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底部泡泡是正常吗

阔达的钻石
花痴的苗条
2023-03-18 10:42:42

陶瓷底部泡泡是正常吗

最佳答案
忧郁的春天
壮观的裙子
2025-05-15 07:26:56

陶瓷底部泡泡是正常的。

为了呈现出瓷器晶莹剔透的质感,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层被加厚,一些水分子被密实的胎体裹胁在胎泥深处,仅靠太阳、风吹难以挥发出来。

在烧制过程前期,有部分水分子得以挣脱瓷胎的约束,成功逃逸挥发出来,但还有部分盘结在胎体深处,达到温度后就蒸发成了气体,从而被粘性很强的釉液包裹在了里面。

釉层烧成之后,这些无力挣脱釉液包裹约束的气体,其所在位置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小气泡,悬浮于胎体和釉层中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宋以后瓷釉里会有气泡的原因。

瓷釉中的气泡:

通常情况下,瓷釉中的气泡有大小之分,大气泡受釉层厚度的制约,一般来说,气泡越大,釉壁就越薄,就越靠近表面。

人为破裂死亡的气泡,都是瓷器日常使用把玩受压力影响导致的,而自然死亡的气泡,则是指在釉面开片开裂过程中,被片线穿过的气泡。

对气泡形态和破裂的影响,和瓷器的存在时间也有关系。比如刚烧成的瓷器,釉面的分子处于活跃期,能量聚集在釉面,就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这种光就是“贼光”。

这也是鉴定瓷器年份非常重要的一条,要是听人说这件器物火气太重,很新,这个所谓的“火气”,指的就是“贼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变老器,釉面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完成了新的组合,由烧成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

最新回答
大意的月饼
热情的墨镜
2025-05-15 07:26:56

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还有一种说法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实际上原理差不多。谢谢

端庄的灯泡
兴奋的曲奇
2025-05-15 07:26:56
首先,釉泡是瓷釉釉层的组成要素,在瓷釉中是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有釉即有泡。

其次,气泡是釉料烧制过程中化学变化的产物。釉料配方不同,其所产生的气泡也不同,例如石灰釉中气泡较少,而石灰碱釉中则气泡较多。瓷器烧成温度、窑温掌握上的不同,釉泡的大小、多少及其在釉层中的分布都会出现明显差别。

再次,釉泡在釉层形成过程中参与了釉质的物理变化机制,例如它的聚集和上升爆逸,就会带动釉中彩料的运动,造成釉中铁元素的富集,形成釉面的“桔皮纹”和“棕眼”等。

最后,釉泡的特征往往是特殊釉质的特色表现。既然釉泡在瓷釉中客观存在并且以不同特点表现出来,那么它一定会反映、制约着它的产生、发展和表现方式的釉料在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征。了解和掌握这些釉泡的表现特征,对于古瓷鉴定来说是有价值的。

目前人们对瓷器的气泡研究没有形成系统,只能就现象论现象,还没有形成理论,有时确实无法通过气泡确定年代。

单纯的火龙果
风中的百合
2025-05-15 07:26:56
1. 坯体或者釉料中多余的水分会造成起泡,喷釉也会造成起泡,特别是在干燥的釉层上喷釉时。

2. 釉在熔点之前会沸腾的,如果在熔点之前停火的话,出窑作品会有大量气泡

3. 有些氧化物比如氧化锰也会造成起泡

4. 釉层太厚也会起泡,烧的时候不能太急

都是我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活力的铃铛
震动的手链
2025-05-15 07:26:56
有的。古陶瓷和新仿陶瓷在气泡特征上的不同,与烧造使用的燃料及窑炉结构之间具有很大关系。古陶瓷在烧制时使用的是柴窑或煤窑,而现代新仿陶瓷使用的一般是气窑或电窑,它们的升降温曲线及对温度的控制存在巨大区别。现代气窑和电窑烧制的仿品,釉中的气泡一般大小均匀,在分布上缺乏层次感;而古代柴窑或煤窑烧制的陶瓷,釉中的气泡一般有大、小差别,在分布上有层次变化。

深情的香菇
激昂的白云
2025-05-15 07:26:56
陶瓷泥料烧结后鼓起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气泡引起的。

气泡是瓷坯体或者釉中发生的气体造成的小泡。分为坯泡和釉泡两种。

坯泡又称胎泡,是釉下坯体凸起的大小不等的空心泡,不能用指甲划破。釉泡一般都很细小,鼓在釉层表面。此类釉泡聚集在制品的口部边缘或者棱角处的,俗称水泡边。此类缺陷为古代瓷器中常有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胎泡主要由于坯料中含有有机质、碳酸盐、硫化物等有害杂志太多。或者泥料捏炼不均匀,内夹杂气体,或者烧制操作不当,使有害杂质分解释放出气体在釉面融熔前不能及时排出来。

