1250度以下,根据烧炼温度与铜红呈色原理,元釉里红:少见铜绿色斑点,(在清代及现代釉里红瓷中常见),元釉里红由于当时烧炼技术,还原气氛的掌握程度,呈色常出现发黑、荤散。例如:江西博物馆堆塑塔式盖罐,非常典型的表现出元釉里红这类特点。
元釉里红绘画手法
元釉里红有白描勾线,·勾线点染,涂绘刻画、色斑点彩,并结合镂空堆贴、雕刻等多种形式。涂绘画彩多见于元釉里红早期产品,釉色与元代影青釉色一致,伴有刻划、捏雕,罐、玉壶春多有此类装饰。其釉面釉质饱满,气泡偏多,用笔自然大气,不拘细节。元釉里红呈色不稳,红艳、泛紫、黑灰均有,多数荤散。例如:江苏吴县出土的釉里红龙纹大罐和高安市出土螭龙纹转心高足杯。
勾线点染,多见于精制产品,最具代表是高安市博物馆藏元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它以勾线为主要装饰手法,局部花卉叶子兼有点染,图案边饰开光中的四季花鸟用线描绘生动自然,呈灰青白釉色。由于铜红是绘制在坯胎上,烧制坯过程到瓷器会有收缩,铜红发色还会使线条扩大,要求画工技艺非常高超,掌握料性熟练,所以勾线釉里红属精晶类。
涂绘刻画是釉里红独特画法,如:高安出土的一件芦雁纹匣,匣的边饰,内底芦雁纹是在涂绘好纹饰输廓形体,用刻刀代笔,刻划出海水、芦雁的羽毛。刻画涂绘是结合影青刻花技法,如风纹玉壶春瓶,先使用刻刀划出弦纹、飞风云朵,然后背景涂绘釉里红。点染,有先白描勾线,局部叶子等地方轮廊内点染;还有一种点染,这是一种珍贵的品种,最具代表是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罐,开光内贴塑四季花卉,花朵用铜红点染而成,十分美观。图案边脚纹饰用青花色描绘,釉里红与多种装饰手法集于一身,可说是景德镇斗彩瓷的先河。青花釉里红合绘,用青花线条组合釉里红勾线绘制图案纹饰和青花釉里红结合绘制的葵口小盘。
元釉里红装饰构图 元釉里红装饰图特征主要表现为疏朗,先师巧妙运用铜红发色特点,往往把纹饰集中在器型的中部,这个部位施釉均匀有利铜红发色,烧成上都是最佳部位,不利于铜红发色的器型口部,底下部位留白,如玉壶春较多使用这种构图,还有出口瓷中的小件产品,元釉里红典型开光花鸟罐,底下部位留有很多空白,仅有二道弦纹与同时代的元青花通常布局有明显区别。
元釉里红装饰题材
元釉里红发现的产品不多,但题材广泛有四季花卉、图案装饰、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釉里红在表现题材上,有其概括,简洁等独特艺术效果。花卉纹一般多以菊花、莲花、灵芝纹等折枝花形式二方连续,以白描勾线为主,如许多玉壶春釉里红瓶。人物题材多与山水结合,人物小而简炼,融于风景之中。龙纹、凤纹,还有兔纹多般用刻划手法,刻出主题纹饰,辅以釉里红装饰。用诗句书法为题材,如一件韩国海底打捞出的一块腰圆形盘,盘内刻梧桐叶二片,在叶上用铜红各书五言诗一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又如一件景德镇新近出土高足转杯,也是以铜红诗句为题材装饰。以捏雕动物为题材,涂绘釉里红,如景德镇出土的釉里红塔式盖罐。
元釉里红造型
元釉里红烧制难度大,存世量少,发现的种类不多。常见主要是玉壶春瓶、匝,大小罐类,梅瓶仅有一件而已,玉壶春瓶通常高约22厘米,27厘米左右两种类型,其造型有一定规律性、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底部施釉随意,玉壶春瓶成型为四段模印,有接胎痕迹。罐类一般分上下二部,在腹部最大直径处接胎,大罐加接底脚,多配有盖,荷叶形盖为一类,带有盖顶,子母口为另类,匝、糟形流、平砂底、口径通常在14厘米左右,胎体较轻,画面装饰在匝的内壁、内底部,如芦雁纹匝。有一种特殊造型“转心杯”,其结构是杯底中心,有一个呈圆锥状的“公榫”从杯足嵌入圈足的上端与杯加接,足部空心上小下大形为“母榫”,两榫之间有间隙,使杯自由旋转,并且不会脱落。此杯已发现有二种造型,一种捏塑一朵云纹,一种捏塑一只螭龙纹,釉里红点斑涂绘和勾线绘菊花纹,釉里红造型特别是景德镇出土的塔式四灵盖罐、罐肩至腹部捏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卷云纹、莲办边,盖顶为塔形,加饰其它凸雕图案,涂绘釉里红,同时还有楼阁式谷仓,此仓结构复杂,人物形象生动,再现了元代南方木建筑的特征,釉里红的装饰极有特色,造型稀有。还有四方扁瓶此造型与元青花造型相同。
元釉里红的胎釉 元釉里红的胎质为二元配方,因高岭土含铁量不同,有略白、略黑两种倾向,胎质细中见粗有火石红者居多,当时烧造釉里红窑温偏低,瓷胎常有生烧现象。由于使用含铁泥渣饼垫烧,器型底足多般有粘黑棕色铁砂底。釉质明显可分二大类,一种影青釉,含石灰钙多,气泡明显,涂染装饰釉里红结合刻划纹饰多,如龙纹盖罐,飞凤纹玉壶春瓶。一类青白釉,釉中的氧化钙进一步减少,钠钾含量增加,其釉里红发色相对稳定,以线描类釉里红较多,如开光花鸟大罐和海外收藏的釉里红梅瓶。釉里红胎与釉结合的非常好,胎质配制不是特别坚硬,为不使瓷胎变形,常用高岭土涂抹在器型内胎上,形成一种胎质特征。釉面总的来说灰青白者居多,正烧的产品釉色润泽,玉质感强。小件产品留有施釉过程中的手指印记,大件为浇釉操作方法。整器观察产品釉面不平板,有局部积釉痕迹。目前发现的元釉里红产品不多,因此把握元釉里红的特征很难全面,对于同时期的元青花瓷的特征与元釉里红成型工艺,绘画题材等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参照解读元釉里红的一些特征。
