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瓷器裂纹如何修复

复杂的黄豆
缥缈的芝麻
2023-01-27 23:18:10

瓷器裂纹如何修复

最佳答案
爱听歌的招牌
娇气的舞蹈
2025-10-13 17:54:13

1、首先需要准备好友裂缝的瓷器(以下用有裂缝的瓷砖代替)、牙膏,如图所示。

2、然后将牙膏涂抹在裂缝处,如图所示。

3、然后用手将牙膏涂抹在裂缝处,如图所示。

4、涂抹完成后,如果瓷砖表面还有轻微的裂纹,可以使用以上方法继续涂抹牙膏。直至不在有裂缝即可,如图所示。

扩展资料:

其次我用补缺的办法来修复陶瓷的裂痕,就是用修复材料对陶瓷进行补缺。对于众多的陶瓷制品来说,补缺一般有以下二种情况:第一种是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残缺,需要配补。这是最常见的器物破损情况,也是比较容易配补的一种。

第二种是残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没处翻模,只能参照同类器物的造型特征,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复原。对于翻模部分,我们切记不能随意翻模,一定要找到同类型的制品进行临摹,以免后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否则宁愿不修复,也不要补出一个四不像来。

最新回答
老迟到的舞蹈
危机的芝麻
2025-10-13 17:54:13

收藏古玩,最紧要的前提是鉴别新(今)旧(古)真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有对古玩认知的“眼力”。对于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无论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古玩,目前的识别方法仍是靠“眼”来观察。如同计算机信息库储存信息数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分析的结论一样,眼见过的古玩实物多少,也会存储到你记忆的脑库里,并形成你鉴定真伪、辨别年代的经验。因此眼力高低与见识多寡也往往成为衡量古玩收藏家或爱好者“专业水平”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说,见识见识,见到过才能认识、识别,少见就会多怪。

“见”的途径很多,如翻阅各种彩印逼真的图片、参观博物馆、上网,这些为间接之见。逛市场、考察窑址、藏友间相互观赏藏品,这些为直接之见。前者犹似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对提高鉴别水平起辅助作用。后者为眼耳口鼻手的切肤之验,对提高鉴别水平起主导作用。前者的印象与后者的体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而我则更重视对后者的感悟。

如何鉴定古玩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据省文物专家介绍,眼下在文物市场上流通的古玩相当一部分为赝品。古玩收藏爱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难免上当受骗。那么,怎样才能摆正心态,游刃于古玩市场而不上当受骗?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与“作伪”是两码事

3月初,记者走访了数名省内知名的文博专家。提起古玩造假,专家们一直认为,首先要分清仿古与作伪的异同。

所谓仿古,是指后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制出来的品种。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习前代和别家的长处,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当时便有其他的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二是慕古,即对古人的崇敬和钦佩。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仿制古玩的风尚。

而伪作品一般出现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采取后加彩、后加年款、磨底、重组、作旧等方法,冒充真品。这种以追求纯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伪造,早已脱离了仿古,就是作伪。

专家认为,仿古品与作伪品虽都不是真品,但在价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仿制的宣德炉为例,其价值虽不如宣德炉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而现代仿制的“宣德炉”,其价值当然大打折扣。

为了便于阅读,记者特地将古玩收藏分为四大类,一一请专家加以评说,希望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敲响警钟。

揭秘之一:仿制瓷器真假难辨

瓷器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让广大的收藏者防不胜防。一位已在收藏业内浮沉十年的贾先生为记者详细说了其中关节。为了收藏瓷器,他没少“交学费”。根据老贾的经历以及省文物专家的分析,记者大体将瓷器作伪分了几类。

1、新瓷老锔老贾第一次上当,就是花高价买了这种赝品。当时经验尚少的老贾,在北市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确定瓶上的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也是元代的。后来,找专家鉴定才知道是假的。

专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作伪手法。一般收藏者确定了锔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断瓷器的年代,上了仿制者的当。由于仿制容易,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贾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农村“搜宝”。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觉得比较有收藏价值,就买了下来。回来后和朋友仔细研究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这个碗的底儿是粘上去的!”

