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与中国皇帝
瓷器是中国人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这话不知您是否同意?我个人是赞同的。
在没有精密仪器测温、监控的几千年前,中国的工匠们凭着经验与直觉将泥土塑形,在高温的催化下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各色瓷器。其美艳程度,我们今天看来仍觉得叹为观止,这可不是奇迹么?
瓷器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匠人们的苦心钻研,但我觉得历代帝王对它的偏好和把玩,也是促进其精进的一个因素。否则,官窑出精品又怎么解释呢?
我曾有幸在辽宁省博物馆的清代瓷器展上见到过康、雍、乾三个时期的瓷器精品,那细腻的质地、莹润的外观,真不是一个"美"字可以言说的。
康、雍、乾三位帝王在治国上各有建树,在瓷器的设计与审美上也气度不同。下面的三张照片就是我在现场拍下的分属于他们各自时代的瓷器作品,你能猜出它们各自属于哪个时期吗?
综观中国历代陶瓷器的美学发展史,从距今5千年前的模仿天然的葫芦器型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壶之器型及各种生殖崇拜的图案,萌芽了整部华夏艺术史。商代典型的白陶罍虽然也是模仿商青铜礼器的,但其严谨刻画的回纹及兽耳纹饰,开创了陶器的雕刻艺术的一代艺术新风。汉越窑青釉瓷,成熟了原始青瓷的青绿釉技术,经两晋发展到唐五代秘色瓷,使深色的青绿釉发展到顶峰。虽然秘色瓷釉的最终形成,也是属于工艺性的。但古代先民在青瓷的发明发展过程中,注入了对大自然的青草、青山、青天的一种热爱、向往、信仰与崇拜,更多是属于观念审美、人文审美的范畴。所以,青釉的产生、成熟,本身蕴含着古代先民的一种精神理念的追求,其思想性大于工艺性,故其艺术含量也重于工艺含量。
尤其是宋五大名窑里的汝窑、官窑瓷,更是把古代先民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理念发展到极致。宋汝窑、官窑瓷,是古陶瓷史里面最具有审美境界、艺术境界的瓷器。虽然汝窑、官窑瓷里没有纹饰、没有瓷雕、没有图案,但其艺术性远远胜过一切有图案、花纹,及奇特器型的陶瓷器。因为汝窑、官窑瓷是我国古代文人包括帝王观念审美里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老一辈古陶瓷收藏家一直倡导:单色釉是瓷器审美里的最高境界。其实说的就是观念审美的审美境界高于西方形式美学的审美境界。
而在喧嚣的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投资收藏的声浪高于艺术收藏;而被当代西方形式美学培养出来的年轻的一代收藏鉴赏家,对古代文人的观念审关、人文审美却比较陌生。
看过很多古书后会发现,很多古代的帝王,睡觉的时候枕头都是瓷的,看上去有硬又硌人,但其实,帝王喜欢用瓷枕头都是有理由的。
最早的瓷器被发现于张盛墓,张盛死在河南安阳。虽是最早发现在隋朝,但很多人认为主要作用还是当作陪葬器具。不过唐朝确实有瓷枕。
瓷枕凉。好处是可以避暑。《枕赋》说“睡快诗人,凉透仙骨。”说明啊,瓷枕在夏天有助于让人摆脱酷暑。而且凉还有一个作用,适当的寒头可刺激头部的神经以及血管。让头脑保持清醒,清凉安神,清心明目。
瓷枕的文化隐喻。除实际使用外,古人常会赋予物一定的文化象征。梅兰竹菊,极具观赏,却又对应着人身上的品格。自然,瓷枕不例外。
还有就是受儒家礼仪文化影响。古代不仅对人的站相有严格规制,就连睡姿都有严格的要求。瓷枕头坚硬沉重,不会轻易挪动,侧身躺在上面也不能随意翻腾晃动。
瓷枕因为质地颇硬,这样不会乱发型,伤发。要知道,古人无论男女,头发都长。而发肤受之于父母,毁伤就是不孝之举。
将瓷枕塑造成猛兽形状,还隐喻驱邪求福。这样,逢凶化吉,让人睡眠安稳,不做噩梦。当瓷枕为童子枕,隐喻“连生贵子”,莲谐音连。
除了造型独特外,瓷枕上的装饰也是比较的丰富多彩。主要是题字绘画。题字嘛,多是处世哲学,什么格言,什么警句。而绘画呢,包括花鸟、词典故事……花鸟隐喻喜庆,词典暗示百态。鸳鸯对应婚庆,桃子对应长寿。
这些就是古代帝王喜欢用瓷枕头的原因,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能时刻警醒自己,怪不得古代帝王都爱用。
枕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用品,但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一国之主的皇帝的枕头经常是瓷枕头,而皇帝好像对瓷枕头也是情有独钟,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正统主流思想。儒家文化将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与软枕相比,这种瓷枕头一般是比较沉重,不容易挪动。枕头更是不容易掉在地上,这样的话就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睡姿。如果是软枕,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话就很容易无意识地挪动枕头,有的时候甚至是会把枕头给弄到地上,换上瓷枕头你根本不容易挪动,自然也不会有那种情况。而且古人还认为枕头硬才能骨头硬。
第二点就是代表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我们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玉和瓷器都是很珍贵的东西,所以一般人根本用不起这种瓷枕头,所以只有有钱人,或者是王公大臣才能用得起。正因为如此,能够用得起瓷枕头的都不是一般人。象征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而枕头是瓷枕头在当时也是一种潮流时尚。就像是我们今天追寻潮流一样,古代的时候睡玉枕也是一种潮流。而且玉枕还有瓷枕总是会出现在无数诗人的笔下,在他们诗中睡瓷枕头是一件很美好,很时髦的事情。这些人的诗句流传开来,枕瓷枕头枕也成为一种潮流。其实也就像是今天的破洞裤的流行,不同的是破洞裤大多人都可以穿得起,但是瓷枕头可不是大多人都能枕起的。
如此看来,皇帝对瓷枕头情有独钟也不是没有道理了,毕竟瓷枕头不仅仅好看,更显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况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是有一定好处的,更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体现,所以皇帝才会对瓷枕头情有独钟。
抱月瓶又被称之为“宝月瓶”,其外形最早来源于宋元时期流行于少数民族的陶制马挂瓶,瓶肩左右各有一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时期多以青花做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韵,将色彩与器型完美融为一体,使其成为陈设用的器物。抱月瓶在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中的蒜头口抱月瓶在康熙和雍正两朝多有仿制,而乾隆皇帝更是喜爱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类瓷器之一。官窑及民窑皆有大量存世,其外形与花样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镂空果盘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镂空果盘
敞口,浅腹,圈足。器物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润泽,造型规整。盘壁镂空,盘内壁口沿绘花卉锦地一周,盘心几何纹一圈内绘折枝桃纹。盘外口沿绘涡纹一圈,近足处绘夔龙纹,笔意流畅自然,镂雕与青花纹饰相互映衬,颇为新颖别致。
以镂空的手法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特别是清代早期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器物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作为果盘的这件乾隆青花山水纹镂空盘即是如此,镂空部分呈现为锦地的装饰效果,同时又可以将水漏出盘外,可谓为实用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