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谁知道法库陶瓷城详情

含蓄的芝麻
爱笑的戒指
2023-01-27 21:02:24

谁知道法库陶瓷城详情

最佳答案
痴情的糖豆
高挑的手套
2025-10-14 10:57:46

.原料优势

瓷土 位于法库西北距陶瓷工业城60公里处的包家屯乡前辛秋村,已探明储量为5000万吨,远景储量15亿吨。年开掘能力50万吨。法库瓷土呈薄片状细分散颗粒在坯料中结合其它瘠性原料,使坯料提高干燥强度,有利于坯体的形成加工,另外细分散的粘土颗粒与较粗的瘠性原料相结合得到较大堆积密度,有利于烧结和莫来石晶体的形成,赋予陶瓷以良好的力学强度、介电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法库瓷土是陶瓷行业公认的优质原料。其物理特征:水化率高、含铁低、可塑性好、烧后白度纯、烧失量小、吸缩小、耐火度低、瓷化程度高结合能力强,是生产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和高压电瓷的主要原料,到陶瓷城价格每吨仅70万。

高岭石 位于法库西部包家屯乡前辛秋村,已探明储量460万吨,远景储量2000万吨。自然白度好(87—90)、耐火度高,烧后洁白,莫来石晶体发育多,力学强度高、热稳定好、风化程度较高、含铁低,在陶瓷生产中是优良的瘠性粘土,并可做电瓷釉料,抚顺电瓷厂、唐山高压电瓷厂等均使用此高岭石生产电瓷产品。

膨润土 位于法库西北包家屯乡前辛秋村,已探明储量450万吨,远景储量8000万吨,其物理特征:吸水后膨胀2030倍,在水中呈悬浮和凝胶状,并具有良好的阳离子特性,用于陶瓷生产中可增加坯泥塑性,干燥后强度大。

长石 位于陶瓷工业城东南3公里榆树底村,矿脉长约30公里,宽约2公里,厚度约50米。长石是陶瓷生产中的主要原料之一,在烧制过程中起溶剂作用。法库长石属钾钠长石,其物理特性是熔融性能好,能形成粘稠的玻璃体,是坯料中金属氧化物K2O、Na2O的主要来源,能降低陶瓷坯体烧制温度。

硅灰石 位于陶瓷工业城东南20公里的冯贝堡和十间房乡,已探明储量2000万吨,远景储量5000万吨,年开采量为20万吨,其物理特性是晶体呈针状结构,颜色光亮洁白,天然低铁、硫、磷,不含结晶水、耐老化。硅灰石大多作为陶瓷坯体主要原料,在陶瓷坯体中起助熔作用,能降低坯体的烧结温度,可与粘土配成硅灰石质坯料,由于硅灰石本身不含有机物和结晶水,而且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都很小,因此坯料很适宜快速烧成。另外烧成后生成的硅灰石针状晶体在坯体中交叉排列成网状,可增加产品的力学强度,同时所形成的玻璃相,吸湿膨胀小,这些物性使硅灰石在陶瓷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可用于制造全玻化瓷砖、釉面砖、日用陶瓷、低损耗无线电瓷,也可用来生产卫生陶瓷等。

方解石 硅灰石的伴生矿,已探明储量2000万吨,远景储量8000万吨,方解石在陶瓷坯体中的作用是坯料中的粘土及石英在较低温度下起反应,缩短烧成时间并能增加产品的透明度,使坯釉结合牢固。在制造石灰质陶瓷时,方解 石用量可达1020:制造软质瓷时为15。方解石可以提高产品光泽度,并能改善透光性,也可用来制釉。

珍珠岩 位于法库西北包家屯乡前辛秋村,已探明储量900万吨,远景储量2000万吨。耐火度1280度,性脆。珍珠岩用于陶瓷坯体配料。

沸石 位于法库西北包家屯乡前辛秋村,已探明储量6000万吨,远景储量1亿吨,年开掘量10万吨。在陶瓷中利用其多微孔特性,生产渗釉瓷砖。

硅石 位于法库东北和平乡三合屯村,已探明储量200万吨,远景储量1000万吨。属水成岩石英矿类,熔点较低,透明度好,纯度高,含铁低,是制造陶瓷坯体的上等原料。

叶蜡石 位于法库北扎鲁特旗,距陶瓷工业城500公里。叶蜡石矿储量1亿吨,质量上乘,高铝低铁,是生产陶瓷产品的主要矿种。

致密粘土 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北100公里,储量7000万吨,塑性较好。是生产卫生洁具、日用陶瓷、抛光砖的主要原料。

