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张义秦和方家珍谁名气大

凶狠的台灯
暴躁的牛排
2023-01-27 19:39:22

张义秦和方家珍谁名气大

最佳答案
怕孤单的巨人
安详的火龙果
2025-10-14 23:41:22

方家珍名气大。

1、方家珍作品类型涵盖很多,盘、碗、茶壶、瓶、笔筒、水仙盆、盖罐等等多种多样,他在晚清时就很有名气,作品颇具文人气,很受人们喜爱。

2、方家珍是清末和民初时期瓷器彩绘名家,作品多见于光绪年间,见有粉彩和浅绛彩作品,多为人称道。

最新回答
英勇的丝袜
无辜的早晨
2025-10-14 23:41:22

清代,清末民初和民国的瓷器画家有唐英、王步、邓碧珊、焦佩兰、邓碧孙等。

一、唐英

唐英(1682-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

二、王步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三、邓碧珊

邓碧珊(1874年一1930年),男,字“辟寰”,号“铁肩子”, “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堂号晴窗读书楼,江西省余干县人。清末秀才。科举废除后,在余干县从事教学,后来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习,于是一面代人书写瓷字,一面功习鱼藻画技。

四、焦佩兰

焦佩兰,清末民国时期浅绛彩瓷绘艺人。生卒年不详。有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商山四皓图盘”传世,图中四位老者须发皆白,精神矍铄。衣纹作钉头鼠尾描,顿挫转折,流畅自如,类似任伯年笔法。

五、邓碧孙

邓碧孙,邓碧珊之子,自小从父学画瓷艺,绘鱼藻,风格与父相近。邓碧孙1937年投笔从戎、抗战期间客死他乡。

邓碧孙所作瓷板画《水乡鱼藻图》,是一幅传世佳作。此图以墨彩、碧绿、草绿描绘《水乡鱼藻图》。以墨彩干浓之笔细致勾勒轮廓,笔浅线条纤秀流畅;复以细碎之笔似点似勾画鱼鳞,背深腹浅、层次分明。

激动的鞋垫
香蕉金鱼
2025-10-14 23:41:22
作为爱壶人,你可知道晚清时期的紫砂八大家都是谁吗?他们分别是:

邵大亨、俞国良、邵景南、邵友廷、何心舟、邵大赦(邵赦大)、申 锡、黄玉麟。

俞国良

俞国良(1874-1939)原籍无锡,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

生于1874年,制壶技艺精湛。曾受聘为苏州金石家、书画家吴大澄(著名书画家吴湖帆的祖父,历任广东巡抚、湖南巡抚)制壶,后为两广总督端方制壶,名重一时。1915年为葛德和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制壶,所制“四方传炉”为中国选送参加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的紫砂产品之一,获优秀奖。

俞国良老家在无锡锡山,故常用印章“锡山俞氏”“锡山俞传”。晚年定居宜兴蜀山,与当地邵氏寡妇成婚,传艺于邵氏后人邵陆大、邵宝琴,1939年病逝,安葬于老家锡山。邵宝琴即倪顺生之母。

民国 俞国良制线圆壶

俞国良 云方抽角壶

民国 俞国良制段泥扁墩壶

民国 俞国良一百果壶

俞国良 矮八方壶

民国 俞国良制企陶铭刻春夜宴桃李园图象铺首衔环巧色四方瓶

民国 俞国良制石生铭紫泥传炉壶

民国 俞国良·柿花套组

俞国良制、少亭刻 段泥鼓钉牛钮壶

清末民初 俞国良制东溪铭段泥汉君壶

民国 俞国良制南林刻石鼓文洋桶壶

邵大亨

邵大亨(1796-1850),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宜兴上袁村人,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制壶大家,其制壶以气韵见长,所作多简洁庄重,气度不凡。

清代高熙在《茗壶说赠邵大亨君》称:“其掇壶,颈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晌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嘴注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出。气眼外小而内巨,如喇叭形,均无窒塞不通之弊。且贮佳茗,经年嗅味不变。此皆前人所未逮者”。

顾景舟大师也认为“大亨壶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大亨壶在清代已被珍若拱璧,历来深受藏家珍爱,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誉。

邵大亨制鱼化龙壶

妩媚的热狗
激动的小丸子
2025-10-14 23:41:22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

