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人为什么要用陶瓷做枕头,难道他们不硌脑袋吗

单薄的嚓茶
苹果钥匙
2023-01-26 13:35:18

古人为什么要用陶瓷做枕头,难道他们不硌脑袋吗?

最佳答案
暴躁的鞋子
生动的期待
2025-10-27 21:01:28

如果是在古代,可没有人爱玩打枕头仗。因为保不齐哪位仁兄家里就有木枕、玉枕甚至瓷枕之类的,跟这样的兄台打枕头仗无异于是在送命。

不过,话说回来,看到瓷枕我的心中不免会产生疑惑,用陶瓷做的枕头看起来又硬又高,难道睡起来必然会硌脑袋,可是古人为什么喜欢用陶瓷做枕头呢?难道他们比现代的我们还要皮实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陶瓷枕头最早的用途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古人喜欢用陶瓷做枕头?这是因为我们发现陶瓷枕头的地点不是在博物馆展厅就是在电视上的考古节目里。换句话说,那些用陶瓷做枕头的古人事实上已经不是活人了,和他们长眠千百年的陶瓷枕头与其说是寝具,不如说是陪葬品。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的陶瓷枕烧制技术最早烧制于隋唐时期,这一时期被烧制出来的陶瓷枕头多是用来做陪葬品。例如,隋代的张盛在去世的时候,张盛的家人就用瓷枕为他陪葬了。死去的人没有了五感,自然感觉不出来硌脑袋的感觉。

古人的生活习惯需要陶瓷枕头

除了清朝时期,我国大部分朝代的人都是以蓄发为主的,长长的头发戴上冠或者梳成发髻,每天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另外,古人的礼仪规范非常严格,为了仪态的得体,往往会在睡觉的时候使用侧躺的姿势。

软枕过于舒服,容易让人走路看起来是驼背的。为了控制自己的睡姿,保持自己美美帅帅的发型,古人只能通过睡硬硬的陶瓷枕头或者玉枕来约束自己。

古代的气候迫使古人使用陶瓷枕

在没有温室效应的古代,就连河南都是温热潮湿适合养大象的地方。古人没赶上电气时代,他们没有冰箱也没有空调,只能用扇子扇风。可是古人又不能不睡觉一直给自己扇风,为了让自己睡觉睡得舒服一点,他们不能不找一种清凉舒爽的材料来做枕头。

陶瓷的比热容大,导热导温的性质使得陶瓷做的东西摸起来凉凉的。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夏天抱着陶瓷枕头睡觉的感觉,那肯定是非常凉爽舒服的,不亚于抱着小冰袋。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说过,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除了感叹自己的孤寂之外,也表达了玉枕清凉能避暑气的特性。根据《枕赋》记载的“又岂持不困于烦暑之酷而已也。”,我们可以发现,陶瓷枕头和玉枕在夏季的功能差不多,都是用来让睡眠中的古人不那么体热的。

陶瓷枕头的其它功能

唐朝时期,唐中宗的韦皇后的妹妹韦七姨,成为了将军冯太和的夫人。在结婚之后,韦七姨为自己置办了许多兽型的陶瓷枕头,其中一个伏熊形状的枕头,就是用来保佑自己多生儿子的。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问了,陶瓷枕头不是寝具么,和生孩子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用陶瓷做的枕头不仅是寝具,还可以作为艺术品、商品甚至是象征似的家庭摆件。

古人用陶瓷做枕头既可以突出自己生活水平之高,也可以彰显自身高于常人的文化水平。陶瓷本就冠绝天下,无论是青花瓷还是粉彩,都是让人远观足以夺神的宝贝。在陶瓷做的枕头上,文人墨客偏爱刻印花鸟或者名言警句,有的人来了兴致还会在自己的枕头上题诗。有钱人则喜欢购买花样繁多的陶瓷枕头,比如孩童型枕,虎型枕,用来突出自己的富裕,在这些人手里,陶瓷做的枕头不过是夸富的摆设。

另外,用陶瓷做的枕头还有警醒书生之意。相传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过于困倦而延误修书日期,就经常采用圆木做自己的枕头。其实,用陶瓷做的枕头也有这样警醒自己的作用。漳滨逸人王寿明就曾经在自己的《枕赋》中说过,陶瓷枕头有思圆木警学之勤的作用,所谓思圆木警学之勤,意思就是效法当年司马光用圆木约束自己的故事,让天下书生都能因为又硬又高的陶瓷枕头做一个好学之人。

