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的城市经济
2013年萧县地区生产总值186亿元,三产比例28.8:40.4:30.8;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工业增加值4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2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新增贷款14.3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63元,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0.2%。
2014年,萧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3.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7.3:41.0:31.7,二产、三产分别提高0.6、0.9%,三产比重提升超过二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亿元,新增存款28.7亿元,新增贷款9.4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主要指标位居宿州市前列,部分指标安徽省领先。
2015年,萧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0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6.5:41.2:32.3,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工业增加值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新增存款42亿元,新增贷款19.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2元。 萧县被称为中国水果之乡,是中国最大的胡萝卜和葡萄种植基地(萧县胡萝卜)、(萧县葡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60万亩,年总产量超过6亿公斤。农业主导产业有粮食、水果、蔬菜、畜牧、林业、棉花等。萧县已形成“三大片一条线”的水果生产布局,三片即北部黄河故道梨、苹果、甜瓜产区,中部优质鲜食桃产区,东南山区优质葡萄及樱桃产区,西部沙河沿岸苹果、黄桃产区。一线及黄河故道水晶梨、园艺总厂酿酒葡萄、郑腰庄萧国圣桃、姬村石榴、徐里巴斗杏等特色水果产区。2013年粮食总产100万吨,实现产值110亿元。连续三年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首次确定为省“肉羊养殖大县”。4个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和养殖小区通过认定,新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改革创新试点县。
2014年,萧县粮食总产110.7万吨,实现“十一连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新增合作组织550个、家庭农场172家,建成国家级果蔬标准示范区4个、省级2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实施森林增长工程3.2万亩,森林覆盖率34.9%。农机总动力158万千瓦,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小农水重点县获得批准,农田水利投入资金2.3亿元,新打修复机井875眼,疏浚治理大中沟91条。岱河上段和利民沟治理发挥作用,淮水北调工程完成征迁,闸河治理主体完工。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有序推进,流转土地21万亩。 萧县工业发展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公元9年,出现铸造银、铜质钱币的造钱工厂;北宋年间,开始出现陶瓷生产,神宗元丰年间,开始出现小煤窑,苏东坡曾作《石炭歌》赞之。萧县是中国重要的防腐产业基地和防腐产品出口基地。2005年,被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 萧县瓷质抛光地板砖被誉为“安徽第一砖”,获得“中部瓷城”的称号。萧县是安徽最大的绿色皮革加工生产基地,青龙集是全国四大皮毛专业市场之一,合成革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建成。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6.4亿元,龙城镇和张庄寨镇评为省产业集群镇,省新农村电气化县顺利通过验收。
2014年,萧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亿元,首位产业发展较快,58家建材企业完成产值60亿元。规模企业总数180家,其中10亿元以上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4个。实现利润总额10.85亿元,增长14.3%。实施工业项目123个,其中亿元以上25个。
