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历史简单介绍内容是什么?
中国陶瓷历史简单介绍内容是:
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所烧制的陶瓷器物的种类在增加,样式在变化,内在质量在不断提高。
陶瓷器物的手工艺制造技术,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质地和色泽展示的。陶瓷生产从原材料到成品器物的转化过程,必须运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来完成,这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地开发和逐步形成传统工艺的过程。
陶瓷的制作原料:
陶瓷及其他硅酸盐制品所用原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矿物或岩石,其中多为硅酸盐矿物。这些原料种类繁多,资源蕴藏丰富,在地壳中分布广泛,这为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期的陶瓷制品,均是用单一的黏土矿物原料制作的。
后来,随着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对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人们逐渐地在坯料中加入了其他矿物原料,即除用黏土作为可塑性原料以外,还适当添入石英作为瘠性原料,添入长石以及其他含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矿物作为熔剂原料。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但是,关于瓷器的发明年代及发源地,一直是中外陶瓷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瓷器起源地区而言,有人认为源于北方,依据是郑州商代遗址出土过一件带釉的灰白色尊;一种意见认为源于南方,依据是南方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认为这种硬陶是瓷器的祖先。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中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
中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考古中发现的陶瓷片以及陶罐就发掘出很多种样式,还有一些带釉面的原始陶器,这些陶瓷上的装饰文字以及符号与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就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的陶瓷风格种类有很多,唐代瓷器制作已经逐渐脱离原始陶器的制作样式,逐渐走向成熟。
真正跨入到瓷器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就是唐代最著名的唐三彩。作为普遍用来陪葬的器物,唐三彩颜色朴素,一般有黄,绿,青三种颜色的釉面。并不是所有出土的唐三彩都有这三种颜色,更多时候是采用三种颜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4.【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
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用品至迟从唐代
起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3.【南北朝】烧出白瓷
5.【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6.【元代】开始彩瓷生产时期(青花,
釉里红)
7.【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8.【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1、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变广,大致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格外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589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有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
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源远流长。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时期,境内先民们就开始掘地筑窑,焚柴而陶。
到南北朝时,富有聪明智慧的淄博陶瓷工匠已经从技术上完成了由陶向瓷的历史性飞跃,淄川寨里窑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青瓷产地。
宋金时窑场数量增多,新品迭出,磁窑务窑场规模最大,官府在此设“务”收税。
经过元末战乱后,明代又有新发展,博山出现“陶者以千数”的盛况。
清初康、雍、乾三代,淄博陶瓷业迅速发展,博山成为山东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五大陶瓷产区之一。
境内现有陶瓷生产企业180个,从业人员3.7万人,年产日用陶瓷5.59亿件。
1982年正式成立的山东省陶瓷公司,就驻在淄博市博山区。
20世纪末,淄博陶瓷产品覆盖面已经扩展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4年7月,由山东省、淄博市和博山区三级 *** 联合投资40余万元,在博山区北神头村颜文姜祠内建立了当时山东省唯一的陶瓷专业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
博物馆展室位于颜文姜祠正院北房,其陈列分为“古代陶瓷制作起源”、“近代陶瓷进展迟缓”、“当代陶瓷蓬勃发展”3个部分,展出古代、近代、现代陶瓷1000余件。
第一组展品是自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到清末的淄博陶瓷制品,其中有红陶鼎、红陶鬶、黑陶盆、灰陶鼎、灰陶壶、灰陶豆、灰陶钵等。
还有齐国故都临淄出土的瓦当,以及白釉黑花陶罐、玉壶春瓶等,反映了淄博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组展品主要是以美术陶瓷为主的当代陶瓷,其中有博山独特的釉种“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均为1000年前由淄博先民首创的名贵结晶釉。
