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有哪些值得观赏的亮点?
江西景德镇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这些都是中国的珍贵文物,是中国辉煌历史的见证。大家都知道景德镇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被誉为瓷都、瓷乡。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世界公认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它有着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两个重要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景德镇瓷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修复的青花瓷有哪些观赏的亮点吧:
1、造型精美“造型精美”是景德镇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景德镇陶瓷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中国,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符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美学原则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并能够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但在古代,我国的景德镇是最早出现了“瓷雕”这一艺术形式的地方,而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发展成了艺术造型,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景德镇陶瓷艺术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元代始,景德镇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造型精美、釉色白润光亮、纹饰多样繁缛、纹饰精美、造型典雅而端庄大气、胎骨微动、细腻温润等特色。
2、釉色青翠釉色青翠,是在青料上施釉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釉的种类有青花釉和黑釉两种,也有不施釉的。以黑釉为代表的,有黑釉小盘,在黑釉盘上画青花海水纹。瓷器上画“碧云天”或“彩云间”图案,都是景德镇青花瓷装饰工艺的一种创新。釉色青翠,主要以景德镇窑青花瓷中常见的青花瓷为代表,一般以天蓝青翠欲滴为主要特征;釉下青花带翠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以青白玉红翠玉为主的釉下彩。
3、纹饰精美青花瓷的纹饰既有写意,也有写实。如用夸张技巧描绘事物的各种造型、图案,如葵花、牡丹、双凤朝阳等图案;又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等纹饰。也有极少数的纹饰是写实的,如龙凤等纹饰。青花的装饰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对后世的瓷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4、工艺精湛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高超,具有许多艺术特点。比如,其青花纹饰装饰技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青花纹饰之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开片”和“跳刀纹”的工艺手法和图案装饰手法,较好地体现了出器之本和审美之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青花瓷器表面装饰技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如“天青釉”工艺,是当时景德镇青花瓷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品之一。
5、造型美观人们通常认为景德镇的瓷器很有特色,是最具有艺术风格,最具有传统魅力的陶瓷品种之一。景德镇青花瓷的釉面肥厚光洁,胎足细密,呈色鲜艳,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装饰简单而富有韵律气氛。青花色泽明亮润泽,釉面光亮。青花瓷胎质坚密致密,胎体多为中空式且有少量的圆筒形底,底足有细密小孔;釉面多为均匀洁白,釉色青白,釉面滋润;胎体质地坚硬细腻,胎体内外壁釉厚处有微细砂粒状颗粒分布;釉面与釉底之间有轻微的釉内气泡存在,俗称“点麻点”。此外青花瓷器上还有一种釉下青花、釉里红以及釉上五彩等品种,这类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有粉彩、紫釉、胭脂红、天青釉以及蓝釉等品种,这些品种纹饰精美细腻,釉面釉彩开片层次分明;釉外青花彩绘图案细腻美观;釉内五彩花纹丰富;釉下彩釉相互交错;釉上五彩图案色彩绚丽鲜明;釉里红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娇艳,色彩鲜艳丰满;釉里青色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青白光亮,色泽淡雅清新。
瓷片为龙泉窑系瓷片,第二张图片是元代早期,其工艺特点较明显,碗的圈足内外倒角,足心中于有一乳丁纹(俗称鸡心纹)碗外壁(墙)用竹片修胎,用手模有棱角感,釉色青中带灰,鱼子纹开片。第二张图片看似是元末的,近似于梅子青,“盘”中间玉壁状火石红无釉处是叠烧工艺所致,盘中心的脐状釉和葵唇口有元末遗风,口缘微微外张。看瓷器开片用20--30倍放大镜较好,开片四周微微上翘,片于片之间看似断,并没断,是在釉和胎之间微妙表现的,这要多观察,慢慢感悟。
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征,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烧成和长期使用后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造假者为了仿制的更加逼真,连一些常见的瑕疵痕迹也一并研究模仿。因此 釉面的各种瑕疵痕迹在鉴定中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依据。以下介绍常见的一些瑕疵痕迹。