釉泡的主要原因是釉的始熔温度较低,玻化过早。或者烧成不当,沉积碳素或者分解物,在釉熔融前未能烧尽或者排出,因而生成的气体被釉包裹而无法逸散。或者原料中含有可溶性盐类过多,在干燥蒸发水份时,将其带到边缘或者棱角处,焙烧时较早熔化而阻碍气体逸出,造成气泡。

更多资讯欢迎登陆 中国陶瓷产业网

优秀的硬币
失眠的蚂蚁
2025-05-15 07:26:56
气泡是陶瓷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些器物的气泡十分明显,甚至用肉眼即能观察到,但也只能瞧出皮毛,无法做出总结,寻出规律。 随着科技的进步,应用到古瓷鉴定中的仪器设备繁多,这也给众多研究陶瓷气泡的藏家和鉴定家带来诸多方便。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有人认为由于釉层中含水分子,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气化,而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也有人认为以石灰釉和石灰碱釉的古瓷,因釉中含有氧化钙元素,氧化钙元素在高温玻化过程中比较活跃,一活跃就产生了釉中气泡。 那么,即便解决了气泡的成因,而气泡在古瓷鉴定中是否起到作用呢?

肯定者认为: 古代窑口众多,但是同一时期或者同一窑口所烧器物必然是存在某些内在关联的,从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温度等等方面来看确实存在一定道理的,也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而否定者则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能成为釉中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

从收藏与鉴定的严谨求实而又要勇于探索、拓开视野和思维的立场来说,两者都不能算完全正确,应该互相论证。既不能盲目从信,也不可一味否决。

根据已有的资料,对中国古代各朝各窑口器物气泡的特征,大体可做以下归纳: 商周及秦汉原始瓷: 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 六朝青瓷: 由于器表布满密集的开片,只在聚釉处能观察到不明显的气泡。 唐瓷: 如邢窑、长沙窑、邛窑等器物表面一般无明显气泡,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也有个别器物全身均匀分布密集的小气泡。 越窑青瓷: 釉面浑身都均匀分布有隐约的密集小气泡,局部釉厚处则清晰可见。 宋瓷: 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实在难以信服,甚至可予以否定了。就宋瓷五大名窑来说,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 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明永乐瓷: 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明宣德瓷: 气泡呈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明成化瓷: 彻底改变了宣德瓷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成化之后: 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也有些特别的器物独具特点。

死亡气泡: 瓷釉经过长时间的老化,釉中气泡呈黑、褐、棕色,甚至破开等情况都可称死亡气泡。

釉中气泡死亡是因透明光亮的闭封气泡受到大气层和其它物质的长期污染和浸蚀,空气进入了闭封的气泡中,一些气泡内壁上就开始变颜色。 时间再长一些加上大气的压力作用下,气泡的中间(顶端)部位处的薄釉釉质开始脱落,气泡釉质的厚薄有一个平行的分界线,就在分界线上面薄釉层的釉质全部脱落,形成了一圈整齐而光洁的小圆孔,这就是气泡破开形态。 一般时间越长,死亡气泡越多,但不绝对,如秘色瓷与隋瓷。要么无气泡,即便有,也无死亡气泡。 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暴露在空气中微观世界自行反应变化着,如果真的能够对它有足够的认知、理性对待,就会像一个晴雨表,使得我们对古瓷的断代和鉴定有极大的帮助。偶有听说死亡气泡可仿制,虽不经见,但也让我们感觉到对古瓷气泡等鉴定方法的深入探究有了更大的迫切感。​​​

冰裂纹瓷器是汉族传统名瓷。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 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

官窑器莹润如脂的粉青、月白色釉面上,大片的裂纹扶疏伸展,如同雪地上的柳枝梅影般婆娑潇洒。哥窑瓷的开片则细碎得多,被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鱼子纹'。片纹有粗有细,粗的色深如铁,细的似金黄色或叫鳝血色,大小片纹交织在一起,被古董行家美称为'金丝铁线'。官哥真品历代都是收藏家珍爱的宝物,也是后代仿效的目标。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 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机智的苗条
痴情的柜子
2025-05-15 07:26:56
这是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瓷器烧造中的一种釉病,玻璃釉和熔块原料在玻化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气体,一部分被溶解了,一部分以不同的尺寸大小形成气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