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装饰品鉴赏及介绍

笑点低的白昼
成就的柚子
2023-01-28 01:05:27

陶瓷装饰品鉴赏及介绍

最佳答案
狂野的棒球
怡然的音响
2025-05-02 14:05:33

陶瓷作为一种新兴的装饰材料,在摆件、首饰等市场上广受顾客的好评。因为其别具一格的陶瓷材料,以及拥有独特设计风格的工艺制作,都让陶瓷装饰品的未来前景一片光明。陶瓷装饰品不仅具有美丽动人的外观,同时还有着健康,自然,耐腐蚀等诸多的优点。陶瓷装饰品甚至还有着“绿色珠宝”的称谓,这说明了佩戴陶瓷饰品除了可以起到装饰点缀的作用,还对健康有好处。

早在1972年陶瓷装饰品就诞生了。在德国,一名专业的陶瓷首饰设计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于陶瓷首饰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而时至今日,陶瓷饰品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的认可。

传统的首饰制作,大多采用珍珠,翡翠,珊瑚,玛瑙,水晶等常见的材料。在我们国家,陶瓷最早还是被运用在制作器物至上。并且我国的陶瓷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而将陶瓷用作首饰的制作材料,最早却是发生在欧洲。但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也迅速地发现了陶瓷饰品的市场,作为瓷器大国也非常敏锐地在陶瓷饰品的制作工艺上开辟了自己的设计道路。

陶瓷饰品继承了陶瓷器具的优点,拥有缤纷绚丽的色彩以及斑斓夺目的光泽。并且由于陶瓷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可以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的循环,对于健康有着非常好的影响。在追求绿色健康的当下,陶瓷饰品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时尚界的新宠。

古典的陶瓷,结合前卫的设计,搭配上具有时尚感的配件,陶瓷饰品不仅仅具有自身优雅的意境,还能同时兼顾时尚感。在造型上也是百花齐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案。只要设计者能够想到的,都可以用陶瓷材料完成。并且还可以搭配上传统的琥珀、水晶等材料,让陶瓷饰品更有风格。

陶瓷饰品虽然花样百出,但它的制作成品却是很低的。因此在价格上也远比黄金、珍珠等便宜。陶瓷特有的晶莹剔透之美,论质感也是毫不逊色于珍珠。不同色彩的釉制经过设计与打磨,所制成的饰品比起黄金首饰,也是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魅力。

陶瓷饰品现在也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种类,除了常见的手环,项链,耳环等,在胸针,衣饰上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对于追求美的时尚人士来说,陶瓷饰品绝对是一项只会为品位加分的饰品。

最新回答
专注的世界
愉快的棒球
2025-05-02 14:05:33

中国古陶瓷制作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和出土的瓷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瓷器造型面貌风格也不同。但古陶瓷专家按一定规律也总结出了一些鉴别方式,那就是窑口,不同时代按编年而出现的窑口产地,是科学鉴别的主体,之后才是款识年代,造型规律、装饰图案、胎釉工艺等。下面简单的介绍三种鉴别方法

器型规律

中国陶瓷几千年来造型变化丰富多彩,不同时代的器型,都带有当时的美学痕迹,学习收藏首先要对各时期历史文化背景及主要陶瓷造型具有的使用功能做最基本的了解,一定要注意观察并掌握造型特点,如口形、盖形、腹形、肩形、底足、系耳、流注、柄持等,这些局部的历代造型与线条规律。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造型独特之处,和元明清青花瓷、颜色釉瓷品种的来龙去脉,以及创新品种的主要器型功能,来鉴别判断是日用瓷,还是观赏瓷或宗教贡瓷等。

宋.哥窑贯耳瓶高11.6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4.1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胎釉工艺

