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五一小长假有哪些“人少不贵”的目的地推荐?
1、吉林 长春
长春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与南京、杭州、昆明并称为“中国四大园林城市”, 绿化率居于亚洲大城市前列,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长春的冰雪还在融化,万物正在复苏,春天在慢慢的走来。每年4月到5月初,走在长春的街头,满眼都是新绿,偶一抬头,又与簇簇娇艳的杏花、桃花不期而遇;春天的净月潭,更是美成一幅油画。
2、辽宁 大连
大连没有典型的东北特征,有的更多是异域风情。随处可见的俄式、日式、欧式建筑,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去了国外。如果你想要细细品味这种复古的城市,可以乘坐里斯本同款“有轨电车”,感受它独特的人文风情。
3、山东 青岛
在青岛的中山公园里,有着青岛最负盛名的赏樱地点,每年4月到5月初,中山公园都会举办樱花节,樱花在枝头上动人微笑,散发着缕缕幽香。中山公园共有樱花2000多株,还有来自日本的染井吉野(单樱)。道路两旁种满了,足足有660长。
4、江苏 泰州
在泰州的千垛景区,它以“垛田”特色地貌享誉全球,块块隔垛宛如漂浮于水面岛屿,被称为”世界最美油菜花海”,同时也素有“万岛之国”的美誉。每年春季,万亩千垛油菜花悄然盛放,从高处看一块块黄色的花田飘在水里,像极了中国的方块文字,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5、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是江南唯一中西合璧的水乡,欧式的建筑与江南的白墙灰瓦融合得相得益彰。它没有乌镇出名,也没有周庄拥挤,却比它们都要朴素与宁静。在石板古巷中漫步,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非常地舒适,难过来过的人都说不舍得离开。
这里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各种商业繁荣,是中国曲艺之乡,这里人杰地灵,诞生过多位文坛巨匠,出过文状元3名,武状元1名,有着中国厨师之乡的美誉。连续多年这里都是全国百强区的第一,在这样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自然会出现灿烂的文化,广府文化便是这里代表性的文化,大名鼎鼎的粤菜便是在这座摇篮中成长起来的。
顺德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这里是连接佛山和广州重要的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南边跟港澳地区接近,顺德是粤曲和粤剧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无数的美食节目都到顺德来取景,来到这里能让你一天放不下筷子,来这里最好提前把胃养大。
猪肉婆的私房菜是当地的私房菜,每天来这里的游客数不胜数,很多明星都到这里打卡,来到这里的店首先推荐的就是招牌的烧鹅,皮薄肉嫩,一口咬下去油滋滋的让你得到满足感,大概一盘也就四分之一的鹅。《舌尖上的中国》和《寻味顺德》都报道过,很多名人光顾,必点的就是招牌烧鹅。
广式甜品双皮奶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q弹软嫩的口感和浓郁的奶香味征服了很多人的味蕾,推荐金榜牛乳牛奶店在1983年就有的老店,点这里的水牛奶和双皮奶。双皮奶通过当地人一代代的魔改,横空出世受到无数人的追捧。炒牛奶是牛奶加上蛋清与生粉以及虾仁等配料下锅熬制而成,炒成土豆泥的状态,入口缠绵软糯,回味无穷。民信老铺是当地甜品的扛把子,可以在网上排号,椰子纯奶非常好吃,一个人分量多,吃不完。
顺德保留了生鱼片这道美食,活鱼取肉,一般传统的吃法加上油盐之类的调味品,顺德人吃鱼生的配料就有十几种,而且当地师傅的刀工都非常精湛,能把鱼片切成0.5毫米的厚度,非常漂亮。
当地人把鱼这道菜玩出了花样,一桌子菜全都是以鱼为主材料,什么生鱼片、桑拿鱼、鱼尾粥各式各样的菜,据说就没有一条鱼能活着走出顺德,一条鱼能有一千种死法。
华盖路步行街是这里特色美食街之首,接到两旁都是明清时代的西洋建筑,这里基本上汇聚了当地各种的特色美食。总之这里是你来了就无法拒绝诱惑的地方,如果驴友们想来这里,请准备好一个能吃的胃,小心一天胖5斤。
可以大面积运用暖色调的瓷砖,这样装出的效果平实自然,看着会很舒心;也可以小面积运用暖色调,冷色调加以搭配,会显得卫生间富有个性,不会太平庸。也可以解决单组份不能直接贴砖的难题,同时还能解决聚氨酯防水跟水泥不亲和的特性,可以一次性解决卫生间防水重复用料施工的成本。是一款真正的新型复合功能防水涂料。小面积卫生间瓷砖颜色可以选择浅色系,有利于扩展视野空间,反光也可提高小空间亮度。丝路教育的老师建议选择经典白色系,显得洁净明亮,当然也可以选择橙、蓝等冷暖色调的。
特别是卫生间,选择瓷砖颜色、规格不当,达不到理想的装饰效果,提问者提出的问题: 厨房和卫生间用深色还是浅色瓷砖?下面给阅读者们进行详细分析解答。在人们对家居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越逐渐开始享受于纷繁色彩带来的奇异美感,大面积的黑白、灰色已经越来越少见于居室之中,卫浴间的装饰更是以鲜亮颜色为主流。其次,我们不要光为了深浅而选择瓷砖,还要结合设计风格与采光来合理搭配,采光不好的空间,不建议选择颜色太深的墙面砖,另外,瓷砖的质量比颜色更重要,好的瓷砖,不仅好搞卫生。
房和卫生间用浅色瓷砖,可以搭配一些色彩亮丽些的橱柜和浴室柜面板,使到整个空间丰富没有那么单调,显得高端。卫生间的瓷砖尺寸一般为300*300、300*600、300*450,具体使用根据自家设计为主,越小的砖贴的工时费越高,例如网红小白砖。先说浅色瓷砖,因为日常装修中厨卫选择浅色瓷砖的比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浅色的瓷砖明亮,显干净整洁,空间感也比较好。尤其是对于厨卫这种小空间,本身空间尺寸小。
