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氧化锌里的铁含量超标会对陶瓷釉料熔块有什么影响呢

美满的斑马
谦让的麦片
2023-03-18 18:01:14

氧化锌里的铁含量超标会对陶瓷釉料熔块有什么影响呢?

最佳答案
靓丽的电话
激动的导师
2025-08-12 15:01:03

对于陶瓷釉料熔块来说,氧化锌里的铁含量当然是越低越好。铁含量高会让釉面发黄。氧化锌里的铁分为由原料带入的铁和生产设备带入的机械铁。1.对于原材料带入的铁,如果是平窑,由于原材料都经过制球工序,这样生产过程中引风机不太可能把里面的铁吸到布袋室里面去,而如果是旋转窑的话,由于原材料和煤混和后直接加入炉体,如果里面的铁杂质为很轻的尘粒(比如钢厂瓦斯灰一般很多这种很轻的铁杂质)就会有部份被引风机引到后面的布袋收粉室里,这样用强磁棒检测到的都是很轻的含铁氧化锌细粉,铁含量在0.2%以上。

2.对于生产设备带入的机械铁表现为随机性和一定的周期性,可能一袋里面没有铁而另一袋又会很多,而且由于机械铁成片状,如果用小的取样签可能无法从袋子里取出来,导致化验氧化锌里面的含铁量和实际不附。

生产设备中铁的部件有散热降温管道,收粉料仓,固定布袋用圆箍和收粉室顶板等。由于氧化锌原料和煤里面有硫和氯等杂质,在高温下对铁部件的腐蚀非常快,铁锈都是大片大片的往下掉,特别是在刚开炉时生产的氧化锌含铁量会很高,所以采购的时候先了解一下生产情况会不会有铁含量超标这方面问题,除了化验,把氧化锌制饼1300度烧结也能了解里面的含铁量,含铁高的会有很多黄点

简单测定氧化锌中锌含量的方法有:

1.

如果杂质不与酸反应的话可以称重溶水后滴定

2.

如果是纯品氧化锌的话可以直接称重

3.

如果杂质不溶水可以称重溶水过滤后滴定

最新回答
落寞的大叔
醉熏的胡萝卜
2025-08-12 15:01:03

黑瓷和白瓷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两类瓷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瓷窑都烧制精美的白瓷和黑瓷。

白瓷与黑瓷的区别主要在于瓷釉中铁的含量高低。中国古代瓷器中,铁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呈色元素,铁含量的高低对瓷器的呈色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白瓷瓷釉里铁含量低于1%,而黑瓷瓷釉中铁含量大于5%,铁含量在1-5%之间时,瓷器会呈现从绿色、黄色到酱色的颜色,铁元素含量越高,瓷器的颜色越深。因此,白瓷和黑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白瓷瓷釉中铁含量低,而黑瓷瓷釉中铁含量高。

中国是瓷器之国,历史上许多瓷窑都烧制精美的白瓷和黑瓷。比如隋唐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明代德化白瓷都是非常著名的白瓷品种。黑瓷中东晋德清窑黑瓷、宋代建窑黑瓷、吉州窑黑瓷等也都是享誉古今的珍品!

唐邢窑白瓷罐

宋定窑白瓷盘

明德化窑达摩像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宋建窑黑釉油滴盏

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盏

玩命的手机
完美的自行车
2025-08-12 15:01:03
一般陶瓷里就有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也就是石英、玻璃,添加二氧化硅大概能在陶瓷的光泽上有所帮组,个人认为这是没帮助的。氧化铁的话对陶瓷的质量是有影响的,微量的氧化铁是能改变陶瓷颜色,多了就影响质量。陶土和氧化铁颗粒表面所带电荷正好相反。陶土表面带负电荷。氧化镁在一定曾度上对陶瓷是有帮助的,因为氧化镁比较耐高温,氧化镁在陶瓷中作用是起结构固定作用,产品不容易变形,一般在耐火材料中就有这方面的要求

难过的冥王星
如意的百合
2025-08-12 15:01:03
问题比较大,概括的说明一下。 钾、钠成分比较高的一般是长石型原料。第一,在陶瓷原料中减少陶瓷的烧成温度,但同时也伴随着影响尺寸的弊端,尤其是钠长石。第二,也是陶瓷的股价结构。 铝成分比较高的一般是高岭土。第一,是陶瓷中占成分最大的,是典型的可塑性原料,是陶瓷成型的较大因素。第二,增加陶瓷在烧成时的温度。第三,增加强度。 硅成分比较高的一般是石英,他是陶瓷中的粘合剂,也就是所谓的玻璃相等。 其他的可参照一下《陶瓷工艺学》里面是比较详细的。

