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手绘陶瓷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1、揉泥
这一工序可以使泥土更加紧致,里面含的气泡较少,多余塑型有很大帮助。如果不这么做,在烧制时容易裂开
2、做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
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型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黏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
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7、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写底款、施底釉
10、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11、满窑、烧窑
将制好的瓷胚均匀摆放在窖里,需要合理摆放,方便烟道流走,否则会影响烧制
12、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最后,还需要对烧制出窑的瓷器进行检验和底足的打磨。
准备工具:手绘本、HB铅笔、橡皮、墨蓝针管笔、纯蓝针管笔、深蓝彩色铅笔。什么牌子都可以,颜色相近就行。
以下是绘制步骤:
起形。借助辅助线,用铅笔画出轮廓,再用橡皮擦淡。
2.用墨蓝色针管笔描一遍轮廓。
3.开始绘制。用纯蓝色针管笔一层一层地来,仔细看,细节纹饰都是简单的图样。
4.继续往下,画完瓶颈。
5.绘制瓶身。主体是一朵大花。空白处添加一些小图案来丰富。
6.空白处添加一些小图案来丰富。
7. 绘制瓶子底。
8.用深蓝色彩铅给瓶子加上阴影,将瓶身的图案颜色也再丰富一下。完成。
青花瓷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2、用马克笔在瓷砖上画线。瓷砖上不易打底稿,前期的线稿颜色不用太深,线条不用太实,如果家里有投影机,大型的彩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在电脑里面绘制黑白稿,然后通过投影打到墙上,通过投影机的变焦来控制在墙上的大小,如果是小型的图案可以直接画。
3、用不同的颜色画。在瓷砖上,丙烯没有干随时可以擦掉,因此没有完全干的时候不要用东西去擦!
4、在画好的上面喷上酒精。
5、然后用火烧。
6、这样一幅水彩画就做好了。
白色陶瓷花瓶、画家胶带(纸胶带)、油漆笔。
【步骤】
1 、先用画家胶带在花瓶截断瓶身。
2 、在本子上练习想要的图案。
3 、一旦设计的图案确定,开始在瓶身上手绘。
4 、手绘主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5、完成后,撕下胶带。
手绘陶瓷顾名思义就是在陶瓷白胚上面画上花纹,然后经过中温烧成的,手绘陶瓷是艺术家在陶瓷上绘画的艺术。具有独特性。艺术价值也很高。
而烤花陶瓷就是在陶瓷白胚上面贴上早已经用机器印制好的一层花纸,然后刷上一层油质品,再经过800多度的中温烧制。我空间里全部都是烤花陶瓷。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