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不碎的陶瓷值钱吗
碎掉的瓷器有价值吗?五分钟告诉你瓷片收藏里的门道 。
古时候瓷器碎了,大部分人可能就扔掉了,殊不知,这留下来的碎瓷片到了今天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时下碎瓷片标本大幅度涨价,尤其是珍贵的、稀少的更是一片难求。一块元青花标本,如果绘画的非常出彩,发色艳丽、器形少见,价格再高都供不应求。
瓷片不仅仅是一块残片,它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真品的最好的工具书,我们能够通过瓷片标本来感受古代老瓷器带来的鉴赏信息。
也正是这个特点,有多少古陶瓷爱好者在苦苦的找寻着这些残片,学习鉴赏陶瓷的深谙这点,所以,瓷片标本才被更多的藏友们认可、抢购、炒作。
古瓷器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的毕竟还是占少数,有句话叫做“十老九损”,不少的古瓷器由于年代的久远或人为的破坏,变得残损和破碎。
作为古代一些有名窑口出产的瓷器,它往往会成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研究和考古古文化的重要物证依据,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的,像南宋的五大名窑瓷片(汝,哥,定,钧,官)龙泉窑,元青花瓷片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收藏,不单单是为了“一夜暴富”,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陶冶性情。古瓷残片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好的瓷片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古瓷残片残存的图案、文字、色彩、胎釉、开片等方面和细节上,管窥到某一段历史、人文、政治,填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空白。
高古瓷孤品定价看具体的形状决定价格。高古瓷是收藏品来着,价格难以定价,要看具体的形状决定价格,一般的都要2000左右了,高古瓷,是指宋金以前的瓷器,明清瓷器价格上有些虚高,是国内外大型拍卖会长久以来的拍卖价格导向在起作用。
高古陶瓷形态特征
高古陶瓷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钙,铁,镁,铅等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
随着国际高古瓷器市场的持续升温,国内藏家也开始将目光聚焦这一门类,高古瓷器的市场价格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2001年,国内高古瓷器市场开始升温,2006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当年一件宋汝窑天青釉撇口瓶以1点76亿元的天价成交,带动了其他高古瓷器价格的上涨。
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王掌柜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1、根据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鉴定:
明代瓷器造型: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明代瓷器纹饰: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清代瓷器纹饰: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2、根据款识鉴定明清瓷器:
清代瓷器款识: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3、根据底足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
4、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清代瓷器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至于价格得根据瓷器本身的特性来定,影响因素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这个东西不是瓷片,有一种东西,叫做瓦当,就是你这玩意
这种东西俗称瓦头,是古代建筑中筒瓦末端下垂部分,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红墙绿瓦这个说法,你这就是绿瓦,封建时代只有皇家宫殿能用红墙绿瓦,说是绿,其实不准确,应该是碧色琉璃瓦,很明显,你这东西不是皇家宫殿用的,民国时期,很多大户人家也开始按照皇家宫殿的风格盖自己的房子和祠堂,这就是你这东西的来历,泥底薄色,这样的东西完好还能有点价值,大约百十来块,有专门收藏瓦当的,可惜,你这东西破损严重,甚至无法断代,一文不值了
何为高古瓷
什么是高古瓷,对于这个词,专家们的定义一直都有分歧:
无论是一些关于陶瓷的史料,还是关于高古瓷的相关报道,都没有找到关于高古瓷的具体的准确定义。从理论来说,直至今日,高古瓷还是一个含混的定义,所以对高古瓷的概念理解也出现了多个版本。
一种看法:高古瓷是南宋以前,包括东汉、文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各朝代所烧制的各种瓷器。
一种看法: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陶半瓷阶段,到隋之后才出现真正的瓷器,因此高古瓷是指唐宋时期所烧成的瓷器。
另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求而发生改变的观点。高古瓷就是宋元时期瓷器,因为近年来宋元时期瓷器频繁亮相于国际艺术品拍卖会,相对应明清瓷器而言,宋元瓷器年代更早,且存世量稀少,应称之为高古瓷。
但无论是那一点,所有人都认为,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明清以前的瓷器,这一术语的内涵虽然有待规范,但为了表述方便现在还在被使用
一种说法是,高古瓷应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
当然这种说法也是存在质疑的,比如说有人就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学术意义上的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
。因此,高古瓷仅指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烧制的瓷器!当然,也有民间俗称的元代以前生产的瓷器为高古瓷的说法,后一种说法,还得到不少藏家的支持和认可,即“高古瓷”应该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应的品类,在时间上,是比明清瓷器要早的瓷器。
比如在市场上露面的两汉的灰陶、彩绘陶、青釉、褐釉瓷,晋代的青釉瓷、隋唐的长沙窑、鲁山窑、邢窑、越窑等名窑瓷器,以及宋代的五大名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等产的精品瓷器
您可以将您的东西咨询一下当地的古玩市场或者邮币卡市场或者博物馆,那里的工作人员或者专家学者应该会给您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薄如纸,白如雪,润如玉的古瓷是德化白瓷。
明清时期,德化制瓷工艺以玉洁冰清的胎釉质感与独具匠心的造型艺术而享盛名,被称之为“中国白”。德化窑白瓷釉色纯洁莹白,其胎与釉浑然一体,结合得非常紧密,釉层和胎质几乎分不清。它的胎骨虽略厚,但有温润如玉的感觉。
特点:
明清两代的德化白瓷,是以其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德化窑的工匠们通过古朴自然、写实的表现风格,形成了德化白瓷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被后人所垂青。同时也是德化窑瓷器装饰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创造出如此令人赞美不绝的白色艺术品。
1、造型。一般来说古瓷器的造型都是非常古朴知、自然的,并且不同时代的古瓷器都有那么时代鲜明的特征。比如康熙年间的观音瓶就是那个时期所特有的瓷器器形。现代瓷从造型上来说更加的多元化一点,特别是现在有很多艺术瓷,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瓷器造型了。
2、釉面。观察釉面主要是观察它的光泽度,古瓷器因为年代久远,所道以釉面通常都会有一种湿润的感觉,一些瓷器还会有蛤蜊光,比较典型的就是唐三彩了。而现代瓷器上面的光很多都是浮光,和古瓷器相比会感到有点刺眼。
3、色料。古瓷内器所用的色料和现代瓷是不一样的,比如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的浙江料。
4、画工。古瓷器的釉面是非常有层次感的,上面的飞禽走兽、人物花卉都是栩栩如生的,并且也都是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瓷器:
古代瓷器:
扩展资料:
瓷器总体分两大类:单色釉瓷和彩绘瓷。
单色釉瓷分:素瓷(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和色釉瓷。
青瓷: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
白瓷: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作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类冰类玉。
色釉瓷:指带有颜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氧化铁、氧化铜等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色。色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