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光地面砖不粘水泥
1,抛光砖是单独体系,抛釉砖是釉面砖。其实抛光后硬度差别没想象中的大,但抛光砖花色简易,以浅色砖为主划痕不明显,坯体白度,瓷化程度要求高,特别现在的微粉砖,整条生产线投入比抛釉砖高,而釉面砖要求坯釉适应性的为主,包括热膨胀系数,温度等东西的匹配。
2,板块空鼓:基层清理干净、洒水湿润不均、砖未浸水、水泥浆结合层刷的面积过大风干后起隔离作用、上人过早影响粘结层强度等等因素都是导致空鼓的原因。踢脚板空鼓原因,除与地面相同外,还因为踢脚板背面粘结砂浆量少未抹到边,造成边角空鼓。踢脚板出墙厚度不一致:由于墙体抹灰垂直度、平整度超出允许偏差,踢脚板镶贴时按水平线控制,所以出墙厚度不一致。因此在镶贴前,先检查墙面平整度,进行处理后再进行镶贴。
最常见的原因是地面基层处理不干净,或者水不够湿,导致瓷砖后面的水泥砂浆和干灰层中的水分被干基层吸收得太快。因此,为了防止空鼓和脱落,基层必须清理干净,摊铺前最好提前一天浇水湿润,一般湿度为30%-70%。如果基层是新的,当水泥砂浆干透70%时,应为衬砖、弹线、贴面砖;瓷砖背面浮尘的处理也至关重要。瓷砖在使用前,必须清洗干净,用清水浸泡至无气泡产生,然后取出,待表面干燥后再铺装。如果铺装时瓷砖背面的污渍没有清理干净,就会有太多的水痕,容易导致假粘结;
墙和地面很可能不平整。这种情况下,铺砖前地面要尽量平整。对于较为复杂的墙体,如表面过于光滑、防水层过厚的墙体,必须对基层表面进行相应处理,如批荡、拉毛、挂钢丝网等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瓷砖铺装工艺是利用泥浆渗透到瓷砖背面的毛细孔中,经干燥硬化后形成附着力,从而达到铺装效果。但是现在的瓷砖大多是瓷质砖。因为吸水率极低,所以后面的毛孔很少。如果采用原来的铺装方式,也可能造成附着力不足,脱落。对于不适合直接铺装的大型、重型产品,应采用其他施工工艺,如瓷砖胶粘剂(液体型,即刮涂粘贴型);
砂浆密度、选用的水泥、砂浆与水泥的比例也很重要。很多人认为水泥在整个砂浆中的比例越大,其附着力越强。其实并不是这样。铺瓷砖时,如果水泥标号过大,水泥砂浆凝结时,水泥会吸收大量水分。此时,表面的瓷砖容易开裂,缩短使用寿命。一般来说,水泥砂浆应在水泥:砂= 1: 2(体积比)的比例;地砖比例应不大于水泥:砂= 1: 3搅拌;另外,家庭装修常用的水泥应该是硅酸盐水泥,沙子应该是沙子。中砂的粒径和摩擦吸附更适合水泥砂浆;边肖建议加入一些瓷砖胶水精华,使水泥更保水,锁住水分的流失,避免水泥劈裂粉化。瓷砖与水泥粘结不良的原因很多,如基层未清理干净、施工未按规范进行、瓷砖未浸水等。不管是一个原因造成的,还是多种原因混合造成的,都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之后再补救,没有用。
瓷砖有很多种,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吸水瓷砖,一类是非吸水瓷砖。为了防止水泥砂浆在摊铺前吸水,吸水瓷砖需要提前浸泡。泡水时,瓷砖需要完全浸入水中,直到没有气泡产生。而不吸水的瓷砖由于不吸水,无法与水泥砂浆很好的粘结,因此需要使用粘结性能更好的瓷砖粘结剂进行粘结。所以除了浸水的问题,还要注意瓷砖是否吸水,根据情况选择更有效的粘结剂,或者根据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作为瓷砖与基层表面的结合剂,基层表面的清洁度也会对水泥砂浆造成危险。如果不清洗,基面的细小物质会导致瓷砖与基面的结合不牢固。同时基层表面存在内部结构问题或外部干燥问题,会对瓷砖铺装后期产生开裂、掉砂等影响。
一、若砂浆未松动,仅是瓷砖脱落,可将瓷砖背面和四周粘附的砂浆刮净后,在107胶中掺入少许水泥成糊状,在瓷砖背面均匀地涂上薄薄的一层,稍后压紧瓷砖即可粘牢。
二、若砂浆连同瓷砖一同掉落,先在原基础面上轻轻凿些毛坑后,用拌有107胶的砂浆重新镶贴,或用水泥、E-44环氧树脂、丙酮、乙二胺(化工商店有售)按5:3:2:1的比例拌匀后,用毛刷在基础面上刷一层,然后将脱落的瓷砖压上去,直至砂浆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