胎釉是初学古陶瓷收藏者首要面对的问题,不光要多看鉴藏书籍,最好能到博物馆看看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品,那才是最好的学习。古陶瓷学者把胎釉瓷称作“颜色釉瓷”,清代古陶瓷学家曾总结出中国各地名窑窑口瓷器共有五十余种颜色釉瓷,其最主要的有白釉、青白釉、青釉、黄釉、蓝釉、红釉、绿釉、茶末釉、黑?等体系。而粉彩瓷的色彩更为丰富,可千变万化,拿到一件物件,先以胎质鉴别它是瓷器还是陶器,然后再看胎口边缘和器身缩釉处,观察釉色光泽和气泡疏密,胎质密度,以及颜色是白色还是灰色,是高温釉还是低温釉,是低温陶的胎质还是高温瓷的胎质。如宋代定窑瓷器主要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瓷器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多采用支钉烧工艺,所谓“支钉痕”,这些都是鉴别瓷器的最基本特征和依据。

清康熙.豇豆红釉瓶通高19.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款识年代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用釉色写在器物表面及底口上的文字;表明什么年代,是官窑窑口的贡瓷,还是民间窑的窑口。历代名窑陶瓷产品,其底款被称为款识,以常见的传世出土的五大名窑瓷器为例,其款识多为刻划印,落在碗、盘、罐及陈设观赏瓷等底足口内,多以行书、楷书为落款形式。元明清之后多用颜色釉如青花或釉里红等,以行书、楷书行书书写在瓷器底足口内。另如明嘉靖五彩,圈足内施白釉,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而雍正朝的官窑多见“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青花书款。乾隆朝的官窑多见“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款及六字篆书青花印章款等。

北宋.定窑白“官”字款对蝉纹花式碟通高2.7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8.4厘米河北定州市博

清雍正底款绿釉暗花八宝纹盘通高3.7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漂亮的饼干
傻傻的钢笔
2025-05-02 14:05:33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发源于中国,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艺术领域中最简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代表的神秘与抽象至今震撼着现代人们的心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全面介绍一下艺术陶瓷这种艺术形式,相信通过以下文章的介绍,大家的审美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艺术陶瓷简介

艺术陶瓷是一种不仅能观赏,还能把玩艺术品,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艺术陶瓷已经成为不少收藏家眼中的投资品。中国比较主要的几种艺术陶瓷按照发展的年代不同主要有印纹陶、彩陶,以及唐宋时期的色釉、白釉等等,至今已经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陶瓷文化。

  艺术陶瓷的鉴赏方法

装饰之美

了对于艺术陶瓷来说,其最主要的家中装饰技法就是坯的装饰、釉的装饰以及彩的装饰三种。这三种装饰技法能将陶瓷的高矮、胖瘦、方圆等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修饰,不同的技法搭配能让陶瓷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美。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件陶瓷都是现存于世上的孤品,因为全人工的程序决定了其任何一种技法都无法复制。

个性之美

陶瓷的创作者是艺术陶瓷的生产灵魂,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以及体悟直接通过艺术陶瓷的外在表现出来,现代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就是通过陶瓷展现离开自己别具一格的创新艺术。他们有的开辟了前人从未设计过的题材系列、有的用了现代刷花山水技艺、有的还用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各种高超的技艺数不胜数。

意境之美

既然艺术陶瓷是从中国发源的,那么这种艺术形式必然少不了重要的意境,所谓的意境表现在陶瓷艺术中就是衍生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中国的不少陶瓷艺术家们在创作陶瓷的时候都十分重视意境这两个字的营造,让陶瓷拥有了一种文学上以及感官上的愉悦。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艺术陶瓷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意识到,陶瓷艺术品不失为回报颇高的投资方式之一,但是具体要如何准备,又该从哪里去入手,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事情。

