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个磁州窑博物馆 那个龙纹盆 的介绍呢?
龙纹盆,金代,口径69厘米,高20.5厘米,底径39.5厘米,1987年出土于磁县官台窑遗址。国家一级文物。
5.18是国际博物馆日。刚从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市召开的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会及颁奖仪式现场获悉,磁州窑博物馆的"黑与白的艺术"荣获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自1997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以来,我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第六次获此殊荣,也为国际博物馆日增加了节日的喜庆。
2006年12月13日,河北省磁县磁州窑博物馆新建落成并对外开放。该馆根据磁州窑独特的装饰艺术--白地黑花,黑白对比、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选取了"黑与白的艺术"为陈列展示主题,既确立了专题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定位,又准确地概括了磁州窑瓷器的基本特色。"黑与白的艺术"陈列展览面积2524平方米,展线总长度480米,展出珍贵文物400件,辅助展品186件,图片278张。
此次陈列展览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宗旨,又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展示理念,突出了四个亮点,也是获取奖项的四大法宝:一是序厅居于博物馆中央,磁州窑典型的馒头窑外形以及烧成色壁砖和匣钵为装饰的圆形内墙,突出表现"窑"的氛围。顶部装饰系两个层次构造的白地黑花大龙盆"龙纹"图案和龙凤罐"葵花纹"图案,外沿为放射状铝合金格栅吊顶,寓意磁州的泥土经过磁州窑的幻化,变为"黑与白的艺术",上升到顶部,达到高度的升华并形成广泛的影响。深色陶砖地面托起的整个序厅,简洁,明快,精致,大气,主题突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是"化境黑白"厅是整个陈列的核心展厅,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文物,特别是宋金元鼎盛时期的精品器物集于一堂,洋洋大观,前所未有。并将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紧密结合,在内容设计上深"挖"瓷器的内涵,分别提炼出诗词曲赋、绘画纹饰、历史故事、装饰工艺四项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帮助观众从考古意义上解读磁州窑器物。磁州窑器物从哪里来?它在地下是怎样一种状态?器物的里里外外是什么样子?这些正是一般观众所想了解的。
三是瓷片柜、瓷片架和一个可直接上手触摸的瓷片箱,为观众仔细了解瓷器的里里外外提供了可能。大体量的瓷片墙则形象地表现了磁州窑观台窑址四个考古阶段的地层情况,真实地反映了窑址地层构造和地层风貌。与瓷片柜、架、箱和瓷片墙相连的是模拟遗址场景,场景面积12米×7.5米,现场为框架玻璃平台,高12厘米,玻璃板下面是布满瓷片和草丛的遗址原始地表。遗址背景片18米×3.2米,背景片前配置不同型瓷窑的结构图和考古现场照片。整个第二部分,空间视觉开阔疏朗,气氛浓烈亲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充满了人文情怀。
第四亮点:"美器由来"展厅是最后一个高潮,解决观众心中自然产生的疑问--瓷器是如何制造的?726平方米的空间,展示的是全场景生产工艺,即把取土、练泥、成型、施釉、装饰、入窑的全过程,用实物、雕塑、模型、背景画、投影、灯光、拟声等手段将当年制瓷情况用1:1的比例,精细、形象地再现出来,亲和力、感染力较强,形神兼备,一目了然。观众经过序厅的引导,循序进入"窑火初燃"、"化境黑白""余蕴悠长",至此,圆满有力地划上了句号。
这项精品陈列是从全国上报的50多个申报项目中,经过初选、终选等激烈竞争,最终以其雄厚的实力脱颖而出,为河北赢得了荣誉。
该项"黑与白的艺术"陈列展览工作由省博物馆馆长、博物馆专家谷同伟主持。期间,磁州窑博物馆建设及陈展工作得到有关省领导,磁县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市文物局在业务上给予积极指导和扶持。
茶具上有金色的龙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寓意,主要是因为传说中国的图腾是龙,我们是龙的传人,以龙为图案,龙也是一个生肖。除了龙的图案之外,茶具还有很多其他图案的,主要以各种花和风景为主。像龙在很多其他产品上面都有的,陶瓷的杯子,茶具,花瓶上都有金龙图案的产品,我们是做陶瓷产品的,这方面的产品我们都有。有些客户喜欢龙形图案的产品,而且明年也是龙年,像今年,我们就有兔子的杯子,茶具。至于所说的金色,其实是一种工艺,描金的,用一些金粉和其他颜料调制出来的颜色,用画笔描上去的。极其耗费人工
所谓五爪金龙就是这个意思.
另,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但在龙的地位中,三爪<四爪<五爪.
且,地方上,爪数不同地位不同种类也不同.
根据补充,为什么石碑上的龙是四爪呢?