1.釉面划伤
老瓷器在长期的使用、陈设、把玩过程中,釉面通常会留有不规则的少量划痕。现代仿古瓷为了表现瓷器的老旧,釉面通常人为做旧划伤,用放大镜观察不难发现,做旧的划伤痕迹是很有力度的划纹,或仿佛是用工具划出的一团团或一片片划纹。
2.磕伤
盘口磕伤
瓷器本身化学性质稳定,经久耐用,不怕潮湿,但却是易碎品,最怕磕碰。古瓷器口边、足边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迹,形成磕伤。 现代造假者为了使仿品更逼真,就 故意在器物的口边和足边进行人为损伤,再经过修补打磨后造成所谓伤缺。新仿伤缺处经仔细观察有打磨后的痕迹,大多较光润,或有假修补的现象,与陈旧磕伤痕迹差别较大。
《 收藏大纵横》
3.釉面裂纹
又称“开片”。早在宋代,汝、官、哥诸窑就已经出现了釉面开片装饰,其釉面裂纹如同冰裂、龟裂、蟹爪或其它细碎状。这些釉面不同形状的裂纹是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 由于胎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不一造成的,却显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别有一番古朴自然的情趣。
宋哥窑双鱼耳炉
明清两代及现代多有仿制,却与宋瓷相去甚远。宋瓷的开片裂纹是烧制时自然形成。 宋代哥窑开片有“金丝铁线”一说,它的形成一般来说是由于器物出窑以后,用 草木灰均匀涂抹,使之渗入较大的裂纹之中, 纹线即成黑线。随后一些小的裂纹内的 铁元素受空气氧化而呈现出褐黄色,两种纹线交织布满釉面即所谓的“金丝铁线”(上图)。据有经验的窑工师傅介绍,现代仿古器可用化学试剂做出釉面裂纹,再用红色、黑色彩料分别泡染填充,与宋代“金丝铁线”相差甚远(下图)。
仿宋哥窑双鱼耳炉
在明清两代青花或单色釉瓷器的釉面,一般来说是没有“开片”的,但有个别器物受保存条件的影响会偶然形成开片,没有形成时代特征。 现代仿品中往往在仿元明两代的青花瓷釉面人为制作出“开片”来伪造出土物,值得注意。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
《精藏门》
4.鸡爪纹
老瓷器的腹部或底部在不小心碰撞后,器体受撞击处容易出现鸡爪状的裂纹,因而有“鸡爪纹”一说。老鸡爪纹由于形成时间久远,裂纹内多渗入其它杂质而呈褐黄色纹路。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 底部鸡爪闻
而新仿品鸡爪纹是 人为敲击形成的,在器壁上多见有二三处鸡爪纹,但 器表没有撞点痕迹,显露出是伪作。
5.气泡
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某些化学成分会产生气体,大部分气体会散逸,未及散逸的气体被釉面包裹住,就在釉内形成了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在器物边角处的气泡尤为密集。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老瓷器中的气泡,由于瓷器年代、种类不同,会发现釉中各种气泡非常透亮仿佛沉于纯净水中,有的却像是浮于云雾之中。 孙瀛洲曾很形象地总结说, 哥釉中的气泡如 “聚沫攒珠”, 汝釉中的气泡则 “疏若晨星”,非常形象有趣。
献出小编辑私藏的民窑标本超高清图
新仿瓷器中也有稀疏、密集气泡现象的存在。常见的一类 现代仿品,釉内气泡极小,用放大镜看有的几乎形成小白点,均匀地分布在釉面内。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瓷器是用电炉烧制成的。新老瓷器釉内都有气泡,或稀疏或密集,因此仅凭有无气泡这一点是无法成为断代依据的。
献出小编辑私藏的民窑标本超高清图
现在有些藏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釉内气泡状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是要在釉中找到所谓死气泡、变色气泡,找到了就是真品,原理是 “变色气泡没有几百年是形成不了的”。这种方法很值得商榷。笔者经与专业学者探讨后了解到,气泡的形状、颜色是受到釉的薄厚、釉的粘稠度、釉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为做旧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气泡的显微效果要从多方面考虑,对瓷器鉴定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绝对的。
6.棕眼和缩釉
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由于坯料、釉料配制不当,当瓷器入窑煅烧时,釉和坯体因化学作用产生气体,在釉里面会形成气泡。当窑中火力不足时,气泡未能完全被釉充塞而收缩,在釉面上会留下气泡收缩的痕迹或中空气泡崩裂的痕迹,这就是棕眼。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常布满下凹的星点,犹如 桔皮状,被称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是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底部
缩釉则是釉面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形成大小不均的无釉小孔,天长日久 孔内容易进入污垢,形成缩釉点,清康熙瓷器底部釉薄之处常有针孔状缩釉点。也有由于缩釉较严重时导致釉面成片露胎的现象,如明洪武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片的缩釉现象比较严重,形成了洪武时期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荷花菊花纹盘 缩釉
这种大片的缩釉现象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面较大的 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或是 由于胎面有油污导致釉与胎体未能紧密结合,导致露出胎体。新仿瓷器中也有仿缩釉点的伪作,其做旧方法是在瓷器入窑前用针状工具扎出大小一样的小孔,或用刀具在胎釉上刮去几处釉,使得烧成后器表产生露胎无釉处,但与老瓷器相比较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7.毛口
又称毛边。老瓷器中常见器物的口边因为 小气泡破裂或轻微损伤导致口沿釉面剥落,用手指顺着口沿捋过去,会略有棱刺之感,称为毛口。