欣慰的水壶
默默的百合
2025-05-02 14:05:33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瓷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已经在陶器上装饰各种花纹和图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彩陶文化。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制作就从最早的手工捏塑、泥条盘筑发展成转轮成型,夏商周时陶器逐渐朝精工细作转变。西汉发明各色釉药并施在坯上,烧成明亮的低温釉陶器。东汉时首次烧制成功高温青釉瓷器。到了唐朝,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呈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种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出世。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之珍品。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奇异,此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第一次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特别是元青花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代烧制出众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稀世珍品。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非常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tz~j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维护了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问、层次鲜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均是成功之作。此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驰名海内外。

清后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衰落,导致我国陶瓷发展每况愈下,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回升。

如今,瓷器制造主要分布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枫溪、山东淄博等地,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定窑、磁州窑、德化窑也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江西景德镇瓷

我国著名瓷都。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特别是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种类繁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都用“还原焰”烧制。还有青花装饰与镂雕结合,形成独特的青花玲珑器皿。

河北定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地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所以称定窑。北宋定窑以烧制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手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较为常见。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孩儿枕、狮子枕、梅瓶、云龙盘、双凤碗等较多。常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征。

福建德化瓷

明代德化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沿袭了传统浮雕纹及贴花的特点。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含有晶莹的亮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成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敲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河北磁州瓷

磁州窑地处河北磁县的彭城镇。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就开始生产青瓷器。北宋时期,磁州窑成为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基地,是北方民窑的代表,有“南景德,北彭城”的美誉。到了明代,磁州陶瓷发展到鼎盛时期。像高档细瓷象牙黄,具有质地细腻、淡雅素净、凝似霜脂、轻若浮云、胎薄透明、质如象牙的特点。翡翠瓷则质地晶莹,如玛瑙玉石;装饰上以黑白对比为特点,白、黑花装饰极为突出,并创造性地运用绘画的技法把人物、鸟兽、虫鱼、山水等景物描绘在瓷器上。不论是画花、刻花、雕花,都造型优美,色泽典雅,形象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西耀州瓷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始于唐代,那时烧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很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俗称“姜黄色”。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型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钵等。小口、短颈、丰肩,通体刻画缠枝花卉的梅瓶,以及风首提梁、狮子流,通体刻画缠枝莲花的倒流壶等,则是耀州窑独具特色的产品。耀州窑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无情的芝麻
神勇的指甲油
2025-05-02 14:05:33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北宋后期,汝窑成为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专用窑场,制品为青瓷,传世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汝窑瓷器在历史上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珍品。从传世品看,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艺一丝不苟,烧制也十分考究,器物底部的支烧痕迹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满釉。它的釉色为天青釉,色彩青幽含蓄,釉质厚如凝脂,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汝窑烧造御用瓷的时间大约只有20年,作品极少,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

官窑

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文献记载,北宋后期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设置过官窑。但至今未找到窑址。南宋官窑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坛下官窑已经过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造出青釉的高档品种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叫作“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而艺术素养高的宋代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缺陷,人为地把它变成一种釉面装饰,让自然延伸、交错的冰裂纹与温润的青釉搭配和谐,相得益彰,给单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浙江龙泉。烧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幽雅有古韵,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莲瓣碗等。有的器物有刻划、堆塑等装饰,哥窑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艺,使青釉浓厚青翠,色彩幽深,创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绝顶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哥窑青瓷釉上有细碎的开片,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鱼子纹”,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在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窑口。定窑白瓷胎体洁白,质地坚实。釉是象牙白色。不论碗、盘还是瓶、罐,常常装饰着划花、刻花或者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定窑还发明了一种烧制碗类器物的先进的装烧技术,叫做“覆烧”,把过去一个匣钵里正着装一件碗坯,变成多件器物扣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的组合式匣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装烧量,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覆烧的瓷器口沿不能上釉,于是工匠们又在这些芒口的碗、盘口上镶包了金、银或铜口,成为一种特殊装饰。定窑除了大宗的白釉瓷器,还烧制少量的酱釉或绿釉器,酱釉器又称“紫定”,是传世稀少的珍品。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所在地河南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窑器物有碗、盘、洗、花盆等。钧窑的特点在于它的釉色。它虽然属于青釉,但是釉层不透明;由于釉料中含有铜,釉色呈现天蓝、月白等多种变化,还出现玫瑰紫、海棠红等不规则的彩色斑块,装饰在花瓣形的花盆、笔洗、香炉等器物上,别有一番自然天成的韵味。北宋时期,钧窑有一部分窑场专烧御用瓷,被称为“官钧”。这部分产品设计高雅优美,制作时不惜工本,质量精益求精,成为历代收藏的珍品。钧窑还影响到周围的许多窑场竞相烧造钧釉器物,形成一个瓷窑体系。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北宋后期,汝窑成为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专用窑场,制品为青瓷,传世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汝窑瓷器在历史上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珍品。从传世品看,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艺一丝不苟,烧制也十分考究,器物底部的支烧痕迹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满釉。它的釉色为天青釉,色彩青幽含蓄,釉质厚如凝脂,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汝窑烧造御用瓷的时间大约只有20年,作品极少,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

