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仰韶文化的瓷器为什么有很多的青蛙印记

专注的美女
辛勤的美女
2023-01-26 12:13:02

仰韶文化的瓷器为什么有很多的青蛙印记

最佳答案
专一的信封
重要的水池
2025-10-30 10:46:22

仰韶文化彩陶鱼纹多,也有蛙纹。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多年,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渭河、汾河流域,包括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区,是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庙底沟、秦王寨等类型代表了其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半坡类型彩陶以各式盆、钵、壶、尖底瓶多见;彩绘基本为黑彩,常见鱼、鹿、蛙、羊等动物纹、人面纹以及三角、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从写实到抽象,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山上的树、地上的草,无一不栩栩如生。进而,人类进一步认识到各种事物的不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出现了诸如从鱼纹到菱形、从花草到不同的弧形变化等各种各样从写实而来的抽象。因此,在欣赏彩陶所反映的远古艺术之余,还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过程。

最新回答
美丽的萝莉
机灵的老鼠
2025-10-30 10:46:22

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一般是美观的。发展到了属于铜器时代的辛店遗址的陶器,纹饰较为复杂,纹饰间还点缀着犬羊的图形,有的还涂有人形纹。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鱼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

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画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我国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仰韶遗址的发现,第一次证实了我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就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不但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罕见的。

结实的小懒虫
英勇的飞机
2025-10-30 10:46:22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有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特别是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

该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则呈黑色半弧形。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这种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魔幻的微笑
善良的胡萝卜
2025-10-30 10:46:22

仰韶文化的陶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其类型主要有半坡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及后岗型彩陶等。

半坡型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一带,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半坡型陶器最早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种类有水器、饮食器、储盛器、炊器等。典型器皿有圜底钵、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尖底瓶和葫芦形器等。陶器为手制,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也有使用慢轮加工的痕迹。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纹饰多用黑色彩绘,装饰花纹以宽带纹为主。动物形象以鱼纹最普遍,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有单体鱼纹和复式鱼纹两类。几何纹以直线、网纹,波纹、斜纹等几种基本线形组成,人面形花纹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半坡装饰手法的另一特点是同一种类的花纹,几乎都装饰于同一类型器物的特定部位。

庙底沟型陶器是在半坡型陶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分布仍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后发展到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甘肃的陇东、陇西、陇南及青海东部等地区。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造型有曲腹小平底碗、卷唇曲腹盆、双唇小口尖底瓶、圆底罐及瓮、鼎、釜、灶等。彩陶装饰以黑彩为主,红色少见,两色兼用的更少。有的器物上用了白色陶衣,这是庙底沟型彩陶的重要特点。彩绘主要在器腹,也有绘在折沿盆口沿上的,装饰纹样有鸟纹、蛙纹、垂弧纹、花瓣纹、花叶几何纹、网格纹、圆点纹及回旋钩连纹等,最富代表性的是花卉纹饰。

后岗型陶器发现于河南安阳后岗,主要有红顶碗、敛口深腹圆底钵、小口长颈壶、鼎等,装饰纹样以各种线形为主,多用红彩,黑色少见。

认真的蜜粉
笨笨的夏天
2025-10-30 10:46:22

一、半坡型

半坡类型集中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具有类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

特点: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母题有鱼、鹿(或羊)、蛙、人面等动物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圆点、波折等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

二、马家窑型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间。

特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三、庙底沟型

庙底沟类型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

特点: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四、史家类型陶器

陕西渭南史家类型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史家类型遗址分布地区与半坡类型相同,在半坡、姜寨(二期)、北首岭等均有其遗存。陶器的特征与半坡类型大体相同,代表性器形有敛口圈底或平底钵、卷唇圈底或平底盆、溜肩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鼓腹平底罐、瓮等。

特点:纹饰亦同于半坡类型,但彩纹中增添了弧线、圆点构成的图案花纹和鸟鱼合璧的动物图像。

五、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的基本文化面貌接近于马家窑类型,同时又清晰地表现出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渊源关系,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存在类似地层关系的还有多处,在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天水巾的罗家沟遗址等均有发现。

特点:石岭下类型陶器以较浑圆造型的泥质橙黄陶彩陶罐、壶、瓶为典型,彩绘图案由变体鸟纹演变而来,以圆点为中心配以旋形分散的线条构图,出现圆形、圆圈和线条构成的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坡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家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庙底沟类型

无私的飞机
野性的草莓
2025-10-30 10:46:22

首先是炊器:有大口或口微敛的深圆腹、平底砂质罐,小口、深圆腹、圜底、三足砂质罐形鼎,大口、浅腹或折腹圜底、三足盆形鼎,小口、扁圆形腹或扁折腹、圜底、三足釜,敞口、深圆腹、平底、镂空甑和带有火门的平底、盆形陶灶。

其次是饮食器:有泥质大口、圜底或平底钵,大口、鼓腹或斜壁平底碗,大口、浅盘高柄豆,大口或直口、深腹陶盂和直敞口陶杯。

另外还有盛储器:有大口、深腹或浅腹、略鼓或折腹、平底盆,大口或敛口、深腹、平底罐,小口、深圆腹、平底瓮,小口、深腹或加双耳尖底瓶和大口或小口微敛、深腹、平底或尖底缸等。

