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汝窑瓷片?
北宋清凉寺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此汝窑瓷片是清凉寺遗址所出,虽然不是完整器物但是绝对是研究汝窑的顶级瓷片,瓷器完整无缺,汝窑是以玛瑙如釉,在此件汝窑瓷器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有结晶状的晶体,釉面宝光内涵,光泽不强不刺眼,釉面有细小的冰裂纹开片,胎质细腻,是典型的清凉寺汝窑的香灰色的番灰胎,器物底部有五个芝麻支钉痕,是典型的汝窑烧制技法,从瓷片上可以看到釉面的厚度,内外釉面加一起快达到了胎体的厚度,从断裂的痕迹可以清初的看到胎质的颜色和质地,胎质较薄,釉面较厚,此汝窑瓷片完整无缺,不可多得,虽然没有修复但是依然是顶级的瓷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在此件汝窑瓷片上体现的淋淋尽致,值得收藏,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汝窑瓷器真品特征-瓷胎特征
汝窑瓷器的胎质有薄有厚,胎色多呈浅灰色和灰白色,因其色调与燃烧后的香灰比较接近,因此素有“香灰胎”的别称。
二、汝窑瓷器真品特征-釉色特征
汝窑瓷器的釉色一般以天青色、粉青色、月白色为主,其中天青色堪称为最佳的颜色,古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赞美。
汝窑瓷器为乳浊状釉,釉色十分银润,施釉不厚,釉面呈失透状,釉中多含有气泡,所以古时称之为“寥若晨星”,釉面多有细碎的开片,一般无开片的器物不多见。
三、汝窑瓷器真品特征-器形特征
汝窑瓷器的器形十分规整,传世器物主要有碗、撇口碗、葵花口碗、盘、尊、出戟尊、碟、盏、盏托、洗、瓶、玉壶春瓶、胆式瓶盆、水仙盆、炉、壶、钵、器盖、盏托、套盒等。
四、汝窑瓷器真品特征-纹饰特征
汝窑瓷器大多数器物都以素器为主,兼有模印、刻划、雕塑等手法。纹饰图案题材中,龙纹、鱼纹、鸟纹、弦纹、乳钉纹、莲瓣纹等出现比较频繁。
五、汝窑瓷器真品特征-工艺特征
汝窑瓷器的烧造工艺极为考究,工艺十分精湛。一般的器物多采用满釉支烧的方式,即“裹足支烧”。器物的底部时常会见到细小的支钉痕迹,这些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因此又名为“芝麻钉”,仅仅有个别器物的支钉呈不规则的小圆形。支钉的数量从3-6枚不等,多作单数,仅仅是水仙盆为6枚支钉。
《红楼梦》双姝黛玉与宝钗算是平分秋色吗?清凉寺汝官窑和汝州张公巷窑是河南青瓷中的双姝,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平分秋色还是相互成就?带着这样的问题茉莉走进清凉寺走进张公巷。
图二【乾隆的诗瓷情怀与大雅汝窑(茉莉讲古8)截图】
文献记载,汝窑供御皇室,烧造极短,工艺精良,传世罕见。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窑窑火仅仅燃烧了二十年,就因战争而消失了。由于文献记载不详,烧造汝官瓷的汝窑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烧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句流传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一带的乡间俚语诉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瓷贸易盛况。在1950年,“中国古陶瓷之父“陈万里等人,专程去到有汝瓷发祥地之称的河南汝州寻找汝窑窑址。很遗憾,当时并没有找到古代汝官窑遗址。
图三(红薯窖发现的汝窑青灰釉洗)
1985年清凉寺村一户人家在红薯窖里无意间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一只盘子(洗)。1986年全国古陶瓷研究会议召开,此汝窑青灰釉洗经过与会专家鉴定发现,原来这就是珍贵的汝瓷!
