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有哪些知名人文景观?
佛山市的知名人文景观有: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北宋元丰年间始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至清代初年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光绪二十五年,祖庙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庙建筑群。禅城祖庙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70件30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禅城”,石片旁的复制品。重新组合复原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禅城高超的工艺技术。
东华里古建筑群
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福贤路,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城镇民居里巷,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里古建筑群所在的东华里是一条长112米、宽1.8米的街道,并非笔直。从街额“东华里”门楼入有个轻微角度,转入笔直的内街,路面全用色泽一样的花岗岩石条铺砌整齐,条石宽30厘米、长约150厘米,规格较划一,表面经过雕琢。房屋建筑均用花岗岩铺砌勒脚石,每块勒脚石面积约2平方米,精细雕琢!有些还雕出角花和围线。勒脚石以上为水磨青砖结砌墙体。屏门、趟栊、大门,室内装饰十分华丽、多有木雕屏风,花罩隔扇,木板墙、天花等高档装置。北侧后段的骆氏家族宅第,共四排建筑,每排之间有小巷相间,各排均为四进深的三间两廊式建筑,每进间用天井相间,一律用水磨青砖外墙,建筑锅耳式封火山墙。据云当时李鸿章也参与规划设计;南侧后段招氏家族宅第、并加层扩建二楼,内部为走马楼式,通风采光极好,临街建有带西洋风格的露台,外表灰批花草人物,具有中外合壁的特点,体现民初典型建筑风格。
东华里古建筑群街首闸门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石刻街额。全长112米,宽3~5米,花岗石条铺砌路面。房屋外墙石墙脚上,一式水磨青砖,几乎都是锅耳封火山墙,整齐而富韵律。各家门前都有二级石台阶。都在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脚门、趟拢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有遮阳、通风和防盗的不同功能。内有门厅、两廊、天井、正厅、耳房、二厅、神龛,厨间等。厅、室以木雕屏风、花架、嵌彩色玻璃的格扇等分隔。地面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有用木板装修。南面的二层民居还装有木制的有屋盖的楼井和铺上方砖的露台。环形的扶梯选用坤甸等良材制成。为适应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东华里的深宅大院之间有小巷分隔。每侧四道小巷,形成叶脉形的里巷布局。
南风古灶·高灶陶窑
佛山市石湾镇东平河畔南风古灶和高灶传为“龙凤窑”,同为明代正德年间建的龙窑。前者窑长34.4米,窑室长30.87米。后者窑长32.16米,窑室长28.56米。两窑五百年来陶瓷生产不断,虽经多次维修,但窑灶基本建筑和窑炉结掏不失原貌,保留原龙窑特有的烧成工艺和独特的“窑变”、“釉变”艺术效果是我国具有南方特色的年代久远而保存完好沿用至今的唯一并存的古窑。
在南风古灶,汇聚了古龙窑、古榕、古建筑、古民居、古作车、拍大岗、打草鞋等传统工艺精华,又集合了舞狮、武术、粤剧、剪纸等民间艺术精粹,每天都吸引了大批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个世界陶文化圣地寻陶根,找陶魂,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一座龙窑,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保存完好,是世界上持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南风古灶是历代窑改革的定型产物,是陶瓷生产技术进步的里程碑。至今仍发挥现代窑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2001年与隔邻的高灶一起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村。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至康有为出生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
1983年,南海将康有为故居修复,作"康有为史迹陈列室"。1986年在故居附近建"康有为纪念馆",举办"康有为史迹陈列展览"。 1996年11月康有为故居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北近仙湖,南邻西樵,区内环境幽雅、鸟语花香,是集旅游、教育、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胜地。 随着佛山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南海文化强区、丹灶文化强镇战略的深入实施,康有为故居以全新的形象、方便的交通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佛山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园内果木成荫,富有岭南水乡特色。时至民初,梁园濒于湮没。1982年,佛山市政府对现存的群星草堂群体进行了抢救保护,1990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
以前人们把用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称作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
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陶瓷的主要产区为彭城镇、景德镇、醴陵、高安、丰城、萍乡、黎川、佛山、潮州、德化、淄博、唐山、北流等地。此外景德镇是我国“瓷都”之一。
扩展资料:
特性:
说到陶瓷材料,难免将陶与瓷分开来谈,我们经常说的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两个种类的合称。在创作领域中,陶与瓷都是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陶与瓷却有着质的不同。
陶质材料:与瓷相比,陶的质地相对松散,颗粒也较粗,烧制温度一般在900℃—1500℃之间,温度较低,烧成后色泽自然成趣,古朴大方,成为许多艺术家所喜爱的造型表现材料之一。陶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黑陶、白陶、红陶、灰陶和黄陶等,红陶、灰陶和黑陶等采用含铁量较高的陶土为原料,铁质陶土在氧化气氛下呈红色,还原气氛下呈灰色或黑色。