这种 毛口现象在元青花大盘、大罐和清康熙盘、碗、瓶、罐中较为常见,给人一种老旧之感,形成时代特色。新仿瓷器仿毛口的做旧方法通常是在瓷器入窑烧制前,用工具将上了釉的口沿去掉几小块儿釉,出窑后在对缺釉处进行打磨和修补,伪造成毛口旧伤修补的痕迹。
8.剥釉、剥彩
古代低温彩釉瓷器中常有釉剥落或彩剥落现象,其原因是由于低温彩釉瓷器都是经过二次入窑烧成,先高温烧胎,再低温烧釉或釉上彩绘。
唐三彩三足鍑(同复) 器身剥釉
此类器物 无论是釉面还是彩绘,都有小小的开片,证明胎釉或釉彩之间结合不紧密,当受到潮湿空气的影响后,釉层或彩层会从胎体或釉面上逐渐脱落,如黄釉、茄皮紫釉、孔雀绿釉、唐三彩釉等。这些低温釉的釉面都有小的开片,也常见釉面出现小块儿的剥釉或剥彩。
元孔雀绿釉盖罐 盖 器身剥釉
清代粉彩瓷器彩绘花纹中的黄彩、绿彩、粉红彩等色彩易出现剥彩现象。 新仿瓷器仿造的剥釉、剥彩现象,器体缺釉、缺彩处周围的釉面都非常坚实,手触摸的感觉也很光滑。有的新仿器大块大块地缺釉,不像自然剥落,而是人为做成的。现在新仿的六朝青瓷或唐宋青釉、青白瓷之类的高温瓷器,常常出类似的假剥釉现象。鉴别时还需注意器身凸起的棱线部位、口边、足边及其它边角部分,如表现出很整齐的缺釉现象,则是人为用化学试剂涂抹做出的假剥釉现象。
《收藏大纵横》
9.釉面上出土的痕迹
水碱、水锈、土锈这三类现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现的痕迹,这些痕迹有的是呈 灰白色、 灰黄色的土疤,或是 铁锈状斑痕。无论是铁锈还是土疤,这些瑕疵由于地下环境潮湿,泥土中的元素与釉面产生化学反应, 痕迹深入釉面,锈迹坚实,不易洗刷掉。
元卵白釉葫芦形带盖执壶 出土痕迹
明 龙泉窑刻花梅瓶腹部残件 出土痕迹
现代仿古瓷仿造假出土的现象也很常见,具体做法是在 器身用粘合剂涂抹一层薄厚不均匀的 桔红色泥疤,或是 在器内壁挂一层桔红色、黑色的泥浆,更有甚者将仿古瓷通体用 粘合剂粘满很厚的铁锈状附着物,仿佛瓷器在地下常年受金属物质侵蚀一般。
明成化斗彩菊花纹罐修复器 出土痕迹
仿元青花凤纹罐 假出土痕迹
仿元青花凤纹罐口沿假出土痕迹
现代仿古瓷中,仿汝、仿官、仿钧、仿元明青花等瓷器品种的釉面上都有此现象。据有经验的同志介绍,这种现象是因为在釉中加入了一种金属元素后烧出来的,表面很光润,与真出土器的痕迹有很大区别。
仿元青花梅瓶 假出土痕迹
辨别真假出土器物还要 警惕瓷器的粘补现象。在实物中常有假修补器,其做法是将仿古瓷器打破后重新粘补好,欺骗藏家是御窑厂出土的官窑器。其实御窑厂窑址出土的残片在发掘过程中会经常碰撞,从修复器的粘合处可以看出残片的边沿是不整齐的,并有缺补处。但从新品碎裂的修补处可看出裂纹非常整齐,值得注意。
仿宋汝窑贯耳瓶 假出土痕迹
汝窑瓷器的釉色为天蓝色,是帝王喜爱之物,非常珍贵于是一些仿出土汝窑的器物就出现了。在汝窑窑址的残片中,有许多瓷片釉表面浮有一片片灰白色的斑块,这是釉面在土内长时间受潮湿和酸性物质腐蚀后产生的现象。
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在仿古瓷釉表面粘附许多铁锈色状植物根茎的现象,仿佛是器物从土中挖出来时带有许多草根似的,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釉面的一些植物根茎是用铁红色原料绘画粘附后制作的假现象。
仿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粘贴树根
10.釉面锔子
瓷器在受外力碰撞之后器身易碎裂,过去百姓人家瓷器碎裂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锔匠把瓷器修补好后继续使用。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碗 锔钉
锔,是指用一种弯曲“∩”形的铜钉或铁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用其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补的方法就叫做打锔子。
手艺人将打破的瓷器片儿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器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锔钉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锔子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瓷器就修好了。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明代多用铁锔子,体型宽大厚重;清代用铜锔钉,体型较小。有的新仿瓷器为模仿老锔活儿,故意将瓷器打破后再用大、中、小各种尺寸的铁锔子锔好,为了防止新锔子露金属光泽,往往还在锔子周围涂抹灰泥或铁红色的锈疤,值得注意。
《收藏传说》
11.釉斑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盖罐 罐底釉斑
釉斑是元青花瓷器底部特有的一种现象,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现象,造仿者往往在仿品的底部随意点上几笔釉来误导藏家。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盖罐 罐底釉斑
实际上元青花的釉斑是工艺上粗率的表现,在入窑烧之前未能将器底的釉刮干净,是一种随意的表现,与新仿品点几笔釉作伪的表现截然不同。
12.老胎挂新釉
老胎挂新釉是冒充旧窑器的一种手法,造仿者将窑址中出土的未上釉的瓷胎重新施釉烧制冒充真品销售。常见挂新釉者有南宋建窑的黑釉碗,新挂釉釉质过于光亮,与宋代真品相比,缺乏时代神韵。
13.釉面粘补
民国时还有一种在老瓷器上补釉的作伪方法。在故宫馆藏的瓷器中,有一件宋代钧窑天蓝釉三足小香炉,有民国时的古玩行商人将炉身挖掉一块儿釉,然后再补上一块儿红釉,冒充成宋钧窑天蓝釉红斑小香炉。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非常珍贵,民谚有云:“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痴迷者不仔细认真看,稍不留神难免入其彀中。
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对于这些釉面纹理的说法,陶瓷界尚有不少争议,一般比较被认同的分类有:兔毫盏、油滴盏、鹧鸪斑盏、矅变盏急其他杂色盏!
1)兔毫盏
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
其中“银兔毫”最为名贵,是建盏珍品。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2)油滴盏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
在黑色釉面上呈银晶斑者称“银油滴”,呈赭(zhe)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