2015年,萧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亿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增长16.8%;实现利税总额13亿元,增长21.7%。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 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的美誉,自秦汉起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是汉文化、孝善文化、酒庄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故里。
原始社会末期,萧县已有很高文化和发达的经济,有花甲寺、金寨、大蔡庄、北泉、城阳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夏、商、周三代,萧县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汇区,夏代殷商六族迁此建立萧国,春秋时复建萧国。西汉,丞相韦贤被封为扶阳侯,在萧县建立扶阳侯国。三国时,曹操封四子曹熊在萧县建萧王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名称国家级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汉墓群金寨文化遗址皇藏峪萧窑遗址-省级花甲寺遗址萧县孔庙(萧县文庙)北泉遗址瑞云寺天门寺大蔡庄遗址市级城阳遗址徐树铮墓冯楼汉墓遗址西域遗址--县级车牛返萧国古城苏迈墓陶潜墓郭庄公社萧县县衙旧址徐氏总祠宋墓遗址苏轼得石炭歌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名称国家级坠子戏淮北梆子戏淮北花鼓戏花腔渔鼓--省级萧县坠子萧县琴书鞭打芦花的传说萧县农民画萧县剪纸萧县石刻市级萧县炭精画萧县高跷萧县伏羊宴加工技艺萧县书画萧县梆子戏-待审丁里镇丁固传说葡萄酒酿造技术刘邦祖籍地的传说刘裕故里的传说皇藏峪的传说龙河的传说 【主词条:画乡赋、萧县书画、宋绘】
萧县书画古称宋绘,从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就已出现,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龙城画派”,享誉徐淮。现代萧县被称为国画之乡,由萧龙士为代表的萧籍画家创建了江淮大写意画派,1993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截至2015年9月,建有10多个书画艺术协会,有书画家4万人,省级以上书画协会会员400多人。
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有王之麟、许辉祖、吴作樟、张太平、路荫南、侯子安、谢来占、王为翰、袁汝霖、刘云巢等,他们冲破笼罩画坛的“四王”画风,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师法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趣趋于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和流派。因其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又在龙城,故称“龙城画派”
江淮画派
萧龙士是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该画派经过几十年来的继承发展,成绩斐然,“龙门学士”中有的在安徽画坛已崭露头角甚至成为中坚人物。“江淮大写意画派”传承光大,对宣传安徽书画、让安徽书画走向全国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县剪纸
萧县是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而萧县剪纸,堪称水墨丹青的姐妹艺术,历史悠久,蕴涵丰富,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表达了心中的理想、愿望,又美化了生活、环境,增添了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充分体现了剪纸自身价值。剪纸艺术是祖辈们遗存下来的精美而厚重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艺创作正吸引着更多人的欣赏目光。
石刻艺术
萧县石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雕刻艺术。始于汉代的画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石刻取材于该县山中的青石,青石蕴藏丰富,质地细密,坚硬耐风化,宜于雕镂艺术品。
萧县出土160余块汉墓石版浮雕,内容涉及诸多上古神话传说和史迹。萧县汉画像石不仅是绘画和雕刻两门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还是汉代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萧县汉石刻壁画的大量出土,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它虽经两千年左右的风化侵蚀,却使我们看到了已消失的汉代生活场景和文化艺术陈迹,再现了汉代的历史画卷。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是十分难得的历史资料。其艺术成就堪与世界艺术名作媲美,在中国和世界艺术领域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萧县是著名的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现代有萧县坠子、花腔渔鼓、萧县梆子戏、淮北花鼓戏等本土戏曲。