汪潘周子善俞子明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罗畅谷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章(字汉云)

黄士陵 潘福泰邵美之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陈子常达山

范金镛 经生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

汪潘程次笠李友梅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汪章

蒋玉卿(字寿春) 余焕文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汪绰章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许品衡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万辅廷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雷光亨雷桂泉

胡干许达生茂盛 清标

启明何明谷舒以氏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王凤池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任焕章汪章

蒋玉卿 王岐山陈子常周筱松

许品衡 方家珍汪照藜张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汪友棠黄铭光

喻春许达生松石 周达和

王子卿 戴裕成何子林梅春茂

焦佩兰 高恒生敖少泉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钟德发

戴焕昭 吕尚文马庆云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叶淮清刘芳谷

颜筱云 江春 程英 程宝珍

叶巽斋 余筱秋杨紫卿冯启顺

詹顺太 江祥发何明谷胡献瑞

江潮宗 子珍 洪发 顺发

宝文氏 昌山 吉人 子云

启明松竹轩义隆 义兴

鸿兴永兴氏孙玉卿。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本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微,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刺激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

我也是搜的,明清的你再找找

虚幻的爆米花
俭朴的缘分
2025-10-14 23:41:22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昌太为清晚期浅绛彩瓷绘名家,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少,以花鸟见长。昌太较少请人代笔,书法有独有的风格,鸟儿以白头翁居多,常作沉思状。

中国陶瓷史发展到清末,又出现了创新品种浅绛彩瓷。浅绛彩瓷是传统的绚丽斑斓的粉彩瓷器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近代名家陶瓷》中谈到:“浅绛彩瓷主要指的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彩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瓷画。”也就是说,浅绛彩瓷设色不使用朱红、大红、大绿、深黄、深蓝,而是使用赭石色、藤黄、水绿、草绿、紫砂红、淡红、淡黄、淡蓝等浅淡的自然色。拿近似色做对比,既能达到色彩的和谐统一,又有一定的色差,去表现大自然的自然美、色彩美和变化美。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创造美的形象,而美的形象离不开色彩。艺术是人的感情表现,而色彩在表达情感方面远比形体强。色彩的反射,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也最容易拨动人们的心弦。浅绛彩瓷强调的就是浅绛色彩。“浅绛”二字已经道破了浅绛彩瓷的真谛,那就是在色彩上追求高雅素淡,从而使作品达到高雅脱俗、形神兼备,宛如梦幻般的境界。给人含蓄美、朦胧美和意境深远的享受。

浅绛彩文玩欣赏

不久前见到一套颇少见的浅绛彩系列文房小件,笔筒、笔洗、印盒、墨滴、墨床、镇纸各1件共6件。虽非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但都属于清末民初同一个时代,它们大小极匹配,画面内容除墨床外,皆为山水画,而且又都是浅绛彩瓷。因此自然能形成系列,组成一套,实乃绝配。6件中3件无款。笔洗款识为“大清光绪年制”,并落款“乙卯年仲秋任焕章作”墨床落款为“丙辰仲冬月方家珍作”印盒落款为“戊戌秋初方家珍作”。乙卯、丙辰、戊戌分别为1915年、1916年、1898年。方家珍与任焕章都是光绪民国早期的陶瓷创作名家。

激昂的彩虹
贪玩的花生
2025-10-14 23:41:22

珎_360国学

拼音:zhēn

解释:同“珍”。

名家方家珎就是方家珍。

娇气的飞鸟
热情的西装
2025-10-14 23:41:22
这个资料会比较长,希望楼主详细观看,

信息来源:博宝艺术网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年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由于这批资料的出处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地地域性和突出的代表性,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有关文史资料,研习经年。窃以为有所心得,乃不敢不公之于同好,以求共同探讨一些浅绛瓷在学术上仍存在的疑问,如:浅绛瓷画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谁为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会写有题记、干支年款和名款,并开创诗、书、画、印于一体之先河?“官窑内造”红印章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宫廷不烧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光绪晚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又为什么会风行于全国?以及有关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又是如何?