雪白的导师
包容的野狼
2025-08-12 15:01:03
不锈钢和陶瓷餐具相对于其他材质的餐具来说比较安全,但对于他们二者来说也不能单纯的说谁好谁坏。

不锈钢一定要选择食品级不锈钢304,他的性能很稳定,安全卫生,易于清洗,造酒厂,牛奶厂等食品加工企业广泛被采用。但其他材质的不锈钢不安全。

陶瓷餐具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是陶,以后才有了陶瓷,陶瓷上的釉彩含有铅,是有毒的。陶瓷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其中以釉下彩为上品,做餐具最安全、釉中彩次之、釉上彩为下品,但釉上彩的价格最高,我们一般用的是釉中彩,但是商场中特便宜的或小商贩买的一般都是釉下彩。

下面是对三种釉彩的解释:

1

釉上彩是一门工艺,在陶瓷施釉后上彩,具体又分为第一道工序烧过后,进行上彩装饰,这种最毒。因为彩都是染料颜料,这些当然有毒。如果施釉后晾干在进行上彩,再进行烧,则相对来说不容易脱漆脱料,但是往往还要经过再修补反反复复的工序,所以同样有毒。一般是烧过后在进行上彩晾干,容易脱漆脱彩。

2

釉中彩施釉两次,第一次施釉后上彩,再进行一道施釉。这种工艺第一道烧属于高温,烧好后在进行上彩,晾干后再进行施釉,在进行一道烧,这道的温度属于低温,一般500-600度。

这情况下,一个是釉料和上彩颜料都比较多,一个是低温,也容易导致脱釉和释放挥发有毒物质。

3

釉下彩,是在胚体上进行彩绘,晾干后进行施釉再进行烧,温度属于高温的,应该不容易导致脱釉和脱漆脱彩现象。

总结:从安全上虽然食品级不锈钢304会有镍,釉中彩、釉上彩餐具都含有铅,极少的含量是不会对人造成危害的,都是比较安全的。但是从使用上不锈钢给人的感觉太冰冷、硬朗、没有人情味,用它做餐具好像是在食堂吃饭,缺少家的感觉。而陶瓷手感好,漂亮、给人有温暖的感。所以如果是家庭使用,我还是建议用陶瓷。

乐观的过客
想人陪的大树
2025-08-12 15:01:03
   陶瓷虽有种种颜色,但除去近代发明的以外,可说各种颜色大都是由铁或铜所出。既然铁和铜在釉中起着这样巨大的作用,那么单凭这两种元素,为什么竟能作出那样多的不同颜色来呢?在这里首先应该探讨一下它的原因。

    先就铁来就,氧化铁中有氧比例少的氧化亚铁(FeO),和氧化例多的三氧化二铁(Fe2O3)。釉中的铁如用还原焰加以煅烧,就能变成氧化亚铁;如用氧化焰加以煅烧,就能变成三氧化二铁,这些都已经在前面详加叙述过。

    在长石釉中如果氧化亚铁占到0.8%左右时,就能出现淡绿色,像廉价的窗玻璃和瓶子的绿色都属于这一类。随同铁量的增多,从而颜色也渐浓。如果达到1~3%左右时,就会出现美丽的绿色或青绿色。假使铁再增多,那时还原将要发生困难,颜色渐呈褐色。达到5%时,就呈糖稀一样的米黄色。到8%左右,就呈赤褐色乃至暗褐色。由于颜色过浓,如果釉累积到1.5毫米上下那样厚,看起来就变成纯黑色了。

     这种含有1~3%氧化亚铁的釉,正是自古相传已久的青瓷釉。上面已经提到过,一般的岩石和土都是多少含有铁分的。因此即使用含铁比例较少的长石质的岩石和土,若不格外加以注意除去其中的铁分,纵然毫不吝惜地任意焚去许多薪炭,结果仍不会得到纯白色的器物,大多自然成为带有绿色的陶瓷器。

    至于颜色的浓度,也如前面所理解的那样,若想使青瓷的颜色变浓,纵然增多其铁分,却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就是说,假如过多地增加铁分,反而会变成褐色。为了达到使青瓷的颜色变浓这个目的,恰像是水深便增其青色一样,必须厚厚地挂釉,才能使它的青色具有深厚的感觉。如宋代的郊坛窑与龙泉窑的青色釉,大多挂上两三层而后才有浓厚之感,便是这个道理。根据目前看到的龙泉青瓷标本,一般约在0.5~1毫米之间,最美的“梅子青”釉甚至厚达1.5毫米以上。正因为釉层特别厚,所以上釉技术也复杂很多,越发难能可贵。