球粘土 位于吉林市,储量1亿吨。由于塑性好,是生产陶瓷的必备原料。以上的十二种矿产资源不仅可用在陶瓷杯中,还可以用来制釉。以上原料绝大部分产于法库县内,通过沈龙瓷业的生产实践证明。法库的矿产资源全部可以用做地砖坯体的原料,在一县之内能解决全部坯料原料,是法库县的一大优势。如果生产高档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卫生洁具、工业陶瓷等陶瓷产品,其原料可以在辽宁地区内得到解决。上述无论那种原料资源开采,均服务百年以上。

2.政策优势

沈阳市法库县是矿产资源大县,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煤层气资源为生产各种陶瓷产品提供充足、优质的材料和能源保障。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功能配套齐全的“东北瓷都”,为投资者提供了原材料、基础设施、能源、市场、交通、政策、成本等七大优势。为了鼓励陶瓷投资者来法库陶瓷工业城投资,对前50户企业特制定如下优惠政策:

(1)免费使用土地政策,陶瓷工业城总规划区域面积10000亩,按投资规模以合同方式确定企业使用土地规模。自企业登记注册之日起,10年内无偿使用土地;征用土地时,征地价格为每亩2.2万元,提前一次性征用土地每亩价格优惠10,并核发土地使用证。

(2)财政奖励政策,进入陶瓷工业城投资建厂的生产企业,在税收方面,属于出口的陶瓷产品,按国家税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内销产品,可参照国内其他地区陶瓷生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对待。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陶瓷配套企业,自企业投产之日起,连续10年享受财政奖励政策,前5年由县财政按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中县级留成部分100予以奖励,后5年按50予以奖励。鼓励。鼓励高科技陶瓷、高档建筑瓷、日用瓷、卫生洁具、工业陶瓷、特种陶瓷、艺术陶瓷等企业的奖励政策,在30条生产线内,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含1000万元),按投资额5给予奖励;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经市县有关部门审定,给予奖励。

(3)优惠收费政策,陶瓷工业城确定为无费区,企业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期间所发生的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进入陶瓷工业城的生产企业,建设和生产期间由本县提供的电力、自来水、煤以及陶瓷原料,一律按本地最低价格给予优惠。

(4)优质服务政策,陶瓷工业城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进驻企业协调办理各种审批手续,并实施跟踪服务。对进入陶瓷工业城的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关部门进入企业检查或执法,要制定年度计划,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特殊情况必须经县政府主管领导签字批准,并由陶瓷工业城管理委员会统一安排接待,否则企业有权拒绝。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进入陶瓷工业城的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融资担保,并协调金融部门给予流动资金上的支持。为进驻企业提供五通,即:通电、通路、通水、通煤气、通电信。按总体规划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立陶瓷工业技术职业学校,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进入陶瓷工业城的域外生产企业所聘用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愿意在法库县城落户的,一律免费办理县城户口,暂住人口一律免收人口暂住费,其子女入托、入学享受城镇居民待遇。根据国内同一地区来法库投资的规模、品种和企业数量,按投资者要求可以在已规划的陶瓷工业城区域内划出部分土地集中建立陶瓷生产工业园,并允许冠用投资者原地区名称。鼓励投资者建立陶瓷产品销售市场。根据投资规模、经营方式,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投资兴建有一定规模的陶瓷原料加工企业、模具生产企业、配件生产企业,按陶瓷生产配套产品品种引进23户,并比照陶瓷生产企业优惠政策。进入陶瓷工业城的生产企业如遇有特殊情况,可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由县政府研究决定,给予特殊优惠。本规定由沈阳法库陶瓷工业城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3.燃料与动力优势