3)鹧鸪斑盏
鹧鸪斑盏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成为极为稀少的名贵器型。
鹧鸪斑是鹧鸪鸟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鹧鸪鸟的羽毛为紫赤相间的条纹,胸羽白点正圆如珠,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
“鹧鸪斑”的烧成比“兔毫”难,在建阳永吉镇古窑址“兔毫”瓷片到处都是,而“鹧鸪斑”的瓷片却难见到。
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君台观左右账记》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4)矅变盏
矅变盏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其特点是,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着这些斑点四周还有七彩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着。
而且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
5)其他分类后续再逐步分享,结尾介绍一款特殊的斑纹:吉州窑木叶盏
在众多的吉州窑器型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就少木叶盏了。
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脉络后沾釉贴在器物上烧制而成,其朴实无华的沉稳,天然去雕饰的工艺,能够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7
在看到老人的作品后,带给了我两个字“震撼”,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在瓷片上雕刻,而且雕刻成品栩栩如生。如果老人距离自己很近,真想去实地拜访一下,亲眼见证这一神奇技艺。
这位老人住在山东淄博,她手中掌握着一门家传手艺,能够在瓷片上雕刻。让众多网友叹为观止的作品,是一幅万里长城雕刻画面。这幅作品,老人用了45天的时间。
通过视频资料,我不仅看到了老人的这一幅作品,还看到了很多其他作品。对于老人的作品,我有着下面这两个评价。
一、每一幅都很精美有关万里长城的作品,相信我们见过很多,最常见的便是画作。这位老人用自己精湛的手艺,将万里长城“搬到了”瓷片上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艺。
瓷片给我的印象,除了光滑以外,质地还很脆。想要在这上面作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瓷片的光滑,使得摩擦力大大减小;另一方面瓷片面积小质地脆,稍有不慎就会破碎。
这位老人的作品中,每一幅都很精美。雕刻有昆虫、动物,也有佛像和风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
二、充满了艺术之美瓷片本就给人一种精美感觉,别说是在瓷片上雕刻画作,就算是烧制而成,带有花纹的精美瓷片,看上去也非常的漂亮。
老人所雕刻的作品,会根据作画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瓷片做底。雕刻过程中,辅以不同颜色瓷片,成品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看到了老人雕刻的金蝉,也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蚂蚱。被雕刻到瓷片上后,看上去栩栩如生,使得瓷片变成了收藏品。
如果没有发达的互联网,我想老人这门手艺,就会被埋没在当地。也正因为发达互联网存在,使得我们能够,见证各类能工巧匠的手艺。
在瓷器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花了钱,而买到的却是赝品。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
从目前的收藏市场来看,从瓷片类别上进行收集,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关注瓷片的釉色,专收一些高古名釉瓷片,如唐越窑、宋汝、官、钧、定窑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等。另外一种是收藏以明清民间青花绘画研究为主,由于这些瓷片价格较低,特别是在江浙地带的山区,随便挖挖,就能看到不少瓷片,因此这个群体是越来越大。第三类则是专门收藏元、明、清景德镇御窑瓷片,上至元青花、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下至清代官窑残片,尤其重视有官窑底款的瓷片收藏。由于现在官窑整器的价格比较高,因此即使是残片,价格也不便宜。
除了按照瓷片的类型,按照瓷片的图案进行收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古陶瓷上的纹饰或图案,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都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和风格。以瓷器装饰常用的龙纹为例,各个时代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除了是瓷器鉴定的参考因素,也是当时的历史时尚、民族信仰、民间风俗以及美学、美术方面的珍贵资料,因此收藏有完整纹饰或图案的瓷片,价值相对也较高。
在收藏瓷片的时候,要牢记“贵精不贵多”,拥有太多的普通瓷片无异于垃圾,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唯利是图者制作伪瓷片出售,利用人们“破瓷片还会有假吗”的心理,使许多警惕性不高的收藏者上当受骗。同时,不要过高期待古瓷片的价值升值。一般来说,古瓷片除了一些特别稀有的品种,其他的是不可能具备升值空间的。
从景德镇瑶里窑整个窑址堆积的瓷片废弃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够精细,无论大小器物胎体都比较厚实,颗粒比较粗,但由于瓷土土质好,瓷器的质地优良,胎体的颜色相当洁白,露胎的地方有浅浅的火石红现象。