一、政治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1、中央集权脉络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2、君主专制脉络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3、选官用官制度脉络
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二、经济
1、夏商西周时期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但缓慢毕竟也在发展。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比早期的遗址分布更为广泛,中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则比旧石器时代更密集,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反映。
到了新石器时代,不仅氏族部落的定居营地已遍布整个中国大陆,在高山、草原、海岛都有发现,而且黄河流域的不少地方远古遗址的分布数量已与现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产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数量十分丰富,每种工具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新石器时代早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铲,到了晚期发展成更为进步的石犁、有肩石锄、有段石锛等,工具的改进无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开发,也有更多的野生动物被驯养成为家畜和家禽;矿产、森林、江河湖海成为人们索取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
在这种生产力逐步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不断取得进步。当黄河流域出现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大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
2、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井田制破坏,农民个体经济广泛出现。这一点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吴问》和《汉书·食货志》所载李悝尽地力之教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另外,从《墨子》、《孟子》、《商君书》、《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个体农民。
3、秦汉时期
回顾秦汉经济发展的历程,可知始终是在政治干预经济的状态下进行的。由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 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迫使封建统治集团对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进行干预,以使社会经济朝着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的轨道运行。
于是形成了封建经济的自然发展与封建国家经济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国封建政权和土地所有权的同一,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同一,为封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而且也铸造成我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同一”模式:首先是家庭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同一;然后是国家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同一;最后是地主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同一。
这种社会生产结构在家庭、国家、田庄不同生产单位的同一状态,进一步弥合了社会生产的自然分工,使商品经济日益屈从于自然经济,形成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同一;土地所有制国有和私有的同一,国家政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同一,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同一。
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同一”模式,奠定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
4、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上说,由于战乱不断,这一时期的经济,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在北方,东汉末年大破坏之后,有三国至西晋太康时的发展;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的大破坏中,还出现过后赵、前秦的两度统一和经济上的两度复苏。
十六国时期的大破坏之后,经过缓慢的发展,出现了北魏后期的繁荣;魏末大乱后,又有齐、周时的发展。在南方,有孙恩、桓玄时的变乱、宋魏战争、侯景之乱等的大破坏,也有东晋太元、宋元嘉、齐永明和梁武帝前期的发展。