1987年,上海博物馆依据在清凉寺采集到的汝窑碎瓷片和那件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窑窑址就在今天的宝丰县。
图四(汝窑窑址瓷片堆积层,当时汝窑窑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残片)
据此,1987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县清凉寺村进行持续挖掘,挖掘出大量可修复的残器。
图五(当时埋在藏坑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高19.5厘米 口径5.9厘米 底径8.2厘,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外,专家还意外发现一个储藏有汝瓷的藏坑,经过挖掘,在2000年考古队发现了十五座烧制汝窑瓷的窑炉和两处作坊,以及一些与制瓷有关的遗迹遗物。
图六(摄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窑址博物馆)
至此,这些御用汝窑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遗迹相继发现,汝官窑遗址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图七八【《乾隆的诗瓷情怀与大雅汝窑(茉莉讲古8)截图》】
天下宋瓷,汝窑为魁。汝窑瓷器作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瓷产品以天青色为基调,有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为主。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因为加入了玛瑙粉末,故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天蓝釉色似"雨过天晴云破处",形体端庄大方,有一种青蓝相应的光泽,釉汁莹润,美不胜收。月白釉汁温润如玉,拂之如脂,独具风格。
图九(未用闪光灯摄于宝丰汝窑博物馆的汝窑莲花式温碗,台北故宫也有一个)
在2012年至2013年间,为配合清凉寺汝窑遗址博物馆遗址展厅建设,省考古所对展厅墙基和门厅地基部分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发掘出素烧器多达120余万件(片),且年代晚于天青釉汝瓷烧造年代。
图十(素烧仿青铜器出戟尊,未用闪光灯摄于宝丰汝窑博物馆)
而此次发掘出土的素烧器中除了一部分是以往汝窑器物群常见的器形外,还有大量过去汝窑中不见的器形。器形虽然仍以碗、盘为主,但出戟瓶、荷叶器盖、长方形托盘等均是首次发现。其中仿青铜器出戟瓶、长方形托盘、瓜棱瓶发现数量较多。出戟瓶有素面和带纹饰两种,大小基本一致,皆小口、长颈、鼓腹、圈足垫烧。纹饰有仿青铜器兽面纹、虎纹、云纹,出戟上面对应有两个凤首,十分精美。技法采用合模以及剔、刻、划等工艺;长方形托盘为宽沿,规整大方,制作精良。
根据出土素烧器所处地层及同地层出土的具有金代特征的白地黑花枕残片、凸棱罐残片,考古所初步认定其烧造和堆积时代不早于金代。从器形特征来看,此类器物可能并非民用,且出戟瓶、素烧大盘、长方形托盘等器物,亦非一般生活用品,或许是祭祀用器。
有观点认为此类器物或是在清凉寺烧完素坯后在汝州上釉并完成烧造,但究竟是否存在这一种情况,尚待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与相关研究。如果这一观点正确,是否可能这些在清凉寺烧成的素坯在汝州张公巷窑完成上釉烧造?