釉质釉色情况相当复杂,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艺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镇的瑶里窑窑址遗物在斜山坡上,对面是一条河流,瓷片、窑具等废弃物堆积很厚,遗物散落的面积很大,推测应该有许多作坊。其中有相当多的瓷片釉质较粗,白度不高,颜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开细碎片纹。有一些作坊工艺水平较高,有青花、釉里红等类标本,白度很高,质地也细润。无论是哪一种洪武民窑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釉面不够细滑,施釉不够均匀,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缩釉的现象。
洪武时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规书写皇帝年号的情况,所以对青花瓷器,很难判断是民窑还是官窑产品。通过瑶里窑的调查,笔者发现了洪武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因为瑶里窑在离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很远的山区,是-个民窑区。所用的钴料均系国产钴料。从蓝色线条的显色效果看,青花钴料品质不高,不纯净,显色不明快,蓝色发暗发灰,线条有晕散浸漫的现象,有星星点点的黑褐斑。出于大多数瓷器器型不大,作画受到限制因此多绘有简笔花卉。花纹是以粗犷快速的线条画出圆圈、圆弧,组成大朵云纹、缠枝蔓草、人物形象、飞风、团菊、闲花野草等。有的花纹比较疏散,几笔就画出一朵牡丹,叶子有点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芦,但简洁得多。
在瑶里窖址发现釉里红瓷器,即釉下出现釉里红装饰,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类产品,在新加坡福坎宁遗址也发现杯类瓷片标本,风格一致是瑶里窑的产品。瓷器上花纹不多釉里红浸漫、流淌厉害,红得不艳丽,有的是偏暗的殷红色,大多数花纹中心部位发黑,边沿部分发灰,微微显一点红色。花纹比青花更简单,没有见到像青花瓷器那样大圆圈、大弧线组成的花纹,更没有复杂的缠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
所谓御窑厂,是指皇家或政府办的制瓷作坊,专门为皇宫或统治集团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镇就有御窑厂,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窑。关于明代御窑厂的兴建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所持的依据也自不相同。有的认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认为洪武以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还有的认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窑论者,主要依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他又说"以上诸说,多采唐隽公《陶冶图说》。"唐隽公即请雍正、乾隆时著名督窑官唐英。而《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
碑记》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另外《事物会原》认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镇地区战争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其地方政权就归于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经登基两年,无论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还是宫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窑基础上组建御窑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国之初,百度待兴,御窑厂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生产的瓷器不一定能满足宫廷的需要也没有正常运转,所以说到建文四年时,用词是"开窑烧造"并不是用"建窑二字。可能在这以前的御窑厂有时开窑,有时不开窑,即有命则烧,无命则让。《大明会典》中《陶器》所载文献很能说明问题:"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由此可看出,这时的景德镇只是供选择烧瓷的地点之一,处州的龙泉也是一个供选择的地点。所以笔者认为,洪武二年御窑厂建立,也生产瓷器,但并没有正常运转。至洪武之末(实际为建文四年)以后,宫廷派中官督窑,按例解京,正常运转,再也没有看到景德镇以外为宫廷烧瓷的记载。
御宫厂建立以后还在不断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说:"……景德镇,宣德初,置御窑厂于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说:"正德初,置御器厂,专管御器。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至是复置。"这就说明明初关于御窑厂的事一直都有变化。经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长期调查、发掘证明洪武御窑确实存在,生产规模并不小,生产了许多优秀的瓷器,并留存下来。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窑厂,一年时间能生产这么多瓷器,能创造出这么多的新品种吗?
洪武的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发掘及发掘资料公布以前,人们在对洪武官窑瓷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很多结论都不确定。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后,结合博物馆和民间的藏品资料,归纳起来,洪武官窑瓷器的品种有青花、铁红釉上彩、釉里红、白瓷、红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点