官窑

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文献记载,北宋后期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设置过官窑。但至今未找到窑址。南宋官窑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坛下官窑已经过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造出青釉的高档品种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叫作“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而艺术素养高的宋代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缺陷,人为地把它变成一种釉面装饰,让自然延伸、交错的冰裂纹与温润的青釉搭配和谐,相得益彰,给单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浙江龙泉。烧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幽雅有古韵,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莲瓣碗等。有的器物有刻划、堆塑等装饰,哥窑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艺,使青釉浓厚青翠,色彩幽深,创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绝顶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哥窑青瓷釉上有细碎的开片,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鱼子纹”,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在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窑口。定窑白瓷胎体洁白,质地坚实。釉是象牙白色。不论碗、盘还是瓶、罐,常常装饰着划花、刻花或者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定窑还发明了一种烧制碗类器物的先进的装烧技术,叫做“覆烧”,把过去一个匣钵里正着装一件碗坯,变成多件器物扣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的组合式匣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装烧量,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覆烧的瓷器口沿不能上釉,于是工匠们又在这些芒口的碗、盘口上镶包了金、银或铜口,成为一种特殊装饰。定窑除了大宗的白釉瓷器,还烧制少量的酱釉或绿釉器,酱釉器又称“紫定”,是传世稀少的珍品。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所在地河南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窑器物有碗、盘、洗、花盆等。钧窑的特点在于它的釉色。它虽然属于青釉,但是釉层不透明;由于釉料中含有铜,釉色呈现天蓝、月白等多种变化,还出现玫瑰紫、海棠红等不规则的彩色斑块,装饰在花瓣形的花盆、笔洗、香炉等器物上,别有一番自然天成的韵味。北宋时期,钧窑有一部分窑场专烧御用瓷,被称为“官钧”。这部分产品设计高雅优美,制作时不惜工本,质量精益求精,成为历代收藏的珍品。钧窑还影响到周围的许多窑场竞相烧造钧釉器物,形成一个瓷窑体系。

留胡子的黑米
敏感的大地
2025-05-02 14:05:33

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基本任务,即: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

辨真伪

这里我们从真、伪品的比较,伪品作假手法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 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常见仿古陶瓷品种。众所周知,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伪品),不外乎两种原因:

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

二、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此时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应帝王喜好和市场需要而生的仿古作伪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窑、官窑器,愈是有名的窑,仿品愈多见。愈是市场需求大的名窑瓷,如前述英、美人偏爱之均瓷,日人喜爱之龙泉窑瓷,法国人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仿得愈多。常见仿古作伪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耀州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窑彩瓷(主要是斗彩、珐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窑褐瓷、宋建窑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这就是鉴定工作中的"彼",因此十分重要。以下介绍的是古陶瓷鉴定家们经几代人百来年实践、研究、分析、比较才归纳出的经验,很科学,应高度重视。

