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风靡欧洲贵族朋友圈的青花瓷,竟让王室成员嵌了261件在天花板上

紧张的故事
疯狂的冰淇淋
2023-03-18 18:03:04

风靡欧洲贵族朋友圈的青花瓷,竟让王室成员嵌了261件在天花板上

最佳答案
安静的高山
玩命的寒风
2025-08-12 15:02:03

雨果的故居位于巴黎孚日广场6号,在1832年至1848年期间,他在这里生活、写作,留下了大量有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作品的手稿、插图,还留下了一间他为红颜知己朱丽叶·德鲁埃(Juliette Drouet,名和姓的开头字母为J和D)布置的中国诗屋。

雨果故居▲图片 | 海霞

欧洲名人、贵族的“中国情结”

雨果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不曾踏入中国,却熟知中国历史与中国艺术,并对中国的艺术品十分痴迷,而他为朱丽叶打造的古香古色的中国诗屋,便是他中国情结的体现。

据雨果《根西岛记事本六册》记载,他为装扮诗屋,曾先后四十八次购买中国艺术品,约花费三千多法郎。

诗屋客厅▲图片 | 海霞

雨果打造的爱情诗屋,比许多中国人的家庭更具中国风格。中式赭色调、中式家具、中式瓷器、中式宫灯、中式床具,以及一大面墙的青花瓷器。每一样都让来到这个房间的人目瞪口呆,赞叹连连。朱丽叶在给雨果的信中说:“我要谢谢你,我亲爱的丈夫,你为我布置如此美妙的房间,不仅使每个参观者都喜欢,而且将成为一座神殿那样值得尊重,你的创意跨越了艺术,给每处以特别的感情……这就是说,我必须再次回首,为这浓郁的中国风格、抒情诗一般的屋宇,表达我所有的崇敬。”

这间雨果打造的中国诗屋里,有无数文人艺术家穿梭往来,拉玛丁、大仲马、梅里美、福楼拜、乔治桑、巴尔扎克、柏辽兹等,可以说,这里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文学的客厅”。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雨果对中国的情结很深,深到一间爱情诗屋都放不下。他是一个真正从内心热爱着中国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人。在他得知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大肆抢掠中国珍宝后,雨果悲愤地站出来痛斥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并指责自己的国家与英国都是强盗,是野蛮人,要求侵略者立即归还文物,并写有书信一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部分译文: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欧洲名人、贵族眼中的“青花瓷”

雨果的爱情诗屋内中国元素颇多,但唯有中国的青花瓷是他的至爱。在诗屋客厅的一大片墙面上,镶嵌着他多次购买来的青花瓷,许多架子上,也摆放着青花瓷。

每一件青花瓷都让雨果倍加重视,甚至雨果把每一件青花瓷都比作“中国”。一次女仆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雨果心痛万分,为此写了一首诗《跌碎的花瓶》:“老天啊,整个‘中国’在地上跌的粉碎!”

雨果还把青花瓷比作美丽的少女,并作诗曰:你来自茶国的小妹做的梦又奇又美天上有座大城崔巍中国是天城的城郊姑娘,我们巴黎昏暗你在寻找,天真烂漫寻找金碧辉煌的花园以及孔雀开屏的奇妙你笑看我们的天顶有小矮人高高兴兴对你的瓷白色眼睛把纯洁的蓝色轻描

青花荷莲大碗▲图片 | 故宫博物院

在欧洲,大文豪雨果对中国青花瓷的痴迷与重视其实是一种常态。早在很久以前,欧洲名人、贵族及各阶层就极其痴迷中国文化与中国瓷器,以厅堂摆放中国瓷器为荣,以收藏、展览中国瓷器为风尚。

据说十八世纪初,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舞会时穿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引得全场一片艳羡;葡萄牙有位王室成员极度热爱青花瓷,将斥巨资购得的261件青花瓷嵌在了房顶上,每日抬头就能看到,其壮观景象令人瞠目结舌。