一般来说,石碑是用来做记的。普通人家几乎不能用龙,而帝王之家也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龙。
所以,一般石碑上的龙四爪的多,而且,龙王和神龙都很神圣,石碑上一般不回雕刻。这个牵涉到有求回应的问题,龙王龙神这么忙,自然有求难应……(这部分回答有点迷信,看看就算了啊。)
有四只爪子的龙是“蟒”,一般是比天子低一等的人使用。
例如,绣有四只爪子的龙之官服称为“蟒袍”
你看到的3爪应该是王爷身份的贵族使用的。
五爪龙是在元代定型的。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龙,也因为经济水平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一般来说,石碑是用来做记的。普通人家几乎不能用龙,而帝王之家也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龙。
如果大面积的话,用龙的多估计看起来会比较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建议选些花纹比较好看的仿古砖。
仿古砖,是釉面瓷砖的一种,它是从彩釉砖演化而来,与瓷片基本是相同的,所谓仿古,指的是砖的效果,仿古砖通过样式、颜色、图案,可以为居室营造出怀旧的居住氛围。
元景德镇窑釉里红龙纹高足杯 动脉影摄
战国水晶杯 杭州博物馆供图
或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居游胜地,或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东南名郡,又或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南宋都城……杭州,这座古称“钱塘”的城市,留给人们数不尽的美好记忆与想象。
笔者日前来到位于浙江杭州上城区的杭州博物馆,徜徉文物海洋,一窥风雅钱塘的前世今生。
元“伯畿印章”铜印 杭州博物馆供图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穿过南宋御街,沿石阶走上吴山,至半山腰处,可见一座白墙黛瓦的建筑,隐藏在一片树林之中,这就是杭州博物馆。
“杭州博物馆展区面积7000平方米,由南馆和北馆组成,拥有常设展《最忆是杭州——杭州 历史 文化陈列》《珍藏杭州——馆藏文物精品陈列》。馆藏文物2万余件,尤以陶瓷、绘画、书法、玉器为特色。”杭州博物馆馆长金霄航介绍。
“8000年前,萧山跨湖桥一带的先民已泛舟于湘湖……”进入南馆,“寻踪跨湖桥”单元以图文形式介绍了“中华第一舟”的发现过程。这艘独木舟出土于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已有7000-8000年 历史 ,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见证了当地先民的生活。展柜里陈列着同时期出土的稻米标本,反映了杭州地区稻作农业的悠久 历史 。
展厅正中摆放着一件淡琥珀色的透明杯子,它是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这个水晶杯虽然今天看起来不算光彩夺目,但在2000多年前,它是非常难得的珍品。”金霄航说,它用一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是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录。
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1号墓中发掘出这件水晶杯。它呈上宽下窄的造型,材质晶莹,保存完好。古代开采技术有限,要找到这样一块优质水晶十分不易。水晶材质硬而脆,古人用何种方式把杯芯掏空而保证杯体不碎裂,今天的研究还未能解开这个谜题。水晶杯内外抛光非常光洁,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早在战国时期,杭州地区手工业已十分发达,为后世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金霄航说。
魏晋以降,北方战乱,大批民众南迁。杭州湖山秀美,吸引了众多文人与僧侣。隋唐时期,杭州已是东南名郡。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建都于杭州。在吴越王钱镠“保境安民”国策下,杭州经济文化日益兴盛,著名的雷峰塔即建于这一时期。塔内曾藏有数万卷佛经,皆用当时盛行的雕版印刷术印刷,印数空前,印刷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杭州博物馆展出的雕版印刷《宝箧印陀罗尼经》卷,纸张洁白,墨色均匀,字体清晰悦目,图画也很精美,反映了杭州印刷水平之高。
“你看,这方砚台是用五代时建造雷峰塔的砖改造而成。”金霄航介绍道。1924年,雷峰塔轰然倒塌,不少民众捡拾塔砖收藏。永康的姚允中将捡到的一块藏经砖改造成砖砚,后来赠予杭州收藏家朱孔阳。2014年,朱孔阳之子朱德天将这块砖砚捐赠给杭州博物馆。砖砚背面刻有雷峰塔景观图和“雷峰塔坍塌古砖记”,两面长侧边一面刻有“西湖雷峰塔藏经古砖”几个字,另一面刻有鱼龙图案。砖质地紧密,做工精良,中空有孔,用以藏经。
战国玛瑙环 动脉影摄
商旅辐辏 华贵天城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吴自牧《梦粱录》中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商业繁华的盛况。
南宋时,杭州成为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商贸繁荣之余,文人雅士聚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成为宋人的追求。在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器前,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金霄航告诉笔者,南宋官窑是宋代青瓷烧造最高水平的代表,修内司官窑是南宋官窑的窑场之一,位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该窑址的发掘成果入选“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杭州博物馆展出的修内司官窑瓷器,均由窑址出土的瓷片修复而成。其中一件青灰色的盏托,托盘呈花口形,盏与托盘中间为一圆孔,上下相通,造型精巧别致,釉色淡雅润泽,体现出宋人高贵典雅的审美情趣。