陶瓷工业城距离全国十大煤田之一的铁法矿务局15公里。铁法矿煤炭品种齐全、热值4000—6000大卡之间,价格在260元左右。铁法煤田还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已探明储量2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7亿立方米,服务期限100年。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是清洁燃料。通过铺设管道将铁法煤矿的煤层气引入陶瓷工业城,目前正在施工,埋设地下管线工程已经结束,将在2005年6月份对各陶瓷企业进行供气,价格在07—08元/立方米。沈阳市正在规划将天然气输气管线延伸至沈阳法库陶瓷工业城,届时沈阳法库陶瓷工业城内的陶瓷生产企业就可以使用充足的高效清洁能源。根据工艺不同,也可以使用山西、内蒙、黑龙江所产的煤炭,到厂价格在450元/ 吨—520元/吨之间。法库县自有两座煤矿,无论发生煤气,还是烧锅炉都能以较低的合格证供应。电力供应可以满足任何用电大户的需要,电价在042元047元之间。

4.交通运输优势

法库陶瓷工业城在县城的西南部1公里处。法库县城是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卫星城,国道101线、203线,另有三条省级公路经过城区,县城是内蒙、吉林、黑龙江取道101线、102线入关的捷径,且背靠沈阳、毗邻铁法矿区,有铁路与京哈线相连具有辐射全东北的交通优势。2005年辽宁阜新到吉林四平的高速公路在法库县城经过,同时修建沈阳到法库的高速公路,两年后,示库到沈阳的路将由现在的1小时左右,缩短到半小时左右。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110公里,距大连港350公里,距鲅鱼圈港260公里,距营口港225公里,距丹东港170公里。

5.劳动力优势

当地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正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的社会就业岗位不足,新生的知识型年轻劳动力很多,法库的劳动力价格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一半左右。

6.成本优势

在沈阳法库陶瓷工业城内建厂,生产陶瓷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从前面的优势条件中可以看出,构成产品主要成本要素都要优于国内其它地区。尤其是原料、能源、劳动力价格和构成成本的各种规费都明显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而且和山东、河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销往东北市场的产品相比,可以解决大量的运输费用。节约的运输费用无疑是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7.市场优势

沈阳市是东北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也是和沿海、关内沟通 的交通枢纽,还是和国际交往密切的大城市。东北三省有人口1.2亿,市场广阔,可辐射日本、韩国、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更为有利的是,陶瓷生产在东北几乎是空白,因此,在法库发展陶瓷工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东北市场的陶瓷产品均来自从山东、河北、浙江、福建和广东等陶瓷产区。由于运距较远,运价较高,因此造成东北陶瓷市场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当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具备规模之后,势必对南瓷北运造成堵劫之势,它会以质量优良、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而一统东北市场。

沈阳市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和物资集散地,有着连接东北各地及东北亚各国发达的陆地、空中、海上的交通,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国家决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实施以来,东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建设热火朝天,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种陶瓷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巨大的市场容量为各陶瓷企业的发展提供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值此良机,把陶瓷生产企业建在沈阳法库陶瓷工业城,无疑是置身于市场之中,及时感受市场脉搏的跳动,背靠沈阳市,立足东北,俯视东北亚。这样的企业必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沈阳法库陶瓷工业城具有七大优势,可使企业的风险系烽明显降低,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在不远的将来,陶瓷工业城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以优质、低价雄冠东北市场。

(信息来源: 法库在线

最新回答
痴情的大象
冷酷的流沙
2025-10-14 10:57:46

原来的陶瓷就是指陶器和瓷器的通称。也就是通过成型和高温烧结所得到的成型烧结体。传统的陶瓷材料主要是指硅铝酸盐。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硅铝酸盐的选择要求不高,纯度不大,颗粒的粒度也不均一,成型压强不高。这时得到陶瓷称为传统陶瓷。后来发展到纯度高,粒度小且均一,成型压强高,进行烧结得到的烧结体叫做精细陶瓷。

接下来的阶段,人们研究构成陶瓷的陶瓷材料的基础,使陶瓷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陶瓷内部的力学性能是与构成陶瓷的材料的化学键结构有关,在形成晶体时能够形成比较强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化学物质都可以作为陶瓷的材料。这重要包括比较强的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能够形成原子晶体的单质和化合物,以及形成金属晶体的物质。他们都可以作为陶瓷材料。其次人们借鉴三维成键的特点发展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更进一步拓宽了陶瓷材料的范围。因此陶瓷材料发展成了可以借助三维成键的材料的通称。