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广东的洪兵起义,贵州的苗民起义,云南的回民起义等,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时,贪赃枉法朝纲崩坏,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清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

二、浅绛彩瓷的突现

“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咸丰5年——咸丰6年(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

“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政权……。他们将皇帝、孔子等统统视为‘老妖’、‘魔鬼’,把他们作为革命对象,加以镇压和打击”。“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视清朝咸丰皇帝是‘老妖’,是‘妖’的总头目。清朝大小官吏是‘妖’,地主豪绅也是‘妖’,‘妖’是太平天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规定‘迂妖必诛’,藏妖者与妖同罪”(刘仁坤、贾诚先《太平天国兴亡》,哈尔滨出版社)。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5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等或作为“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

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7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还要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沽。

咸丰5年(1855年)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现藏安徽省黟县文物管理所)便是一例。在上述300余件器物中,咸丰朝所画浅绛彩瓷只有两件。这是最早一件,也是程门画浅绛瓷已知最早的一件实例。另一件是张子祥(张熊)在咸丰6年(1856年)所画的《四清图》瓷板画。

是否可以这样说,稀少的咸丰朝浅绛瓷正是原御窑厂画师们在生活重迫下的一种艰辛尝试,但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新艺术品种繁盛的开端。

三、浅绛彩瓷的盛兴

同治5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

同治7年(1868年),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但同治婚后两年(1874年)便去世了,时年19岁,在位13年。

虽然同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烧瓷却很少,新御窑厂亦家底全无,画师们只好以画浅绛瓷维持生活。如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周子善、汪藩(字介眉)、俞子明(字静山)、吴少萍、程言(次笠)等,此时他们都有作品出现,且均绘于同治元年至同治13年之间。有趣的是在同治5年至9年,却难觅其作品的踪影,也许当时他们正忙于重建御窑厂和为同治婚礼绘瓷吧。

同治朝画浅绛瓷的作者,除御窑厂那批画师外,少见其他画者。应该说,浅绛瓷在同治时还正处于兴起的阶段。兴起的带头人便是御窑厂以程门为首的画师们。

进入光绪期,浅绛彩瓷大放异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细兼备。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都是在光绪时期生产的。光绪一朝34年中,大体可以看出画师们的更替关系。为此,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即光绪10年,中10年和后14年。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周子善 俞子明 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 罗畅谷 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章(字汉云) 黄士陵 潘福泰 邵美之 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 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 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达山 范金镛 经生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程次笠 李友梅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章 蒋玉卿(字寿春) 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汪绰章 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 许品衡 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 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 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 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 万辅廷 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 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 雷光亨 雷桂泉 胡干 许达生 茂盛 清标 启明 何明谷 舒以氏 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 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 王凤池 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章 蒋玉卿 王岐山 陈子常 周筱松 许品衡 方家珍 汪照藜 张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 喻春 许达生 松石 周达和 王子卿 戴裕成 何子林 梅春茂 焦佩兰 高恒生 敖少泉 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 钟德发 戴焕昭 吕尚文 马庆云 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 叶淮清 刘芳谷 颜筱云 江春 程英 程宝珍 叶巽斋 余筱秋 杨紫卿 冯启顺 詹顺太 江祥发 何明谷 胡献瑞 江潮宗 子珍 洪发 顺发 宝文氏 昌山 吉人 子云 启明 松竹轩 义隆 义兴 鸿兴 永兴氏 孙玉卿。

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本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微,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刺激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

四、浅绛彩瓷的衰落

光绪之后,宣统、民国初期,画浅绛瓷者急剧减少。

宣统时(1909——1911)画浅绛瓷的仅有;

俞子明 袁恒兴 许品衡 方少溪 汪友棠 王子卿 高恒生 安少山 马庆云 杨紫卿。

民国前10年(1912——1921年)浅绛瓷画师有:

许品衡 方少溪 汪友棠 王子卿 高恒生 安少山 马庆云 杨紫卿 季春 黄斐成 胡全太 瑾卿 金绍斋 肖靖初 段生茂 吴飞麟 胡仲贞 潘陶宇 徐成城 孙福昌 森顺 江和丰 子良 王琦 岳松氏。

民国10年之后(1922——1925年)浅绛瓷画师有:

潘陶宇 徐仲南 仙槎 罗子林 刘顺泰 王荣顺 安少山 刘焕章。

1925年后,基本上没有画浅绛瓷的了。

宣统至民国初期,由于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等,以及其他瓷业的兴起,大批浅绛瓷画师都改画粉彩瓷了。因为粉彩瓷比浅绛瓷的画面要鲜亮得多,色彩也要丰富得多;而早期的浅绛瓷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使用后,大都会脱色、掉彩,失去原有的风采,所以市场渐渐又重新青睐粉彩瓷了。浅绛瓷终于退出了自己的历史舞台。

从这些资料来看,第一件浅绛瓷出现于咸丰5年(1855),最后一件出现在民国14年(1925),因此,浅绛瓷在中国至少历经70年。

五、与浅绛彩瓷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在中国陶瓷史中,浅绛瓷画最早出现于何时?这在陶瓷学术界说法不一,在此暂时不探究。但晚清出现的这般浅绛瓷热,笔者认为是自咸丰5年(1855)御窑厂被毁,以程门为首的一批御窑厂画师绘售浅绛瓷而始的。

(二)浅绛瓷的问世,在当时是受到人们欢迎的。首先,御窑厂的画师过去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上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极类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当时一件浅绛瓷比同类的青花瓷、粉彩瓷在价位上应该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遑多让,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颠峰。

(三)浅绛瓷是御窑厂画师面向社会与民众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与御用瓷无关,当然就不为皇室所用。实际上,当时皇室忙于外忧内患,也是顾不上烧瓷这类事情的。

光绪期间,有的浅绛瓷底部钤印有红阳文方楷书(有的为手书)“官窑内造”或“官窑监制”四字款印。通过排比,此印是同治5年新厂盖成后所为,以光绪期为多,且凡有此印者,画品都不俗。笔者认为:此印为真,它是御窑厂画师为区别“红店”之作,提高卖点而为之的。

(四)有部分浅绛瓷底部印有“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或“同治”红篆阳文方章款,也有手书楷字红款“大清同治年制”,但查看画面上墨书的干支年号却又是光绪某某年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都是光绪时的,应以干支年款为准。为什么器物底部又有醒目的同治年款呢?因同治时浅绛瓷画多为御窑厂画师们的创作,“红店”还很少参与,因而画工、品味都相当脱俗。到光绪时,各私家窑厂、“红店”都跟风画浅绛,水平就良莠不齐了,所以购买者多好同治之物。根据市场需求,故在光绪的浅绛瓷上钤记“同治”的年款。但这与今天瓷器的作伪又是两回事,当时的干支款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器物上。

(五)在这300余件作品70年的时间跨度里,共出现瓷画作者138人(有少数是店号名),按年号进行排比,惊喜的发现画师们可分三代或四代人。在无文字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遂将这100来位作者的活跃期进行时间分段。

第一代:

程门 王少维 金品卿 王凤池 汪藩 周子善 俞子明 吴少萍 江永源 罗允夔 任焕章 余焕文 万子铭 蒋玉卿

第二代: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汪章 许品衡 方家珍 周筱松 汪照藜 方少溪 张云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 许达生。

第三代:

王子卿 松石 戴裕成 梅春 高恒生 安少山 胡献瑞 仙槎。

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

段生茂 胡仲贞 吴飞麟 王琦 潘陶宇 徐仲南。

(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

光绪15年(1889年)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16年(1890年);

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1年(1895年);

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2年(1896年);

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7年(1901年);

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34年(1908年);

可以说,上述画师均在光绪中、后期去世了。其中俞子明的活跃期最长,宣统二年仍见浅绛瓷作品,说明他是位高寿且多产的画师。

六、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

浅绛瓷是在晚清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地的悲惨境地,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们在厂子被兵火烧毁后,为了生计而烧制的一个崭新的瓷艺品种。浅绛瓷投市以后,由于画面新颖,价格低廉而一时脍炙人口。历经70余年后,浅绛瓷又渐渐消失于我国灿烂的陶瓷史之中。

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端详这支见证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瓷苑奇葩时,更觉应还其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官窑画师们的作品。它们既具当时皇家窑器的风骨,又有大方之家的风采,更具文人书画的风韵;既浓缩了馥郁的文化底蕴,又体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当年创造了历史,今天又为我们还原了历史,极具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本应该就是瓷器中的精品,文物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