以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与元青花、明永乐的青花相比较,洪武青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洪武官窑瓷器的造型继承、发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风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壮拙实,很多大型器物的规格超过元代,例如罐类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苏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盖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兽耳盖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见到超过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时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见的。1961年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体形盖罐,通高65.5厘米,口径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馆长期展出。永乐年间则没有见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时期的青花玉壶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类作品,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六头洪武地层出土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直口大碗,口径41厘米、底径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径20多厘米的浅碗相当多。盘类作品,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纹折沿盘口径为59厘米,口径接近50厘米的大盘相当多。当然也有一些口径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结构。有的青花碗继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则挖足较浅,为元代碗类器物所未见。梅瓶是生产比较多的器物,元代规格较多,有的略矮,显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较瘦长,比例有些失调,放置起来不太稳。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圆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较缓慢,下腹至底比较宽,永乐青花梅瓶比例匀称,比较清秀,尺寸规格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洪武梅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庄稳重。青花荷叶盖罐是比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宽肥而粗矮,洪武则比较修长优美,讲究线条的变化。元朝荷叶形盖顶端为瓜藤钮,洪武时则安宝珠形纽,盖和罐体更
加和谐优美。执壶类器物有相当一部分除器型较大外,流和柄的结构比元代同类器物做得既拙实,又讲究曲线美。有多层结构的盖,即盖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一个矮矮的台阶。还有盖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盖沿将壶口包住。上面的宝顶既实用又优美有较强的陈设性,艺术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窑青花和元青花相比,从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制作工艺开始注意追求精细,这种现象从洪武晚期到永乐越来越明显。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当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齐。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较整齐,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状突起。在圈足内部构底面施釉,改变了元代瓷器圈足内中心不施釉的情况。
4.洪武青花的钴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绘瓷用的钴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景德镇洪武官窑窑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标本来看,大多数蓝色发灰、深沉发暗或灰黑色,颜色不正,但优美、自然、悦目。如果仔细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对照,明显可以看到两者艺术效果一致。景德镇考古发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蓝色不正的同时,胎体质地也比较疏松,釉面有些阴黄,这可能是窑火烧得不均匀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体上作画,运笔疾速,线条上出现凝而不舒的结晶斑块,凡蓝色线条运行的地方,凡出现结晶斑块或斑点之处,釉面微微凹下,发出锡光点,或像铅笔作画时线条上出现铅色浮光。明和元两代相连,朝代的更换不能使某种手工工艺的技巧突然改变。例如元朝景德镇宫窑的工匠,在洪武时仍在烧造瓷器,其工艺技巧和制作习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原料也继承元朝官窑尚未用完的钴料。由于景德镇在元末曾经过激烈的战争,对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虽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地方政权就归顺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刚刚建立,面临许多困难,所以洪武官窑瓷器出观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工作者测试,洪武官窑青花钴料和元青花钴料内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纹的构图特点和民窑花纹不一样,官窑青花花纹构图满,层次多,密集排列,这方面和元青花风格一致。