    如果釉中富于长石而且含有多量的硅酸,就会增加釉的蓝色而近于青色。若减少其中的硅酸而增加盐基,便会发黄而呈橄榄绿色。假使再混以钡(Ba)或锶(Sr)等近似钙的元素,用来代替釉中的钙(石灰),就会使青绿色增加其艳丽的色调。若将不大知道的锂(Li)元素混入氧化亚铁的釉中,便可出现美丽的青色。据国外有人分析影青瓷的结果,证明确定是有这种锂元素存在。但是,最近我国科学工作者曾将影青釉作了光谱分析,发现其中所含的锂仅为微量,因此认为锂在影青釉中呈蓝色的作用还有待证实。

    釉中除去锂以外,即或是混有一点不纯物质,也能使釉的光泽或色调稍有变异。例如其中若含有少许的钛或锰等,就能增加黄色;若含有锌,就能增加蓝色。宋代修内司窑和郊坛窑所在地的附近,正是锌的产地,因而在这些瓷釉里面可能有锌的存在。

    其次构成青瓷之美的条件,最好是没有浮光,而有沉着的色调。像初期的越州窑等没有光亮的斑点,本来是由于釉中所含钙的过多结晶而成的。但其通体恰似碧玉般的深厚光泽,正是因为釉的粘性过强,而未能善于处理气泡所致。就是说,在烧制青瓷时的温度未能充分达到釉所需的熔度,或是因为没有能使高温保持它必要的时间,所以才发生了这种现象。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应该认为是一个缺点,然而此种缺点反而增加了器物的美观。明代的青瓷就与宋代所制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光泽,而无沉着的色调。究竟是因为把此种“缺点”克服了呢?还是窑的构造改变而不能出现此种“缺点”?这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东晋带有褐斑的青瓷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缺点”。这想是偶然在釉或坯的某一部分,有铁分特别多的地方,那里的铁未能还原彻底,因而显现出黑色的斑点。后来的人看到这种偶然的结果认为很有趣,于是便有计划地在某一局部加铁而得出了同样结果。如唐以前的越州窑。往往有的出现黑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很有规则地排列着(但不多见),这种黑褐色也有不是用铁而是用铜作成的。其它如元、明时期的龙泉青瓷上面往往也可见到点彩。据分析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略按规则地点画在已挂釉的坯上,烧成后即呈赭色或黑褐色,别具风格。这种青瓷,日本人叫它“飞青瓷”。

    除了铁的分量和釉的成分可以左右青瓷之美观外,在青瓷的制作过程中还有烧窑法也是很重要的。为了制出美好的青色瓷器,在烧窑开始不久,即釉熔融以前要完全输送还原焰,差不多直到最后仍必须继续输送还原焰。假设其间进入多余的空气而生氧化焰时,氧气就立即与釉中的铁结合而成三氧化二铁,这样釉就会发黄。尤其当釉将要熔融的时候,如果还原烧成得不充分,就会略带浅黑,以后即便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将这种颜色去掉。像这样开始就需要煤炭多的还原焰,但却不可便煤烟子(或名油烟)留滞(煤烟子若留于坯体上,到后来就非常不容易烧尽,以致残留下来造成污染);并且在烧高温时,窑内通风要非常良好。但若完全燃烧就能发生氧化焰。因而在这样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必须不断投送薪炭,这是很不经济的。在我国华东一带春夏常有湿气,如此烧法困难很多,所以多有在台风季节过去而在空气干燥爽朗的晚秋或初冬方才开始烧窑的。唐人陆龟蒙的诗中有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大概就是由此产生的。

     华北一带窑的构造不如南方窑的通风上那样良好,而且是以短焰的煤炭为主要燃料,因此很难烧出还原焰,这样就自然形成在华北青瓷的颜色不够理想的情况。所谓北方青瓷的汝州窑及其附近的青瓷,是一种带有褐色而涩滞的色调,不似南方青瓷那样的显现绮丽之色。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北方青瓷釉中的铁分不能全部还原而成氧化亚铁,其中一部分变成了三氧化二铁,这种三氧化二铁的黄色与氧化亚铁的绿色相混,于是就产生了北方青瓷特有的橄榄绿。

