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有什么样的历史,从发明到演变经历了哪些过程?
一、高端大气话官窑
官窑,顾名思义,就是朝廷开设的窑场,是由历代官府营建的,制造瓷器的地方。官窑的瓷器产品,原则上来说仅供宫廷和官府使用。设立官窑,最早是从唐代开始的,最初的时候有两种含义:一是贡品,二是官厂。贡品瓷器自然是从各级官窑中经过严格把关挑选出来的,专门供给皇家使用的精品中的精品,而官厂则是专门供给皇家的窑场的统称。
其实在唐宋之前,瓷器最多只有粗瓷和细瓷之分,却无官民之别,但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阶级分化日趋严重,官窑也渐渐从众多窑场中独立出来,成为仅供皇家和朝廷的独立制瓷机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官窑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到清朝时,官窑的主要产品分成三类:
1、皇家瓷器
这类瓷器有着专门的样式、图案和颜色,产品的器型和规格也有专门的规范,其他品种的瓷器绝对不可以僭越。比如:雍正时期的“正黄瓷”和“五爪金龙”图案,就是皇家专用的色彩与形状。
2、王府瓷器
这类瓷器的形制也是依照惯例专门烧制的,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虽说不能使用皇帝的专属图案和色彩,但是王府瓷器的精美奢华程度,却并不在皇家瓷器之下。
3、一品宫瓷
这类瓷器大多供帝王赏赐群臣之用,因此这类瓷器上面的素材,大多采用官服补子上的元素,比如孔雀、猛虎、仙鹤等,都是这类瓷器上很常见的图案。
由于官窑特定的用途,决定了对官窑瓷器的质量要求非常之高,流传于世的古代瓷器精品中,也以官窑出产居多。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八大官窑有: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和磁州窑,其中又以汝、官、哥、钧、定五窑所产瓷器更为名贵。
二、多姿多彩说民窑
讲过了官窑,咱们再来看看民窑。民窑是相对于官窑而言的,生产的瓷器,主要用来满足民间百姓对瓷器的需求。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大多数瓷窑都是民窑,产出最多的也是民窑,尤其是在明清两朝,民窑最为兴盛。
由于面对的是广大民众,相较官窑来说,民窑在制作中选材更加广泛,所受的限制较少,除了少数被严格限制的颜色和花纹外,几乎百无禁忌,这给了民窑瓷器的设计者和制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作品比起官窑更能反映普通百姓的审美标准。
正如官与民是两个不同的阶层一样,官窑瓷器与民窑瓷器分别承载了不同的历史价值和审美眼光。一般来说,官窑瓷器花纹典雅大气,颜色雍容端庄,制作上不计成本,在极度的精致和规整之中,折射出皇家的尊贵。
比较有名的民窑有磁州窑、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等等。民窑瓷器无论花纹、颜色,还是形态、制式都讲求不拘一格,虽然少了官窑的雍容大气,但却质朴自然,明快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雨过天晴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我们中国人自古用瓷、赏瓷、爱瓷,从瓷器中感受生活的趣味和艺术的美感,瓷器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美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瓷器的发展也突显出中国人的匠人精神,每当我们今天赏玩那些精美的瓷器,赞叹那些传承了千年的瓷中瑰宝时,也不得不为我们祖先精湛绝伦的技艺所深深折服。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有悠久而辉煌的陶艺史。中国陶瓷,曾长期影响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陶艺却落伍了。
中国的陶瓷落后于西方,其原因与陶瓷美术设计者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中国陶瓷要再度创造辉煌,我认为每一个设计者,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有一名学者曾经说过,设计要以人为本,她不是为了产品,也不是为了金钱,她只为了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
从本质上看,陶瓷设计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陶瓷美术设计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可以从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不受任何约束地体现创作者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想感情。多数情况下,陶瓷设计的过程和结果,都必须受到市场需求、生产者决策、技术工艺条件、生产成本、消费者喜好、大众审美标准等设计的先决条件所限制。在此基础上,才能体现设计者的设计观念、风格等个人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生产的规律深刻地影响着设计艺术的发展。一个有所造就的陶瓷设计师,必须重视市场需求,掌握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具备适应现代科技、现代文化、现代生活办法、现代审美观念的能力。设计出精美而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二、对陶瓷装饰美学特征的充分认识
陶瓷无论从材料美感、图纹装饰或装饰题材上,都与其它的欣赏性美术和工艺美术不同。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对陶瓷材质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的一种审美阐释。陶瓷装饰艺术中,色釉装饰就是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预置的烧成气氛和烧成温度,达到预置目标的色彩效果与肌理效果,形成陶瓷装饰艺术中妙不可言的风貌。不同的色釉特性各不相同。陶瓷通过火作用于材料,通过材料呈现出质感和视觉效果来体现材料的装饰属性,物化成各种形态和美学品格。完全不同于器物表面的人为的图形美。