部分陶钵、陶盆和陶罐的上部饰有彩绘,另有带握手的陶器盖、筒形细腰陶器座、白陶器与硬陶器。

仰韶文化的陶器又可区分为半坡类型、西王村类型、后岗与大司空类型和秦王寨与大河村类型等,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也各有特色。

半坡类型的彩陶中多用黑彩绘制的带条纹、三角纹、波折纹、网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与蛙纹等。也有在陶器的内壁进行彩绘,这在仰韶文化类型的彩陶中少见。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画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人面鱼纹彩陶盆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陶盆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此时期的纹饰多以鱼纹、水波纹为主,兽纹、植物纹较为少见。

另外,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遗址中,还有一种陶质的口哨,人们把它称为陶埙。陶埙的形状不尽相同,有的像橄榄形,中间形状较粗且圆,两头呈细尖形。陶埙两面各有一个孔洞贯穿,吹气之后便可发出声音,应该是最原始的吹奏乐器。

陶埙的产生,最初并不是单纯为了欣赏其音响效果,更重要的功能还是用于当时的畜牧业或狩猎业,用来召唤或引诱动物。而后,随着人们对不同音响效果的认识和区分,陶埙才从单音阶发展为多音阶,逐步演变成为早期的乐器。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代表性陶器有敞口、曲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大口、圜底钵,双唇、小口、尖深腹底瓶,陶器座,小口、圜底罐,罐形鼎,小口、扁折腹釜,盆形、三足陶灶等。器表装饰有线纹、绳纹、划纹、篮纹、弦纹和彩陶。

庙底沟彩陶主要是黑色彩陶和涂有白衣的彩陶,而红色彩陶则很少。彩陶纹饰中有带条纹、圆点纹、勾叶纹、弧线三角纹、曲线纹等,并有少量动物形象的鸟纹与蛙纹。

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发现于山西芮城西王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宽沿盆,小口、带流罐,小口、长颈、双耳、尖底瓶,敞口、斜壁、平底碗,小口、深腹瓮等。器表装饰以绳纹最多,并有少量篮纹、线纹、划纹、弦纹、方格纹与镂空。

西王村彩陶多红彩与白彩,绘出比较简单的条带纹、圆点纹、斜线纹与波折纹。

大司空类型发现在河南省安阳大司空村,代表性陶器有曲腹与折腹盆,大口、斜壁、平底碗,小口、卷沿、深腹、圆鼓、平底罐和带锯齿纹盆等。器表装饰有划纹、篮纹、线纹、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

大司空类型彩陶多用红色,绘制的纹饰有条带纹、弧纹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S形纹、沟型纹、网纹、圆圈纹。

秦王寨类型发现于河南省荥阳秦王寨,代表性陶器有罐形和盆形折腹鼎,大口、圜底与平底钵,敛口、深腹罐,部分罐的腹部饰一周或两周附加堆文,小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瓮,小口、尖底瓶等。器表装饰有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

秦王寨类型彩陶多用红彩和黑彩,彩绘纹饰有带条纹、网纹、X形纹、S形纹、竖道纹,并有一些白衣彩陶,这是河南中部地区仰韶文化中较晚的遗存。

大河村类型发现于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是延续时间较长的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从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层次叠压和陶器特征来看,有早晚之分,并是前后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

大河村类型代表性陶器有砂质与泥质深腹、圆腹或折腹平底罐,罐形鼎与盆形鼎,小口、扁腹、三足釜,大口、深腹甑,大口或敛口钵,浅盘、高柄豆,小口、鼓腹瓮,短颈、深腹壶与双联壶,大口、侈沿、深腹盆与折腹盆,大口、深腹、平底缸,大口、深腹、尖底罐,小口、深腹、尖底瓶,筒形器座和陶器盖等。

大河村类型器表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与绳纹,并有较多数量的彩陶,彩陶多饰在泥质陶罐、陶钵与陶盆的上部,有黑、红、白等彩绘。彩绘纹样有条带纹、弧形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太阳纹、S形纹、X形纹、钩形纹、网纹、锯齿纹、圆圈纹与波浪纹等多种。

从鼎、罐、盆、钵与小口尖底瓶的形制和鼎足的发展变化以及彩陶纹饰的演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大河村陶器整个的发展演变过程。大河村类型的晚期为秦王寨类型。

龙山文化泛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期晚期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遗存,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历城区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度。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则独具特色。

龙山文化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度。

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神后龙山陶场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城东北的同善镇神后村东,龙山陶场遗址东西约50米,南北约150米,有红陶罐、灰砂褐陶罐残片、泥质灰陶片、鼎足、石碑等遗物,根据陶片质地观察,为龙山时期的文化陶器,传说是舜帝用过的东西,或舜带领人们制的陶器。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黑色光泽。黑陶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其四大特点。

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3种。其中有一种细泥薄胎黑陶,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黑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是我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

尤其是龙山文化遗址的黑陶艺术品蛋壳黑陶高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后世的人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