镶嵌有261件中国青花瓷的葡萄牙王宫天花板 ▲

图片 | 程庸欧洲名人、贵族对青花瓷的喜爱

一、疯狂购买青花瓷

据国外有关档案资料的统计: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间,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二千万件,主要包括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及广彩瓷器。

雍正十二年运销瓷器六万八千件。

乾隆三十九年运往英国的瓷器约四十万件。

乾隆十五至四十六年运销瑞典的瓷器达一百一十万件。 ……

青花花鸟纹盖罐▲图片 | 故宫博物院

二、青花瓷是欧洲王室与贵族的心头好

中国瓷器传入欧洲以后,立即受到各国王室、贵族及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而青花瓷成为众多瓷器中的佼佼者,成为他们的珍宝。有一首诗歌如此吟诵: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国,它的故土。

1、把青花瓷当作彰显身份的象征。在欧洲,青花瓷的价格非常昂贵,但仍一瓶难求。每每传入就被王室、贵族抢购一空。

他们在宫殿、邸宅、陈列室中都有摆放青花瓷,以显示身份的高雅,同时也作为王室的财产,加以炫耀。

据有关记载:西班牙皇宫收藏的三千余件中国瓷器中,大部分为青花瓷;葡萄牙著名的新特拉王宫内有一间贴满了青花瓷的主厅,而葡萄牙王后的财产清单中,中国瓷器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爱青花瓷,1670年建立凡尔赛宫,后在宫内修建托里阿诺宫,该宫内以陈列着路易十四珍藏的中国青花瓷器而著名。

2、把青花瓷列为贵重礼物。 简单来说,青花瓷是欧洲王室之间相互馈赠的最奢侈的国礼,是公主出嫁时极高规格的嫁妆,更是王室贵族拿来炫富的对象。

3、模仿中国青花瓷。由于中国青花瓷价格昂贵,且产量稀少。引发了欧洲王室层的创作欲望,各个国家决定架起作坊仿制青花瓷。其中以荷兰“皇家代尔夫特”厂为其中的佼佼者,号称“代尔夫特蓝”,而他们做的青花瓷,现已成为荷兰的国宝和特产。

荷兰青花瓷 代尔夫特蓝▲

中国青花瓷,珍贵,真贵!

中国青花瓷之珍贵,让世界为之沉醉;中国青花瓷之昂贵,令各国王室为之心碎。

当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建立中国瓷宫的时候,因为多次购买青花瓷,国库频频告急。

还有一个更疯狂的萨克森王国国王——奥古斯都二世。1717年,他为了娶到爱瓷器的王后,不惜以600名贴身卫兵与好邻居普鲁士国王换取他收藏的127件中国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瓶。这些以卫兵交换的青花瓷至今还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博物馆中。

之所以说奥古斯都二世疯狂,是因为根据他遗存至今的收藏清单统计,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顶峰时期,拥有的东方瓷器多达24100件,他专门修建了中国宫和日本宫用来摆放这些瓷器,自己编号入库。因此他被后人称为“东方瓷器最优秀的收藏家之一”。

奥古斯都二世▲

中国的稀世珍宝——元青花

2010年,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图罐被美国古董商以2.3亿人民币价格拍得,创下历史上中国文物乃至亚洲艺术品最高拍卖记录。

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图罐▲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2011年,又一件元青花在澳门中信拍卖公司拍出8.4亿(港币)高价。这款元青花与中国禁止出国的文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极其相似。据文物专家介绍,这件元青花共有三件,一件存于南京市博物馆,另外一件下落不明。

曾有业内专家估计,南京博物馆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至少价值10亿。而价格昂贵的原因有四点:

—— 清代 龚轼

一件青花瓷,让全世界为之沉醉,让欧洲贵族争相抢购,并当作炫富与彰显身份的对象,恐怕是我国古人没有想到的。或许这就是国有界,艺术无界,一如雨果说的那句话:“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中国花园/布歇/1742年▲

中乌木漆片画橱柜▲

法国著名家具大师让·亨利·里茨内尔,1783年为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制作。

撰文:冠如

注:本文部分图片源自互联网,侵删!