陶瓷的概念就发展成为可以借助三维成键的材料,通过成型和高温烧结所得到的烧结体。(这个概念把玻璃也纳入了陶瓷的范围)

研究陶瓷的结构和性能的理论也得到了展开:陶瓷材料,内部微结构(微晶晶面作用,多孔多相分布情况)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发展。材料(光,电,热,磁)性能和成形关系,以及粒度分布,胶着界面的关系也得到发展,陶瓷应当成为承载一定性能物质存在形态。这里应该和量子力学,纳米技术,表面化学等学科关联起来。陶瓷学科成为一个综合学科。

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高分子成型关联起来。它们应当相互影响。

仁爱的盼望
单纯的口红
2025-10-14 10:57:46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 TOP ]

--------------------------------------------------------------------------------

中国陶瓷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 TOP ]

--------------------------------------------------------------------------------

陶瓷的分类

��陶瓷器根据其使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半瓷器、硬质陶器、瓷器、硬质瓷器等几种。其它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

��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

��我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陶瓷装饰

雕塑类 颜色釉类 釉上彩绘类 釉下彩绘类 贵重金属类

刻花、剔花、堆花、镂花、浮雕、塑造 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无光釉、流釉色坯 古彩、新釉、粉彩、广彩;印花、喷花、刷花、贴花 青花、五彩、釉黑红、贴花 亮金、磨光金、腐蚀金、本金、贴花

��如按其使用价值来划分,则又可分为艺术陶瓷装饰法和日用陶瓷装饰法二种,这二种装饰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无严格的区别,但它们各自所呈现的装饰效果,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方法 艺术陶瓷装饰法 日用陶瓷装饰法

工艺要求 复杂 简单

技术难度 高 低

装饰效果 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有的产品被视为稀世珍品 容易控制,产品规格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要求更新快

产品和市场需求情况 效果相同的产品少,市场需求量少,一般都作为陈设的艺术品 效果相同的产品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量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 TOP ]

--------------------------------------------------------------------------------

古陶瓷鉴别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 。鉴定的依据为:

1、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2、器型。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

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 TOP ]

--------------------------------------------------------------------------------

陶瓷艺术品之质量鉴别

一般消费者对于美术陶瓷艺术品的鉴别因缺乏专业知识面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过,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也许能对陶瓷艺术品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1 外观造型必需新颖、别具一格,颜色雅致、釉面细腻、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基础上,也可注重实用性。

2 以上看下、从里到外、看有无变形、扭曲,有无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现象。把陶瓷品放在柜台上,看是否平稳,有无翘曲现象;有口有盖的物品,一定试一下口与盖是否合适。同一规格、型号产品应大小、厚薄一致。

3 把瓷器放在柜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轻弹几下,声音清脆、响亮,说明质量好、结实,如声音异常,则说明有裂纹、内伤或破损现象。如大件陶瓷品,还应在不同部位听听声音。

4 带把、嘴中浮雕类的陶瓷艺术品,如花瓶两边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说粘到主体上去的。因而应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有无间隙、缺釉现象,有无分离感,应注意平滑顺畅自然过渡,无粘接痕迹。

5 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

6 对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图案、颜色是否一致、协调、配套。正规产品的底部或包装箱上大都印有商标、产地或厂名。同时还要看包装是否完备、结实,以便携带、运输。

我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颇具特色。总之,艺术性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别具、生产数量少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拉长的烤鸡
积极的绿茶
2025-10-14 10:57:46

960年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朝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我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代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宋代陶窑大致概括为6个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琉璃厂窑,生产一种黑釉凸龙盖罐,高21.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9.2厘米。罐直口,弧腹,从上至下渐丰,圈足。颈部堆塑一条蟠曲的龙纹。器身鼓起5道弦纹,每道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锥形尖角。通体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处及底露出赭色胎体,胎体较粗糙。此器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南宋时吉州窑兴盛,比较精美的为乳白釉乳钉柳斗纹罐,高6.4厘米,口径7.2厘米。该罐广口短颈,腹部丰满,整体圆润浑厚,颈部有双层乳钉。通体施乳白釉,质地松脆,体较轻。