专家解析:这种方法也比较常见,因为瓷器底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再卖给经验不丰富者。

3、加彩“2003年,我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人物纹瓶,因为清代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数的大价钱。去年,家里着急用钱拿到拍卖行,人家说是假的,人物是新画的。”

专家解析:加彩这类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绘,重新烧制而成;补损成新,即将古旧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处填上硬彩花饰,以此掩盖破损而成。但采用这种手法的并不太多,一是重新烧制时反而容易将瓷器烧坏,第二古旧的真品素瓷并不容易找到。

4、高仿真瓷

据专家介绍,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面对这样的高仿真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很难分出真伪。

揭秘之二:书画市场鱼龙混杂

古画名作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是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好项目,更是历朝历代造假作伪者的主要目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既是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张先生对古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走到哪儿都喜欢找找古书画,一些爱好收藏的朋友给他取了个绰号“寻画人”。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介绍,张先生手里有上百幅比较珍贵的书画,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但有些完全凭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书画风格如何,因为无法对证,反而容易骗人。其二是利用原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有时真假相掺,让人不易分辨。例如将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扫描,制作的假画,虽不易辨别,但在市场上非常少见。

揭秘之三:伪造古玉滥竽充数

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国人眼里,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造假者也正看中了这一点,打起了歪主意。

记者以打算入行学习经验为由,经朋友介绍,来到了皇姑区的一个小院,见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虽然他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可圈儿里人却都叫他光叔。

据说光叔的“独门秘笈”是作旧。在古董行里,作旧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旧的技术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专,活儿细。让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旧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这是个是‘雏儿’,什么也不懂,您给说细点儿。”带记者来的小朴向光叔解释着。光叔拿器桌上的一个佛头给记者看:“咋样?”“雕工出众,颇有神韵,但一看就是新作出来的。”记者乍着胆子,照小朴教的对光叔说。光叔看来挺得意:“哦,眼力不错,你再看看这个。”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记者发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头,和刚才的是一样的,只是处理了一下。”接着,光叔讲了“造”古玉的两个主要方法,一个叫“包浆”,一个叫“沁”。

“包浆”可以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锄头木把,会形成一层光泽。这种光泽润厚自然,和木柄浑然一体,温滑如玉,这就是“包浆”。“包浆”短时间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种油漆、涂料能表现出来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经常触及、摩擦的部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新玉想要有包浆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两个月才能达到效果。“不瞒你说,刚才你看的佛头我晚上睡觉都搂着。”光叔诡秘地说。

“沁”比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东西,会在埋藏地下的岁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会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即便是没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够上年代,也会出现自然环境留下的沁,这种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准的。仿造沁主要有烤旧和使用化学物质两种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烧做假水沁等等。

据光叔说,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像,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沁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揭秘之四:假青铜器蔚为大观

公元前21世纪,商周奴隶制社会,青铜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对于收藏界来说青铜器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几十件瓷器、木器、字画的藏家并不少见,而收藏几十件青铜器的人屈指可数。随着人们对青铜器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青铜器,有了市场,作假者便乘虚而入。

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青铜器收藏家黄德先生。黄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历,将青铜器作伪总结出四种方法:

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口沿、纹饰、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这种作旧的鉴别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锈,而要整体上去鉴别器物真伪。而且,只要仔细把玩,就会发现锈会很不自然地脱落,所以比较好认别。

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另外,什么时期的纹饰应该有什么时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战国时期的纹饰,肯定是张冠李戴。

残器凑整器。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这种作伪的方法在市场上见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东西时,买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贴老皮。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

专家建议:求宝应有平常心

针对广大收藏者应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市场,省文物专家建议,收藏者本身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总想拣个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为了养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赢利为目的,这样也不符合收藏的规律。并且这种侥幸心理就是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

此外,书本上的理论鉴定知识,与实际还有很大差距。不要认为自己读了一些有关鉴定知识方面的书籍,就基本可以辨别出真伪了,首先所读的书籍其准确度有多大无法确定,一些书籍上用的都是赝品的照片,这样就会对阅读者产生误导。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没有亲自拿到手上看几遍,在感性认识上就永远有差距,很容易根据片面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