陶瓷的图纹装饰是再来的一种装饰形式,大致可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釉上彩包括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等。釉下装饰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青花玲珑、影青雕刻等,各自的绘制技法、烧成都很复杂,特性各不相同。如古彩,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装饰方法,在用色和图纹组织上都有强烈的装饰性,色彩浓艳明快,富有浓郁的图案味和民间味;粉彩色彩淡雅柔丽,用色较程式化;新彩直接用颜料作画,制作自由;影青雕刻,是在坯胎上用刀具刻划图纹,施影青釉,高温一次烧成……陶瓷设计者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的装饰技法,才能把这些装饰形式自如地综合地加以运用。从而使工艺陶瓷美术设计者有更宽广的表现空间,更自由地表达语言,更有内涵的审美情愫。陶瓷艺术由于受到功用目的和消费市场的制约,在题材上需充分考虑,不能随心所欲。应表现积极向上,健康美好,吉祥如意、寓意深刻的内容。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让人感到愉悦,得以修心养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陶瓷设计者只有对陶瓷装饰的美学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通过复杂的陶瓷艺术设计的实践,赋予陶瓷以生命。才能使陶瓷艺术家与陶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积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历经了许多阶段,具有独特的视觉魅力,中国书法自秦汉以来,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有篆、隶、草、行、楷等种类。同时,表现题材广泛,自成体系,地位不同凡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它的精神导向源于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原始社会的甲骨文开始,到行书的出现,书法艺术的内在表现形式也逐渐繁荣昌盛。在书法家的笔下,流露着艺术家对人生的思想感悟及对江河宇宙变化的独特审美观点。它的表现形式以墨色的枯、湿、浓、淡及千变万化的抽象笔墨组合,表现幽深的美学意境,以苍茫浓郁的文化审美积淀展现波澜壮阔的东方美学情趣。在载体的表现形式上。则以千变万化的笔墨线性元素组合为主体。在忘我的笔墨解构中,以充满张力的笔墨表现手法,着重笔墨情趣化的美感表现。展现了空间的笔墨审美情趣,传达给人们空灵、恬淡的联想空间。原始的笔墨线条,经过书法家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处理,是艺术家对生命本体的感悟并传达着蕴涵深远的境界。书法这种独特的魅力使现代人在共享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汉字中蕴藏的无限灵感。从而为现代工艺陶瓷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源泉。
人类艺术的起源与原始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在意境上追求大看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质的表现,往往是意到为止,恰到好处。简洁而充满活力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凝重、神秘的商周青铜装饰图案;深厚、宏大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四神瓦当图案,气势流动的织绣图案;具有宗教色彩的南北朝石刻装饰、飞天图案;丰满、富丽、华贵的唐代宝相花、勃勃生机的卷草图案;内容丰富、装饰性强的团花图案;具有文人风格的宋瓷图案;寓意深刻的民间剪纸、刺绣,朴素的蓝印花布;造型生动、概括、质朴的贵州蜡染;童趣十足的泥玩具;以吉祥内容和戏剧故事构成画面的风格各异的木版画、年画等。这些有着强烈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传统设计元素,完全可以在工艺陶瓷美术设计中,通过把客观形象和色彩以创意主观意识和市场需求用陶瓷的装饰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夸张,从而获得新的形象和意境。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它不象美术设计那样通过视觉作用于感官,而是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心灵,通过表达情感来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以声表情。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设计与听觉艺术的音乐,表面上似乎没有联系。然而由于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如通过节秦和韵律,《二泉映月》体现出一种哀怨的意境,《黄河大合唱》体现出一种雄伟的气魄,《雨打芭蕉》体现出一种热烈,跳跃的气氛等。陶瓷美术设计者,是可以从音乐中得到启发的。文学与陶瓷美术也有密切的联系。许多陶瓷美术作品,如希腊瓶饰,往往是根据文学原著提供的题材和情节创作出来的。而诗歌与陶瓷艺术,是一种更内在的联系办法。二者的一起点在于都追求通过意境的创造而抒发作者的情感,激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四、创新意识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元化基础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文化艺术修养,市场意识等,都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创新思维,更是设计的关键。中国几千年辉煌的陶瓷史,曾经是陶瓷美术设计者的包袱。艺术设计是创造力发挥的广阔天地,但是如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一味沉迷于传统的襁褓里,陶瓷设计产品就会停滞不前,从而丧失生命力。今天,世界陶瓷精品的货架上,难以发现中国的陶瓷。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的陶瓷设计者的创新意识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不是我们的技术不够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更是绚丽多彩鲜艳夺目的一页。
随着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于火的使用有了进一步认识。火与上的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为陶器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陶器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品及文化象征是不断发展、更新的这在人类创造发明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当人类第一次发现泥土过火焚烧变成陶器时人类的文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陶器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篇章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纪元。陶瓷总是记载着每个时代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一部陶瓷的发展史必然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
