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正德陶瓷有限公司怎么样?
恩平市正德陶瓷有限公司是2007-09-26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恩平市沙湖镇蒲桥工业区。
恩平市正德陶瓷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785666523190X,企业法人莫志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恩平市正德陶瓷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产、加工及销售:陶瓷产品。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9609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93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恩平市正德陶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简介:正德陶瓷成立于1996年,是景德镇专业的礼品陶瓷定制、养生陶瓷生产商及装饰陶瓷解决方案提供商。创新是正德发展的核心动力,公司先后开发了湿挂法安装大型装饰瓷版画、负离子陶瓷养生瓮、粉青分层釉手工茶具、木棉花系列日用瓷餐具咖啡具,在多个产品中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优势,其中大型装饰瓷板画、负离子养生瓮已建立行业领先地位。正德陶瓷的主要产品有负离子养生瓮、瓷板画、大件装饰瓷及企业量身定制礼品瓷(会议杯、纪念盘、保温杯、办公礼品套装、茶叶罐等)、日用瓷。
法定代表人:李迅
成立时间:2012-05-03
注册资本:66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6020021003272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园区罗家桥乡宝石村仓下组(名坊园15号)
在质量上来说 恩平产区算是广东比较一般的产区
有针眼属于压机吨位偏低或原材料研磨细度不够造成的
一两片有问题属于常见现象 不过拆开3.5箱都有问题 建议你就别买了
不知道你亲戚属于几级代理商 进货渠道是广东直发 还是在省代进货
新贵族41 按照恩平产区的价格 广东直发的话 利润最少20%
如果从省代进货 价格还可以 还是有利润空间的
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诺贝尔
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斯米克CIMIC
上海亚细亚陶瓷有限公司——亚细亚瓷砖
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博德
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新中源陶瓷
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路易摩登陶瓷
佛山市嘉俊陶瓷有限公司——嘉俊陶瓷
广东宏威陶瓷实业有限公司——卡米亚陶瓷 威尔斯
广东鹰牌陶瓷集团有限公司——鹰牌陶瓷 华鹏陶瓷
四川白塔新联兴陶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塔牌
佛山市三水新明珠建陶工业有限公司——蒙地卡罗
佛山市天纬陶瓷有限公司——QIANGPAI
四川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江西富利高陶瓷有限公司——巴丹磁砖 天伟磁砖 珠江陶瓷 圣卡陶瓷
山东德惠来装饰瓷板有限公司——博斯美
四川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凯丽达陶瓷 明智陶瓷 凯帝斯瓷砖 慕古陶瓷
高邑县力马建陶有限公司——力马
湖北宝加利陶瓷有限公司——中源紫砂陶瓷 新粤陶瓷
淄博城东建陶有限公司——福惠
河源万峰陶瓷有限公司——圣德保陶瓷
清远南方建材卫浴有限公司——新南悦陶瓷
广东正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昊博瓷砖
佛山百利丰建材有限公司——裕景陶瓷 中源朗高陶瓷
佛山市禅城区惠家顺陶瓷——百顺瓷砖
四川威远金凤凰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凤凰
四川鑫德建陶有限公司——建德陶瓷
广东佛山(威远)麦斯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麦氏
高要康建建材有限公司——康远
江西新景象陶瓷有限公司——景御陶 新景象
江西鑫鼎陶瓷有限公司——升鼎
高安市瑞鹏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瑞鹏
江西金环陶瓷有限公司——五环陶瓷
南安协进建材有限公司——协进陶瓷
临沂沂州建陶有限公司:地王瓷砖
湖南衡利丰陶瓷有限公司——衡利丰陶瓷 圣保路陶瓷 兴邦陶瓷
佛山市禅城区福兴邦陶瓷有限公司——五福陶瓷
佛山市禅城区德欣陶瓷有限公司——德美陶瓷
以上是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最新评出的 2010年度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知名品牌获奖名单