曾经的悟空
风中的小伙
2025-10-13 17:54:13
单口相声是改不成了,评书还行,您看看吧

【泥人张贱海张五】

咱们今儿说的这事儿,是咸丰年间天津卫的实事儿,说的呢,就是这手艺道儿上的人,谁?泥人张!泥人张手艺道上排第一。而且是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这么一天,下着雨,泥人张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呢,就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就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仨人。中间一位穿得挺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看这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了,放下筷子打算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这人谁啊?这是当时,天津卫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这么一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叫张锦文。他当年为盛京将军海仁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这手艺人除外,这手艺人呢,是靠这手吃饭,求的着谁?怵的着谁?故此呢,这泥人张啊,只管自己饮酒,吃菜,西瞧东看,根本就没把这海张五当回事。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啊,议论起他来了。有个细嗓门的说了:“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听见这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大伙“嘎”一下全乐了,拿泥人张找乐儿。

这点儿话,这天庆馆里的人可全听见了。大伙都等着,心说这回热闹了,这泥人张怎么回敬这海张五啊?旁边有一人还说呢:“一会儿啊,这泥蛋子就飞过去了!”

泥人张呢,仿佛没听见,左手呢,伸到这个桌子下边,打这鞋底抠下一块泥来。右手呢,还是拿着酒杯喝酒,眼睛也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就摆弄起这块儿泥巴来,几个手指头“唰唰唰”这么一捏,嘿,就这只手,比那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没完,拿泥人张找乐儿,泥人张这边手一停,把这泥团往桌子上“叭”地这么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嚯!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切,这破手艺还TM也想赚钱,贱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这事儿还没完——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五个大字:贱海张五

哎呀,这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瞧见谁乐。乐完找熟人过来,几个人一块乐。

三天之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算把这些泥人全走,据说连泥模子也走了。这海张五心说得亏就往一人儿去茶馆了,我要是带着我爹去这还麻烦了。

这就是天津的实事儿——泥人张贱(拍醒木)海张五!

【好嘴杨巴】

今儿说的这事儿啊,还是是天津卫的实事儿。这津门胜地,是能人如林那,此间出了两位高手,干什么的?茶汤的,什么叫茶汤啊,这是天津等地的一种甜食,就跟那藕粉似的,原料呢用的是这个秫米面,用开水冲开,用小勺儿(wǎi)着吃,讲究冲好了把这碗儿掉过来这茶汤不掉,看着简单,冲起来吃功夫,先把这秫米面搁碗里边调好了,放上糖跟桂花卤,然后呢在这铜壶里装满滚开的水,这用的是什么壶啊?不是咱们家里沏茶用的那壶,这壶,叫龙嘴儿大铜壶,这壶嘴这儿有个龙头,茶汤的一只手端着碗,一只手抓壶把,把两只脚撇开,半蹲着,左手这碗,就等在这壶嘴边,等这水一冲出来,碗得随时调整跟着壶嘴的距离,掌握开水这量,控制这茶汤的薄厚,而且还不能让这开水溢出来,这是其一。而且右手还得有足够的控制力量,开水一出这壶口,得正好注到碗里。得一次完成,这样才能把这茶汤冲熟了,要不然滴滴嗒嗒的,一点儿一点儿注,那茶汤就生了,不能,那不赔了吗。这不是说谁都行,外行也来这个,“哗!”把给脚面烫了,就咱们说这高手,这开水出壶口,碗口和壶口距离有时在一二尺的地方。开水全部入碗,一丁点儿都不往外溢,而且是说停就停,一次冲熟,厚薄合适,从来没见过加水再冲,或冲坏一碗再换一碗的。茶汤滋味储蓄,除香甜外,有一股谷物的朴实之气,给人以亲切感。你喝一碗这辈子算值了!这二位把这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那是远近闻名。这二位叫什么?一位叫杨七,一位叫杨八。那位说,哦,这是哥儿俩,不是,这杨七杨八无亲无故,不过都姓杨罢了。杨八的这个八也不是七的八,是这个锅巴的巴,因为这俩字同音,杨巴的年岁长相呢又比这杨七小,大伙就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不过要说他俩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亲兄弟可比。杨七手艺高,管这;杨巴的口才好,管对外,里里外外就这俩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可这比那大饭庄子不次。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呢,靠这两手绝活。一般茶汤呢,把这秫米面沏好了之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呢,这香味就面上有,越喝越淡。杨七呢,有高招,先盛这么半碗秫米面,就洒上一层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然后再沏,沏好了之后在洒一层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还有一手绝活,什么呀,这芝麻不用整粒的,那用什么啊,这芝麻先使这铁锅炒了,再拿这擀面杖压碎了,里面的香味就出来了。炒芝麻,得炒的火候得当,火小了,不香,火大了,发苦,这就不好掌握,芝麻粒压碎了也得粗细正好,太粗了,不好嚼,太细了,没嚼头。嘿,就这绝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这能耐啊,全在手上,就跟写字画画差不多,再好的笔,说什么狼毫中锋,到我手里边,写出那字儿来照样好不了。