最新回答
唠叨的酸奶
俊秀的未来
2025-08-12 15:02:03

瓷器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扩展资料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如意的煎饼
英勇的大门
2025-08-12 15:02:03
世界瓷都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以瓷为业,积蓄了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被世人称为瓷都。千年窑火,犹如凤凰涅槃,催生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灿烂,实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明珠。景德镇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制瓷业异常繁荣,自北宋景德皇帝赐年号给景德镇后,景德镇成为古代给皇家提供御用瓷之地,有御窑厂,还派有专门的督陶官指导生产,并且早已远销海外,受到欧洲皇室青睐。景德镇本名昌南镇,制瓷业发达,“china”一词就是指瓷器,也指昌南镇,大写即为中国。民国时期景德镇珠山八友更是享誉全国。景德镇采用特有的高岭土高温烧制,瓷器精美绝伦,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青花瓷更是成为无数艺术家的灵感来源。景德镇本为浮梁县管辖的小镇,但由于景德镇产瓷,浮梁县城产茶,占了中国三大对外出口产品的两个,地位不言而喻。浮梁县成为难得五品县衙(一般县衙皆为七品)。景德镇也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也是世界公认的瓷都,已与法国瓷都利摩日结为友好城市。

魁梧的小鸭子
外向的飞鸟
2025-08-12 15:02:03

“当我们还在用笨重的铁做原料再搭上三十天的时间,才能打造出粗糙的餐具时,远在东方的人只需要把水和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放进封闭的大坑里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就能永远光洁如新,永远不褪色的器具,人们称之为瓷”--------瓦格纳回忆录

瓷器的故乡在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在中西方众多交换的商品中,瓷器的影响最为持久,因此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先祖们就开始使用烧制陶器作为日常生活器具,且主要是黑陶和彩陶,商代到东汉年间,陶向瓷过渡,东汉时期瓷器成形。唐代的制瓷技术和艺术创作已经达到高度成熟,并且形成了“南青北白”两种风格,宋代有官、哥、汝、定、均五大官窑,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共同将中国古瓷烧制技术推向了顶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古瓷器更是做工精湛、造型隽永,引得多少后人如痴如醉。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仅凭双手烧制的各类瓷器,后来传遍了全世界,俘获了人们的心,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唐宋时期,中国大批精美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入欧洲,引发了欧洲贵族的疯狂迷恋,他们更仰慕地把中国称为“瓷国”,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联系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奢侈品”更是有机会大量地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现收藏在爱尔兰国立博物馆中的一件元代青白瓷玉壶瓶是迄今为止欧洲人记录的第一件中国瓷器,它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送给匈牙利国王的礼物,从此,瓷器就在上流社会中被狂热地追捧,首先是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他们将瓷器放在家中的陈列室里,后来到了十八世纪,这种狂热又蔓延到了中产阶级。人们对它如痴如醉,甚至借债,倾家荡产都要拥有它,到十八世纪末,输入到欧洲的中国瓷器多达6000万件。

拿英国来说,英格兰的商人和士族们对中国的瓷器非常渴望,十八世纪共超过两百万件的瓷器被运到了伦敦,而当时这个岛国的人口还不超过六百万。

其实,在瓷器大量传入中国之前,有一个人就开始向欧洲人介绍传奇的中国文化,这个人就是17世纪初来到中国利玛窦,当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却在经历教派的纷争和困扰,当他把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欧洲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随着当时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的发展,欧洲社会已对东方就更加向往,中国的商品风靡一时,人们为能买到中国货而倍感自豪,中国的瓷器被众多贵州绅士追捧,他们把它称为“东方的魔玻璃”,它也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就算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弄到中国瓷器,他们也很窃喜。