图十一(张公巷窑出土标本,未用闪光灯摄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结合这一观点茉莉做以下串联:(1)从窑场的性质来看,张公巷窑产品制作讲究,工艺精湛,显然不是一般的民用瓷器,它的性质应属官窑。众所周知,在记述有关北宋官窑的书籍里,具有可信程度的只有南宋的《坦斋笔衡》及《负暄杂录》。南宋时代关于北宋官窑的记载也仅十四个字“政和间(或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暗示着即使在南宋时期,也难以得到关于北宋官窑更多真实信息。大概因为北宋官窑存在的时间太短、制作作品太少、宫廷之外极其罕见,更经靖康之变(1126~1127),能流传下来的也极其有限等缘故吧!北宋官窑的设置,可视为徽宗皇帝对已经续烧十数年、属于“官中禁烧”、具有绝美天青色的汝窑这一青瓷高峰的一次超越和挑战,是徽宗皇帝的伟大尝试。如果把“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句中的“京师”理解为朝廷而非指地域,那么比汝窑更精进的制作工艺的张公巷窑出土的青瓷,其研究方向似乎又向北宋官窑迈进了一步。
在2004年5月召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发言的20多位中外古陶瓷专家学者中80%的人认为张公巷窑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其中有个别学者认为目前的证据还不充分,有待进一步发掘才能确认;另有20%的人认为,张公巷窑是金代以后的窑址,其性质是官窑。
汪庆正:“张公巷被发现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是不同于汝窑的。一、瓷片的胎里含锰少,胎质比汝窑的白二、釉总体上来说呈乳浊状,比汝窑的厚一点三、出现了较多的圆形支钉痕,汝窑为芝麻支钉痕四、瓷片上的开片鱼鳞纹多。谈到这儿就与南宋官窑联系起来了,在杭州发现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的瓷器上有圆形支钉痕,还有大量的鱼鳞纹瓷片。这说明南宋官窑是从北宋官窑演变而来的,而北宋官窑的前身就是汝窑。张公巷出土的这批东西,除了官窑之外一般民窑绝不会有。”
王光尧:从受命承烧开始,以宝丰清凉寺窑址为代表的汝州瓷窑场开始为官府服务,和其他地方官窑一样,在受命之初烧造的瓷器应是该窑场传统的产品,只是汝窑在承烧的过程中改进了瓷器釉的配方,生产出了天青釉类汝窑瓷器,才以“汝窑为魁”的资质受到认可而专供御用,从而使得成熟时期的天青釉类汝窑瓷器产品被垄断。因产品质量的变化,导致官府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场的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地方官窑时期落选品可以岀卖自由处理的方法,变成专烧专供时期的天青釉类汝窑瓷器的碆落选品被打碎集中处理的垄断性管理体制,该处窑场因而具备了供御中央官窑的性质。
(2)从烧制年代上看,张公巷窑发掘获得古钱币330枚,除2枚金代海陵王时期的“正隆元宝”出现在4号坑第五文化层和第四A层下与地层年代接近外,其余328枚皆偏早于地层的年代。张公巷青釉瓷的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显然承继了汝窑风格。从地层堆积情况看,元代时的张公巷是一处繁荣的居民生活区,在此设窑烧造的可能性不大。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
(3)张公巷窑的烧造工艺来源于宝丰清凉寺的汝窑。同时,也不排除张公巷窑是金代或元代仿汝窑的可能性。秦大树:“根据考古的文化层我认为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应为金元时期,尽管我站出来反对定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感到孤立,根据有关文献考证,我还是要坚持是金元时期的窑址。”
从胎、釉、器型、烧制工艺等看,近年发现的典型张公巷汝窑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裹足洗、椭圆平底洗、圆形平底洗、板沿平底洗、四方平底洗、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器盖等。
.产品主要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可分为卵青、淡青、灰青、青绿等,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以粉白、灰白为主,洁白和浅灰的不多,胎质细腻坚实,断面光洁。
.器物多采用垫烧,也有少量支烧。器底支钉分三、四和五枚,支钉痕呈规整的小米粒状。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较少,个别似圈足外撇又不太明显。而碗、盘和各种瓶类器物的圈足上常见透明釉露胎。张公巷窑产品大多为圈足上刮釉并同时使用支钉支烧。
图十二(张公巷窑的青釉瓷)
为了进一步厘清汝州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官窑青釉瓷的关联性和差异性,茉莉上手了河南古陶瓷收藏家孟俊锋先生收藏的汝州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窑官瓷片标本,我们把多件标本与《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一书中的原件图片进行了反复对比。
图十三(河南收藏家孟俊锋先生和香港收藏家翟建民先生)
河南古陶瓷收藏家孟俊锋先生对家乡青瓷情有独钟,敏而好学,并在实践中稳扎稳打建立了个人收藏体系。
图十四、十五、十六(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绿釉撇口束颈壶图片与瓷片标本对比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第129页)
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绿釉撇口束颈壶,高16.2、口径7.2、底径6.2厘米,撇口,鼓腹,高圈足。青绿釉,通体不规则网格纹开片均匀密集,玻璃质感极强,垫烧。这两件北宋张公巷窑青绿釉撇口束颈壶瓷片标本非常难得,胎质细腻坚实,釉色青中带绿。釉面亦开片明显,玻璃质感强。都是撇口口沿的局部。
类似汝官窑的青釉瓷器,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从整体上看,它既不同于临汝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釉。工艺特征上与汝官瓷一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清凉寺汝官窑与张公巷窑的主要区别:
1、汝瓷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瓷釉色呈青绿色,釉面玻璃质感更强,手触有光滑感;
2、汝瓷开片有冰裂纹和鱼鳞状两种,而张公巷窑开片较汝窑细碎、显著;
3、汝瓷胎体呈香灰色,而张公巷窑胎体较薄,胎色泛白,一般作灰白色;