    如果窑的通风良好,就能使窑中热度的变化加速,从而窑内各部热的分布也不同,烧坏的自然较多。在这个短时间内必须使热度上升,万不可让多余的空气进入,因而需要很多的薪炭。同时由于烧坏的较多,所以说青瓷的烧制极不容易,难怪其价格颇高了。

    有些仿造的青瓷,其中最低劣的有一种“伪装的青瓷”,这是近些年来发明的在坯中混以铬元素的制品。识别这种瓷的方法是,只要看看它的足底无釉之处,便可一眼望穿其真面目。真正的青瓷,其无釉处呈黄褐色或暗褐乃至赤褐色,而这种伪装青瓷却照样显出绿色。虽也有企图乱真故意涂上三氧化二铁使之显出赤褐色的,但仔细加以观察仍是可以识破的。

     为了增加釉色的深厚色调,青瓷的坯体也有选用铁分相当多(2%)的。故此在某些情况下,即或釉中的铁分较少,而在烧窑时将铁分由坯中分解出来,依然会具备足够显出青色的铁分。即使坯中的铁分很多,那么就是不挂釉的足底,在烧制过程中也能因火焰的作用而呈红褐色乃至黑褐色。这种颜色恰似已氧化的铁色一般,普通叫它作“铁足”。同时在口边等处釉薄的地方,也由于其下面坯体为氧所侵而呈褐色,叫作“紫口”。在哥窑、修内司窑以及龙泉窑等青瓷中见到的所谓“紫口铁足”,即是因为坯体中的铁分过多而自然发生的现象。这种紫口铁足与釉的绿色相映成趣,愈显出青瓷的美丽。后来有鉴于此,又像是故意促成紫口铁足的样子。其方法是用还原焰继续烧窑,待至釉中铁分完全还原,坯体也已烧成,而窑中温度多少降低以后,再稍微放进一点多余的新鲜空气。这时空气中的氧便与高热的陶瓷器相遇,遂将未挂釉而裸露的坯中铁分,以及釉薄的口边坯中的铁氧化,于是“紫口铁足”的颜色就更加显著。不过这种变化进行的时间要非常短促,必须作到釉的表面近处的铁分即使为氧所侵,也因釉中大部分的铁已为凝固的釉所保护而持续着还原状态,方不致影响青瓷的颜色。这种火候确实妙不可言,因为它是经历几代积累下来的经验结晶,并不是文字和语言所能道尽的。只有掌握了这种“决窍”以后,才能完全成功而无失误。

    在我国古陶瓷史上,青瓷的烧制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其中以越州窑系的青釉最属上乘。唐朝时在今日浙江的绍兴附近曾烧青瓷称为“越窑”,属于这个系统的,例如吴越的秘色窑、南宋的修内司窑及福建泉州的青瓷器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空前杰作。吴越的“秘色窑”最初虽在越州煊赫一时,然而到了南宋时代移至宁波附近的余姚,至明初时竟默默无闻。“修内司窑”本是南宋的官窑,制出了所谓“铁胎骨”的青瓷。当时在杭州附近,此种青瓷到处都在烧制。又因为它是在北宋大观年间自河南开封移过去的,所以修内司窑烧制的青瓷一名“大观釉”。清代雍正时督陶使唐英等曾为仿制这种釉色作过一番努力,但所仿的作品在釉调上似乎还大有逊色。由于这种越州窑系的青瓷釉熔融时的粘性很小,所以在烧成上有些困难,往往在透明的釉面上出现细微的、浅灰色的结晶纹,普通叫它作“梨皮纹”。

    一般越州窑系青白釉的化学成分是:

不过根据推测,在它的碱土类中有可能是混入了锌盐成分。因为在浙江古越州一带地方,产有白土状的硅酸锌,如果仔细分析其由铁而产生的釉色,就会发现混有锌盐的性状。由此看来,秘色瓷的“秘密”也可以认为是在于这种釉料。

    另外,如初期南方龙窑的构造使烧成温度骤热骤冷,不似北方馒头窑温度的上升与冷却那样缓慢。所以才能将这种熔度低、粘性小的釉料烧成像玻璃一样透明,否则恐怕也会发生类似钧窑的失透作用。

    青瓷中另一个分支是所谓处州窑系的青瓷釉,它属于唐代温州窑的系统。至宋代名窑中像浙江省处州府的哥窑、龙泉窑、丽水窑等的青瓷与北宋官窑、汝窑以及类似的浙江省杭州府的修内司窑的青瓷等,都是赫赫有名弛誉中外的。这种青瓷的特色是以淡青、粉青、苍青、翠青、梅子青之色为佳,而暗青、暗绿、暗黄绿等颜色都是下乘。例如铁胎骨的哥窑色度较淡,可以说是一种淡青、粉青或月白青的色调,但其窑变之物却成为浅灰或灰黄色。修内司窑和古龙泉窑都呈苍青、翠青或苍绿之色,其窑变之物多有暗绿、暗黄绿或灰绿色。这些窑变大都是在烧成时没有完全还原,未出氧化亚铁盐釉,而其中一部或大部分被氧化,因此变成了黄色、褐色乃至黝色的色调。