欧洲人也曾想着学习这门制作工艺,奈何,他们实在想不清楚这么精美的瓷器制作材料是什么,一位法国的作家甚至写道:“瓷器是由鸡蛋壳和捣碎了的贝壳制成的,最大优点在于,如果把毒药放到里面,它就会炸成碎片”,他们甚至认为瓷器里有一种魔力,如果经常使用就能使人身体更加强壮健康,瓷器的粉末能够治牙病,甚至能够防毒......这简直就是万能的神物。

虽然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溢美之情,但从实际情况看,瓷器的传入确实减少了欧洲人疾病的发病率,因为此前他们使用的劣质餐具是流行病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瓷器的传入推动了欧洲饮食文明的发展。

缥缈的服饰
风趣的高山
2025-08-12 15:02:03
中国古代瓷器的外销

中国汉代朝廷曾派遣张迁出使西域,加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创“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从 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瓷器主要有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及湖南长沙窑彩绘瓷等。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 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其产品中的胡人、椰枣、棕榈纹饰及书写阿拉伯文等,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为减少瓷器在内陆运输中的消耗,此时的陶瓷贸易开始主要依靠海上运输。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中国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器等。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以前也大为增加,包括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此时期的航线,主要有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

明代前期,由于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私自出海,瓷器的外销主要依靠朝贡贸易。明代中期,大量瓷器开始被民间私贩出境。这一时期,欧洲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开始踏上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纷纷建立东印度公司,致力于东方贸易。随后荷兰逐渐夺取了向欧洲出口中国外销瓷的航运贸易优先权。由于欧洲皇室、贵族对中国瓷器的青睐,引发欧洲各国对中国瓷器的追求,由于瓷器贸易获利丰厚,因此欧洲各国在瓷器贸易中竞争激烈,与此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外销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据著名史学家傅振伦先生统计, 1602年至1682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到欧洲的瓷器就达1600万件,可见欧洲进口中国瓷器的数量惊人。明末清初的战争和海禁政策,使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外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泉州海岸线较长,天然良港颇多,官方依然不能阻止民生走洋的热潮,大量瓷器通过走私进行外销。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和广东、福建等地生产的一些瓷器。外销的瓷器中不乏定烧瓷器精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为西方风格,此外还有些瓷器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被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巨大,每年都有几十万件,乃至上百万件瓷器从中国销往世界。

清代康、雍、乾时期,中国瓷器外销发展空前繁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政府重新开放海禁,民间瓷器外销贸易数量剧增,出现外销热潮。据统计,雍正十二年( 1734年),一年销往荷兰的瓷器达40万件;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运往英国的瓷器约40万件;乾隆十五至四十六年(1750—1781年)运销瑞典的瓷器达110万件。从水下考古的成果来看,已经有很多载有中国瓷器的沉船被打捞出水,证明了中国瓷器航海外销的繁荣。另外,欧洲各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大量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也足以说明中国瓷器外销数量的众多。明、清时期,外销瓷器的种类十分丰富,器型多样,除盘、碗之类,还有瓶、觚、罐、军持、盒子、执壶、奶杯、汤盆、剔须盘等。有些器物的造型与纹饰是传统的中国风格,有些器形如奶杯、剔须盘、汤盆等是欧洲人喜爱的造型,纹饰风格也同样既有中国传统纹样,也有西洋装饰纹样风格。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欧洲瓷器的诞生与发展,欧洲各国制瓷工艺不断进步,瓷器质量大为提高,风格不再一味模仿,中国瓷器外销大幅度减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机制瓷器从日本和欧洲涌入中国,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历史终结。

专一的台灯
外向的爆米花
2025-08-12 15:02:03

实际上自从葡萄牙在16世纪的时候将中国的瓷器运销往欧洲的时候,就掀起了对中国瓷器的追捧。但是显然对于欧洲人来讲,单单是进口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研究着自己制造,并且按照欧洲的风格与品位制造也成为了很多欧洲瓷器制造商的目标。