宋吉州窑还产有白地黑花罐,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6.3厘米。罐广口,圆唇,直颈,扁腹,圈足。颈及足部褐彩绘多道弦纹,肩颈之间一周黑地白点纹。腹部开光内绘折枝花草纹,开光外绘变形海水纹,纹饰简练草率。

这种装饰技法源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地方特色。磁州窑白地黑花品种白黑对比强烈,而吉州窑白地实为土黄色,黑花实为褐色。纹饰布局多以开光形式出现,常见有奔鹿纹、花草纹等。

江西省南昌南宋墓发现的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为这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除罐以外,白地黑花器物还有瓶、壶、炉、尊等。

宋代生活划花装饰创造了剔刻技法,宋黑釉剔花鱼纹装饰的涵义更加接近日常鱼藻纹罐,纹饰黑白分明,线条清晰,图案具有浮随着社会的发展,鱼纹装饰作为“吉庆”的象征开始凸显,鱼纹更多地被赋予吉祥的寓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宋定窑印花三鱼戏莲纹盘,图案构思巧妙,图中的3条鱼在莲池中戏耍,鱼儿肥壮,莲花茂盛,反映出“连年有余”的景象,已具有丰富的民俗吉祥雕感。

与宋同时的西夏也不乏陶器精品。西夏褐釉剔花罐,高21.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8.6厘米。罐呈大口,圆唇,器身略为球形,圈足。腹部主题图案为两组剔花牡丹纹,图案两边以连弧纹,中间饰以云水纹,图案上下各刻弦纹两道。为西夏时期陶器的代表器物。

辽代是我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其疆域控制整个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辽长期与汉族比邻,并受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辽代陶器造型实用性强,粗犷、质朴,富有民族特色。

辽代陶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也有供辽皇室和契丹贵族使用的官窑制品。

民窑产品粗朴,官窑产品精致,已发现重要陶瓷窑址7处,其中民窑4处,为辽宁省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辽阳江官屯窑,山西省大同青海窑村窑;官窑4处,为辽宁省林东上京窑、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缸瓦窑和北京市龙泉务窑。

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发现有辽窑烧制的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传世品中辽陶器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白陶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陶釉色纯黑;白釉黑花陶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陶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

北京发现的985年辽赠齐王赵德钧墓和赤峰发现的986年辽驸马墓的“官”和“新官”款白瓷盘、碗是辽早期受定窑技艺影响的作品。

北京辽代王泽墓、内蒙古昭盟尚墓和山西大同卧虎湾一座辽墓都发现有精美的白陶。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

辽代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辽阳984年耶律延宁墓、法库叶茂台辽墓、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发现的黄、酱和绿色釉陶器及锦西1089年萧孝忠墓发现的黄釉与三彩釉陶器,具有辽彩釉陶器的典型风貌。

辽代陶器造型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类。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盆、罐、壶、瓶、瓮、缸,还有香炉、陶砚、棋子、砖瓦等;契丹形式则仿照契丹族习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

辽鸡冠壶,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样式,整体由壶身、管状流和不同形式的系构成,壶体上做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和皮条、皮扣等附件。后人常以皮制品痕迹的多少区别鸡冠壶时代的早晚。鸡冠壶有5种样式,即扁身单孔、扁身双孔、扁身环梁、圆身环梁和矮身横梁式。

内蒙古赤峰959年辽驸马墓发现的白陶绿釉鸡冠壶扁身单孔,是鸡冠壶的早期形式。河北迁安辽韩相墓发现的绿釉带盖鸡冠壶,是稍晚的扁身双孔样式的典型器。

另外,辽宁的两座辽墓发现的白陶鸡冠壶和绿釉鸡冠壶,是辽晚期盛行的圆身环梁式鸡冠壶的作品。

辽宁北票水泉辽墓发现的凤首瓶、凤嘴珠,是凤首瓶的早期样式。凤首瓶为凤头口、旋纹或竹节式长颈、高体、丰肩、瘦胴、圈足。

辽宁义县一座辽墓发现的花口凤首瓶,凤首托起花口盖,秀丽挺拔,最为常见。鸡腿瓶为小口、丰底,器身细高,上丰下敛,形如鸡腿,以弧棱形弦纹为饰,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贮藏器,产量很大,瓶体上常有刻画符号。