横的方面,由于北方的屡遭破坏、江南以及东北、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5、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光辉灿烂的一页。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隋唐五代在中国经济史上也是一个巨大转折时期。
自晋王朝被逼南渡,中原地区原来居住和从边远地区南进到中原的各民族展开争夺华夏大地的战争,连年战争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五胡十六国,极混乱纷争的局面。
以后由南进的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它原是游牧民族,从原始公社制习惯出发,统一中国北方后,经济上的任务首先是把大量荒地计口授田,施行了均田制。
并且积极推行汉化,这一点对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北魏政权最后还是被高氏集团建立的北齐,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代替。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
东晋南渡在客观上把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带到南方,而且把大批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也带到南方,使南方迅猛的赶上北方,后来终于超过北方。
淝水之战,阻住了北方羯族和氐族两个异民族的南下,使南方一直到隋、唐、五代都处于相对安定的环境,使经济发展有一个和平祥和的有利条件。
南方经济发展极不统一。虽无大的战争,但却并不统一,政治也不稳定。经过了宋、齐、梁、陈,最后让北方来的继承了北周的隋统一了全国。
隋所以能统一中国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是北方高于南方。就以穿的来说,丝绸是北方生产的,南方只是麻、绵布。
在北方建的赵州石桥反映了北方建筑水平,南方当时还处于“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隋书卷24 食货志)。所以决定的因素还在经济。
隋朝在战乱中创立了一个统一的王国,在政治经济上开始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巨大变革。隋的统一全国为唐代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应该一提的是隋朝使大陆与台湾关系进一步密切,隋炀帝派使者二次去台,到唐时把台湾划给岭南节度使管辖。经隋派兵进驻,到唐则完成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
五代十国时间很短,实际是唐代的继续,经济虽因战乱而受影响,但仍然有很大进步,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才有全国统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统一起来了。
6、宋辽夏金时期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土地制度的单一发展方向,土地租佃关系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从而把国家对土地的占有和对民间土地占有的干预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这一时期,土地私有制度不仅在宋朝统治的汉族地区得到广泛发展,而且逐步在辽、西夏、金统治下的北方民族地区取得主导地位,这不仅扩大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地域范围,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私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使广大农村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7、元朝时期
元代经济历史盛世辉煌的经验和衰世急剧崩溃的教训足可成为今人国民经济管理活动的暮鼓晨钟。鸟瞰世界民族之林,任何忽视历史经验教训,或不总结自己民族历史上经济管理得失所在的民族,都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漫长的中世纪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经济管理经验无与伦比,罕有其匹。
元代经济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华民族经济管理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经济管理谋略运筹思维,忽必烈多元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模式。
8、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在明代270 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变化很快,内容丰富,种类庞杂。以明代经济由单一经营向着农、工、商多种综合经营过渡为主要线索,循其运行轨迹,稽其来龙去脉,以纵通为主,纵横结合,力求多视角、多层面展示有明一代经济发展风貌。