总体上来讲,大部分这类的瓷器制造商都是有皇家支持,又或者是为了供应皇室宫廷的,因为造价不菲,所以普通民间的作坊很难支撑起这一整套的产业以及技术研发。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瓷器制造商有英国的皇家道尔顿,它是由亨利·道尔顿创建于1887年,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因为瓷器制造被授予爵士头衔的手艺人。

再比如,法国的Gien,也是有名的瓷器生产,在1865年开始他们制作的瓷器就已经开始成为法国以及其他欧洲皇室的桌上以及柜上必备的用具。

此外们更加出名的就是宁芬堡王家瓷器,但是所有者来看机已经是不同凡响,即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可以说是欧洲最古老以及最有声望的贵族家族之一。据说也是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其实最先开始这个家族史明代瓷器的脑残粉,基本上在16世纪葡萄牙人贩卖的景德镇进口瓷器,都会成为他们家的藏品。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历代君主也都十分热衷用这些精美的瓷器来装点自家的宫殿。

俗话说,粉丝当久了必然会学习一些技能。这个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就是这其中的典范。1747年选帝侯马克斯三世下令创建一个王室御用的瓷器手工作坊,为的就是从脑残粉变成深度技术粉丝,自己要开始制造瓷器。而最初的作坊就设立在行宫,直到1761年的时候,搬到了宁芬堡王宫里。这个其实还挺让人震惊的,因为这个王宫一直有个很牛的名头,那就是“欧洲最美巴洛克宫殿之一”。这个手工作坊在王宫里安家,一开就是250年。

而最初负责运作作坊的人也是出自于巴伐利亚的名门贵族。例如首任负责人帝国伯爵西格蒙德·冯·海默豪森。当然技术粉不是说当就当的,刚开始研制怎么制造瓷器肯定是不能尽如人意,毕竟中国的老祖宗们掌握着这些技术的秘方。于是马克斯三世还拨款资助这些手艺人。也正是因为这个海默豪森不肯放弃,还聘请当时著名的洛可可艺术雕塑大师弗朗茨·安东·巴斯特利,又投入巨资,最终才制作出了极具欧洲风格的瓷器以及瓷偶雕塑,也打响了宁芬堡皇家瓷器工作坊的名头。

勤奋的西牛
平淡的唇膏
2025-08-12 15:02:03

青花瓷在欧洲的变革其实是源于在与元朝时期的瓷器贸易,当时中国的瓷器开始走入以青花瓷为主导的时代,所以贸易到欧洲后,青花瓷逐渐成为了欧洲的主流瓷器款式。而青花瓷本身的魅力也由此而来,不过对于青花瓷而言,产生还是源于染料的进步和高岭土的烧制工艺的改进,所以当时青花瓷成为了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而被世界所接受。

南宋末期,蒙古铁骑除了正面与南宋军队作战以外,还在中亚与各个小国作战,所以这迫切需要一些成本低并且耐用的瓷器来支撑军队作战,而当时蒙古骑兵从中亚带回来的染料就给景德镇瓷器烧造处一个启发。

如果利用蓝色的染料进行简单绘制,并利用高岭土高温烧制快速形成一种轻而耐用的瓷器,不就解决了军需问题了吗?可当初的军需问题后来成了贵族都追捧的玩物,所以这也一时间兴起了青花瓷热。不过在青花瓷刚刚诞生的那段时间里,青花瓷的图案还是比较单调的,直到元代中叶才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瓷画,这给欧洲后来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同时在16世纪初,欧洲就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青花瓷生产工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之路。

一、欧洲青花瓷的起步晚但发展快

相比于中国在元朝初期就发展青花瓷,欧洲要晚上400年,也是在中国明代晚期,欧洲青花瓷才自成流派,成为一个独具艺术价值的一体。不过这也是明朝隆庆开国贸易以后带来的发展转变,原本实行贸易壁垒政策的明朝居然主动开国做起了贸易。