萧县坠子
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逐步形成了“说、唱、噱、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萧县坠子。萧县坠子戏为板腔体,板式、曲调包括新创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连、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锦、五字嘣等,典调优美,长于抒情和叙事。伴奏乐器为简板、坠胡。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
花腔渔鼓
花腔渔鼓又称渔鼓道情、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花腔渔鼓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萧县梆子戏
萧县梆子戏的唱腔融于河南和山东梆子之间的腔调,属板腔体,曲调丰富,结构严谨,能够细致地表达各种感情,唱腔板式有载版、非板、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二八板又分为二八、慢二八,紧打慢唱,生动地表现人物唱腔。梆子戏在县城各乡镇流行,群众非常喜爱,极大丰富了全县人们的精神生活。
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安徽省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汉族稀有戏曲剧种之一。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乐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出生于萧县农村的周钦全是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人,2008年时,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词条:萧县方言】
古萧县地域辽阔,上古时代此地建有萧国,历史上称之为“东夷”,所操语言为“夷言”,与吴越语同属东南夷越语系。萧县地处淮北,历史上南北朝廷往往以淮河为界,因此,萧县方言多受中原与齐鲁方言冲击。大约南宋以后,萧县方言已与中原汉语较为相近了。总体来说,萧县方言的语音系统与普通话较为接近。萧县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是词汇。萧县方言中存留着许多古词语,这些词语仍然保存着古代汉语或早期白话的面貌。 【萧县羊肉、全羊宴】
萧县地处四省通衢处,饮食受南北菜系的影响,主要菜系有鲁菜、沿淮菜、徐州菜,本地主食有米饭、馒头、面条等。而反映萧县饮食特色的“全羊宴(萧县羊肉)”已有300多年历史,截至2015年9月,全县“羊饭店”达5000余家,日销量达万余只,已形成圣泉寺、丁里镇、筛子泉和龙城镇“四大羊美食集群”。
瑞云寺,隐于安徽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茂林深处,依山而建,背负山崖,面临深谷,寺周围群山环抱,楚汉相争时,刘邦藏身于此。《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吕后曰:“季(刘邦字)所居处常有祥云,故从往,常得季。”根据这一传说,宋端拱年间,天下佛寺聿然一新,因汉高藏匿,上有云气,时人称为瑞云寺,额曰:萧国福地。
皇藏峪风光雄奇,瑞云寺历史悠久。这些是蒋连碪(砧)先生提炼素材,画于笔端的绝好风景。有画作为证:
《瑞云寺即兴》(自作题画诗) 245cm*124cm
画中所提:
晞古瑞云红叶染,今人续写汉时篇。
秋风静院丹青意,皓态除尘洞气轩。
题画诗若不标明出处,都是蒋连碪的自撰诗。十余年前去过一次皇藏峪,在瑞云寺周围走过,寺院颇具规模,据说曾有九十九间房屋,不远处有皇藏洞、仙人床等景观。如果再去,一定有不一样的收获,也许能买到冬岭和尚辑录的碑文游记手抄本或者看到大樗和尚的诗,这是有意思的事。
关于“瑞云寺即兴”这首诗,发现一幅书法专门书写了这首诗,寻觅到诗作成于1973年,画作成于八十年代,书作成于九十年代后。
《行楷》(1973即兴于乡游中)
蒋连碪常以“萧国布衣”落款,皇藏峪及隐于其中的瑞云寺是萧国的地理代表。再加上这幅《瑞云寺即兴》的画作,让我以此为题追踪画家的艺术轨迹。
艺术是怀乡者的歌,对故园的歌颂描摹是艺术家不竭的创作源泉。人生在路上,少时的记忆如影随形。安徽萧县徐里村葛新庄,是蒋先生的老家所在地。一九八零年的那里是土墙草房,平常小院。还很少红砖瓦房,村庄的东面是不高的山头一个连着一个,较高的一座就是和淮北市一山之隔的相山。当时翻山回家或者翻山到市里是常有的事。村庄的西边是一条河,上河西耕耕种种收收,也是一年到头的工作。“东山寻梅,西河泛酒”是记忆中贴在门上的新春对联。门口的麦田果树,河边的小桥杨柳,稀松平常的景物,在笔墨纸的帮助下,艺术家心海里的故乡竟然被演绎的何等朴素动人,因为是再平常不过的树桥山坡,所以翻看三十年前的作品,仍然被画家由心到纸上的故园之情激动不已,崇敬不已。因为就是这么黑白的线条画出了朴素的家乡的感觉,不信请看这幅一九八四年忆写的《家趣》,画中的小桥还在,在徐里村葛新庄的西头,紧挨着淮北通往徐州的省道,小河还在,叫濉河。
《家趣》 68cm*68cm
卧牛山,据说靠近徐州市。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度概括的线条太抽象,1986年的《卧牛山小景》,恕我眼拙,我怎么就是没有看出像一头卧牛呢?相比较之下,画于2000年的烟雨皖南,陆游诗意“俗紫凡红终避舍,不妨自向雨中开 ”被蒋先生演绎地淋漓尽致。诗传画外意,画写诗中景。诗情画意两相宜。