明代瓷器的生产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368年——1435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永、宣二朝为高峰。
中期(1435年——1521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时期的瓷器最著名,素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
晚期(1521年——1644年):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受到地理大发现、商品全球化和货币白银化三大因素的影响,嘉靖,万历时期的瓷器产量和外销规模达到了明代顶峰。
明朝建立之前,景德镇的瓷器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款识。永乐以后,官窑瓷器开始出现署上有本朝的年号款,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特性,而民窑产品主要以干支款和图记款为主。最常见的是用青花书写,此外,还有暗刻、凸印和矾红等款。
明代堂款青花盘
其实,官窑瓷器书写年款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并不多见,更没有形成体系。例如,宋代建窑部分器物足底见有“进琖”、“供御”刻款,以此作为贡品之铭文。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有数件器底刻有“奉华”、“蔡”等字样的汝窑器。其中“奉华尊”是宋高宗最喜欢的一件汝窑器,“奉化”二字相传是宋高宗宠妃刘夫人所住的奉化宫,这些瓶和尊是刘夫人宫中陈设的瓷器。定窑一些北宋时期带“官”、“新官”刻款的器物,也被认为是进奉宫廷的专用瓷。
元代一些白釉瓷上模印有“枢府”二字(称枢府白瓷),还有“太禧”、“东卫”、“福寿”等,除此之外,极少见其它落款。
瓷器底部正式书写帝王纪年款的做法始于永乐朝,但与后世相比,仍然不普遍。
宣德时期,皇帝喜爱夸耀张扬,并且在“仁宣之治”形成的盛世氛围笼罩之下,个人的欲望颇为膨胀。所以这一时期瓷器上面的款识不仅数量多而且无固定位置,于是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
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却与宣德时期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一时期未见属正规官窑年款的瓷器,具体原因尚不得知。
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以及万历时期瓷器书款已沿袭成制,万历三十六年,御窑厂停烧,传统意义上的官窑不见生产,民窑瓷器成为主流,其质量也有了大幅进步,甚至远超之前的官窑产品,但是,这一时期的瓷器底部没有官窑纪年款,一些质量较好的民窑多书写伪托款。
明天顺 青花荷莲大碗
明代官窑书写帝王年款有一个明显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其类型、风格和排列方式直接影响了清代官窑瓷器的生产制造。
二、 明代官窑底款的类别与特征
总的来说,根据出土和传世的明代官窑瓷器来看,其底款满足如下特征:“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有永乐年款的瓷器,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馆藏品,皆是凤毛麟角。而且,不管是刻款、印款、亦或是青花款,基本都是四字或六字的篆书款。明代《博物要览》载:“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绣球,球内有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略有不同的是,单色釉瓷器一般为印款和刻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双狮绣球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花心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鸳鸯款
宣德时期多为青花楷书款,又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为多;较为特殊的例如书于碗心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款,书于口沿的四字和六字款,书于罐子肩部的六字款等等。单色釉瓷器继承了前朝特点,以印款或刻款为主;宣德时期生产的出戟盖罐书写有“大德吉祥场”的款识,也是官款的一种。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款
“大德吉祥场”款
成化官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外围双圈或双框;其中,卧足杯和小酒杯多书写双方框底款。此时的民窑瓷器也大量开始写款,这些器物除了写“大明成化年制”外,还出现了“成化年造”、“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样式;成化时期最为著名的“天”字罐,底部会写一个青花楷体“天”字。著名陶瓷研究学者孙瀛洲老先生曾经将成化时期的六字款编成一段要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日尖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成化瓷器的落款部位一改宣德时期的随意之风而变得逐渐规范化和程式化,其款识大多在器底,少量书于器口边缘,另有高足杯,款识写在高足的里面环绕一周。成化款识字体风格独具特色,被认为是皇帝亲笔所写,字体饱满硕大,与外围框线几乎贴合。