辽代典型器具还有盘口穿带壶,亦称背壶,古代名为携壶,是游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浆等饮料的容器。壶式有扁体和圆体两种,体两侧有沟槽和环系,可系绳,便于骑马携带。

辽宁义县清和门西村辽墓、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和北票水泉辽墓发现的穿带壶,展现了扁体或圆体壶式的特点。

方碟为仿木碟样式,花边敞口,四方形,浅身平底。白釉印花方碟精美,但产品极少。三彩印花方碟颇多,辽晚期墓葬中时有发现,西弧山1089年辽墓、建平和乐村1090年辽墓发现的三彩印花方碟为其中的代表作。

海棠花式长盘系仿金属制品式样,浅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黄、绿、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样式美观,色彩娇艳,一些模仿自然界物品烧造的鱼壶、鸳鸯形壶,形态生动,实用美观。

辽宁凌源县发现的三彩鸳鸯壶,高19厘米,鸳鸯式壶体卧在荷叶式托上,嘴为流,背上贴五瓣花式口,与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连以曲柄,以黄、绿、白三彩釉遮体,羽纹清晰,色彩斑斓。

还有依照印度神话中“摩羯鱼”制作的兽首、鱼身壶和灯,设计新巧,造型优美,宁城发现的三彩摩羯壶为代表作。

辽代陶器受中原装饰技法的影响,有刻画、剔、印、彩绘和色釉装饰,以简朴豪放为特点。如取法于磁州窑的黑绘装饰,多以散点式构图展现简洁的纹样,有疏朗洒脱的美。

建平五十家子辽墓发现的白釉黑花瓶,三组花蝶环列器体,笔致稚拙有力,颇具野趣。

有的在器物表面涂画彩或描金装饰,别具一格。单色和三彩釉饰是辽代陶器的一大特色,娇艳的黄色或葱翠的绿色给人以美感。

装饰题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药居多,取材于自然界的飞禽、动物、鱼虫、花草、水波等纹样也广见于装饰画面,还有传统纹样中的龙、兽面、骑士、力士、火珠、流云等。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金代陶器之所以兴起,一是由于女真族在契丹辽代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激了金代陶器的发展;二是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陶器的发展。

金代前期陶瓷多利用辽代旧窑烧造,工艺水平较低,制品多粗糙,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较明显。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是金前期日用陶器产地,品种有黑、白、酱釉和茶绿色釉等,胎质粗厚多杂质,釉质混浊不光润。

金代陶器类以碗、盘为主,带三系、四系的瓶、壶、罐是地域特点突出的器物。装饰简单,仅见白地黑彩装饰,刻、划、印、雕、加彩等极少见。

黑龙江双城县发现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叶纹,自由奔放。辽宁彰武县发现的白釉黑花葫芦形壶,贴在壶流上的坐式老人,新颖罕见,展现了金前期陶器的特殊风貌。

金迁都燕京后,陶器的生产集中在大定年间或以后发展起来的河北曲阳定窑、磁县观台窑、河南禹县钧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等。

定窑以白瓷为主,刻、印花为饰。带纹饰的细白瓷,以覆烧工艺装烧,器均“芒口”。民用粗瓷,以创新的砂圈叠烧工艺烧制,形成器物内底一圈无釉的特点。

北京通州1177年金墓和北京先农坛金墓发现的白釉刻花盘、碗、洗、壶等与江苏江浦县1195年章氏墓发现的白釉印花鸳莲纹碗,都是金代定窑的代表作。

磁州窑品种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白釉画花、白地黑花、红绿彩瓷和色釉陶器等。如金“大定二年”铭白地黑花鸟纹虎枕,河南新乡金绿釉刻莲花纹枕,北献县发现的白釉黑花牡丹纹瓶,河南济源县发现的三彩刻人物纹枕,以及磁县彭城镇发现的红绿彩俑,均为不同品种的代表作。