陆游的这首诗《春雨绝句》:“梅中最晚是缃梅,一日来看欲百回。俗紫凡红终避舍,不妨自向雨中开。”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来表达烟雨,表达此刻内心的状态,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动人之处。这个精湛的笔墨技巧动人。还有一点就是画家的记忆力好,没有百度的帮助,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我是做不到。能用一支笔表现平凡之中的不平凡的美,这是艺术家的不同之处。
这幅《乡音》,诸君是否能听到山野里的习习风声,溪流的潺潺水声,就是听不到三两乡友的欢声笑语。这是蒋先生处理画面的高妙之处,尽在不言之中,尽传画外之意。右上角的题款在同学的帮助下,刚刚辨认出来:“画家有意写心声,细镌(精雕)终未成。乱写狂涂真面目,右军诗铸皇姑岭。乙丑年作画,丙寅年节后成其七律,细镌下欠精雕二字,蒋连碪记在相山。”萧县是有个大名鼎鼎的皇藏峪,这个皇姑岭,诸君能否考证在哪里?右军就是王羲之,羲之故里开始于山东临沂,难道画家画的是临沂景色?我没有看见过《乡音》原作,这只是个照片,二十五年前看见这幅照片,心里一动。现在看见这幅照片,不免又一番感慨。这件作品画于1985年(乙丑),1986(丙寅)年落款,作画时,蒋先生三十七岁。现在的蒋先生重病重残,真真是风烛残年。年轻时一腔厚重浓酽的乡愁,现在的心情又如何能表述,语言无力。一想起画家的老境,我就悲从中来,一想起画家的乡愁,我不只是感动这一种情绪。
回家的路
走过多少遍
村头的杨树
我记得
每一棵的样子
从春天到秋天
风儿把麦苗抚弄
麦田泛起绿波
一浪追赶一浪
谁也追赶不上
门前的柳树
搂着阳光
搂着我
点头致意
摇落
山坡上的杏花春雨
这一刻
我望眼欲穿
赤脚的童年
穿东山
下西河
“东山寻梅
西河泛酒”
是我年轻时写下的春联
睡莲
深陷淤泥
睡莲
低头不语
夜晚我在水中不眠
光明我就绽开思念
安徽:天柱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三河古镇、绩溪龙川、西递宏村、天堂寨风景区、八里河风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皇藏峪、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安徽之源——天柱山,又名皖山。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潜山县境内,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其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被人们尊为“古南岳”。又因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
2.九华山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3.龙川不仅山水清丽,自古也是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村内现有"龙川胡氏宗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宪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4.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北依黄山,南接千岛湖,面积 9.5平方公里,是一个聚集古城生活、宗祠文化、牌坊文化、徽商文化、村落文化、民居文化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潜口民宅、呈坎、唐模五大景区。2014年12月,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获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5.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原名黄桑峪。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因避秦兵追捕而藏身于此,故改名皇藏峪。皇藏峪位于萧县城区东南30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最大古树群落、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皇藏峪有天然氧吧之称,也是收复外蒙古的将领徐树铮故里,是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有森林面积3100多亩,146种树木,58种鸟类,基本上反映了淮北地区暖温带生物群落面貌。
皇藏峪蘑菇鸡,是萧县的特色美食,由皇藏峪野生蘑菇和本地土公鸡烧制而成,生姜、辣椒用量较大,盛具用大脸盆,味美鲜嫩,吃后回味无穷,周围市、县慕名驱车前来品尝者络绎不绝。现有“看皇藏峪原始森林,品天下第一美味”之胜名。 蘑菇鸡,它是由山养的本地公鸡,加上这里的野蘑菇烹饪而成。公鸡要三年左右为最好,这样炖出的鸡、肉壮、肉丝精细、鲜美可口、香味浓浓。蘑菇地锅鸡是在砖砌的锅墙上,加上木材、旺火烧煮,文火慢炖、加上天然的蘑菇,大大的葱、姜、蒜、川椒、樱头椒等配料烧制而成的。加上当地厨师独特的烹饪技术,做出来的味道、无论你是吃上一口蘑菇或是鸡肉,那麻辣的香味,都会让你回味无穷。椐说吃蘑菇鸡有补肾养颜的功效,当地也有不吃蘑菇鸡,白到皇藏峪之说!