在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中,强调召军移民开荒屯田的重大经济效益及其对改变全国人口与土地布局和缩小边区与内地经济差距的巨大意义;强调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明太祖经济立法对有明一代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强调田赋“折色”对生产发展的刺激。对于明中叶的经济问题,从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动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坏而引发土地兼并激烈,导致农民大量破产逃亡。
于是迫使封建统治者不得不进行赋役改革,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王朝的统治地位。对于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则紧紧把握住农业经济结构变化这一重大课题,重点探讨了商业性农业的掀起、专业经济市镇的勃兴、“一条鞭法”、“计亩征银”的意义以及对外贸易的新发展。
对于明末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从政治上的动荡必然导致经济上的混乱出发,着重勾勒了“三饷”加派的严重后果。而对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经济政策,则本着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肯定其应有的进步性。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
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易》。重点是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几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统。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发展引领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响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7、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尾声,承古萌新,西学东渐。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气象。萌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发展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西夏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与商业为主力,对外贸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垄断河西走廊与北宋的岁币为西夏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 农产品主要有大麦、稻、荜豆和青稞等物。药材和一部分手工制品也特别有名。西夏在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庆历和议后,宋廷设置榷场,恢复双方贸易往来,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夏崇宗与夏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四方的物品会集到首都兴庆,进入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西夏手工业分官营民营两种,主要以官营为主。其生产目的主要是供西夏贵族使用,其次则是生产外销。手工业门比较齐全,夏仁宗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中即分类详细。 手工业以纺织、冶炼、金银、木器制作、采盐、酿造、陶瓷、建筑、砖瓦等为主,兵器制造也较为发达。
西夏的青盐是宋夏边界人民最喜欢的商品,也是西夏重要的财源之一。主要产地有盐州(宁夏盐池北)的乌池、白池、瓦池与细项池,河西走廊和西安州(宁夏海原西)的盐州与盐山,灵州(宁夏吴忠市)的温泉池等等老井。所出产的青盐味甘价贱,比宋朝的河东解盐更具欢迎,另外西安州的碱隈川还产白盐、红盐,只是质量不如青盐。西夏青白盐除了供西夏人民食用外,主要用于同宋朝、辽朝、金朝进行官方贸易,其中运往宋关中地区最多,并以此换回大批粮食。宋廷为此禁止从西夏进口青盐,宋人只能透过走私进口,牟取暴利。 西夏的毡毯是外销的名贵商品,其中以白骆驼毛制成的白毡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有“为世界最良之毡”的美称。 西夏矿产比较丰富,所以其兵器制造业,如神臂弓、旋风炮以及劲弩不能射入的冷锻铠甲均为世人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国剑”,锋利无比,贵重一时,当时就为宋人所珍视。
西夏印刷业颇为发达,西夏人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并且维护自己的文化,用夏汉两种文字雕印书籍。为了发展印刷业,夏廷还设置刻字司以专司出版,另外私人和学校也可能刻印书籍。刻书种类繁多,有佛经、汉学经典、文学诗书、音韵、卜筮咒文、医学技术等等书籍,其中以佛经数量最多。如1189年夏仁宗就在大度民寺作大法会,散发蕃汉《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十万卷,汉《金刚普贤行诵经》、《观音经》等五万卷。
