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碎瓷片》有感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这样赞叹过雕刻做工细致的陶艺瓷器,同样,在我的心中,只有上好鲜艳的釉色,瓶身那凹凸优美的曲线,精美的雕刻图案,才能配得上陶艺这一名称。可是——
望着桌上那个被我捏成四不像的陶泥小猴,脑袋一边大一边小,一只眼睛刻得大而传神,另一只眼睛却被挤在了一边,又小又扁。小猴的两只脚规规矩矩地盘着,可左手却生硬地拐在胸下,似折了般的古怪。
这真的是我梦想中盼望着的陶泥小猴吗?凝视着桌上的那只“四不像”小猴,我陷入了沉思。同样是学习陶艺,《碎瓷片》的主人公树耳并没有经过多少专业的培训,却仍能制作出震撼人心的千鹤瓶。而我呢?直直地盯了陶泥片刻,我却还是抑制不住心中那浮躁与气恼的心情,即刻便将眼前的陶泥小猴揉成一团,抬起手,奋力将陶泥往远处扔去,以发泄内心的情绪。只听“啪”一声,那泥巴便紧紧地黏在了桌子的一角上。
默默然呆呆得愣了几秒,我收回了凝然的眼神,背靠椅背,缓缓舒了口气。
构思了整整三天的小猴形象,就这么甘心放弃吗?好不容易借到了学校的陶艺教室,就这样甘心离开吗?曾经信誓旦旦地说不放弃,就这么违反对自己的承诺吗……
“求死并不是展现勇气的唯一方法。”“犹豫只会让自己产生怀疑。”恍惚间,我脑海中却闪过《碎瓷片》中树耳的话语。为了成为一名陶匠,他没日没夜地劈柴学艺;为了完成他与师父共同的愿望,树耳险些丢掉了性命,也要将手中唯一的碎瓷片交给金特使。为了理想,树耳坚持,甚至能舍弃自己的一切。而现在我只是面对这一个小小的陶泥小猴,我有什么理由言弃呢?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求死并不是展现勇气的唯一方法。”“犹豫只会让自己产生怀疑。”树耳坚定的话语第二次在我耳边回荡。对!只有坚持!我立马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重新拾起桌角边的那团陶泥,用双手轻轻擦拭着,捏塑起来。“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坚持。”树耳曾这么说过,而现在,我也将这么行动。因为现在,我有对陶艺的一份坚持,对陶艺的一份执著,此时此刻,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的'坚持了。
略微思考之后,我决定将最重要的工程——小猴头部的雕刻留到最后。我极其谨慎地将一块椭圆形陶泥块拿了起来,抽出另一只手拿起了雕刀。确定出两只眼睛及鼻子的位置后,我拿起雕刀轻轻地在左上方刻出一个空心圆,继而又在圆里刻出一个实心小圆——第一只眼睛完成了,噢!简直堪称完美!我丝毫不敢松懈,又马上拿起雕笔按同样步骤刻出第二只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捻起一小撮黏土往小猴眼睛下方紧紧摁去。让成功赶紧到来吧!我祈祷着。可惜,那撮黏土却偏偏不愿顺从我的意愿,在鼻子即将完成的那一刻,黏土竟不争气地往旁一倒,噢,又失败了。不,现在的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沉默或叹息了,所谓“耐心之树,结黄金之果。”我只有耐心和坚持。此时此刻,我仿佛感受到树耳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渐渐流进我的心胸,越聚越多,越聚越多。不,应该说是树耳的灵魂已与我的灵魂融为一体了!现在我身上所具有的,正是树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再次握起那小撮陶泥,我轻轻地捏出了小猴细小的鼻子,又仔细确认了一遍鼻子的位置后,我这才抬起了右臂,往前轻轻一摁——鼻子牢牢的贴在小猴脸部。哦!终于,终于,我成功了!瞧着面前那只刚显雏形的小猴,微微翘着头,两只水灵灵的大眼眨巴着,似是安逸地在歇息,又好像是在俏皮地嬉闹。我缓缓舒了口气,永不言放弃,原来这才是成功的基础。
看!曙光就在坚持之后。
在 石狮市 有这样一位民间手艺人,他运用精湛的堆剪工艺和修复技艺,构筑出建筑的“肌骨”和外饰,让许多饱经岁月沧桑、“体质”斑驳甚至濒危的民间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尤其他堆剪出来的滴水兽,惟妙惟肖,美观大气,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老建筑历史风貌。凭着30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每年找他堆剪和修复的客户,遍布四邻八乡,有些建筑的主人虽然身在海外,也要托人找他修复。他就是鸿山镇伍堡村的建筑修复手艺人——王名育。