古人并不是不喜欢软枕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人并不都是富贵之人,大部分人出于脖子的舒适或者生活的贫苦,还是会使用软软的、普通的材质做枕头的,比如竹子或者植物种子。而在《枕赋》中,王寿明曾经提到过,和他同时代的一些古人,喜欢把蜀地的锦缎套在陶瓷做的枕头上。除了美观之外,肯定还是希望自己的陶瓷枕头枕起来舒服一点。不过这些高级的丝绸“枕套”或者棉麻等纺织,它们的寿命是有限的,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在蛇虫鼠蚁的啃咬和土壤水分的破坏下,它们很难被保存得完好无损。

另外,从清代开始,皇家贵族就已经发现柔软的枕头、靠垫更加让人舒服和安睡,所以就出现了与现在枕头相似的寝具了。

总而言之,古人也是凡夫俗子,怎么可能不怕硌脑袋的陶瓷枕头。只不过在他们看来,用陶瓷做的枕头功能非常齐全,既可以让自己睡得凉快,也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乐趣,这也是古人的一种智慧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最新回答
壮观的乌龟
靓丽的水壶
2025-10-27 21:01:28

大家逛博物馆或者是一些道具考究的影视剧中,往往会发现古人通常使用又冷又硬的瓷枕、石枕、玉枕来作为枕头。它们的造型颇为精致,但比起现代人的棉花枕头、荞麦枕、茶枕、乳胶枕等,有着很大的差别。

现代枕头的特点就是软、舒服,然在古代,常用的枕头并不是这样软和的,而是非常坚硬的硬枕。

有网友就问:为什么古人睡觉,都用这么硬的枕头?他们难道就不嫌头疼吗?

古代的枕头到底硬不硬

瓷枕一度因为太不符合人体功能学而被定义为冥器。但大量瓷枕的留存,又让人产生疑问,冥器不可能数量如此之多吧!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睡觉时就开始头部枕“枕头”了。不过在那时的“枕头”就是一块石头或者一段木头。在山东大汶口考古中发现很多先民的枕骨都呈扁平状就是证据。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更清楚地解释了何为“枕”。“枕,卧所荐者也。”荐者,垫也。

在古代枕头的材质有很多。《西京杂记》就记载:“哀王冢……床上石枕一枚。”另外还有木质、玉质、金属质等等。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最为繁荣,明、清时期开始没落。

北宋诗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就已经说过:“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北宋定窑孩儿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宋代磁州窑白釉剔花兔纹八方枕

金朝井陉窑白釉珍珠地戳印填褐彩鹿纹枕

清末民国博山窑粉彩瓷枕

《孝经》中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遵从儒家经典的古人,通常都不会轻易剪掉头发。久而久之,头发便越来越长。根据记载,周公执政勤勉,往往“一沐三捉发”——因为头发很长,所以洗起来很费时间。一旦中途有人来访,他便会优先处理政务,并把没洗好的头发随意握住。待处理完毕后,再去继续洗头。

既然人们如此珍爱头发,他们便会认真打理自己的头发。想要梳理出整齐的发型,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么长的头发盘在头上,宛如一个极厚的大帽子。有了这顶“大帽子”,那些坚硬冰冷的枕头,似乎也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瓷枕是夏天必备

其实瓷枕一开始确实是用作明器,人们之所以肯牺牲舒适度睡它(当时是有棉质枕头的),是因为它的妙用——消暑。随着气温的升高——唐宋适逢全球气候增温期,瓷枕进入了日常生活,宽度也由原来的十几厘米增宽至四十厘米,更便于承接头部。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那首很著名的《醉花阴》,其中一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个“凉”字便道出了瓷枕的功用。瓷枕之所以能让人感觉凉爽,主要是瓷这种材质决定的。

一旦到了夏天,这顶无法摘掉的大帽子,便成为了沉重的负担。而冰凉的瓷质、玉质枕头,则成为了极好的纳凉用具。由此可见,不同的家具放在不同的时代,也会为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

古代到底有没有软枕头?

