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之王——珐琅彩
珐琅彩瓷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
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珐琅彩这个名字,是从法语中得来的。
而这种有外国名字得来的彩瓷为什么如此轰动,在市场的影响力这么大?
因为古代时候,皇权代表一切!
由于珐琅彩当时仅供皇上把玩,一般没有大器,向来秘不示人,属中国瓷器中的绝世名品!
由于珐琅彩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故然显得异常珍贵,加上当时的彩瓷烧制,
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材料,又或者是技术师傅,最好的就是宫廷,而且珐琅彩当时巨受重视,
可知,受到皇室重视的都叫官窑,珐琅彩更是 官窑中的“官窑”!
但身材娇小的珐琅彩瓷单件拍卖价能达过亿,往往超越历代国宝大器,成为称霸全球瓷坛的“拍卖之王”!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鼎盛时为雍正期,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它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血统高贵,细如毫芒,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被称为 “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珐琅彩瓷器不仅“物以稀为贵”,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珐琅彩瓷器既有西方文艺复兴之势,又具中华传统文化之形,堪称中西合璧之典范、近代艺术之瑰宝。
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清代彩瓷中是皇室自用瓷器里最具特色,釉上彩瓷最为精美。
它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血统高贵,细如毫芒,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
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被称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先不论珐琅彩瓷器的真正存世量有多少,事实上,市场难得一见其踪影,是有钱也买不到!
珐琅彩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然后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因珐琅彩华丽夺目,到清朝时陶工们把这种“珐琅”工艺仿效到瓷胎上,直至康熙年间,珐琅彩瓷器才真正烧制成功。
因珐琅彩工艺极其讲究,选胎要求胎壁极薄,画工要求均匀规整,图案色彩搭配要求结合紧密,胎质施釉要求极细,釉色极白,而且釉表面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因此要使珐琅彩“白璧无瑕”其工艺可见复杂。
珐琅彩瓷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瓷胎均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扩展资料:
珐琅瓷的保养注意事项:
1、珐琅瓷的保养,最好是先用柔软的蜡布将其每个角落都擦拭一遍,包括表面以及图案的细节纹理,将珐琅的魅力焕发到极致。
2、珐琅瓷娇贵易碎,应该把握力度,轻轻拿起与放下,避免与硬物撞击。
3、珐琅瓷使用前后都应该保持干燥,洁净。置于通风室内。
4、珐琅瓷器宜放置在恒温室内,避免接触高温。
5、珐琅瓷观赏把玩时,应保持手干净清爽,感受珐琅瓷明显的立体感,那旷邈幽深活灵活现的图案,给你带来一阵心灵的雀跃。
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器品种。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
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
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
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
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扩展资料:
珐琅彩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
所谓的带托爵杯上绘画同样用尽心思,爵杯外部与托盘通体以黄釉为地,爵杯内壁与托盘底部均为蓝地。爵杯与托盘的装饰风格相同,用轧道工艺饰底纹。
爵杯以粉彩黄弦纹或黄地蓝勾莲纹带为界将主体纹样分隔为几部分:杯身粉彩描金夔龙纹,足上部绘兽面纹,下部绘变体蝉纹。
盘中的山形支柱满绘青花海水江崖和寿桃纹,盘内底外缘和外壁绘夔龙纹,与爵杯纹饰相呼应。带托爵杯只是清代瓷器繁复堆砌、过分装饰的一个代表,但就艺术价值而言,远不如两宋瓷器化繁为简,持中守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胎画珐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过犹不及”珐琅彩
2、做工细腻,珐琅彩瓷器的瓷质细腻,做工细腻精致,制作珐琅彩瓷器非常费工,但成品极具艺术感;