一、一定要选择健康的土公鸡,精神好,瘦肉型的。用热水去毛,清膛,把鸡剁成块,准备好。二、葱姜,辣椒,的准备,要用大葱,生姜用槌子用力按,不切片,要用红辣椒,把红辣椒切成段,三、野蘑菇的准备,选择优质的野蘑菇,去掉根部及不能食用的部分,在水中浸泡大约1小时,然后用清水清洗两至三次,沥干。四、要用土锅做蘑菇鸡才好吃,烧火用的木头,最好用山上的松木,虽然烧时烟大一些,但是做出的蘑菇鸡口感,味道极佳。
五、在锅中加入适量的色拉油,加热,油要多加一些,这样做出来的鸡颜色好看,味道也好。六、油热以后,再加入原来准备好的葱姜,辣椒等香料, 七、中火加热,并不断翻动。如图等到这些香料的香气能够炸出,这时加入准备好的公鸡肉,持续加热,等到鸡肉能够四成熟的时候加入适量的老抽,继续不断搅拌,大约再炒1至2分钟后,鸡肉大约有五六成熟时,加入热水,继续加热,至沸腾,然后加入适量的鸡精。八、在锅的四周贴上死面小馍,如图,口味很好的哦。继续加热。再加热大约15分钟,锅中的鸡肉能够熟了,这时可以停止加热,出锅了,香气四溢,正宗的皇藏峪野蘑菇鸡就做好了。
宿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距今有8000年历史的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那么宿州好玩的地方有哪些?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宿州好玩的地方推荐 。
皇藏峪
皖北小黄山之称
皇藏峪,原名黄桑峪。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因避秦兵追捕而藏身于此,海拔389米。公园内山涯陡峭,峰峦绚丽、洞泉百出、山幽林茂、古木参天,可谓是“山回疑无路,径幽峰回转”。以“奇、秀、险”著称于淮海旅游圈,素有皖北小黄山之称。皇藏峪既是科考、教研的重要场所,又是休闲、健身、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
虞姬墓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虞姬墓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城东虞姬文化园内,位于灵璧县城东,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相传虞姬性情温柔,深得项羽喜爱。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这即是虞姬墓的来源。
林探花府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探花府座在宿州市杨庄乡林庄,是清代武探花林方标的府第, 林方标,字锦堂,力大过人,善施兵器,武艺高强,清代名将,历任甘州提标、城守参将、衢州总兵、浙江提督等职。 探花府尚存房屋58间,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群,其建筑布局、房屋结构、砖雕、木雕、彩绘等装饰都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 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五柳风景名胜区
皖北图库地区少有的旅游佳境
五柳风景名胜区位于宿州市区北约30公里夹沟镇境内,处于徐州图库、淮北、宿州三市的中心,总面积35平方公里,这里以“山青、水秀、洞奇、泉灵、稻香”而闻名,景区南、西、北三面环山,植物种类繁多,气候宜人。
突山风景区
国家AA级旅游区的景区
突山风景区,该风景区由青岛明园开发公司投资建设,位于安徽省砀山县境内。占地面积100多亩。景区楼台亭榭曲径回廊繁花似锦,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各种树艺造型修剪的惟妙惟肖,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田园画卷。同时,古式花轿、花车、骑马、骑骆驼游园、花船荡水等游玩项目富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垓下古战场
秦汉时期的陶器聚集地
垓下古战场,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决战之地,是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战场遗址,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 垓下古战场俗称霸王遗址,在韦集镇内,霸王城史称“垓下”,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垓下,刘邦一举摧毁项羽楚政权。垓下战役奠定了汉王朝400多年历史,汉字、汉语、汉文化、汉民族均由此得名。
闵子骞祠
宿州八景之一
闵子骞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镇闵祠村。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紧傍206国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形墓,传说为闵子迁的两个弟弟,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约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
鳌头观海
砀山酥梨的发源地
鳌头观海位于砀山县县园艺场和良梨镇接壤部。漫漫黄河故道,茫茫花的海洋。独立这当年镇锁黄龙的大堤坝头,放眼俯瞰,花的浪头从脚下铺开,向天边涌去,云漫雪舞,浩瀚无边,鳌头登临,占尽故黄春色。此景点位于砀山县县园艺场和良梨镇接壤部。良梨镇是砀山酥梨的发源地,该镇以盛产良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