雨点釉原名油滴釉,古称“滴珠”,因釉中布满具有银色金属光泽的放射状圆形结晶,形似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出的水圈花斑而得名,多用于制作茶具以及艺术器皿。
黑色釉面上银光闪烁,大者如豆,小者如米,注入茶水则闪金光,盛以清水则放银光。
风格独特,情趣高雅,被国内外誉为名贵瓷器。
日本人甚至称“雨点瓷碎片与金翠同价”。
雨点釉起源于北宋时博山大街一带窑场,元末失传。
1936年,博山黑陶艺人侯相会研制恢复,但工艺尚未完全过关。
1959年再度攻关,质量超过宋代,产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并出口香港、日本与美国。
茶叶末釉器物古朴,典雅浑厚,色深者为“蟹壳青”,色浅者为“鳝鱼黄”。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中期,成熟于唐末,因釉中布满细微如尘、状似细茶叶末的片状结晶而得名。
古人称“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
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系中国古代名釉之一。
失传于元代,清末民初由博山陶瓷艺人陈希龄研制恢复,所制器皿和雕塑产品,时称博山瓷器之佼佼者,被古玩店大量收购充作古董,日本人则从北京购回国内冒充古瓷牟取暴利。
1957年,茶叶末釉产品开始出口,并多次到国外展出,为祖国赢得了赞誉。
第三组展品以陶瓷雕塑为主,陈列以山东硅酸盐研究院和淄博美术陶瓷厂产品居多,孔子、张衡、祖冲之、华佗、蒲松龄、观音等人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各类动物造型无不惟妙惟肖,表现出陶瓷艺人的精湛技艺。
其中不乏茶叶末釉研制恢复者陈希龄之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的佳作。
淄博陶瓷博物馆还集中展示了淄博地区所产各瓷种、各色釉产品,结晶釉、宝石瓷、滑石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瓷、鲁玉瓷、鲁翠瓷、鲁青瓷、鲁光瓷等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近年来,淄博陶瓷博物馆从博山北域城战国古墓群、博山金代壁画墓、博山中心路施工地段和大街古瓷窑址、南万山古瓷窑址征集到一批战国到金元时期的出土陶瓷,其中方形陶豆、带盖陶豆、陶磬、分杠瓷黑釉罐、白釉大缸是淄博陶瓷中的珍品。
有丰富多彩的陶瓷产品,必然有运营畅达的陶瓷市场。
淄博陶瓷博物馆东南1.5公里处的岳阳河上,有一处始建于1991年的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陶瓷琉璃批发市场。
大观园市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800多个门头,上市品种17大类1.5万余种花色,年成交额7亿余元。
这里不仅经营淄博陶琉产品,还经营唐山、景德镇、醴陵的日用瓷,宜兴的紫砂器,洛阳的唐三彩,佛山、潮州的艺术瓷,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陶瓷集散地。
大观园市场产品琳琅满目,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服务一流,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大观园分三期建成,规模逐步扩大,为本地区工商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沿舞台,同时吸引了外地区陶琉产品的进入,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喜人局面。
第三期工程竣工后,久负盛名的博山文石和书画作品被引入市场,地域文化的各类结晶在大观园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当地 *** 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计划在近年将大观园建成占地4.7平方公里、陶琉生产企业100家、经营门头1000个、从业3万人,集陶琉生产销售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陶瓷琉璃城。
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淄博境内的陶瓷文化活动此起彼伏, *** 迭出。
1995年出版的《山东省志?陶瓷工业志》,作为山东省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中最有特色的分卷,集中向世人展示了以淄博陶瓷为代表的齐鲁陶瓷业8000年辉煌画卷,成为《山东省志》88个分卷中最可读可看的篇章之一。
同年问世的首部《淄博市志》将陶瓷工业从轻工业中独立出来专设一篇,以浓墨重彩描述了淄博这一中国重要陶瓷产区的历史与现状,更在卷首彩页与文物章节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突出。
1990年起陆续举办的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与国际陶瓷博览会,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进一步把淄博和淄博陶瓷文化推向了世界。
新世纪初叶,淄博中国陶瓷馆在中心城区落成,从更深层次上开创了陶瓷与博物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纪元。
淄博中国陶瓷馆位于绿草茵茵的淄博文化广场东部,与淄博市博物馆毗邻,展区面积4000平方米,由古代展区、现代展区、表演区和销售区四部分组成。
它全面展示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陶瓷文物和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艺术精品2000余件,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史前文化、古代名窑和国内近现代陶瓷文物精品,在纷至沓来的观众面前展开了8000年的历史画卷。
古代展厅展示了从后李文化时期到民国时期的陶瓷文物,其中有标志龙山文化最高成就的蛋壳陶杯,享誉海内外的北朝青釉莲花尊,还有宋代名釉及定窑碗、哥窑碗等稀世珍品。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唐代鲁花釉大壶、清代钒红缠枝花纹天球瓶和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会把你的思绪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让你在惊叹中体味出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深厚文化底蕴。