例如一件执壶,从壶盖的盖顶到器物底部,主题花纹相辅助花纹有11层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从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层至5层密密的花纹,碗的里壁也有3层花纹,如果加上将各层花纹间隔的弦纹,卷枝蔓草,花纹可达5层至6层。口径45.8厘米的青花团菊纹大盘,盘沿里外壁和盘底满绘缠枝花纹,并列莲花瓣纹,很有元青花的风格。所以相当长时间人们难以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开。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现象,香港天民楼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盘,这类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洪武地层也有出土。这类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构图上的新变化。该盘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浅圈足。盘的口沿绘两连续的卷枝花卉,盘沿外壁绘缠校灵芝纹和团菊,弯曲的腹壁绘两连续的牡丹花纹,外壁绘莲花纹一周。盘心最宽平部位的主题花纹是一株茁壮的山茶花,主干壮实,枝叶繁茂,中心两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盘的绘画用笔比较细腻,辅助花纹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之间的距离拉大,牡丹、团菊、灵芝、莲花等花卉画得都比较舒展。盘心虽然宽阔,但只画一株山茶花,周围空间比较大,符合文人画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法则。洪武时期还有一类大盘,盘心也绘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边点缀幼竹、小草。这是以后明朝画院艺术家们用得最多的构图形式,可见瓷器装饰画向文人画方向发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纹,有缠枝花、团菊、牡丹花、山茶花、灵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栏杆芭蕉、松竹梅、龙、凤、鹊鸟、鸳鸯莲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现有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陶渊明爱菊的四爱图,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携琴访友、蒙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先帝明王、忠臣义士、元曲杂剧等人物故事画面几乎不见。元代织锦缂丝上面的图案,大云肩锦,如意头轮廓内填绘荷塘鸭鹅、鸳鸯戏连、水波游鱼等内容出现很少,有的几乎看不到。动物纹样如麒麟、文豹等也极少。明朝规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银瓷碗等器。并不许制造龙凤纹。"御窑厂生产的龙纹瓷器上的龙多是五爪龙,有一些不是五爪龙,也应该是官窑产品。
(二)铁红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宫遗址采集到一件铁红彩云龙纹盘残片,复原之后测量高3.5厘米、口径15.6匣米、足径9厘米。侈口,圆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缓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压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浅圈足,圈足平切规整,圈足足边微倾斜。细沙底。胎质洁白细腻,底部露胎处呈浅黄色火石红现象。盘体施细润白釉。在烧成的白瓷上,以铁红彩料绘五爪云龙。龙的特点是头小、嘴长、角小,龙须为四条平行曲线由前向后飘逸向上,细颈长身,四臂粗壮有力,最粗处
几乎与身躯一样粗。肘上三条须带飘动。鳞片成扇形层层叠压。五爪成轮形,强劲有力,两龙之间的空隙各有一矮脚流云。盘心绘三朵矮脚云,成品字排列,作逆时针方向移动。画工精细,盘里与盘外的龙基本相叠,可见画工绘瓷时非常用心。这样精细的釉上彩工艺为明代的彩瓷,特别是为矾红彩装饰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红瓷器
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国内外都能见到,但在工艺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从国内各博物馆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很大。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罐类作品,规格多样,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釉里红缠枝莲纹大碗,口径达38厘米的就有几件,口径最大的达40厘米。盘类器物有的口径达45.5厘米,盏托类器物口径达19.5厘米。杯类器物应该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杯,口径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珑的作品不多,社会上有拍卖公司拍卖的洪武釉里红菱花盘,口径达45.7厘米,制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相当于元末明初(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作品多数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几厘米,罐类很少有高度超过10厘米的。在景德镇市区施工现场也有这类小规格的釉里红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类作品的残片。在瑶里窑遗址,有规格较大的碗、高足碗类作品的废弃物,也有比较小的高足杯类作品。