“天”字罐
弘治时期的底款发色与成化一致,但字的形状与大小略有不同,整体风格更显秀气,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大,字的边缘也不像成化的那样紧贴着外框。此外一些小细节也应注意,比如,“弘”字的右半边与左边“弓”字旁上方半部分近乎平齐;“治”的三点水略低于右半部,并且“口”字最后一横多出来一点。弘治朝还有一种黄釉把盏,在内底心书写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青花款。
“大明弘治年制”款
正德瓷器的款识特别工整,间架结构挺拔有力。这一时期多流行四字楷书款和矾红彩底款,基本不见暗刻款和模印款;而且,四字款识中“年”字不写竖画而多写一横,被称作“四横年”。正德时期官窑的青花颜料不止一种,早期使用的是平等青,发色淡雅,和成弘时期的青花风格类似,中期开始试用石子青,发色灰暗深沉,晚期使用石子青加回青的配方,发色蓝中泛紫,不同青料书写的底款也各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对正德时期的青花瓷进行再细分。
“正德年制”款
“大明正德年制“款
嘉靖时期的款识字体较粗,颜色深紫凝重,发色犹如蓝宝石一般。每个字的笔锋特别明显,尤其是每个款字之中的撇和捺的收笔近似水平,独具特色。其他特点比如早期款识“靖”字左边的“立”字与右边“青”字的上半部分平齐,中期以后,“立”字的位置逐渐下移,这些细节方面的特征有时候需要更加重视。
“大明嘉靖年制”款
此外,我们常说嘉靖款杂,主要是因为嘉靖的款识不止有纪年款,还有天干地支款,堂号款、吉语款也很多见,种类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之最。
嘉靖“富贵佳器”款
隆庆时期存世的瓷器实物较少,所见年款多写作“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极个别的亦有四字双行双圈款,以“制”字代替“造”字。一般碗、盘、瓶、罐和洗之类,书款于底足;大瓷缸,则书款于器里口沿之下。
“大明隆庆年制”款
万历在位时间为明代最长(1573年-1620年),一共48年。其中“万”字有两种写法,万历早期,字首倒八穿过首横;中晚期倒八字不过首横;且“万”字下半部分“禺”字中间的一竖与草字头的横相连接。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无费用公司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一八八二、四二七二、四七二。不成交无前期费用。总的来说,万历时期的底款与嘉靖的相似,但种类较为单一,仅见有纪年款,且以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双圈为主。较为特殊的有:六字三行楷书款,外围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和六字单行款,外围双方框。书法风格颇似“颜体”,敦厚刚劲,端庄工整,撇捺转折处顿挫有力。
万历早期“大明万历年制”款
万历中晚期“大明万历年制”款
通常情况下,青花类的底款所使用的青花料和该时期的彩绘钴料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个别的例外情况,尤其是底部的年款,比如宣德的一些底款所使用的钴料就不是发色蓝艳的如宝石一般的进口料,而是国产料,原因是进口料晕散严重,不适宜写字,或者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才使用更为常见的国产青料。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无费用公司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捌捌贰、肆贰柒贰、肆柒贰。不成交无前期费用。正德时期,绘画用的料和写款用的料也不一样,因为这一时期的原料种类本身就特别多;值得注意的是,正德时期瓷器底部由于烧成氛围不一致的原因,多呈现青中泛蓝的现象,相应的底部款识的发色也略有不同。
三、 后仿款的差异与鉴定
鉴定一件瓷器,着眼点和依据有以下几方面: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这六个方面,每一点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因为款识往往是区分使用者身份和地位以及窑口性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官窑纪念款,故而后仿者多从此方面入手,对底款进行深度模仿。但是,后仿的毕竟不是“原生态”的,总会蕴含有模仿者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只要稍加细心,充分了解仿款的类型与特征,那么,许多鉴定方面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清雍正仿“大明宣德年制”款
后仿款的类型主要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明朝中期仿前期,例如成化仿宣德款,这也是最早的官窑后仿款;此外还有正德和嘉靖时期仿宣德与成化的款、万历仿成化款等等。第二种是清三代时期仿宣德和成化的款,尤其以康熙中前期和雍正前期居多。第三种情况是民国之后仿明朝的款识。仿款鉴定过程中,可根据青花发色,字体写法并结合器型与纹饰来区分。
成化仿宣德款