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嘉靖时代留下的财政赤字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国力。所以明朝开国做生意以后,吸引了欧洲大批瓷器生产商,希望明朝能够回购一批,不过明朝的回购不代表欧洲的瓷器水平就已经真正赶上了中国,相反欧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明朝时期的回购瓷器也是给了欧洲一个信心,让其相信还有有机会可以追上中国的。

明朝外贸促进了欧洲大力生产瓷器,除了意大利的几个瓷器生产企业以外,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也有几处瓷器生产点为出口瓷器做准备。虽然同样用高岭土烧造,可是欧洲差的一些功夫却要在后来利用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方法来弥补,所以此时出口明朝的瓷器也只能说是处于中国青花瓷的中流水平,远达不到皇室要求的水准。

而同一时期明朝生产的官窑却是远销欧洲给欧洲瓷器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当时不少官窑瓷器的出口依旧是欧洲贵族的一个把玩奢侈品的渠道。相比于欧洲本土生产的青花瓷,当时的明青花瓷不仅在颜料上更胜一筹,并且在瓷画上表达也更为丰富,成为欧洲各家瓷器生产企业所要模仿的对象。虽然当时欧洲在管理上很有优势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股份制公司,可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依旧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这也导致了欧洲青花瓷真正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二、欧洲青花瓷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

虽然欧洲后来的青花瓷脱胎于明代的青花瓷,可是在瓷器绘画上却独具自己的风格,不像明青花瓷那样单调,而当初明青花瓷设计单调图案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明朝在开国时期对贪官打压形成的一贯对策,所以较为简朴的图案有利于明朝进行反腐倡廉的运动,而这项反腐倡廉的工作一直到了万历时期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明青花瓷开始变得华丽了起来,可是在外貌上这也让欧洲瓷器设计师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精美但又华丽的青花瓷,所以欧洲的青花瓷艺术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走向从模仿到独立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不少欧洲的瓷器生产企业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宠儿。

其实最早开始尝试生产青花瓷的欧洲瓷器生产企业在法国,也是应波旁王朝的要求,第一批带有独特欧洲纹路的青花瓷开始出现在欧洲各地。而当时来看,因为瓷器是一个体现实用和珍藏价值的结合物,所以一直受法国贵族的青睐,可是法国当时生产出来的青花瓷并不能严格意义的成为青花瓷,因为它仅仅只是在高岭土的烧造上变得可以逼近中国,可真正赶上并超越中国只是欧洲在绘制图案上有了独特风格以后,形成了一种艺术上的超越。

当然后来因为法国内部的战争导致青花瓷生产量越来越低,最终欧洲青花瓷的主要生产基地几乎都集中在了神圣罗马帝国之中,而最为耀眼的就是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公司了。原本都属于罗马教廷专用的瓷器生产基地,在后来逐渐成为德国统一以后拿的出手的奢侈品,虽然如今奢侈品都是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主,可实际上在19世纪前,奢侈品集中地主要还是神圣罗马帝国。

当时意大利尚未统一,依旧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所以罗马教廷将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几乎全部搬迁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区,而其中瓷器又是重要的一环,所以瓷器生产基地的搬迁又意味着欧洲瓷器生产基地将主要集中在中欧地区。一方面是上层社会喜欢,另一方面又是瓷器过于昂贵。

而神圣罗马帝国区域内没有什么成行的瓷器加工点,因此在瓷器生产基地搬迁至此以后还要降低瓷器的生产成本是一个主要目的,当然铁矿的匮乏让罗马教廷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瓷器来赈济灾民,所以这两家瓷器生产点可谓是承担了诸多使命。可两家生产至今的瓷器生产企业之所以能生存至今,是因为在瓷器普及化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利润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这两家瓷器生产企业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在运作国家体制。