    哥窑釉除去铁盐成分以外大体如次:

由于其中细微的气泡非常多,恰似聚沫攒珠一般,所以釉不透明,全体多呈粉青色。同时釉中所含的铁盐较少,故很少有如龙泉窑、修内司窑那样的翠青、苍青的色度。至于氧化铁的含有量,约占釉料的百分之一左右。

    哥窑釉的特征是釉层发生龟裂,普通都把这种现象叫作“开片”。开片有大小之分的说法,古瓷界术语中把片纹交错的叫作“鱼子纹”和“蟹爪纹”,把重叠若冰裂的纹片叫作“冰裂纹”或“百圾碎”。这种冰裂纹有大小深浅之分,因坯体氧化和污染程度不同而呈现黄褐、深黑之色,故有所谓“金丝铁线”的美称,也是鉴定哥窑的依据。雍正、乾隆两朝在景德镇所作的铁胎骨仿哥窑,似哥窑而呈粉青色,色度相差不多,釉调也有滋润之趣,较比哥窑毫无逊色,通常把它叫作“年窑”,因年希尧主管而得名。

    修内司窑的青瓷与龙泉窑青瓷,二者在成分上及其他方面极为相似,很不容易区分。只是修内司窑大多近似结晶质釉,龙泉窑则不然。因此二者虽同为透明釉,而修内司窑的青瓷往往在釉面上有近似结晶的,即普通所谓的“梨皮纹”。此种浅灰色的细微细晶,被认为是在越州窑系青瓷的釉面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特点。

    从釉色上来说,修内司窑多有苍青色的鲜明色调,而龙泉窑的釉色因为烧成上的变化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尤其自南宋到元、明朝间,龙泉窑向国外大量输出,当时产量非常多,从而釉的种类也不在少数。其釉料一般是用当地附近出产的柑桔类的灰,特别是以枳壳灰为主。釉的成分大体如次:

    青瓷釉在它熔融不完全时(即用显微镜观察尚有高岭土分子存在时),釉的色调便有一种温柔而且鲜明之感。如果烧得太过,使釉完全熔融,虽然光泽较好,却增加了黝暗的色调。例如明清以后所制的青瓷大多如此,可能是因为窑的构造有所改进,使烧成火度增高,而将釉完全熔融的缘故。下面是宋明两代青瓷的一般成分比较(见表7)。

    现在将作成美丽的青瓷的条件摘要如下:

    (一)青瓷的颜色是由釉中所含的氧化亚铁产生出来的。

    (二)氧化亚铁的分量约占1~3%左右。

    (三)釉色的浓度取决于氧化亚铁的分量和釉的厚度。

    (四)烧窑法用还原焰,因为青瓷之能否作成,主要在于还原焰是否可以完全出现。

    (五)釉色及其色调除烧窑法外,也取决于釉的成分。

    (六)釉若为长石质,其所含酸的成分必多。

表7

化    学    成    分

宋代修内司窑青瓷

明代龙泉窑青瓷

硅          酸

67.48

64.98

氧    化    铝

14.92

14.33

氧    化    铁

1.08

1.39

氧化钙、氧化镁

9.95

11.64

氧化钾、氧化钠

5.72

6.42

氧    化    锰

0.32

~

磷          酸

0.23

~

氧    化    钛

0.08

1.39

合适的航空
怕黑的龙猫
2025-08-12 15:01:03
铝最快,传热速度从快到慢:铝>铁>陶瓷和玻璃。

金属中导热和导电最好的是银、铜、金、铝,而四者当中铝在密度、价格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所以应用广泛,如电线、很多设备的导热板等。

传热速度不仅和材质有关,还和厚度、加热面积、温差等有关。

对于锅,建议用铁锅。铁锅中的铁其实为传统饮食中铁元素的重要来源。现在很多人因用不锈钢餐具、不沾锅之类而抛弃了铁锅、铁铲之类,常会造成铁元素摄入缺乏而需补铁。

铝过多摄入对人体有害,所以建议少用铝制餐具,如铝锅、勺、饭盒等。

孩子的寒假作业吧,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