后朝仿前朝款识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底款与造型、纹饰、胎、釉、彩均仿效前朝;第二种是只仿底款而不管其他,但是,有一些特点是无法模仿的,例如,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看,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款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后的仿款青色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此外,除了了解不同时期款识特征之外,还要深谙瓷器的整体风格,这样在鉴定过程中才会更加严谨与准确。
碗心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后仿款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成化仿宣德是因为宣德时期是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巨峰,“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当时最先进瓷器制品的品牌宣言和最优质产品的标志,正德以后历代工匠仿宣德和成化年款大多也是基于这一原因。
第二种原因,康熙前期不书款识,多仿成化官窑年款,原因是康熙帝认为将自己的年号写在瓷器上,一旦瓷器破碎,会特别不吉利。即“盖以瓷器易毁不愿将一代年号委诸粪土中”。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康熙时期的很多瓷器署的却是成化年款。
第三种,清代民窑大量仿写明代官窑款,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前朝的思念,这种寄托哀思的款识被称作“寄托款”,寄托款最早见之于成化,以后日益增多,至清代极为盛行,寄托款内容最早的为洪武,以后各朝皆有。对比分析真品瓷器的年款和后仿瓷器的款识特征,并注意总结不同时期仿制款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呈现出的特点,这些是鉴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清“大明成化年制”寄托款
四、总结
明朝每个时期官窑的款识各有其特点,后世虽多有仿款,但由于青料的使用和窑工字体风格都不相同,其形成的总体面貌也与真品相异。熟练掌握不同时期官窑年款的风格与特点有利于对瓷器进行分期断代和鉴伪识真,也有助于我们研究瓷器生产分工制度,窥探不同时期窑工的技能与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研究瓷器底款将会成为一门真正的显学。
纵使青花千万件,多看真品莫走偏。
万里得一当为幸,青料底款需细观。
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中有答案。
青花瓷器
正德朝的官窑青花瓷胎体较厚重。大型立器胎厚欠精细,有的甚至出现缝隙;釉面肥厚光润,白中闪青或闪灰。青花料有的使用“平等青”,颜色清淡闪灰;有的使用“石子青”,颜色浓艳闪灰。正德后期开始使用“回青”,颜色浓艳闪紫,用双钩平涂技法绘画。常用纹饰有海兽波涛、翼龙、云龙凤、龙穿花、凤穿花朵云、双狮戏球、仕女婴戏、缠枝番莲、缠枝牡丹、山石牡丹、灵芝、孔雀、八宝,八仙、钱纹、回纹等。用呈色浓艳的青花料绘画纹饰的瓷器,其纹饰往往仿宣德瓷的画意。正德时期的婴戏纹很多,同时,以阿拉伯文字装饰器物是正德瓷器的又一大特点。
正德官窑青花造型十分丰富,大件产品相对多起来,除常见的碗、盘、瓶、罐、炉、烛台、壶等,绣墩、笔架、多层套盒、花插插屏、石榴形小罐、八方罐等均为正德时创新的造型。
造型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正德碗”,其特征是口微外撇,从口沿至足渐收敛,碗壁弧度大而深,圈足,又名“宫碗”、“宫式碗”。立器比较厚重,接胎痕迹明显。瓶、觚类瓷胫部外撇后下收,像加厚一块,而正德之前的瓶、觚类瓷器胫部只外撇不内收。碗盘圈足稍高,直立或外撒,盘塌底。大件器增多,大罐、大葫芦瓶渐多且出现了作为坐器的绣墩。
正德时期官窑款写得很工整,排列稍显松散,六字或四字款都有。正德的“德”字和宣德的“德”字一样,“心”字上没有一横,呈“德”状。正德民窑青花瓷胎体坚致但不够细密,白中闪灰,有孔洞缝隙及黑点。青花颜色浅淡闪灰,具晕散,多双钩平涂,纹饰草率、随便,但不乏佳作。
(2010-09-08 16:33:13)
转载▼
标签:
釉色
器物
红釉
青花
青白釉
景德镇
文化
分类: 瓷器鉴赏
明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开设了官窑——“御窑厂”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荣局面。宋,元时期,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青花瓷在元代已趋成熟,但存世量极少。经过明代的改进和创新,青花瓷才被推广开来并成为中国明代,清代及现代瓷业发展的主流。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景德镇附近瓷土质量好,釉料好,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元末北方战乱,北方很多烧瓷技术工人都迁到南方,手工业工匠集中,技术得到交流和提高。