①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份、配方,及模拟古器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②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这点似乎有点玄妙,待我们后面列举几个鉴定实例就明朗了。

④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兰本,其制作受该兰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⑤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作旧方法我们下面要详讲),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露人为痕迹。

⑥与上一点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⑦造型方面,纹饰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强烈、过份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象,仿得真,仿造作伪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倒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⑧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大红,绿彩大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蕴。

⑨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⑩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我们讲的假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伪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现新象,不旧,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又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古陶瓷鉴定工作者针对仿造者的作旧方式,也总结出一些识破机关的方法来,举例如下:

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轻擦器表,再用烟灰(最好是烤烟灰)涂擦,新瓷表面的光泽就会大大减弱,并现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烟黄色痕迹来。鉴定时如对此有怀疑,可用少许肥皂水或汽油轻擦,即可去掉,识破伪装。

有些新仿古瓷,为了卖个好价,还将其作得象是**物的样子,称为作土锈,其方法是:

一、在老土中掺蛋白,涂拍于新器之上,时间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锈班痕;

二、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适当参入一些铅粉,涂于器表,红700℃左右炉中烧烤,即可能现泥黄色斑点。这两种方法所作出锈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过这种斑痕太新、太过,形成不自然,仔细观察比较即可识破。

三、作金丝铁线:釉的开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烧成时冷却过程中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或无开片器物经久远年代后釉面发生变化而成。一般仿制者难以掌握烧成开片釉的技术,便用假的开片手段:在仿制瓷器已经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釉。待器物冷却后,先用墨染粗片纹,便成铁线,再用茶水染细片,即成金丝。此种金丝铁线器,用水冲洗,便现原形。

四、过去仿古作伪瓷器不全是新烧,有将旧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价高,有款比无款价高),此种作伪方法名日坯新彩。

除此而外,作伪方法还有种种: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旧胎到填花、新物旧款、旧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补彩、补画等等。凡此种种,作伪虽然巧妙,终有不可掩饰的痕迹,若仔细揣摩,认真观察,不轻易下结论,终会去伪存真的。

开心的河马
苗条的灯泡
2025-05-02 14:05:33
宋代初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 “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壹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具有极高艺术品味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宋人崇尚斗茶,以茶汤面上浮起的白沫多且持久者为胜。用黑盏来盛茶,便于观察白沫的状况,因此黑釉茶盏大受欢迎。特色鲜明的建窑兔毫盏应运而生。建窑是中国宋代名窑之壹,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古窑遗地位于闽北建阳市水吉镇,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

油滴茶盏的器形很小,玩赏这种瓷器要近距离细细地观赏,不仅要看器形与坯色,更要看茶盏各个部位斑点的细微区别,要先从釉面斑点中读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对整体效果作出评价。有条件时,要与同类作品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特别是要在强光下(最好阳光)观赏。具有银色、银兰色、金黄、彩色的斑纹在阳光照射下会明显放出异彩,这种质感是高品味建盏独有的,具有摄人心魄之美,宋代斗茶就是“取其燠发茶采色也。”而褐色、灰色或金属感不强的斑纹在阳光下没有多少变化。过去有人把褐兔毫说成是金兔毫,是否真金在阳光下就足以辨别。

建窑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壹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目前日本所藏的几种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建窑的产品。

"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壹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壹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茶录》。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地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盏之所以收到藏家青睐,其魅力主要在于釉面斑纹。如果没有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胚质再好,釉色再黑,建盏也不会有太大特色。建盏的制作工艺就是围绕着斑纹进行,其兴衰和它留给后人的许多难解之谜,都隐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斑纹之中。

识别建盏的釉面斑纹,不能简单地认为毫变盏就是釉面条纹特殊的建盏,并因此把粗条纹的铁锈斑盏或条纹色彩有些特别的兔毫盏,甚至把有脱釉缺陷的兔毫盏都当成毫变盏。中国宋代所称的“毫变”、“异毫”与日本所称的“曜变”是同壹品种。正确理解“毫变”这个名称,应该考虑三个问题。