4、汝瓷支烧器物以外裹足为主,支钉细长如芝麻状,支钉数量绝多为单数3或5枚,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外裹足较少,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从3、4枚到5、6枚,单数、双数均有;
5、张公巷窑中的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堆塑莲纹熏炉、套盒、盏托等不少器型,与汝瓷同类器均有一定的差异,而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形圈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器型,则为汝窑所不见。
图十七(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
《红楼梦》中最可叹的双姝就是黛玉和宝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河南青瓷双姝清凉寺汝窑官与汝州张公巷窑无疑也是古陶瓷中神秘、璀璨的两颗明珠,美得让人心驰神往,激发我们的探索欲望!
图十八(摄于汝州文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参阅: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
2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汝窑的发现》
3、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
4、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汝窑遗珍》
5、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北宋汝窑特展》
6、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玉松话汝窑》
7、故宫博物院王光尧《 汝窑与汴京官窑 | 从汝窑址考古资料看宋官窑的出现及官窑制度的形成(2010年)》
8、 郭木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队队长):《浅谈汝窑、官窑与汝州张公巷窑》,《中国古陶瓷研究》第7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汝州张公巷窑的发掘与初步研究》。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新民《汝窑的发现与研究》
10、伊藤郁太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日本著名古陶瓷专家):《试论汝州张公巷窑的活动年代》
11、舒佩琪(台北鸿禧美术馆):《放大镜下汝窑与张公巷窑青釉瓷新视野》
After experiencing the gracefulness and simplicity of the Tang Dynasty, Chinese ceramics transformed into noble and elegant one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reached the mature stage of pure and green fires. At this time, the official kilns came out one after another, and private kilns came into being.
The most famous of the five famous kilns in the Song Dynasty, Ruguan Gejunding, has also been listed as the five famous kilns by the world. First of all, there is also a saying, "Song Porcelain in the world, Ru Kiln is the most important kiln." Until now, it has been leading the trend.
汝窑的珍贵,与它的存世量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根据传世名录可见,汝窑从未大规模烧纸,同一器型的往往仅见几例而已,造型简素,则尺寸各异,底部五或三支钉等,北宋清凉寺汝窑的“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芝麻挣钉釉”,这些都是难以复制模仿的特色特征,从而也令“北宋清凉寺汝窑”获得了“千古一瓷”之美誉。现今已见存世的北宋汝瓷,记载的还不到100件,且也有个说法,天下博物馆者,若无汝窑,尽管再多的文物,再多的孤品,也难称完美。
Ru kiln's preciousness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its stock. According to the catalogue, Ru kiln has never burned paper on a large scale. The same type of kiln is often seen only in a few cases. Its shape is simple and its size is different. Five or three nails at the bottom of the kiln are different.
The "Qingliang Temple Ru kil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as green as the sky, its face is like jade, crab claw pattern, and sesame seed screw glaze", which are all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icult to copy and imit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lso make the Ru Kiln of Qingliang Templ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get the reputation of "one porcelai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owadays, there are less than 100 pieces of Ru Porcelai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re is a saying that the world's museums, without Ru Kiln, can hardly be called perfect even though there are more cultural relics and more orphans.