这些都为景德镇陶瓷发展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书中有记载说“明代景德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瓷器制造业中心,面积达十万公里,人口近百万,官民窑近三千所,昼间白烟蔽空,窗间红焰熏天”,当时人曾形容说:“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官窑”是专为宫廷制造瓷器的窑,不惜工本,制作精美。明代我国对外贸易中瓷器出口是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当时,民窑也大量生产瓷器,形成“官民竞市”的局面,它与宋元时期“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取之于民窑由官监民烧的情况不同,民窑生产是商品生产,能最大限度地取材,明代瓷器不仅继承了宋元制瓷的优良传统,而且无论胎骨、造型、釉色、纹饰的装饰上都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有所发明和创造。到目前为止,除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七个时期未见代官窑年款的器物外,其他十个年号都已发现代官窑年款的器物。这为我们研究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
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说成分问题。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孙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二十多种,他有时一看颜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清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说这个时期没有瓷器。我不同意这两种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为这个时期确实有瓷器。“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共当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
由于元末的战乱,明开国初在瓷器生产上没有太大成就元末明初多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恐于瓷业无暇顾及,所以瓷器生产多于继承少于发展。此时的青料都是国产的,呈色的基调是淡蓝色,但由于质量与提纯不是很好,所以淡蓝之中泛灰暗的色调。总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质量不高,与元末瓷器很难区别,在学术界内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所以在鉴定当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说。洪武时期青花瓷产量少,也没有见到过书写官窖款的官窑器。
下面我们从瓷器的胎骨、造型、釉色、装饰、款识几个方面介绍明代景德镇瓷器。
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
一、胎骨:
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烧造的瓷器的胎也是不同的。到了明代景德镇的瓷器,由于选料和淘炼技术的提高,胎质比元代细致、洁白,在器物露胎处,因胎内含有杂质,经入窑烧制出现火石红的现象,较元代的氧化铁红斑有所减少,胎体较清代厚重,尤其盘碗的胎比清代厚重,胎较以前透明,声音也比以前清脆,大件器物胎比元代薄,并且还出现了薄如卵幕,莹似玉石的脱胎瓷器。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二、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三、釉色:
我国的瓷器到了明代无论在单色釉和彩瓷上都比以前有了发展和创新。代釉质多肥厚滋润,除宣德时期外,釉面都较平静,很少有棕眼,器物的口沿足边有轻微的垂釉痕迹,清花器的釉色多白中闪青,俗称亮青釉。此时器物底足里面釉面常和其他部位釉色不一样。单色釉方面:明代有了釉汁肥润如脂的“甜白”、釉色浑厚艳丽的“鲜红”、鲜艳透明的“宝石红”、嫩黄莹明如鸡油的“黄釉”以及烧制非常成功的近似孔雀羽毛颜色的“孔雀绿”、“孔雀兰”色釉。
除了宋代黑白花瓷,元代的清花、釉里红器外,明代以前的中国瓷器基本上以素瓷为主,即以单纯一色釉为主。到了明代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明初期仍用元代的色泽浓艳、晕散的“苏泥勃青”料。明代中期用了发色淡雅、柔和的“平等青”。明代晚期用了蓝色闪紫、艳丽的“回青”料。青花瓷器在明代瓷器中占的比例比较大,除青花瓷器外,明代彩瓷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金彩的使用也比以前多了。