(1)毫变盏是建窑宝物

中国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谟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祝穆是南宋歙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极难得且价格昂贵,非宝莫属。

日本古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文献是《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东山御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在这本书中被高度评价的唐物,是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是以优美和稀少作为选择标准。而且在所谓唐物庄严的世界,只有将军家才能做到这壹点。书中记载的建盏有关情况如下。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中日两国古代有关记载,毫变和曜变的对应关系壹目了然。

(2)要深入理解“毫变”的含义

建窑的主打产品(占98%以上)是兔毫盏,“毫变”隐义是主打产品的变异品种,也就是建窑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相当“窑”,因此,“毫变”与“窑变”同义。而“曜变”是从“窑变”过渡来的,所以中国宋代记载的“毫变”、“异毫”与日本称的“曜变”是同壹品种。现在“窑变”这个名称也被滥用了,窑变原指窑中之宝,现在把说不清的釉色都称窑变,反正好歹都是窑里变出来的。

(3)要考虑与社会沟通

毫变盏与兔毫盏的特征要有明显区别。如果是兔毫盏中的某壹种,就很难与社会沟通,因为条纹的变异程度难以界定。 “毫色异者”不单指毫纹的形状变异或色彩变异,而是指两者都变。所以符合这壹条件的只有曜变。

真正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兔毫、鹧鸪斑、曜变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壹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是铁氧化物的结晶体,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痕迹。这些建盏制作工艺难度大,艺术品位高。而黑釉白斑盏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装饰的,制作工艺难度小。还有铁锈斑盏,虽然斑纹是由氧化铁晶体构成,但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后两者斑纹的外表很艳丽,但艺术效果显得单调呆板,谈不上奇妙自然,其本质与兔毫、鹧鸪斑、曜变不同,它们不能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称不上建盏珍品。建窑还有许多纯黑釉盏和杂色釉盏,这些建盏大都是烧兔毫、鹧鸪斑、曜变时留下的失败的作品,没有多少惊奇之处,也无法把它们和宝物划等号。

建盏技术重点在窑内,有些陶瓷技术重点在窑外,如绘画陶瓷、器型陶瓷、雕塑陶瓷等。窑内技术不是靠手,而是靠土与火,难于操控。所以试验周期长,见效慢,缺陷无法修复,生产成品率低,成本高。就是现代优秀的陶艺家,几天时间也未必能烧出壹件好作品。高品质的鹧鸪斑建盏,目前全世界每年仅有数十件作品产出。

宋代斗茶传入日本后,其轰烈程度不亚于中国,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建盏成为“书院茶道”指定的唯壹名贵茶碗,供人们鉴赏和收藏使用。到16世纪,武士集团争战,发展到壹个茶碗可值倾城之价,甚至为争夺壹个茶碗而引起战争。但斗茶对于日本国是外来文化,没有根底。在中国已经结束的戏转到日本舞台上演,终究会闭幕。茶道的出路早就成了日本茶家寻找的严峻问题。

日本久松真壹先生(1889—1980)以禅的理论为基础,将禅艺术的性格归纳为七个特点: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这与建盏深层次釉色的质感不谋而合。这是巧合吗?不!这是物的秉性与道佛思想在深层交汇的壹个例证,是科学,艺术,哲学在深层聚会的壹个缩影。其根源是:不稳定,变数多,落差大。其精髓是:隐中富有活力。宋代茶家选择建盏,是中国文化进取精神的壹个必然结果。

中国艺术在叠宕起伏的艰难历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生生不息,顽强推进。随着新壹轮城市化的迅速扩展和文化变革,建盏这壹蕴藏巨大潜力的民族艺术必将崛起,并勃发出新的辉煌。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