现代展厅按照不同用途和艺术风格,将展品分为艺术陶瓷、现代陶瓷、刻瓷艺术、日用陶瓷、园林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卫浴陶瓷、科技陶瓷等类型排列。
在这里,当代陶瓷艺术名家陈贻谟的《衡》,韩美林的《无光釉大公鸡》,徐朝兴的《哥弟混合三环瓶》,陈贻柱的《红结晶釉大缸》等优秀作品,会久久吸引住你的目光,让你在凝视中谛听中国陶瓷艺术向世界水平迈进的脚步声。
位于陶瓷馆东厅的“陶苑”,是让公众亲手制陶玩泥、体验陶艺乐趣的地方。
100平方米的面积,足可以让30人同时操作,在休闲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馆内的创作演示厅则为观众提供规范的操作演示。
销售区产品琳琅满目,你如果遇见称心如意的,尽可以合适的价格收为己有。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传承80个世纪的淄博陶瓷史是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期实现由陶器到瓷器的过度,到宋金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改革开放以来,淄博陶瓷业累累硕果,以滑石瓷、高石英瓷、鲁光瓷、精炻器、合成骨瓷为代表的创造发明,以“中华龙国宴瓷”为代表的日用陶瓷,以及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的艺术刻瓷,标志着淄博陶瓷业进入了更加辉煌的历史时期。
淄博陶瓷博物馆、博山陶琉大观园与淄博中国陶瓷馆珠联璧合,南北呼应,连接起淄博陶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历经数千年陵夷谷换大浪淘沙,古人的业绩如今静静地立在柜窗里让后人瞻仰。
面对博物馆抚今追昔,“国际水平应超越,发扬光烈莫徜徉(郭沫若诗句)”,淄博陶瓷业将不辱使命。
说起陶瓷,相信大家和小编一样都为我国的陶瓷感到骄傲,陶瓷它就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它是我国一种非常美的工艺品。我国的陶瓷它风格差异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它有朴实的彩陶和黑陶,然后陶它是一种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它具有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等等一些化学品质,我们敲击它的时候会感觉到他的声音是浑浊的,而瓷器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的,它的化学性质是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当我们敲击它的时候,它的声音是脆的,我国的陶瓷工艺品流传了很多年,是我国历史文化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遗产,所以它具有非常高度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都非常的文明。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具体的来说,一说瓷器它在我国是如何发展的。
首先,中国的陶瓷发展历史是非常漫长的,应该说从最开始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的陶器,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的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的进步着,这些进步都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生存和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然后我们从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的陶瓷,它都具有不一样的特点,也可以反映出当时每个朝代的一些风格,比如说秦汉时期的陶瓷非常的豪放,隋唐时候的雄阔,宋代时候的儒雅,明清时候的精致,所以陶瓷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闪烁着属于它自己的光芒。
其次,陶瓷它的样式也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变化,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他虽然只是一种生活用品,但是它里面所蕴含着的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历史文化,陶瓷它从生产到原材料,然后再到成品的转化过程,它也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是创造性的开发和逐步形成传统工艺的过程。
最后,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各种类型和特殊工艺。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的1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能够生产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为陶器和瓷器。没有经过密实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陶器和瓷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完善,从原料选择、洗脱提炼、泥料加工、胚胎成型、粗加工和窑炉焙烧等过程都基本相同,二者之间看似关系密切,但从形成条件和内部成分构成上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陶器和瓷器最明显的区别是,陶器是无釉的,而瓷器是有釉的。商代已有上釉的硬陶,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要到东汉中晚期的青瓷。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陶瓷业迅速发展。但是,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其生产瓷器的时间相对较晚,制瓷业的出现被推迟到北朝。但这一时期的陶瓷却非常独特,那就是白瓷。它的出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在这一时期,青瓷的生产也有了新的改进:绿白相间的颜色(green and white color)。当时,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与北方的白瓷相匹配,为唐代奠定了基础。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