金代磁州窑罐,通高12.8厘米,罐口直径6.3厘米,罐底7.9厘米,腹部最大直径为27.5厘米。底色为白釉,上面有黑褐色花纹,勾画简洁,似水生植物。罐胎内部施黑褐色全釉,做工朴实简洁。

从器型和工艺上具有金代典型特色,是比较普遍的磁州窑系,它应该是山西地区生产的磁州窑系罐。

钧窑主烧天蓝色乳光釉陶瓷。辽宁辽阳金墓、山西侯马金墓发现的陶器胎质细腻,色灰,釉面润泽,有片纹、显晕斑或小黑点,工艺还不够精细。同类的还有山西大同1190年金墓发现的钧釉小炉,也初步揭示了金代陶器的特征。

耀州窑主烧青釉陶,兼黑釉和白地黑花瓷。青瓷胎质粗色浅灰,釉色姜黄或淡青,釉层薄,光润不足。装饰以印花居多,刻花趋少。

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金代层发现的青釉刻花碗和北京丰台金墓发现的青釉刻牡丹纹碗,刻线流畅,花纹洒脱,为代表器。

山东淄博磁村窑主烧白陶,白地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绞釉等次之。黑釉白线纹又俗称“粉杠”,是金代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

磁村窑发现的黑釉白线纹罐,在黑色鼓腹上,凸起白线纹,色白而粗,十分醒目。加彩器在白瓷上施加红、绿诸彩,色彩鲜艳绚丽。有的器物底部墨书“泰和”、“正大”等字款。

山西境内的浑源窑,安徽境内的萧窑、宿州窑与泗州窑,也分别烧制钧窑、定窑、磁州窑风格的产品。

金代陶器以盘、碗、罐、瓶、壶为多,杯、洗、炉、盏托、陶枕、玩具等次之。日用器物造型多承袭宋式,时代特点鲜明的造型有双系、三系、四系瓶,双系罐和高体的长颈瓶鸡腿瓶等。大官屯窑发现的陶雷和江官屯窑发现的黑釉桃形壶是罕见的特殊器物。

金代陶器装饰趋简,有刻、划、印、剔花、笔绘、塑贴、加彩等。刻、划花装饰以定窑为最,在白釉盖缸的口沿下刻一周锯齿纹,腹体刻密集的凸凹线纹,有浅浮雕的效果,时代特点突出。

笔绘装饰则以磁州窑系为代表,用笔简练,线条明快,画面生活气息浓郁。大官屯窑发现的白釉黑花,磁县观台窑发现的白釉黑花罐是代表器物。

装饰构图除宋代多用的带状缠枝式、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和满花式外,还善以开光样式突出主题纹样。耀州窑遗址金代层发现的青釉刻花卧牛碗,河南鹤壁市发现的白地黑花婴戏莲纹枕、白地黑花盆花枕,都以菱形开光托出卧牛、婴莲和盆花主题。

纹饰等分线内的单独纹样构图也很盛行,吉林省发现的酱褐釉印花碗为典型之例。一花一叶的构图,疏朗简洁,画面中的一枝荷莲、一枝萱草、一尾游鱼,均生机盎然,吉林省发现的定窑白釉刻花是其代表器。

白釉黑绘的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水波、鱼、鸭、鸳鸯、鹭鸶、飞凤和婴戏纹也常见于画面。画面中的孩童多身着朵花衫裤,头梳抓髻,一改宋时那种光头、赤裸身躯的形象。白釉黑绘的构图,极近于国画的章法,画面上常见秋雁残荷,一派深秋景色,有水墨画的清幽意境,北京发现的白地黑花虎形枕是其代表器。

热心的鲜花
壮观的寒风
2025-10-14 10:57:46
陶瓷材料是人类应用最早的材料。它坚硬,稳定,可以制造工具、用具;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作结构材料。

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不含碳氢氧结合的化合物,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和金属非氧化物。由于大部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含有硅和其它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又叫作硅酸盐材料。它一般包括无机玻璃、玻璃陶瓷和陶瓷三类。作为结构和工具材料,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的是陶瓷。

按照成分和用途,工业陶瓷材料可分为:

1)普通陶瓷(或传统陶瓷)--主要为硅、铝氧化物的硅酸盐材料。

2)特种陶瓷(或新型陶瓷、高技术陶瓷、精细陶瓷、先进陶瓷)--主要为高熔点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硅化物等烧结材料。

3)金属陶瓷--主要指用陶瓷生产方法制取的金属与碳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粉末制品。

勤奋的路灯
受伤的灰狼
2025-10-14 10:57:46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

文化

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中国陶瓷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陶瓷的分类

陶瓷器根据其使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半瓷器、硬质陶器、瓷器、硬质瓷器等几种。其它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

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

我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陶瓷装饰

雕塑类 颜色釉类 釉上彩绘类 釉下彩绘类 贵重金属类

刻花、剔花、堆花、镂花、浮雕、塑造 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无光釉、流釉色坯 古彩、新釉、粉彩、广彩;印花、喷花、刷花、贴花 青花、五彩、釉黑红、贴花 亮金、磨光金、腐蚀金、本金、贴花

如按其使用价值来划分,则又可分为艺术陶瓷装饰法和日用陶瓷装饰法二种,这二种装饰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无严格的区别,但它们各自所呈现的装饰效果,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方法 艺术陶瓷装饰法 日用陶瓷装饰法

工艺要求 复杂 简单

技术难度 高 低

装饰效果 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有的产品被视为稀世珍品 容易控制,产品规格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要求更新快

产品和市场需求情况 效果相同的产品少,市场需求量少,一般都作为陈设的艺术品 效果相同的产品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量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古陶瓷鉴别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 。鉴定的依据为:

1、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2、器型。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

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陶瓷艺术品之质量鉴别

一般消费者对于美术陶瓷艺术品的鉴别因缺乏专业知识面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过,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也许能对陶瓷艺术品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1 外观造型必需新颖、别具一格,颜色雅致、釉面细腻、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基础上,也可注重实用性。

2 以上看下、从里到外、看有无变形、扭曲,有无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现象。把陶瓷品放在柜台上,看是否平稳,有无翘曲现象;有口有盖的物品,一定试一下口与盖是否合适。同一规格、型号产品应大小、厚薄一致。

3 把瓷器放在柜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轻弹几下,声音清脆、响亮,说明质量好、结实,如声音异常,则说明有裂纹、内伤或破损现象。如大件陶瓷品,还应在不同部位听听声音。

4 带把、嘴中浮雕类的陶瓷艺术品,如花瓶两边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说粘到主体上去的。因而应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有无间隙、缺釉现象,有无分离感,应注意平滑顺畅自然过渡,无粘接痕迹。

5 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

6 对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图案、颜色是否一致、协调、配套。正规产品的底部或包装箱上大都印有商标、产地或厂名。同时还要看包装是否完备、结实,以便携带、运输。

我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颇具特色。总之,艺术性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别具、生产数量少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外向的小土豆
眯眯眼的小蚂蚁
2025-10-14 10:57:46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骨质瓷多多瓷铺。

活泼的云朵
安静的魔镜
2025-10-14 10:57:46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各种类型和特殊工艺。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的1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能够生产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为陶器和瓷器。没有经过密实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陶器和瓷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完善,从原料选择、洗脱提炼、泥料加工、胚胎成型、粗加工和窑炉焙烧等过程都基本相同,二者之间看似关系密切,但从形成条件和内部成分构成上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陶器和瓷器最明显的区别是,陶器是无釉的,而瓷器是有釉的。商代已有上釉的硬陶,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要到东汉中晚期的青瓷。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陶瓷业迅速发展。但是,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其生产瓷器的时间相对较晚,制瓷业的出现被推迟到北朝。但这一时期的陶瓷却非常独特,那就是白瓷。它的出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在这一时期,青瓷的生产也有了新的改进:绿白相间的颜色(green and white color)。当时,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与北方的白瓷相匹配,为唐代奠定了基础。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怕黑的刺猬
痴情的画笔
2025-10-14 10:57:46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 ,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理解为各种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磁山·裴李岗文化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

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瓷器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这是举世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隋朝瓷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萧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

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

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

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细致,光泽美观;

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

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

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

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

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温度1250-1340℃);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再烧1250--1340℃为釉中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烤花炉烘烧(600-800℃)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清代景德镇出产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