众所周知的“汝窑”中的北宋天青釉汝窑笔洗,相信关注汝窑的收藏家们都知道,在2017年10月3日上午,苏富比在香港2017的秋拍上一件千年的传承拍品“北宋汝窑天青釉笔洗”以2.6亿港币落槌,刷新了当时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拍卖记录,次消息一出,世界众多媒体相争报道,汝窑再次在拍场上创辉煌。
As we all know,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3, 2017, Sotheby's shot a thousand-year-old inherited photograph of "Northern Song Ru Kiln Tianqing Glaze Brush Wash" in the autumn of 2017 in Hong Kong. It dropped a hammer with HK$260 million, refreshing the auction record of Chinese porcelain i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Ru Yao once again created brilliance in the filming arena.
汝窑一直是珍罕及梦寐之器,为世界众多收藏家以及博物馆所青睐的,应说,能见到汝窑的公开也是一种眼福。那么现在让福羲国际来经典重现公开这件“北宋清凉寺天青釉汝窑笔洗”(为上海收藏家谢大康所藏)
Ru kiln has always been a rare and sleeping vessel, favored by many collectors and museums in the world. It should be said that it is also a blessing to see the opening of Ru kiln. Now let Fuxi International recreate and publish this "pen wash of Ru kiln with celestial glaze in Qingliang Templ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collected by Shanghai collector Xie Dakang)
此件汝窑笔洗,保存完好,器型典美雅致,此珍品釉呈淡雅天青色,素雅清丽,此笔洗满釉支烧,釉如凝脂,釉内含有玛瑙,釉面布满蝉翼纹细不规则的小开片,釉上冰裂纹晶莹清澈,有着典型的“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底部有三个细支钉痕,可微见米黄胎色,该器近乎完美,呈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雅致,素雅清逸的美感,可属当属汝官瓷之范。汝窑的存世量在市面上寥寥无几,且这种品相几近完美的“汝窑天青釉笔洗”传世品更加是屈指可数,弥足珍贵。
This Ru kiln brush wash, well-preserved, elegant and elegant, this treasure glaze is elegant azure, elegant and beautiful, this brush washed glaze burning, glaze such as gelatin, glaze contains agate, glaze covered with cicada wings fine irregular small open pieces, glaze ice cracks crystal clear, with a typical "pear skin crab claw sesame flower"
said, the bottom of three fine nail marks, can be seen Beige tire color, It is almost perfect, showing a natural elegance, elegant and elegant aesthetic feeling,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model of Ruguan porcelain. Ru kiln's survival in the market is very few, and this product is nearly perfect "Ru kiln celestial glaze brush wash" handed down products are even more countable, precious.
此件“汝窑天青釉笔洗”是由上海收藏家(谢大康所收藏),在2017年参加过全国宋代汝窑瓷器研讨会,且已得奖入选。
This "Ru Kiln Celestial Blue Glaze Brush Wash" was collected by Shanghai collector Xie Dakang,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National Seminar on Ru Kiln Porcelain in Song Dynasty in 2017 and has won an award.