1972-1974年,考古学家在湖南马王堆乡发掘出三座西汉古墓。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的遗体在出土后,仍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几乎与新鲜尸体无异。由此可见,这些古墓在上千年的岁月中,几乎没有遭到破坏,因此拥有极好的文物保护环境。因此,我们也得以见到更多样、更稀有的文物。而属于辛追夫人的一件遗物,则完全可以刷新前文对枕头的刻板认知。

西汉辛追药枕

上图为辛追夫人用过的枕头。考古学家在实际测试后,发现这个枕头仍然略有弹性。其外皮由高级丝绸制作而成,内部的填充物,则是气味芬芳的佩兰。这是南方常见的香草,可以解暑化湿,兼有健胃、止吐的功效。

“信期绣”香囊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中,便有这么一句:“抟芬若以枕兮,席荃兰而麝香。”由此可见,将药物装进枕头的习俗,曾经在西汉年间盛行一时。为了确保药性能够有效逸散,这种药枕的外壳,往往不是冰冷坚硬的陶瓷。取而代之的,是布料、丝绸等柔软的物质。

但除了这件马王堆文物之外,我们很难从博物馆中,见到古代的软枕头,其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包裹枕头的丝绸,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随着时间流逝,外面的丝绸连同内层的草药,有很大几率被微生物渐渐分解,其材质将变得衰朽不堪。一旦其周围的保存环境出现变化,这些东西便会烟消云散,无法在被后人所看到。

而马王堆良好的保存环境,无疑是特例中的特例。我们也得以通过辛追夫人的药枕,洞悉历史更不为人知的一面

魔幻的灰狼
靓丽的西装
2025-10-27 21:01:28

因为这种瓷枕头有消暑纳凉的效果,因为在这种枕头的枕面上有釉,所以拥有去热清凉的物理性能。在这种枕头上面睡觉,那么就会非常的凉快。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方便女子入睡。

因为瓷枕是垫在颈部的,所以不会影响到发型,可以让发髻不散乱。所以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女子的发型能够一直保持。睡在这种枕头上肯定是不太舒服的,为了提高舒适性,所以它的形状才慢慢的进行了改变。

古人为什么喜欢瓷枕头?

古时候的人之所以喜欢睡这种瓷枕头,主要是因为在夏天的时候,它有非常好的消暑纳凉效果。在这种枕头上夏天睡觉非常的凉爽,可以让人休息的更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女子可以更加的方便,古代的时候女子的发髻是非常复杂的,可能需要一个月盘一次。

睡在这种枕头上,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女子发髻的稳固性,不会让发髻散落。这也是瓷枕最大的一个功能,那个时候女子梳一次发髻是非常复杂的。

睡在瓷枕上难道不难受吗?

睡在这种词本上肯定是难受的,因为他比较的硬,所以会不舒服。后期这种瓷枕的形式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宽了,而且上面还会有一些纹路。主要就是为了方便,女子睡起来更加的舒适,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发髻固定,而且还能够让自己睡得更加舒服。

像这种硬硬的东西睡起来肯定会有一些不舒适的,但是那个时候女子大多数都会使用侧睡的方法,所以还是能够接受。

温馨小提示

人们之所以喜欢睡这种瓷枕头,主要是因为夏天它有比较好的乘凉效果,能够让人在炎热的夏天睡得更加舒适。它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让女子的发髻固定,不会出现散乱的情况。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女子的发髻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头发非常的长又多,可能一个月才会梳一次但是这种尺寸比较硬,所以睡起来会有一些不舒服,后期它的形态也出现了改变。

安详的西牛
故意的背包
2025-10-27 21:01:28
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也叫“软彩”。是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粉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在颜色的配制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配制的技法,创造出了低温釉上彩这种新的瓷器品种。由于这种瓷器的色彩丰富、精美,因而很快获得了清代王公贵族们的青睐,逐渐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为景德镇主要生产的瓷器制品。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朝极为盛行,特别是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宫廷陈设、使用器物,成为颇受皇家钟爱的器皿。

民国时期,景德镇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鼎盛时期,民国粉彩瓷的鉴定主要在烧造技术、图案、施彩技艺、制作工艺等方面,民国粉彩和晚清粉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光粉彩:道光时期由于社会上流行“及时行乐”的思潮,反映在纹饰上有大量斗鸡走狗,鹦鹉,蝈蝈,蟋蟀等图案。由各种彩蝶昆虫组成的“探花及第”图案也很盛行。

同治粉彩:同治粉彩纹饰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五福捧寿,麒麟送子是常见的主题。纹饰风格进一步图案画。同治粉彩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有眼无珠,民国和现代许多仿品往往在人物眼睛中点上黑眼球,弄巧成拙了。