估计小型实用的釉里红主要由民间瓷窑作坊釉里红这类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红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红彩(铜红)画出花纹,罩上白釉,高温一次烧成。有红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纹,花纹部分留白,花纹轮廓线以外的地方用铜红涂抹,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特别是花纹为白花花纹以外的地面是红色。青花釉里红都是高温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纹如枝叶藤蔓用青花画出,花朵、果实等内容用铜红画出,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瓷器显示出青枝绿叶(蓝),红花硕果。花纹面铺铺得较开,青花占的位置大,铜红占的位置小,却显主导作用,青花起辅助和烘托作用。
铜红很准控制,洪武时期釉里红工艺水平不如青花明艳和稳定。从发掘资料看,有的烧飞了,有的不红,有的呈黑色。笔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体形大罐,釉里红是黑的,只能从花叶边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隐隐一点红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纹像釉里黑。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缠枝纹大碗,有许多烧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显色比较鲜艳清晰,但颜色比较浅淡,相当多的釉里红红色晕散比较严重。
(四)红釉瓷器
明朝政府规定红色为最高等级的颜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宫廷规定"服务所尚,以赤为宜"。龙凤也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使用。从社会上保存的洪武红釉瓷器以及景德镇的发掘品看,红釉瓷器烧成是很难的。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一件红釉暗龙纹盘,口径16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一件洪武红釉印花暗龙盘,口径19.8厘米。盘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两条五爪云龙,盘心是三朵拖尾云。红釉不太厚,印纹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红不够明亮,而是红中闪黄,1988年景德镇在中华路两侧洪武地层出土一件红釉侈口碗,口径20厘米,内壁也印有暗龙,红釉深暗发黑,釉层中因缩釉而出现的棕眼明显。这些都表明洪武时期红釉瓷器虽然精美,但工艺尚不够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载:"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但在社会上及博物馆收藏品中没见到过这类黑瓷。在洪武墓葬、遗迹中也没有发现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会上出现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确认识。刘新园先生在《洪武官窑的主要产品及其特征》中谈到洪武官窑窑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残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与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镇洪武官窑生产瓷器品种比较丰富,应用广泛。它的工艺成就、艺术新风格的出现,为永乐、宣德及以后官窑瓷器的发展望定了基础。
资料转自博宝艺术网
1、看等级标识 瓷片分为五个等级,有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等外品的区别,因价差较大,需认真比较。另外,在选购时,还要注意瓷片与包装箱上标识和规格、色号是否一致,产品合格证、商标和质检标浅是否清晰。.
2、看规格尺寸
规范的尺寸,不光利于施工,更能体现装饰效果。好的规格偏差小,铺贴后整齐划一,砖缝平直,装饰效果良好。尺寸误差大于0.5毫米、平整度大于0.1毫米的产品,不公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同时装修后的效果也差。
尺寸是否符合标准可以通过目标来判断。将砖置于平整面上,看其四边是否与平整面完全吻合,同时,看瓷片的四个角是否均为直角。好报瓷片无凹凸、鼓突、翘角等缺陷,边长的误差不超过0.2---0.3毫米,厚薄的误差不超过0.1毫米。
瓷片边长的精确度越高,铺贴后的效果越好,买优质瓷片不但容易施工,而且能节约工时和辅料。用卷尺测量每片瓷片的大小周边有无差异,精确度高的为上品。
3、硬度
瓷片以硬度良好、韧性强、不易碎烂为上品。以瓷片的残片棱角互相划痕,察看破损的碎片断裂处是细密还是疏松,是硬、脆还是较软,是留下划痕,还是散落的粉末,如属前者即为上品,后者即质差。
尺寸是否标准是判断磁砖优劣的关键,用卷尺或卡尺测量磁砖的对角线和四边尺寸及厚度是否均匀,好的瓷片,声音脆响,说明瓷质含量高。如果声音“嗒嗒”带破茬声,说明砖内藏有裂纹。 好的磁砖,师傅安装也方便施工,安装出来的效果也规范。
4、图案
好的瓷片花纹、图案色泽清晰一致,工艺细腻精致,无明显漏色、错位、断线或深浅不一致现象。
5、色差
瓷片的色差,直接关系到装修效果。不是一个批次的产品,或同一批次都可能产生色差,因此,在选购过程中,对每个包装的产品都要抽样对比,将瓷片置于同一品种及同一型号的砖中,观察其色差程度,好的产品色差很小,产品之间色调基本一致、色泽鲜艳均匀,光彩照人,而差的产品色差较大,产品这间色调深浅不一。
瓷片的色泽要均匀,表面光洁度及平整度要好,周边规则,图案完整,从一箱中抽出四五片察看有无色差、变形、缺棱少角等缺陷。
6、听声音
用硬物轻击,声音越清脆,则瓷化程度越高,质量越好。也可以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瓷片一角,轻松垂下,用右手食指轻击瓷片中下部,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滞浊为下品。
所以我认为不值钱,但是我本人新手,研究的也不透彻,所以仅供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