四、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时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不拘一格,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优美。明代早期多用一笔点画的手法,以后用勾勒填彩。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的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画的龙嘴较长称“猪嘴龙”,明代龙的眼一般都画在一侧,明代早期龙的鳞画的比较精细,明代晚期有的龙鳞画的草率鳞为几条线交叉画成菱形,龙爪画的比清代简单,但比青代及后仿品的龙爪画的有力。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我们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在明代的瓷器上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也比以前增多,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这也是明代瓷器纹饰特点之一。
五、款识:
明代官窑年款的出现也是一个创始。明代以前没见过带官窑年款的瓷器,识别款的真假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风格、书法特点,这对鉴别瓷器的年代真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明代年款的字体豪放、不拘一格。字体生动有气魄,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说法。
明代瓷器带官窑年款很普遍,有楷书、篆书,以楷书较为常见。款的排列有横款、竖款、单行款、双行款,还有极少数环行款、十字款、四字款、六字款,款的外圈有双圈线,也有不带圈线的。明代款的圈线比清代粗,圈线的起止处连接的不准,有时出现错开现象,两圈线之间明代离得远些,清代离得近些。
明代时款多为青花楷书款,明中、晚期的彩瓷的款,偶有用其他颜色的。如红色、紫色的。另外也有刻款、印款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看好像深入胎里,而清初仿明,尤其是清后期仿明的青花款用放大镜仔细看,款多浮在釉中,色也较浅。
1、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1399年)
关于洪武时期瓷器的看法,目前国内外都有争议。从现在发现的情况看,有确凿证据证明是洪武时期的瓷器还不多,带洪武官窑年款的瓷器也没有见到,尽管洪武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些瓷器,但这也只能做个参考。当然也不能否定墓葬里有本时代的器物,这就要具体分析每一件器物,在有的洪武时期墓葬里就出土了元代、宋代的器物。类似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所以对这段瓷器的研究还有待今后进一探讨。
南京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的地方。南京故宫出土的白釉红彩云龙纹盘、青花云龙纹盘、酱釉碗、外酱釉里霁青暗花凸云龙纹大碗、南京故宫出土的青花残片及少量的釉里红、外酱釉里霁青凸花、酱釉等瓷篇和南京周围墓葬出土的一部分青白瓷器为我们研究洪武时期的瓷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于洪武建立御窑厂的问题现在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根据文献记载应为“洪武二年”建立,如果是这时建立的,那么经过三十年应烧造出一定数量的官窑器物。但从现在发现的实物看数量不多,或许我们还不认识它,而把它放在元代或永乐、宣德时期了;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洪武三十五年建立的。如果是这样,那就很难有洪武官窑瓷器了,究竟如何开始还有待研究。
从现在所见的洪武瓷器看,这时期的器物是具有元代瓷器的遗风又有明初特点。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一、胎骨:
瓷胎胎质坚硬胎色洁白。也有因温度掌握不准,胎质成分不同,胎色有淡红、淡黄、灰白色。因胎内含有杂质在露胎处多有氧化铁的红色出现。
二、造型:
这时器物的造型和元代、明初永乐有相似之处,如有的碗底足中间有乳状突起,有的碗是叠烧中心一圈无釉;也有元代浅碗的造型,外腹中间有折角,也有的类似永乐时期如碗的形状和永乐相仿,撇口、腹部丰满,有的圈足微微收敛,平削底这和永乐时碗的造型很相近。
这时民窑器型多不规整,有的器物上有窑裂,有的圈足里跳刀痕迹比较明显,也有的器足正中有尖状螺旋形凸起,有的圈足里壁折角处理成弧形。因是手工操作,各个窑之间,每个窑的每个窑工制作手法都不完全一样,但从现在所见的器型看,器底露胎处都可见旋削痕迹。
三、釉色:
洪武时釉质较肥厚,有的釉面带有开片问。因施釉不均,在器物上可见缩釉现象,尤其是底圈足内的缩釉现象更普遍。
主要釉色:青花,其它还有釉里红、红彩、酱釉、蓝釉、青白釉等。有的在同一器物上施两种釉,如:外酱釉里蓝釉暗花,外青花里青白釉暗花器物。
青花:青花色调较淡,因烧造条件不同也出现深浅不一的情况,有的深些,有的青白色发灰。
青白釉:比元代枢府器物的釉色白。但釉面不够光润,有时在釉上出现黑色小斑点,这是因为釉里含有杂质的缘故。
釉里红:釉里红器不多,颜色深浅不一,而且还有些晕散,有的红色成粉红色。
酱釉:酱褐色,釉面不亮。
蓝釉:颜色深浅,施釉较薄,类似乾隆砖蓝。
红釉:白釉上画红彩,彩色鲜明。如白釉红彩云龙纹盘。
四、纹饰:
装饰方法:绘画、刻画,还有的采用了一面绘画,一面模印凸花的艺术手法。
绘画风格:民窑器物纹饰简单,线条粗放、流畅、生动豪放。使用一笔点划的方法绘画的。官窑纹饰精致,如白釉红彩云龙纹盘,龙画的非常精细,画面不象永乐、宣德那样满。
主要纹饰:云龙、人物、动物、花卉、水藻、花鸟、松竹梅、折枝梅、缠枝花。也有在碗心书写“福”、“寿”字的,在器物口常见有几何纹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