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请问一块砖上面有一条红色的鱼还片叶子还有个曹字是青灰色的这是什么时候的

傻傻的水壶
直率的自行车
2023-03-18 15:46:36

请问一块砖上面有一条红色的鱼还片叶子还有个曹字是青灰色的这是什么时候的?

最佳答案
美满的冷风
贪玩的汉堡
2025-08-10 05:29:50

五代之后,具体要查证。

砖雕:用凿和木锤在砖上雕刻花卉、人物等简单图像的艺术,也指用砖雕刻成的工艺品。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品,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建于大安二年(1210)的山西侯马董玘坚墓室,在不足4.7m2的面积上,砖雕布满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结构的斗拱、拱眼、藻井、大门、隔扇等,以及屏风、几凳、花卉、鸟禽、人物、演戏场面等图案,其中站立在戏台口的生、旦、净、末、丑等演员运用圆雕技法,形象栩栩如生,是金代砖雕的代表作品。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例如,南京明孝陵宫城东西两侧的砖雕八字墙上雕刻大卷草折枝花等浮雕图案,安徽凤阳明代中都城址内须弥座上的折枝花和梅花鹿、云彩、龙等砖雕图案同时,安徽、江苏等地的民间砖雕也有了发展。

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都使用砖雕,镂雕花鸟图案,牢固而美观,且利于空气流通。慈禧太后陵寝隆恩殿及其东西配殿的墙面也用砖雕贴砌而成,有的贴金,辉煌耀目。建于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的浙江金华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砖上雕刻龙、凤、仙鹤等图案,风格刚劲粗壮。清代民间砖雕除江苏、安徽外,在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北京等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大多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争奇斗胜,富贵华丽。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苏州砖雕);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河州砖雕)。

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

彩绘,在中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后来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被两者广泛运用和发扬光大。在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绘主要绘于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特别的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和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

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

明、清以来盛行的《八宝图》,八宝之一的“玉鱼”因为谐音的缘故被人宣扬为“吉庆有鱼(余)”,象征着年景好,丰 稔昌盛。这类古文物,有汉代的铜洗,它的底部绘有双鱼,侧面题有“大吉羊”字样。古代的织锦图案,有一种装饰的是美丽的鱼 鳞花纹,人称“鱼鳞锦”。

人们喜闻乐见的鱼物图,类似鱼字口彩的还有:“金玉同贺”,画的是金鱼、荷花;“家家得利”,绘有许多人家买鲤鱼;“年年有余”,则用爆竹和鱼表现;“连年大吉”,有鲢鱼、桔子;……总之,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了鱼趣,鱼给千家万户带 来了吉祥美好的祝愿。

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可谓中国传统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若用图画表示则可看作是传统吉祥符号。图中要有莲花或莲藕,还要有鱼,即“莲连有鱼”。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1992年4 月咸阳市文物考古所对位于彬县底店乡二桥村的五代后周朔方军节度使、中书令、卫王冯晖的墓地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百余件,尤以彩绘乐舞砖雕最为珍贵。彩绘砖雕均采用半浮雕手法显示人物形象,雕刻手法细腻、圆润,色彩运用美妙和谐,彩绘颜色主要有黑、红、紫、青等多种,对比鲜明,绚丽夺目。

最新回答
现实的期待
纯真的夕阳
2025-08-10 05:29:50

问的是明末清初吧?

有的,

1,通常民窑日用瓷,画鱼在盘子中,寓意“连年有余”讨口彩,也有青花釉里红的鱼;

2,部分官窑,高档民谣有画“鱼藻纹”,除了鱼还有水草(水藻),或莲蓬等,寓意也是“莲年有鱼”既“连年有余”讨口彩;

可靠的火
悲凉的项链
2025-08-10 05:29:50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壁画有“人面鱼纹”和“鱼纹”各两个,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现黑色半弧形,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边有两个变形鱼纹,鱼头和人嘴外部重合,配上耳朵两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整个图形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氛。

其后相继在陕西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竟也发现了“鱼纹”和“人面鱼纹”图案。

人面鱼纹盆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器具,有一种观点认为,“人面鱼纹”中的人面是巫师的面孔,巫师作法时,必须经过化妆,珥两青蛇。但是巫师不可能将真蛇、真鱼放在耳中和口中,所以便会戴上面具,鱼、人面等都是面具的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人面鱼纹”图案应是巫师面具的形象再现。

由于先民们受“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举行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播种祭和收获祭。