光绪粉彩基本吸收了前朝的传统和特征。百鹿,九桃,博古图,蝙蝠,龙凤,八仙,麒麟送子等题材仍是主体。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粉彩瓷器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需要注意的是:粉彩人物类的大瓶、大罐,一般称作“嫁妆”瓶,一面绘粉彩仕女婴戏,一面书墨彩诗句,有的还带干支年款及作者姓名,这类粉彩瓷器多为20年代时的作品,有的画面也很生动,也是值得收藏的。

总之,要想熟练掌握鉴定粉彩瓷器,一是闲时多看多研究。二是参加学习班,听听老师们讲授,再看看实物。三是不妨先玩出土瓷片。到一处窑址必捡一些瓷片回来,经专家鉴定后,作为标本瓷片放在家中,经常看,自然就会记着某窑瓷器的特征,以后在选购瓷器时就会用得上。四是要多看专业人士写的古陶瓷书,以及大博物馆或文博部门出版的图录等。但看书不能死搬硬套,不能看到市场上或文物贩子的东西和某书上的图是一样的,就认为是真品把它买下,还要细看它的釉色、纹饰、轻重、款式等。五是常到博物馆、文物商店走走、看看。这些场合的东西可作为标准器物学习。

爱笑的鞋垫
迅速的冥王星
2025-10-27 21:01:28
按时间顺序,五彩在明代就出现了,尤其以宣德五彩著称;斗彩以成化时期著名,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粉彩则出现在清代,以康雍乾三朝最好。

工艺特点上,非常复杂,长话短说:

1、五彩分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前者用蓝色涂于图案、上釉、入窑烧制成青花,再以其他色彩填涂于空白处,二次入窑烧制,工艺上属于釉下青花釉上彩。釉上五彩则是所有颜色均在釉上填涂。

2、斗彩的工艺与青花五彩一样,也是釉下青花釉上彩。不同的是斗彩都是用青花钩出图案轮廓,再用其他颜色填涂。从目前传世的作品来看,几乎每件成化斗彩都有青花轮廓。

3、粉彩的工艺是,先在烧好的素瓷上钩出轮廓,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施以色彩。由于砷具有粉蚀作用,所以色彩被化成具有浓淡变化的感觉。故粉彩又称为软彩,相对于没有或少有色彩变化的五彩。五彩被称作硬彩。

4、至于斗彩是以青花为主,青花五彩是以釉上彩为主,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实际中可以见到有很多瓷器并不是这样。

优美的银耳汤
文静的香水
2025-10-27 21:01:28
近年来,粉彩瓷的市场价格飞涨,这也吸引了众多藏家对粉彩瓷的关注。那么,粉彩瓷有哪些特点呢?新涉足的藏家该怎样来判断粉彩瓷的真伪呢? 毋庸置疑,粉彩当然要数清康雍乾三代的为好,其中数雍正、乾隆时期为顶峰。康熙晚期的粉彩处于初创期,工艺技术不够成熟稳定,没有大宗生产,因而不是主流品种。五彩较之粉彩为康熙朝主流。粉彩是雍正朝大量出现并加以弘扬的,康熙朝是五彩、青花、珐琅三分天下。 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也叫“软彩”,是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

4 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粉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在颜色的配制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配制的技法,创造出了低温釉上彩这种新的瓷器品种。由于这种瓷器的色彩丰富、精美,因而很快获得了清代王公贵族们的青睐,逐渐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为当时景德镇主要生产的瓷器制品。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朝极为盛行,特别是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宫廷陈设、使用器物,成为颇受皇家钟爱的器皿。 道光粉彩:道光时期由于社会上流行“及时行乐”的思潮,反映在纹饰上有大量斗鸡走狗、鹦鹉、蝈蝈、蟋蟀等图案,由各种彩蝶昆虫组成的“探花及第”图案也很盛行。 同治粉彩:同治粉彩纹饰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五福捧寿、麒麟送子是常见的主题,纹饰风格进一步图案画。同治粉彩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有眼无珠,民国和现代许多仿品往往在人物眼睛中点上黑眼球,这就弄巧成拙了。 光绪粉彩基本吸收了前朝的传统和特征。百鹿、九桃、博古图、蝙蝠、龙凤、八仙、麒麟送子等题材仍是主体。 等到民国时期,为皇室专烧制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