可是这手艺高,东西好,这只是一个根本,更多的得靠这杨巴出去侃去,嘿,就杨巴这嘴,真是苏秦之口,张仪之舌,几句话,能说的死汉子翻身,寡妇改嫁,没准主意的,三句话能把你支到新疆去,你楞不知道怎么出去的,回来还得给他带葡萄干吃,这么说吧,这杨巴出门,回来碰上出殡的,他问一句:“谁死了?”那死鬼能坐起来说:“我,您呐!”

太能说了!

就说这天,大清朝全权代表李鸿章李中堂来到天津,地方上的这些的府县道台真是费尽心思(学天津话)“到底恁么才能把介中堂大人哄高兴了呢??介京城地豪门,山珍海味都不新鲜,咱介地方风味小吃倒是个新鲜,可咱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你开,介熬小鱼儿吧,刺多,容易着卡嗓子;炸麻花呢,梆硬的,弄不好硌了中堂的牙。到底恁么办呢?”

琢磨三天,愁的有嘛没嘛的,也亏了知府大人原先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什么都吃过,就举荐这“杨家茶汤”;这茶汤又粘有软,又香又甜,好吃还不出事,大伙都说好啊,去吧,这就定下了。这天下午,李中堂听了几段莲花落,心里挺痛快的,说来点儿点心吧。知府一听,赶紧,叫杨七杨八来,献上茶汤。今儿,这俩人打生下来,这是头一回里外全新,穿着这青裤青褂,白巾白袜,这一双手,拿碱面洗得,仿佛脱了层皮那么干净。二人双双将这茶汤捧到李中堂这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干嘛?听候吩咐,说是听候吩咐,其实啊,就是等赏呢。

这李中堂心说我得着吧,啊,我尝尝这津门名品,这手指尖还没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当时这眉毛就拧到一块儿了,脸上顿起阴云,甩手“啪”地这么一下子,把这将茶汤拨拉地上,这瓷片儿乱飞,茶汤泼了一地,大伙都傻了,杨七杨巴赶紧跪下,大伙都琢磨这中堂大人哪这么大火啊?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就这杨巴明白。他眨眨眼,哎,明白了,这中堂大人啊,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浮头这层碎芝麻是什么,一准当成脏土了,要不哪来这么大火?可若是这样,难题可就来了,怎么说?“中堂,你缺心眼啊,那不是脏土,那是碎芝麻,你连碎芝麻都没见过?”那完了,非死不可了,那不说,那不就等于承认自己疏忽了,茶汤脏了,这说不说都得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这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让李中堂说出那是脏东西来。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得赶紧想辙,抢在头里说。

杨巴这脑子多快啊的,脑筋一转,主意来了!跪在地上“咚咚咚”磕响头,嘴里喊:“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这中堂大人不爱吃碎芝麻,惹恼了大人。中堂大人,您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我们改了!”紧接着又是一阵响头。

李鸿章这才明白,敢情那茶汤上那点儿黄渣子不是脏土,是碎芝麻。明白过来了,心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茶汤的小子真是机灵过人,他楞一眼就看出我把碎芝麻当脏土了,而且三两句话,又让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劲儿,眼前这府县道台谁比得了啊,心里高兴了说:“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爱吃这碎芝麻(哎,他也顺坡下了),但你这茶汤也是名满津门,也应当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这么一来,倒把在场的人弄糊涂了,茶汤不爱吃倒赏了,这为嘛?傻啦?杨巴趴在地上净剩下磕头谢恩了,这心里边啊全都明白。

从这天起,杨巴在天津卫是名声大震。这“杨家茶汤”也被大伙改叫成“杨巴茶汤”了。杨七呢?渐渐被埋没,无人知晓了。杨巴对此呢?毫不内疚,因为他成名完全是靠自己这张嘴,李中堂没喝茶汤啊!

这就是天津实事儿——好嘴杨巴

严重鄙视“”!!你把别人的答案一就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