半坡时期,渔业、农业占有重要地位,鱼象征的又是丰足丰收,因此,就这幅精彩的画面推想,鱼表达了半坡地区村人渴望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另外,因为鱼繁殖能力很强,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图腾崇拜,所以鱼的图像才会在仰韶文化陶绘中大量出现。

总结: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朝时期的吉祥纹样有鸟、鱼之瑞。在汉代的画像石中,鱼纹多为鲤鱼,并且鲤鱼常和龙、凤纹样同处一画,形成吉祥主题,寓意生殖繁盛、多子多孙、龙驹凤雏之意。由此可见,符号的象征意义因为组合、载体、环境的不同而有多层含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引申义。

飘逸的秋天
无聊的云朵
2025-08-10 05:29:50
名称: 彩绘铜雁鱼灯

制造年代: 西汉

材料: 铜

规格: 高53厘米

介绍

从出土文物看,除人型铜釭灯、动物型铜釭灯及器物(如鼎)型铜釭灯外,还有一类鸟型铜釭灯。其中1971年在广西合浦西汉晚期墓出土了一对凤凰釭灯、高33厘米,长42厘米,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另一些鸟型铜釭灯是统称为水禽衔鱼釭灯。

目前已发现三件:1983年山西朔县西汉墓出土一件,1987年山西襄汾西汉墓及陕西神木各出土一件,一般称为雁鱼灯。

水禽衔鱼图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过,汉代这类形象很多,直到北魏仍能见到。汉代还有凤鸟、辟邪及飞仙衔鱼图案。据学者们考证,禽鸟衔鱼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汉代尤其流行这类象征型图案,那时认为鸿雁是瑞禽,多用于婚嫁、聘问之礼;古人游戏时,以获鱼表示胜利,鱼余同音,鱼又表示富裕。雁鱼灯的出现说明人们追求富足、向往胜利,有此吉祥寓意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朔县照十八庄出土的这件雁鱼灯是最精彩的一件。其取材于这种祥瑞题材,又在铜制灯体上遍施黑、白、红、绿彩色纹饰,令人观之心动。此器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便于挡风和调节光照度、光照方向。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便于吸纳烟尘,各部分可拆卸,便于清洗。构思设计的合理,实用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一件公认的艺术珍品。这件工艺考究、造型生动的彩绘青铜雁鱼灯,它不仅能调节灯光射向,重要的是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好净化空气,并能拆卸清洗。这盏科学实用的灯,说明中国古代人就有环境保护意识。

凶狠的小白菜
精明的蚂蚁
2025-08-10 05:29:50
宋代。

北宋中期以后,登封窑开始烧制白釉剔刻花瓷器,但该品种发现数量不多。这件白釉刻花罐的出土,为鉴定该窑同类器提供了实物标本,弥足珍贵。

愉快的彩虹
壮观的大船
2025-08-10 05:29:50
鱼纹瓦当寓意着吉祥之意。

鱼纹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

鱼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可包含鱼纹与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如人鱼纹、鱼鸟纹、鱼藻纹等,狭义上则指纯粹的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

高兴的狗
如意的白昼
2025-08-10 05:29:50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陶器,距今6000年以上。

人面鱼纹盆可以说是史前文化的代表符号了,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就有,一提起人面鱼纹盆,大家想到的都是半坡遗址,读了《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关于姜寨遗址的介绍,才知道人面鱼纹盆并非半坡所独有。

目前为止,中国共有四处遗址都发现了人面鱼纹盆,分别是西安半坡遗址(7件)、临潼姜寨遗址(3件)、宝鸡北首岭遗址(1残片)和西乡何家湾遗址(1残片)。四处遗址同属于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陕西历史博物馆目前就陈列着姜寨遗址的人面鱼纹盆,距今约6700年。

之前看历史教科书上的人面鱼纹盆照片,由于没有详细介绍,想当然地以为是史前人类的日常器皿。读了《中国历史密码》的介绍,才知道这是葬具。

当时儿童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陶盆底部留有小孔,先民认为可供死者灵魂出入,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而内壁绘有鱼群围绕的人面,可能是当时一种图腾,或者包含生者对亡者的祝福和长辈对晚辈的亲情。

仰韶文化也被称为“彩陶文化”。彩陶是指在陶器的内、外壁上用含铁量较高的矿物质颜料绘制出各种花纹和图案。人面鱼纹盆是彩陶的代表作之一,画上的人面戴着一尖顶饰物、圆脸、三角形鼻子,嘴上还衔着两条小鱼。关于它的含义国内外看法各异,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不论究竟是哪种含义,人面鱼纹盆上水波流动,鱼儿穿游其间,生动反映了史前人类和鱼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