5 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宋、五代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粉彩瓷器成为当时生产的主流,而景德镇则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鼎盛时期,民国粉彩瓷的鉴定主要在烧造技术、图案、施彩技艺、制作工艺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粉彩人物类的大瓶、大罐,一般称作“嫁妆”瓶,一面绘粉彩仕女婴戏,一面书墨彩诗句,有的还带干支年款及作者姓名,这类粉彩瓷器多为上个世纪20年代的作品,有的画面也很生动,也是值得收藏的。 总之,要想熟练掌握粉彩瓷器的鉴定,一是闲时多看多研究。二是参加学习班,听听老师们讲授,再看看实物。三是不妨先玩出土瓷片。到一处窑址必捡一些瓷片回来,经专家鉴定后,作为标本瓷片放在家中,经常看,自然就会记着某窑瓷器的特征,以后在选购瓷器时就会用得上。四是要多看专业人士写的古陶瓷书,以及大博物馆或文博部门出版的图录等。但看书不能死搬硬套,不能看到市场上的东西和某书上的图案是一样的,就认为是真品把它买下,还要细看它的釉色、纹饰、轻重、款式等。五是常到博物馆、文物商店走走,看看。这些场合的东西可作为标准器物学习。

孝顺的墨镜
香蕉羽毛
2025-10-27 21:01:28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孤独的龙猫
大方的黑裤
2025-10-27 21:01:28
郝侃朋友言之有理,不过纠正一下,粉彩当然要数康雍乾的好了,这句,粉彩数雍乾为对,康熙晚期的粉彩处于初创期,工艺技术不够成熟稳定,没有大宗生产,因而不是主流品种。五彩较之粉彩为康熙朝主流。粉彩是雍正朝大量出现并加以弘扬的,康熙朝是五彩,青花,珐琅三分天下,下面说说在下的看法:

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也叫“软彩”。是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粉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在颜色的配制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配制的技法,创造出了低温釉上彩这种新的瓷器品种。由于这种瓷器的色彩丰富、精美,因而很快获得了清代王公贵族们的青睐,逐渐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为景德镇主要生产的瓷器制品。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朝极为盛行,特别是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宫廷陈设、使用器物,成为颇受皇家钟爱的器皿。

民国时期,景德镇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鼎盛时期,民国粉彩瓷的鉴定主要在烧造技术、图案、施彩技艺、制作工艺等方面,民国粉彩和晚清粉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光粉彩:道光时期由于社会上流行“及时行乐”的思潮,反映在纹饰上有大量斗鸡走狗,鹦鹉,蝈蝈,蟋蟀等图案。由各种彩蝶昆虫组成的“探花及第”图案也很盛行。

同治粉彩:同治粉彩纹饰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五福捧寿,麒麟送子是常见的主题。纹饰风格进一步图案画。同治粉彩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有眼无珠,民国和现代许多仿品往往在人物眼睛中点上黑眼球,弄巧成拙了。

光绪粉彩基本吸收了前朝的传统和特征。百鹿,九桃,博古图,蝙蝠,龙凤,八仙,麒麟送子等题材仍是主体。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粉彩瓷器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需要注意的是:粉彩人物类的大瓶、大罐,一般称作“嫁妆”瓶,一面绘粉彩仕女婴戏,一面书墨彩诗句,有的还带干支年款及作者姓名,这类粉彩瓷器多为20年代时的作品,有的画面也很生动,也是值得收藏的。

总之,要想熟练掌握鉴定粉彩瓷器,一是闲时多看多研究。二是参加学习班,听听老师们讲授,再看看实物。三是不妨先玩出土瓷片。到一处窑址必捡一些瓷片回来,经专家鉴定后,作为标本瓷片放在家中,经常看,自然就会记着某窑瓷器的特征,以后在选购瓷器时就会用得上。四是要多看专业人士写的古陶瓷书,以及大博物馆或文博部门出版的图录等。但看书不能死搬硬套,不能看到市场上或文物贩子的东西和某书上的图是一样的,就认为是真品把它买下,还要细看它的釉色、纹饰、轻重、款式等。五是常到博物馆、文物商店走走、看看。这些场合的东西可作为标准器物学习。

希望对您有帮助。

楼下朋友承蒙夸赞,老王我帮人靠的是自己的经验,我得回答都是原创,从不复制,帮助人嘛,就是要细致入微,描述细节,不然叫帮助么?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