11月16日,获悉王名育正在对鸿山镇东浦二村的一幢番仔楼进行修复,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一天的工作。
这幢1959年建成的番仔楼,历经数十年风雨,尽管主体依然稳固,不过楼顶的瓦面、顶层的木梁以及二楼木质地板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破损。红砖和条石构筑的楼体,也布满了一层灰白色的尘灰,透露着沧桑感,原本突出楼体的多组滴水兽,也已经残缺不全。“房子的主人现在菲律宾,去年托人找到我,希望把这幢老房子修缮好。”王名育说,经过前期修复,楼顶瓦筒和顶层木梁都已做了更换,今天的工作主要是堆剪滴水兽。
早上8时,吃完早餐,王名育来到这幢番仔楼二楼的房间,这里也是他工作的地方。由于房子比较老旧,内部比较昏暗,因此即使是白天,也要经常开灯工作。房间里摆放了十多个已经制作好的滴水兽,有狮子、豹子、老虎、锦鲤、向日葵等多种造型。一张木桌就是他制作滴水兽的平台。“这幢房子总共需要26个滴水兽,已经完成21个。”王名育将一个瓦筒摆在桌面上,然后用不锈钢筋拧成动物的大致骨架缠绕在瓦筒上,根据造型走势,用泥灰进行堆塑。不一会儿,一个猛虎造型便呼之欲出。
10时,王名育已经堆塑出5个滴水兽雏形。“泥塑要经过一段时间晾干,还要再局部修饰,就可以进行贴瓷片。”在房间的一块区域,摆放了多个瓷碗。碗里盛放了多种色彩的碎瓷片。王名育选定了几种瓷片,便开始用钳子十分熟练地剪裁。随着“咔咔咔”的一阵瓷片碎裂的声音,原本不规整的碎瓷片,很快变成了或圆或方或尖的形状。“剪每块瓷片时,都要想到用在滴水兽的哪个部位,力求少浪费甚至不浪费。”临近中午时,500多个鳞片状瓷片已经剪好。
15时,王名育要给已经贴好瓷片的滴水兽涂彩。在二楼阳台区域,他一手端着调制好的油墨,一手捏着细毛笔,给豹子点染斑点,给老虎描画虎须,给狮子修饰利爪……其间,王名育还要不断调整身体姿态,时而仰望,时而远观,每一笔画的点染都力求呈现出动物最传神的形貌。
17时,一天的工作临近尾声,王名育将放置在阳台晾干的滴水兽搬回到房间里。这些制作好的滴水兽,每个重量近40斤。根据工作计划,第二天还要对番仔楼顶端墙体外侧的堆塑进行修复,王名育要爬到三层楼高的工作平台上,用手机拍下已经残缺的堆塑样貌,晚上进行构思补全。(王国良 郭雅霞)
胜利女神名叫Nick,是胜利的化身,她所到之处胜利就会随之而来,著名的运动品牌耐克就取自胜利女神,而耐克标志的设计灵感源自胜利女神的翅膀!
卢浮宫的这座胜利女神雕塑在刚出土时是没有翅膀的,其实,何止没有翅膀。
1863年,法国考古学家尚帕佐在希腊的萨莫色雷斯岛上挖神庙的时候,无意中将它挖出来的,因此,这座雕塑的全称叫做《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出土时它只是200多片大理石残片,卢浮宫的专家对这些大理石碎片进行了拼接整合,最初拼接的结果,女神没有头颅,没有翅膀,没有手臂。
经过反复研究,卢浮宫最终决定给女神加上翅膀,毕竟翅膀是胜利女神的标志。果然,一对翅膀加上之后,胜利女神那种迎风飘扬的感觉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卢浮宫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这也让我想起几年前轰动一时的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国的文物修复专家也都是技艺精湛,无论是碎瓷片还是碎青铜片,经他们之手都变成了精美的瓷器和各种青铜器。
虽然补上了翅膀,为女神增加了神彩,但卢浮宫并未因此为胜利女神添加缺失的手臂和头颅,仍然让她保留着出土修复后的样子。这点也是借鉴了断臂的维纳斯的修复经验。尽管如此,这座胜利女神雕塑仍然壮观美丽,看到这座雕塑,脑子里就会出现胜利女神从天而降,落在船头的画面。雕塑中的胜利女神迎着海风,裙摆向后飞扬,裙子的褶皱呈现出很强的动感,海水打湿了衣裳,以至女神玲珑有致的身体一览无余。
胜利女神是卢浮宫三宝之一,她完美的呈现出雕塑艺术的魅力!如果有机会去卢浮宫一定要近距离的感受一下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胜利女神雕塑带给你的震憾!