三、欧洲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差异巨大

欧洲青花瓷的画风差异巨大,这是留给不少第一次看欧洲青花瓷的观众的印象,因为欧洲青花瓷在绘画上更加偏重于形象表达,所以在欧洲的青花瓷,更加偏重于绘画艺术的直接表达,不少青花瓷上甚至出现了一整幅写实的画,这也是代表青花瓷在欧洲的发展其实更加偏重于写实性艺术而已,所以在绘画上就如此。

不过对于欧洲较早一批生产青花瓷的梅森瓷器而言,现在都可以看到其风格艺术,在瓷器上印一个logo就出厂,在欧洲生产青花瓷早期因为技术不成熟,所以有一段时间被迫只能采用简单性的logo表达,只表达自己为官窑瓷器的身份就可以了,所以不少欧洲瓷器收藏家都很关心瓷器的出产地问题,无非也就是对于品牌问题的纠结而已。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官窑上却不会出现,主要还是中国的官窑不仅印有国家独一无二的时期性标志,而且官府烧造的瓷器,无论在图案的复杂性还是艺术性表达上都是民间瓷器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中,自从元代选择景德镇以来就一直没有改变过生产基地。

而在欧洲则不然,虽然早在16世纪就开始生产青花瓷,可是生产基地上一直不稳定,这也与罗马教廷的选择有关,如果罗马教廷选择了所需要的生产基地,那么不少诸侯国也无法干涉,正如同原本的意大利的生产基地搬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一样,表面上是对战争的避难,实际也是对诸侯国的变相征税。

部分诸侯国也利用这个机会烧造仅属于罗马教廷的专用瓷器,获得了罗马教廷更多的经济支援,所以也有了日后德意志的强大,不过当时罗马教廷并没有想这么多,它仅仅只是一种对诸侯国的变相征税而已。以至于会不会促进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它变全然不管也不顾,最终导致了管辖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这也是导致局部战争的一个诱因。

但不可能否认自从在烧造瓷器的基地搬迁至神圣罗马帝国以后,瓷器的发展更加迅速了,将写实的画搬进瓷器中也是诸侯国们打算回馈罗马教廷的一种方式,而它最早则是源于奥地利赠送给罗马教廷的礼物,以便于稳定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主导位置,可是这样一来就打开了青花瓷绘画的新篇章。

四、欧洲瓷器绘画得益于颜料技术的进步

欧洲发展青花瓷不足百年就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瓷器绘画体系,主要还是得益于颜料的进步。欧洲化学工业在16世纪有了一次质的进步,也是这一次进步让欧洲在瓷器制造水平上快速赶超了当时的主导者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也在瓷器绘画上大有改进,并且也是瓷器烧制革新的一个时代,可是与欧洲在化学工业上的进步相比还是稍有一点落后,因此颜料的生产速度比不上欧洲,质量也不如欧洲鲜艳,所以如此一来欧洲烧造的青花瓷开始占据市场有利位置。

因此到了17世纪,中国陷入动荡的时期,欧洲在青花瓷生产上便更进一步,也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而欧洲这些瓷器生产基地真正成为企业还是到了18世纪初,因此神圣罗马帝国来了一次整体性改革,而改革的推动人就是当时波旁王朝的外交官员,他建议神圣罗马帝国也要与法国一样做国有资产改革,改成股份制公司,比较有利于国家征集资金,以及动员战争。

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也做出了相应了的改革,于是有两个大型的瓷器生产企业诞生了,当时也都在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也是皇家哥本哈根的雏形;一个在维也纳,也是德国梅森瓷器的雏形。所以这两个欧洲瓷器生产巨头也是在后来国有企业改革中形成了股份制公司,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生产瓷器,在成立公司以后生产瓷器变得越来越讲究独特性,而梅森瓷器也是第一个印有本公司logo的瓷器生产企业也是代表了当时罗马教廷的选择,在当时也是绝对的奢侈品。