瓷质材料: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烧制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瓷多给人感觉是高贵华丽,和陶的那种朴实正好相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编辑本段昆明湖风景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编辑本段《昆明湖上好山园》
侯瑞华
入冬以来,颐和园内昆明湖因蓄水闸截流,干涸见底,吸引无数好奇游人下湖探秘。日前,有人还在知春亭西北湖底从一建筑遗址的三合土地基底部洞穴内掏出一只冻死的大乌龟。
说起此处遗址,确实鲜为人知。此地基之上建筑,大约被毁300余年了。因为乾隆开挖瓮山泊,“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始于1750年。从那时起昆明湖蓄西山诸泉之水,直到1991年市政府拨款对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这之前,该遗址一直淹没于水下。1991年冬的机械化清淤,本人有幸经历全过程,夜间目睹挖掘机与坚硬的地基石碰触打出的火花。几天后,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将遗址清理勘查,结果记载于《颐和园志》:瓮山在明末文人的诗集中曾被称为好山,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了清漪园创建时期,并反复吟唱在乾隆皇帝描写湖山景色的诗中。昆明湖清淤时,在距乐寿堂南面约100米,距耶律楚材墓西面约200米处的湖底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场勘查有两处较完整的建筑基础(上面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最底层是三合土与碎石块、柏木钉混合做成的基础),也有许多柏木钉纵横排列深埋于湖泥之中。在发掘遗址的过程中,清理出许多明朝到清初的青花瓷片及少量的铜钱等小件文物。根据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推测,此处建筑遗址是很有争议的“好山园”。好山园见诸记载很少,仅在乾隆十五年御制诗《题耶律楚材墓·诗序》中有:“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句。(此诗镌刻于耶律楚材墓前的龟驮石碑之上)证实在建清漪园之初,于瓮山东麓、耶律楚材墓之西确有好山园,但建造年代及规模不详。许多人对该园是否存在有异议。1979年,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写的《建筑史论文集》第二集“北京西北部的园林”中有如下叙述:“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建议,于至元二十九年在昌平白浮村筑堰,把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南面瓮山泊……水位得到控制。附近陆续有园林建成。好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明正德年间,以好山园为行宫,一座改瓮山为金山,故好山园也叫金山行宫。”此文还录有文人诗咏,有清人沈德潜《西湖堤散步诗》:“左带平田右带湖,晴虹一路绕菇蒲。波间柳影疏间密,云际山容有忽无。遗臭丰碑旧阉竖,煎茶古寺老浮屠。闲游宛似苏堤上,欲向桥边问酒胪。”文中说的“遗臭丰碑旧阉竖”指好山园曾一度是宦官魏忠贤的私园。
198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写《颐和园……中国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中载:“关于瓮山东麓的小园林好山园的情况,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为明代私家园林,曾一度归魏忠贤所有;一说建于乾隆初年,位置紧邻耶律楚材墓之西北,可能是清漪园玉澜堂前身。
乾隆15年初建清漪园时的御制诗序中有:“昔年营造时”之句,分析此园的建造应在乾隆初年。至于好山园具体位置,于1991年昆明湖清淤时得以现场勘查。有正殿、配殿及游廊基址。可证明乾隆十四年挖湖以前,该处确有小园林建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好山园的历史提供了佐证。大湖放水前,人们游览颐和园,经过玉澜堂前的九道湾,不用下湖就可将该遗址放于视野内。
编辑本段歌曲《昆明湖》
《昆明湖》
歌手:后弦
放春周游忘三千里
昆明送湖见面雨
错当苏堤
轻影瘦湖边投张绿
新撕小翠绸缎衣
将错就错乘春美意
岸离昆明十七句
诗兴拥挤
云茶素眉等水来请
两毫春意透湖心
别了低不语
平仄心牢记
春来怒放春归爱不提
湖拥山水厅
心却住昆明
化装茶马送你离去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误把昆明爱
爱比不爱更失败
败给矜持后现代
代我对爱说声Bye!
误把昆明爱
爱比不爱更失败
败给矜持后现代
代我对爱说声Bye!
辗转昆明客暖旁席
斯文同窗普洱语
不知所云
冷暖互探过两三句
寒暄偶尔有人应
缘起丹青久违生趣
挑灯共勉为半题
月也妒忌
针线再问问过桥女
绣花愿落谁家绿
桌对椅叹息
转学令千金
湖边昆明摘下半只梨
春过冬要醒,
挪走窗外景
哑雀还想共唱连理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半杯茶半杯湖底沙
半句话半首蝶恋花
半杯茶半杯湖底沙
半个人伴奏冷笑话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湖的眼泪
半年前蒸起跟着云飞
南追慢慢打下雨水
还给了彩云下的茶杯
昆明湖的眼泪
半年前蒸起跟着云飞
南追慢慢打下雨水
还给了彩云下的茶杯
《昆明湖》的曲风在第一张《古玩》专辑“宫调RnB”风格之后,透出全新“RnC” (RHYTHM &china)风格的走向,在现实与古典交汇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了幻想主义元素,幻想是主人公在现实中心态的写照,两部分首尾呼应,文字的描述风格上,使用了近代古白话文的手法,把幻想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串了起来。
此曲是后弦游历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冬景之后创作。里面也夹杂着多年前后弦对春城昆明的印象。
在编曲上,作为全创音乐人,后弦努力突破自己的音乐制作极限,第一次尝试把曼陀铃、尼龙吉他、钢琴、中提琴为代表的西洋组合与长笛、古筝、扬琴代表的东方组合等多达三十轨风格配器交汇融合到了一起。营造出独特的弦式听觉盛宴。
《昆明湖》为3EP《九公主》“走神”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主题: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