陕西关中东部的澄城县尧头镇出产粗瓷。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 尧头古镇位于澄城县的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老镇很多民宅已被废弃,后改称尧头村,当地人称之为“老街”。站在西河岸边,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从这些遗迹可以判定,历史上当地曾发展出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1]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言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 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1625年(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趋势中,澄城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现象在北方瓷窑中极为罕见,为确定澄城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一笔。 在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1877年(光绪三年)大饥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1926年(民国十五年)《澄城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当时的出产数为“每窑约值钱30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并较详细地记载了制瓷业的规模和生产流程。1926年(民国十五年)统计时由“旧有四十余家”减少至二十余家,可知当时烧瓷业仅达到清代规模的半数。[1]
编辑本段技艺特点
尧头镇自古盛产煤炭,1926年(民国十五年)县志称“澄地无他矿产,仅长闰镇煤为出产一大宗”。这里的两条小河即西河和后河两边的山坡上则出产制瓷所用的坩泥,河边的崖坡上后来还保留有五个采掘坩土的坑洞,一字排开,非常壮观。据老窑工说,尧头传统制瓷配制黑釉和酱釉使用的是当地取之不竭的黄土,白釉料从邻近的富平县山区输入,民国时期烧青花采用为钴料“石兰”,是从南方浙江一带输入的。
烧制技艺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 在尧头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后来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仍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 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釉色与造型
澄地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 瓷业产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其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与南方陶瓷细腻精巧的风格迥异。瓷虎枕玲珑光润、虎视眈眈却又稚拙可爱,既是枕头又是摆设,并含有驱邪壮胆之意;小孩坐的“懒老婆”,带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里边,当妈妈的可以腾出手来做家务;黑色的老鼠罐、狮子罐形象奇特,盖上以各种形态的老鼠、狮子作扭手,妙趣横生。
装饰特点
澄城尧头窑的装饰艺术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铁绣花和刻划花最为精彩。 铁锈花是尧头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 刻划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笔雕刻出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经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仙桃、天马、团鹤、八卦、菊花等图案组成。刀笔流畅,情饱意满,千变万化,生机勃勃,具有顾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觉,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
黑釉瓷和青花瓷
澄地尧头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早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尧头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征,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当处有多处仰韶文化的遣址),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二是独特的色泽魅力,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绌;三是它的装饰效果,那黑底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价值,令别的瓷种望尘莫及;四是它丰实的文化内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尧头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 澄城尧头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2]
编辑本段传承意义
从当地流传的民谣和民俗活动也可看出尧头窑的历史和价值。“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这首民谣不知在当地流传了多少年。意思是说,秋天的丰收与古历的五月二十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如果在这一天滴上一点雨,当年的秋天必然喜获丰收,人们即刻买尧头的大碗,这反映了旧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说明了尧头陶瓷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后来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其现状是:一是资源闲置浪费,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二是民间艺人失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据有关资料统计[3],全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陕西的澄城尧头窑是一处堪与我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的民窑。然而尧头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已届濒危,亟待抢救。[3]
刻瓷分四个步骤
“刻瓷工艺难度大,过程复杂,往往需要花费数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刻瓷人不小心谨慎、没有耐心恒心,绝对不行。”王广明边说边拿出工具,向记者现场演示刻瓷制作的每一个步骤。
刻瓷第一步是选好盘,因为刻瓷所用的盘为工艺盘,规格多在3.5寸至17寸之间,单色。这种盘后面带两个眼,方便挂在墙上,或放在盘架上。所选的盘颜色要均匀,不能有刮痕,光洁度、平整度要好,需质地细腻,没有缺陷。
第二步是画图。用刻刀把自己设计或临摹的图案画在盘子上,所选稿图要与瓷盘的形状相符,讲究美观、大气、吉祥,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因为刻瓷作品是观赏性很高的装饰品,也是具有升值潜力的收藏品,选图要能展现其艺术价值。
第三步是雕刻,有阴刻、阳刻及阴阳结合的三种刻法。把盘放在工作台面上,盘与台面间放橡胶垫(厚布垫)、橡皮泥,用于防震、消声,减低瓷盘破裂的可能性。雕刻开始,要求一次到位,不能来回吃刀。来回吃刀,会造成釉面凌乱不堪。同时,握刀要稳,刀直锤正,用力均匀,用锤敲击刻刀,使瓷盘釉面分层留釉,巧妙过渡,凭手上功夫保持画面的立体感。
雕刻结束,要整体观察所刻图案,反反复复修正,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手感。修正完再予以着色,着色的颜料有油画材料、发光油、陶瓷釉等。一般来说,白色瓷盘都需要上色,其他纯色瓷盘可保持本来的素色。
最后是清理和抛光。把雕刻所留下的碎瓷屑除去,也可水洗瓷盘除去污渍,而抛光与否则可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