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更新的过程这个家族日益丰富多彩。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紫砂器、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缤纷的彩绘瓷……这一粒粒陶瓷史上的准康明珠结成了一串最美的珠链陶瓷发展史便是串起这条珠键的细线。
陶器作为一种生活用品从产生之时开始就和艺术密不可分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是艺术的创造或模仿。也许没有一种材料能像陶瓷一样在每一个时代都参与了人类的生活。而在当今的现代生活中没有陶瓷艺术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古老文明为现代人的生活、文化增添了无限趣味。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中陶瓷只能作为一般的日用品看待无形中就制约了陶瓷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当今陶瓷这一古老的材料与制作工艺重新得到认识、理解与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门类——陶艺。陶艺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参与了现代人的生活并协调于时代的审美追求。
陶艺分为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传统陶艺主要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陶瓷的材料、工艺制作、成型手段、装饰技艺、烧成效果与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不同时代所创造的不同艺术风格。 而现代陶艺则是在传统陶瓷的基础上去更新工艺材料、发挥技艺手法的表现力去探索新的表现技巧创造出具有时代感与个人风格的艺术形式的。现代陶艺在世界各国都逐渐得到发展尤其是欧洲。美洲、日本等国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截然不同的作品。因此现代陶艺使古老的陶瓷材料更具强盛生命力。 无论在科技发达的现在还是人类起源的远古火与土对人类来说始终充满了激动与激励。
陶艺是一种集历史、科技、技艺、艺术创造为一体的艺术。对于材料、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以及制作工艺陶艺同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大差异正是这些特殊的材料、工艺与烧成构成了独特的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 中国虽作为瓷的母国、陶的故乡但现代陶艺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陶艺以其独特的特性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空间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热衷的一项艺术活动。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陶瓷产区遍布各地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相继成立了陶瓷及相关专业陶艺界也出现了一批深具实力的先行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现代陶艺将会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爱陶人和作陶人。
中国陶瓷发展史如下: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
扩展资料:
陶瓷生产特点:
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料投入到陶瓷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它是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对劳动对象进行作用,使之成为有价值的陶瓷产品的过程。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干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自然过程的结合。
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毛坯制造、成型和烧结。同时,根据陶瓷生产各个阶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产过程的组成可分为生产工艺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陶瓷生产工艺,与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陶瓷生产工艺是一种低连续性的流水式生产工艺。陶瓷原料从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经过不断的加工,最终成为成品。整个过程是复杂的,过程之间的连续性程度较低。
2、陶瓷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3、陶瓷生产周期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料生产开始到加工结束直至成品生产的全部日历时间。
4、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辅助材料的消耗较大。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气、电。
6、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陶瓷生产工艺使用的原料种类繁多,生产的半成品、成品及生产的剩余材料、废料等,具有大量的运输能力。
7、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我国陶瓷行业使用的窑炉大多以煤和重油为能源,排放大量烟尘。
因此,企业应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尽量采用电阻式隧道窑或气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8、陶瓷生产过程中的低专业化和协作水平。长期以来,陶瓷行业企业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综合性的“全能”工厂比专业、辅助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陶器和瓷器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