皇家哥本哈根的发展与梅森瓷器类似,但也得益于颜料工业的进步,因为在此之前它仅仅只是丹麦皇室自营的一家小作坊而已,每年的生产量比较低所以在颜料工业进步以后,皇家哥本哈根也做出了改革,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梅森瓷器相比,它算是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的瓷器生产企业,也是在市场上与梅森瓷器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

皇家哥本哈根是最早学习梅森瓷器首先在瓷器旁印一个公司的logo,然后再进行其他的瓷器绘画。不过皇家哥本哈根的瓷器绘画很特别,这种波浪形的纹饰,是不少人对皇家哥本哈根的第一印象,后来也是鉴别它的主要图案的方法,本意还是更加突出这个公司文化与品牌文化的信念,所以在品牌文化上,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都比较占有文化优势。

当然这也是当时对付市场上强劲对手中国瓷器的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中国瓷器在艺术绘画上可谓是花样繁多,所以在当时中国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相比于这边些本土生产瓷器的公司而已都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因此这些公司原先打算以数量取胜,后来又形成以绘画风格来取胜,总之两者都表现出欧洲在瓷器发展上要取胜于中国瓷器就必须通过加强印象的logo,以及集中的产品数量和迎合欧洲人欣赏水平的瓷器,这样才能做到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欧洲青花瓷起步较晚,可是发展比较快,比较具有地方特色,最后还形成了股份制的制造瓷器公司,这些都体现出欧洲在瓷器发展水平上其实并不落后于中国,只是在一袭技术上的瓶颈突破以后走上了与中国瓷器发展差异比较大的路线。

习惯将瓷器作为一个绘画的工具,而中国则喜欢将瓷器作为身份的一个象征性表达。二者虽然有目的重合之处,可是欧洲更加偏爱于企业文化以及艺术的表达,所以权力在官方瓷器上表达并不多,而中国则不然,权力在瓷器上有一个完美的表达闭合,比如官窑和民窑有着巨大差异等等,这都是体现权力导致了价值的不同,而欧洲则是由里至外用艺术表达的独特性来显示出瓷器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后来欧洲瓷器受追捧的原因。

隐形的水杯
满意的百合
2025-08-12 15:02:03

陶瓷闻名世界,大体可以分三种原因。一是因为陶瓷的发展史悠久,二是因为其特殊的工艺带来的美感与实用性,三是因为我国历史上的对外交流。

首先,我国陶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期。陶器与瓷器统称为陶瓷,在新石器时期,首先出现了陶器。此时的陶器做工粗糙,风格古朴,主要为满足日常生活与生产。而到了夏朝以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制陶工艺的飞跃,陶器应用于建筑、装饰、陪葬品等方面,并且有了陶器到瓷器的转变。尤其是两晋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越窑,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

在汉朝出现了瓷器,而真正的瓷器时代从唐朝开始。瓷器要求更高的烧制温度与更复杂的工序。瓷器的莹润光泽使其备受人们喜爱,在唐宋时期盛极一时。宋朝时瓷器最为繁盛,此时出现了五大名窑,继承并创造了许多种类的瓷器,各具特色。

第二,陶瓷的烧制手法令其具备了坚硬的特性与剔透的光泽。细腻陶器搭以或朴素或精巧的造型,精致瓷器配以或淡雅或华丽的纹样图画,不只是碗碟器具,更可以是把玩珍品。

第三,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流促进了瓷器的传播。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陶瓷就开始了在各国的传播,竞争使陶瓷工艺不断发展融合,同时促进了我国的陶瓷业,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陶瓷占有很大国际市场。唐宋时期,陶瓷主要通过海上运输。新航路开辟后陶瓷更是迎来了出口高峰,出口范围扩大到了欧洲,深受追捧,甚至作为皇室贵族的装饰品。且各国一直尝试模仿中国陶器,陶瓷工艺不断交融,而中国长期占据领导地位,直到近代受到工业冲击才发生改变。

总而言之,中国陶瓷是世界陶瓷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