西夏本来没有瓷器,主要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庆历和议后,西夏自汉族学得制瓷技术。夏毅宗时期开始发展制瓷业,主要以兴庆为生产中心。从考古出土的陶瓷看,西夏烧制的瓷器大多以白瓷碗、白瓷盘等等为主。其瓷器技术上比不上宋瓷,但朴实凝重,形成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 冶铁和金属制造业 景宗在夏州东境曾置冶铁务,管领铁矿的开采和冶炼。现存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中有锻铁图,图中二人持锤锻铁,一人在竖式的风箱后鼓风。1976年在夏王陵区出土的鎏金铜牛,形体硕大,重达一百八十八公斤,形态逼真,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冶铸工艺水平。 陶瓷业 灵武县发现的夏国瓷器,器壁很薄,瓷胎呈灰白色,胎质欠细腻,有的成型不规整,釉为白色,但不稳定,器表下部及圈足部分都不挂釉,器底有砂痕,其质量显然不能与宋瓷相比。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发现的酱褐色釉剔花瓶,瓶身上刻有牡丹花纹画式,其形制与花式凝重大方,是夏国瓷器的精品。 雕版印刷业 夏国从宋、金输入大量汉文典籍。金平阳的印本在夏国销行。夏国刻印书籍,以佛经为多。现存的印本书籍有崇宗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刻行的《音同》,仁宗乾祐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刊行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桓宗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雕印的《密咒圆因往生集》等。乾祐二十年,仁宗就大度民寺作大法会,一次就散施刻印的夏、汉文《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十万卷,汉文《金刚普贤行愿经》、《观音经》等五万卷。佛经之外,还刻行诗、文、小说、谚语、文字、音韵、法律、医术、日历、卜筮、咒文等书籍,以及大量以西夏文翻译的汉籍,包括儒家经籍、诸子、史传、兵书、医书以及版画等等。政府设有“刻字司”,作为官家的出版机构。夏国前期,主要是与宋朝;后期则为金国。夏与宋、金间的贸易,主要采以下几种方式。在双方边境设立榷场,进行大宗货物交易 宋朝利用开闭榷场贸易,对夏方进行牵制,以期达到安边绥远的政治效果。和市在沿边开设小规模榷场,主要用于满足双方边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宋朝在河东路、陕西路的久良津、吴堡、银星、金汤、白豹、虾麻、折姜等地都辟有和市。如1002年,李继迁所部在赤沙川、橐驼口各置“会”贸易。“会”是一种定期的集市。 通过贡使进行贸易 夏国的使节每年按规定到开封输贡,宋朝政府除优予回赐外,还听任使者在京自便贸易。这种贸易往往规模甚大,获利甚丰。夏与辽也通过贡使进行贸易。上京临潢驿、中京来宾馆都设有接待夏使的处所。夏使入境,允许沿途私相贸易。后期夏、金的贸易中,夏使进入金境便同富商交易,到达中都后留都亭贸易。
夏国从宋、金取得的商品主要为缯、帛、罗、绮、香药、瓷器、漆器、姜、桂等 。 茶叶是夏国最感兴趣的商品。它除了供夏人消费之外,还用来与西北邻部交易,牟取厚利。夏国也图多方贸取铁制品,但辽、金都严禁铁器外流。夏国的输出品有羊、马、牛、骆驼、盐、玉、毡毯、甘草、蜜、蜡、麝香、毛褐、羱羚角、硇砂、柴胡、苁蓉、大黄、红花、翎毛等。其中以牲畜、毛皮制品和毛纺织品为大宗。盐州一带所产的青盐,品质纯净,略带青绿色。早在夏国建国之前,当地人民从盐湖中取得盐粒,运往关中,供应内地人民的需要,再购回粮食等生产必需物品。其后,夏国垄断盐产,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强求宋朝政府收购,以换取物资。宋朝为了保障解盐(解州所产)的专卖利益,总是加以拒绝,并严禁私贩入境。 但因为青盐价低而质优,走私之风无法禁绝,私贩的数量且相当巨大。药材中,夏国所产的大黄最负盛名,商人远贩到各地。夏国地处中国与中亚地区往来的要道。它从回鹘或中亚商人那里抽取实物或承买转卖,从中获取厚利。为了便利交通,夏国修筑驿道,通贯全境。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驿,从兴庆府东北行十二驿可至契丹。 驿道的兴修便利了商业的发展。
由于西夏领有丝路商业要道河西走廊,再加上国内只盛产畜牧,对于粮食、茶叶与部分手工品的需求量大,所以对外贸易是西夏经济的命脉之一,主要分为朝贡贸易、榷场贸易与窃市。西夏国内的城市商业十分繁荣,兴庆、凉州、甘州、黑水城都十分兴盛。商品以粮食、布、绢帛、牲畜、肉类为大宗。 西夏可以借由掌控河西走廊以管理西域与中原的贸易往来,与北宋、辽朝、金朝、西州回鹘及吐蕃诸部有频繁的商业贸易。由于西夏过度垄断河西走廊,使得部分西域商人改走柴达木盆地,经鄯州(青海西宁)沿湟水而到达宋朝的秦州(陕西天水),史称吐谷浑路。
比较大宗且稳定的贸易为榷场贸易,西夏与北宋、辽朝和金朝的边境地带设有共同使用的榷场进行和市,例如与宋朝制定的保安军(陕西志丹)、镇戎军(宁夏固原)、麟州、延州等地的榷场;与辽朝在辽西京西北的天德府、云内和云中西北的银瓮口、过腰带与上石楞坡等地的榷场等。在榷市中,有固定的贸易场地和牙人评定货色等级,由双方官府派遣的监督、稽查人员共同管理市场,征收税务。贸易内容以牲畜、毛织品、药材为大宗。而“官市”以外的商品种类不受此限。 金灭北宋后,由于南宋与西夏隔绝,西夏对外贸易掌握在金朝手中,经济上不能不依赖于金朝。1141年金朝同意开放保安军、兰州、绥德、环州与东胜州的榷场。公元1172年金朝金世宗以保安军、兰州、绥德不产布为由关闭这些榷场,认为以纺织品换取西夏的奢持品不划算。这使得双方关系紧张,在夏仁宗末期战事不断,十年后才恢复正常贸易。最后比较大量且分散的是“窃市”(私市),也就是非正式市场与走私贸易,例如青盐贸易即采取走私方式换取宋朝的粮食。
由于西夏商业的兴盛,作为流通的货币也十分重要:一类是本国铸造的西夏货币;另一类是从宋、金进口的货币。早在夏景宗时期即铸照货币,各代皇帝除了夏献宗、夏末帝之外都有铸钱实例,夏仁宗还于1158年设立通济监铸钱。西夏钱币的铸造大都比较精美,而且书法俊逸、流畅。面文为西夏文的钱币已经发现有五种,分别是“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以及“天庆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