元朝时期,米纳依彩绘陶器使用含钴的氧化物绘制烧成釉下蓝彩的技术,传到了我国内地,为景德镇制瓷艺人掌握,烧出了纯深蓝色的霁蓝釉和闻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蓝花的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以后,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颜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上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因此元青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学术界认识之后,就立即引起了艺术品收藏界的关注。元青花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
元代造型大多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餐具、茶具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釉黑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黑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至4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常见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
元代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气魄雄伟,特别是高级的细瓷,包括至正型青花,这个特点尤为明显。
至正型青花在纹样上的特点是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有浓厚的我国传统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热烈,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又极为相似。从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纹饰不但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宋代磁州窑黑彩的图样,表现技法也十分熟练高超,画面精美生动。
至正型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笔画有些晕散,浓淡相互映衬,变化自然,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斑。用手抚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处感觉凹陷。
元青花无论大小盘、碗、杯、盏之属,均里外画花,有白底蓝花,也有蓝底白花,还有白底蓝花与蓝底白花分不同层次交织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浅浮雕状,为预先在胚体上雕刻而成,可见元青花制作之精。
元青花的釉面颜色总体为青白色,早期偏青,并且釉子较厚,常有垂流泪痕,泪痕处颜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别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浓淡适宜,釉色透亮接近洁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显。
近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作辩证的分析。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状况。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绝对不可能的。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釉、青料、纹饰、胎、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元代青花瓷具有永远魅力。区别于明清青花的精致和富丽,元青花有着充满激情的雄浑壮丽的恢宏气势,是箭啸马鸣的元代文化的结晶和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