“琴棋书画诗酒花”是宋人雅致生活的写照。馆藏《无款竹丛翠鸟图团扇页》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宋扇页画精品之一,于小中见珍奇。咫尺扇面上,采用工笔双钩画法描绘出小鸟憩于荆棘竹丛中,表现了安宁幽静的意境。
元代时,杭州凭借京杭大运河和海陆丝绸之路优势,成为东南地区最大的都会,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博物馆内,一件元代青花瓷塑海鳌山形笔架以其精巧绝伦而引人注目。
这件笔架出土于杭州朝晖路一处元代窖藏,整体为海兽驮峰造型,下部浪花翻涌,4座山峰饰如意云纹,一峰顶高悬一轮初升的太阳。通体施青白釉,胎质洁白细腻。背面自然凹凸,还留有当时工匠的指纹印迹。
“这件瓷器除了有搁笔功能外,海兽内部中空,可盛水作水盂,一器两用,设计巧妙,是元代青花瓷中极其难得的一件文房用品,具有极高的 历史 和艺术价值。”金霄航说。
“江南收藏甲天下”,书画之余,摹古鉴赏是江南文人日常消遣之必备。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生前流连西湖山水,死后葬于杭州。他墓中出土了多件文玩,包括端砚、剑饰、铜镜、铜印等。杭州博物馆展出的“伯畿印章”印与“鲜于枢伯畿父”印,印面小巧,笔法精妙,为研究鲜于枢书法造诣又添实证。
清青花釉里红莲花纹瓷盘 动脉影摄
山水环抱 人文渊薮
“四维图画本天成,三面云山一面城。”自南宋以降,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因景色殊异,历代文人莫不流连西湖。明清以来,杭州文风更炽,湖光山色在文人雅士笔下凝练成优美的传世佳作。
走进杭州博物馆北馆,高达3米的《层峦秋色图》铺陈在眼前,这是明末清初“武林画派”创始人蓝瑛的代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画中,距西湖不远的西溪秋色醉人,云淡天高,深山幽壑,又有回廊屋宇,游人于桥上扶栏缓行,轻漫潇洒,充满洒脱的文人意趣。
“欲借西湖作墨池,并邀春色入新诗……”明代散文家茅坤行书《西湖诗卷》以遒劲笔力书写了对西湖的热爱。茅坤耄年游西湖后作西湖诗14首,他的书法朴拙自然,是典型的“文人字”。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葫芦秋菊图轴》作于杭州西湖畔,笔法坚挺厚重,篆刻朴茂苍劲,对上海画派后期画风影响深刻。
明清时期杭州文人留下大量精美的文房四宝,成为杭州博物馆重要的藏品类目。“任伯年”款象牙大毛笔、“徐三庚”款紫檀木笔筒、“鹿原”款端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精神与艺术品位。
“风雅,是刻在杭州骨子里的。”金霄航说,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杭州人文故事,感受杭州风雅气韵,杭州博物馆在展陈手段上不断创新,让文物“活”起来。在史前至六朝展厅,借助光影手段,还原考古发掘现场。在两宋展厅,通过投影和三维动画,生动呈现南宫北市的都市格局、繁华喧腾的市井风情。
杭州博物馆还设计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参照四螭龙玉佩制作的壶承、以南宋莲花纹瓦当为原型设计的莲花纹碳雕等,备受观众喜爱。
随着浙江省文物局主办的“浙里光影,云看文博”系列直播活动走进杭州博物馆,风雅钱塘的气韵,飘得越来越远,打动越来越多人……(文/王丽玮)
1、龙形结
龙形结是古老的中国手工编织工艺品,属于中国结的一种。可单独与其他结式相搭配,构成吉祥而美丽的图案,如双龙抢珠、苍龙教子等。或以龙形结当胸针、摆饰均可。
2、战国云纹龙形玉佩
战国时期的玉器,器型巨大。龙身卷曲。 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器型巨大。扁平体。龙身卷曲。 龙首后顾,龙嘴微张,上吻略向上卷曲。独角。尾巴下端内卷,与身相连,歧分为二,并向上下旋转。足作伏卧状。龙脊背钻有一孔,以供系佩之用。器身以阴线勾边,双面琢刻卷云纹。
3、九龙公道杯
九龙公道杯又叫平心杯,古代汉族饮酒用瓷制品。分杯体和杯座两部分,通体高约20厘米。九龙公道杯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均有出品,现景德镇仍有生产。福建德化窑制品较为多见,但其杯内瓷雕造型一般以寿星人物为主。
4、战国夔龙形佩
夔龙形佩为战国早期的玉器,高3.5、长10.9、厚0.6厘米,1951年出土于河南辉县赵固村,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5、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一座墓葬时,在墓主人尸骨上,发现了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其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形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云纹龙形玉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龙公道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夔龙形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绿松石龙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