全国宋代汝窑瓷器研讨会
全国宋代汝窑瓷器研讨会专家团队
这一件能流传至今的千年瓷器“汝窑天青釉笔洗”,在2017全国宋代汝窑瓷器研究会上经过 赵青云老师(汝窑权威鉴定专家现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研员、研究员。系河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中国钧瓷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研究员、高级顾问,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广州岭南文理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文物鉴赏家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理事等)上手鉴定后 ,一直赞不绝口,赞叹不已,表示能得到这品相极佳且接近完美的汝窑瓷,异常难见,实为非常难得,这不是一般的机遇以及缘分能碰上的。
赵青云老师相关简介
赵青云老师与上海收藏家谢大康合影
上海收藏家谢大康
作为拍卖场上的顶级藏品瓷器之一的“汝窑瓷器”一直也是备受关注的,每一次的出现都会引起业内人的关注,且一旦有成交出去的汝窑瓷器都是低至千万,高至上亿的金额,那么此次这件“汝窑天青釉笔洗”的经典重现,实在是千载难逢之良机,是否能引来新的一波热捧呢,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件千年流传珍品的亮相吧。
As one of the top collections in the auction house, "Ru Kiln Porcelain" has alway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Every appearance will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industry. So this classic re-emergence of "Ru Kiln azure glaze brush wash" is a rare opportunity in a thousand years. Whether it can attract a new wave of enthusiasm, let's wait and see.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
汝窑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享誉海内外,又以生产青瓷而著称,博得“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赞誉!然而,汝窑却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不详,为后人认识汝瓷留下了许多困惑或谜团。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汝瓷的认识,只能局限于以博物馆里的传世品作为标准器来衡量。
直到2000年6月至10月,国家文物部门对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窑具和瓷片,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宋代汝官窑瓷器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大大开阔了我们对汝瓷鉴定的视野,纠正了以往对汝瓷鉴赏的局限。
汝官窑烧造时间:大约是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也就是汝窑烧造御用汝瓷大约20来年。
汝官窑瓷器器型:从出土的汝瓷造型品类来看,大大超出了以往传世汝瓷的品种,不仅有传世品中常见的瓶、樽、碗、盘、洗等,而且出现了壶、罐、灯、炉、盒、钵和豆,带镂孔座的玉壶春瓶、刻花鹅颈瓶、盘口折肩瓶(纸槌瓶)、梅瓶和大量各式碗盘残片,极大丰富了汝瓷造型品类的内容。尤其是出土了莲瓣熏香炉、海棠式多层套盒和荷叶式高圈足器等,高度均超过了30厘米,改变了过去认为“汝窑无大器”的定论。有部分出土器物表面带有刻划花、堆贴、雕塑和镂空等装饰,也改变了一直认为汝瓷纯以器型和釉色取胜的观点。