3、形态精美,珐琅彩瓷器看起来有一种凹凸不平的立体感,绘画的层次鲜明,形态精美。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人们习惯把和附着在瓷器表面的叫“釉”;附着在金属材料上的叫“珐琅彩”;附着在建筑材料上的叫“琉璃釉”。
在康熙朝,珐琅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胎并非本朝所制,实际年代要早于康熙朝。胎质略显粗糙,没有本朝的细腻。 其时,多在器物的外壁未上釉处,施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彩料作地。上用珐琅彩彩绘。题材以缠枝花卉为主,但绝没有鸟,有花无鸟,更不见山水人物。在花朵中有时会填写一些文字,如“万寿”、“长春”之类的吉祥语。文字以篆书为主。由于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放大镜下可看到彩面上有细小的冰裂纹。康熙朝也有在宜兴紫砂胎上绘珐琅彩的制品。康熙40年后才有款,款识多用蓝彩料,或是用胭脂红彩料来书写楷书“康熙御制”四字堆料款,加双方框。也有少数例外,用刻字阴文款。
雍正早期有少数仍延用康熙的在色地上绘彩,但绝大多数已改用在白釉上绘彩。因此白釉画珐琅自雍正起才有。 彩料也自雍正起采用国产料,改变了康熙只用进口料、色彩单调的局面。在绘画上雍正朝也有很大突破。改变了康熙时只画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图式。在题材上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图式都有,并配以诗文,将诗书画融为一体。
雍正朝珐琅瓷的款识有如下几种:用蓝料堆凸图章款的有两种,书写“雍正年制”的使用仿宋体;书写“雍正御制”的使用楷书体。此外,有“大清雍正年制”6字款,也有两种:一种用蓝料;一种用青花。
乾隆朝珐琅彩则融会了前两朝的特点,并形成了所谓“五彩珐琅”。 绘画题材进一步扩大,除前两朝的题材外,并多见人物和仙山楼阁的题材, 而且绘画、装饰多出现西洋韵味。 与雍正的松散画法不同,乾隆时文饰堆砌,画面繁复而满。还开发出一种锦地花卉(即用细针在瓷胎上画出暗纹花卉,形成锦地),让画面出现双层效果。款识主要是在白地上书“乾隆年制”的4字蓝料图章款,也有少数赭色料款。但在一些小器上则无边框,有蓝料,也有少数用红彩。也有在松石绿地上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
严格说来珐琅彩瓷的烧造,终止于乾隆朝后期。但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仿烧的珐琅彩瓷。 这批仿烧瓷,最流行的是模仿曾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的郎士宁的画风。模仿他的以西洋写实风格和透视之法所画出的人物和鸟兽画。这些瓷品一般工艺水平较高。多为薄胎瓷器,彩绘工细,色泽艳丽,艺术格调较高(当然,这里也不光是仿珐琅彩瓷,也包括其他的五彩和粉彩瓷)。
辨识民国仿品,可从其胎釉和彩料入手去辨别。 这个时期的仿品,大部分瓷器的胎釉都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明显特征。 即胎面不够光滑均匀,胎质较疏松。釉薄色白。民国与清代珐琅彩瓷,所用的彩料也不同。除少数外,大部分都是使用粉彩料。既有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也有色浓厚的“重工粉彩”料,或浅绛粉彩料。根据这些差异,仔细辨别,还是可分出是非来的。
一、珐琅彩瓷工艺复杂、技术难度极高、釉料非常珍贵、价值高超、艺术卓越,当今亦可成为最奢侈的艺术品。
珐琅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其中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工艺最美。它是将西洋金属胎画珐琅的珐琅彩料,移植到瓷胎上的成功创举,有“彩瓷皇后”之美称。珐琅彩瓷是皇帝做监工、故宫做瓷窑的万瓷之王,由于它为皇室御用瓷,皇帝亲自参与设计烧制,且不计成本,工艺极其复杂,制作一件珐琅小瓶往往要精描细绘三、四个月时间,且每一件都不相同。
二、珐琅彩瓷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工艺绝迹数百年,存世原件更是稀世孤品。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为“釉上彩之冠”,产量极少;从创烧到衰落全部由皇家垄断不外传,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
千年以上的器物传世,必然是少之又少的,但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和文化传承,厚葬之风和窖藏之风是一种社会文化习俗,也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方式,几千年来历代帝王将相总是把一个时代精髓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带入地下世界,秘密保存,然后在一定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方式重现于世。如果是国家层面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是国家财富,来历明晰,传承清楚,自然是作为国家宝藏被妥善保存。但如果在民间被有意或者无意的发现或盗掘,那这些器物必然大多是流入民间,而且实际情况的确是数量可观。对这些器物的鉴别,在现如今的主流机构面前,由于可说和不可说,可知和不可知的原因,目前是不被承认的,但这类器物有别于传世器物,多有用料考究,工艺精绝,器物如新的外在特征,艺术审美高价值而吸引了一批眼光独到的民间藏家的收藏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