注意:虽然汝瓷中出现了大器和纹饰,但汝瓷主要还是以小件为主。也改变不了汝瓷以器型秀巧、釉色素净取胜的主流。同时,一些汝瓷器物胎体非常特殊,碗、盘、碟、樽、洗等器物的壁与底几乎同厚,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其它窑器不同。而且,碗、盘、洗的圈足都向外撇向外卷。
汝官窑瓷器胎土:汝瓷的胎一般较薄,但器物较大的也有厚胎,胎质并不坚致细腻,而是略显粗松,其颜色颇似焚香时落下的香灰,俗称“香灰色胎”或“香灰胎”,色调多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白中泛黄,还有呈灰褐色或偏黑的。从化验结果看,汝瓷的胎是用高铝黏土配制,温度至少达到1300度才能完全致密,而汝瓷烧成温度只有1150—1200度,所以,大部分汝瓷胎的断面没有玻璃光泽,可见汝瓷的胎骨是未烧透的“夹生胎”,而且可见或多或少的气孔,说明胎泥中含有腐植质和有机质。
注意:至于汝瓷胎的颜色象焚香时落下的香灰,虽然说的很形象,但色调白中偏灰、偏黄、偏褐到什么程度,得通过看实物瓷片才能领悟,我无法用准确语言传达给你。因为胎很重要,是鉴定汝瓷的重要依据。同时,真品汝瓷的胎骨是“夹生胎”,所以,手弹胎体声音发木。而仿品发声就比较扎实。
汝官窑瓷器釉质:汝瓷的釉是石灰釉,内掺玛瑙,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严重流釉。汝瓷釉的烧成温度范围极小,同窑不同窑位稍有温差,就呈不同颜色。就汝瓷釉色而言,随着温度由低到高变化,釉色有月白、粉青、卵青、天青、豆青、灰青(艾青)、虾青等。釉质也从完全失透、半失透,到玉质感和玻璃质感变化。文献中有 “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三种颜色的汝瓷最好。
注意:温度稍高,汝瓷釉质就会变成玻璃质感,而且会产生流釉现象,形成“釉如堆脂”。所以,有流釉现象的汝瓷釉面一般是玻璃质感较强的,而且积釉越厚颜色越深。
汝官窑瓷器釉面:汝瓷釉面有薄有厚,大多开片,呈冰裂纹、蝉翼纹、蟹爪纹,小部分斜开片即鱼鳞纹。也有极个别的一面有开片,另一面无纹或整体无纹,即文献所称“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是汝瓷的特征之一。
注意:由于汝瓷烧造温度不高,胎和釉紧密度不是很好,因此,在口沿、底沿、凸棱处,会出现明显的自然剥釉现象。而且釉面会出现“汁中棕眼”现象,即缩釉点。至于古人称釉面气泡稀疏“寥若晨星”,这种现象只存在于正烧的釉面表层,其余则釉泡细小密集,肉眼无法可见。
汝官窑工艺特征:汝瓷器型胚胎只要能使用模具的,都采用模制工艺,以提高器物规整度。器物较大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各类瓶、罐等,仍以手工拉坯成型。
汝瓷基本采用支烧方式,早期有长条状支钉(松子状)、较为粗大圆形豆瓣状支钉。长条状支钉有横置在圈足端面的,也有横置在底部的。一些较大的瓶、罐直接采用垫饼垫烧,所以这些器物圈足露胎,个别平底器,整个底部露胎。到中后期,随着工艺的成熟,支钉变的越来越小,即芝麻钉。支钉数量按器物大小有3个、5个,5个以上有6个、12个等双数出现。
注意:汝瓷大部分器物满釉裹足支烧,如洗、盘、碟、钵、盆、樽与个别碗。碗大部分为垫烧,即圈足露胎,也有同时采用支烧和垫烧两种工艺。瓶的种类较多,但满釉支烧的仅见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真品汝瓷的支钉手摸没有刮手感,仿品反之。
汝官瓷的底款:汝瓷底款有刻“奉华”、“蔡”、“寿成殿皇后阁” 和“甲”“ 乙”“ 丙”款名。其中,“奉华”和“寿成殿皇后阁”应为宋代宫廷所刻用器标志。“蔡”字应为物主姓氏,有人认为是蔡京。“甲”“ 乙”“ 丙”则为乾隆时期将宫中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级后所刻。除此之外,暂无发现其它款铭。
汝瓷因烧造时间短,加上历史上的战乱和天灾人祸,传世不多。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在册登记的只有67件。那么,汝瓷民间有没有呢?一定有。有多少呢?没人知道。至于有人说民间没有汝瓷,那是不负责任的无稽之谈。随着我们对汝瓷进一步认识,国家文物政策的不断放开,我们相信民间的一些汝瓷传世品一定会逐渐被认定面世。“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愿这极富灵性、让人梦寐以求的汝瓷珍宝,能在您的藏品中出现,并给世人增添无限的艺术享受!
下一篇《收藏漫谈》,我们来漫谈一下宋代——官窑
(说明:既然是漫谈,语言就有些随意,再加上一些个人观点,肯定会出现一些差错,敬请朋友谅解!)
下面是一组清凉寺窑址出土汝瓷标本和台北故宫的宋代汝瓷照片,供借鉴参考:
价值连城的汝官瓷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胴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宋代宫廷用品的汝官瓷,自公元1086~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中。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弥足珍贵,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官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近年来,汝官瓷在国内外拍卖行情一直居高不下。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2004年汝瓷鸳鸯水滴以1050万元人民币在河南郑州拍卖成交。2005年南京十竹斋举行的拍卖会上,汝瓷天青釉洗以580万元成交。2006年4月北京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汝窑瓷器观音瓶以1.6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古陶瓷拍卖之最。
清凉寺汝窑遗址之谜
汝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负盛名的瓷窑之一,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汝窑的发现颇费周折,前后经历半个世纪之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
清凉寺村隶属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因村中有清凉寺而得其名。该村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现有人口3000余人。窑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座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坐落于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据当地老人讲,从前一到农闲,特别是干旱季节,他们村中的很多人曾靠挖汝瓷为生,民国时期尤盛。民国时期挖到一个青碗能卖10块大洋,相当于现在1500元人民币。最值钱的是“铅点碗”,此碗造型精美,胎薄体轻,釉黑如漆,明亮如镜,釉面布满灰色小黑点,底很小,碗口外撇,状若南方人戴的斗笠,当年能卖500块大洋。上世纪60年代,在该村村南的汝窑遗址上,还能见到汝瓷片堆积如丘,断断续续达半里之遥。
1950年文物专家陈万里先生考察汝窑,首先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宝丰县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从清凉寺等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1986年10月,清凉寺村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两个完整的汝窑天青釉裹足支烧笔洗,经专家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瓷一模一样,引起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上海博物馆的高度重视。随后,上海博物馆的两名陶瓷专业人员在清凉寺村采集到46件瓷片和3件窑具,汝窑终露端倪。
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试掘,发现典型的御用汝瓷20余件,其中有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及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珍品。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2000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村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窑瓷片上千片。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六次考古发掘,在清凉寺村内搬迁四户村民,发现窑炉15座和作坊2处,出土了一大批比较完整的汝官窑瓷器、窑具和模具,终于找到了汝官窑的中心烧造区。宝丰清凉寺汝窑址,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入选“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7年以来,文物部门又搬迁数十户清凉寺村村民,继续开展古窑址发掘工作,相信不久会有更大的发掘成果。
张公巷汝窑遗址发掘始末
说到汝窑遗址,不能不提及汝州市张公巷汝窑遗址。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区道路所压。
1998年,在汝州市区老二门街拓宽改造时,附近群众建房挖地基发现了许多青瓷片。1999年春,又发现了大批烧瓷配釉用的原料。
1999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郭木森等在汝州市公安局门面房建设工地发掘,除出土大量宋、元时期民间生活用瓷外,引人注目的是又出土了4件(片)天青釉汝瓷,这些汝瓷与清凉寺御用汝瓷烧造区出土瓷器从胎质、釉色、器形上完全一样,应是清凉寺御用汝窑的产品无疑。
2000年春,汝州市区张公巷附近的居民高中强建新房,汝瓷专家朱文立在挖地基的现场捡到了几十片典型的窑具,有盘式、桶式、漏斗式,便会同汝州市文化局有关领导立即向河南省文物局领导汇报。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汝州张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遂引起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2001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察发掘地。
为进一步揭开张公巷窑址神秘面纱,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原探方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并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2004年2~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专家认为,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独特,制作讲究,古朴雅致,质量上乘,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它的性质应属官窑。在2004年5月召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不少中外陶瓷学者认为该窑址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2006年5月,汝州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老汝瓷焕发新春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汝州市、宝丰县在保护、开发及利用汝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在汝瓷的故乡临汝县(今汝州市)建起了汝瓷厂。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1987年4月研制出了古汝瓷并通过国家级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近年来,汝瓷之乡发展汝瓷研究机构和烧制厂家上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近2亿元。他们生产的汝瓷天青釉、天蓝釉、豆绿釉及月白釉等品种通过省部级专家鉴定,具备了汝官瓷的独到特征,已销往世界各地,成为普通百姓收藏佳品。许多汝瓷产品还被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收藏。
2001年10月,汝州市成功承办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年会暨汝州市首届国际汝瓷研讨会,100多位陶瓷专家、学者国际友人齐集汝州,对汝瓷的发扬光大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3月30日,一组四件套的汝瓷邮票顺利发行,向世人展示了汝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