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郊区野地里捡了几片古瓷器碎片,不知道有没有价值收藏?
不瞒楼主,我就是喜欢收集古瓷片.
从你简单的叙述来看,你的瓷片很可能是宋代左右的青白瓷片.
宋时的青白瓷和青瓷都有花纹,但你说白胎,那么可以排除青瓷的可能性,因为青瓷的胎是灰黑的.
这仅是我的猜测,具体还要看你的瓷片实物或者图片了.
瓷片是有收藏价值的,尤其是一些名窑的瓷片,一些能体现古代工匠高超手艺的瓷片,以及一些能系统帮助研究瓷器发展的瓷片.
有一句话: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您说现代瓷器材质做工比宋代的好?呵呵,一看您就是外行,宋代的艺术造诣不管是瓷器书画还是诗句,都是一个顶峰,将来不会有任何时期会超越,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基本不理朝政,把大把精力都用在艺术上了,尤其喜欢瓷器,当时宋代五大窑口出的瓷器堪称绝世精品,当时官窑出的瓷器根本不是现代人能做出来的,先不说工人技术,单从材质来说现代瓷器就已经差了不知道几个级别了,江浙地区的灰土现在你根本找不到,包括水质都是很天然的,除了天然矿物质基本没别的杂质,包括釉色是并不是靠高科技就能弄出来的,现在说技术,现代瓷器基本都是靠模具来复制的,从造型再到整体的艺术感觉根本和宋代不是一个档次,包括对火温度的掌握,上釉的多少,都是非常严格的,开片的纹路,水泡的大小,紫口铁足,都不是现代技术能做出来的,而且据我所知很多当时的技术已经失传,现代根本就已经无法做出宋代瓷器,现在拍卖市场明清瓷非常火热,唐宋瓷并没有多少市场,那是因为我们国家大陆还没解禁,唐宋瓷基本都是出土文物,所以国家禁止买卖,你去日本或者香港台湾拍卖会,唐宋 瓷卖的非常好,所以建议楼主您多看看历史的介绍,现代的文化和艺术和宋代相比,真的是鸟枪对大炮
宋代的造瓷技术是我国历朝历代的顶峰,现考古发现的古代造瓷官窑有170多个县,而其中宋朝出品的官窑址就有130多处,占到总数的近八成。宋代瓷器的出名之处在哪里呢?宋代瓷器的最大特点在于官窑瓷器的烧制技艺是高超的,在历史中也享有这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烧制技艺宋代瓷器在我国古代陶瓷中的地位占据半壁江山,尤其是宋代官窑烧制的技艺之高,是后朝历代工匠所无法追赶上的。宋朝的五大官窑分布全国,按体系可分为汝、哥、官、定、钧。各个官窑负责烧制的瓷器在瓷器类别上还有不同区分。以青瓷为体系的河南汝窑,是南宋精品瓷器“紫铁足口”,哥窑与龙泉窑的烧制有特色是以“冰裂纹”和红釉窑变色技术为人所称奇。河北定窑以白瓷体系为主,其中以磁州窑的黑花剃刻技术最为让人惊叹,其中黑瓷的釉汁含量高达8%,整个瓷器表面呈现纯黑色。宋朝的烧瓷技术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峰,不管是在品种类别山还是在釉色的选择上。其烧瓷工匠的技艺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
二、宋瓷的价值如今瓷器拍卖市场上最为值钱的依旧是宋朝官窑出土的瓷器,它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对美学价值的研究,发下宋朝瓷器的稀有珍贵性。尤其宋瓷器的数量在今天的世界存量上市较少的,且宋朝瓷器在用色上采用的是永宣青花,,这种颜料本身的萃取就有一定的难度,故价值就更高了。作为中国瓷器的最强天然性代表,宋朝瓷器在古玩市场上的拍卖价格一直在攀升,人们在赞叹技艺之美的同时更多的是想从中了解宋朝悠久的历史文化。
宋代瓷器的出名在于其技艺的高超与瓷器的历史研究价值,我国作为陶瓷大国,在瓷器研究上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宋瓷由于其独特魅力被人们所认知,这是其出名的主要原因。
1993年在内地似乎还没有高古瓷上拍,而当时香港佳士得秋拍就曾一次推出8件宋瓷,估价最高的是一件宋元时期的、长和宽仅7cm的哥窑淡青釉瓣口方杯,为60-80万,另有南宋吉州窑叶纹笠式碗,宋元时期的龙泉窑凸牡丹纹凤尾瓶,南宋的郊坛下官窑瓜楞形鸟食罐等,估价都在二三十万左右,也有估价两三万的,惜拍卖会年代久远,资料不多,皆未知成交与否。
94年五一节香港佳士得春拍所上的宋瓷也不少,似达20件之多,一件北宋耀州窑刻缠枝花卉纹五兽面足薰炉以16万港元成交,另一件宋代定窑刻芭蕉叶纹温碗拍到11.5万港元。也有仅以1万左右成交的一对宋元时期的定窑系柳条纹杯等。当年的9月份,北京翰海的首届拍卖会也曾上拍过一件高13cm的北宋钧窑三足,估价8-10万,未知成交否。
内地的高古瓷拍卖在95年出现了变化,北京翰海秋拍有4件宋瓷上拍,皆成交,三件为宋代官窑。其中的一件官窑琮式瓶以咨询价推出,内足有小伤而以902万成交,另一官窑方洗,为仇炎之旧藏,则卖到30万,以同样价钱成交的还有一件南宋均窑月白釉花口洗。仇炎之旧藏的南宋官窑瓜棱瓶,有小修,也卖到26.4万。
至于元代高古瓷在此年上拍数量极少且成交价不高。北京翰海春拍上了一件元代龙泉釉堆塑造像,高24cm,估价2.8万-3.5万而以4.4万拍出;中国嘉德在秋拍则推出一件元代龙泉窑刻石榴牡丹纹大罐,鼓腹高圈足,短颈直口,腹部刻缠枝牡丹纹及石榴纹。刻工肆意流畅,釉色青翠。估价2万-3万而以3.5万成交。
96年内地的高古瓷拍卖渐渐上路,翰海执了牛耳,秋拍推出的4件宋瓷悉数成交,有卖到82.5万的钧窑洗、26.4万的定窑刻莲花花口大碗、9.9万的龙泉窑船式砚滴、6.6万的耀州窑刻莲花碗等。中国嘉德在当年春拍也有两件宋瓷推出,一件耀州窑青釉浅刻荷塘戏盏托卖到4万,另一钧窑碗以2万成交。当年向高古瓷进军的还有朵云轩公司,在6月份的春拍中有一件宋龙泉窑连瓣纹碗卖了4000元。而96年内地上拍的元代高古瓷约7件,成交3件。
97年是高古瓷拍卖在内地遭遇寒流的一年,尤其春拍,除了中国嘉德的一件龙泉窖菊瓣形鸟食罐成交8千元之外,嘉德和翰海的9件宋瓷皆铩羽而归。秋拍好一点,翰海一件高24.3cm的龙泉窑龛式观音像以5万拍出,一件元龙泉窑"美酒清"香罐也以5万成交。而中国嘉德的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口水仙盆卖到231万则成为该年宋瓷拍卖的最大亮点。
也许受97年的低迷影响,98年内地的高古瓷上拍不多,几为人所忽视,记忆中只有8月份北京翰海的宋官窑六棱花口洗35万成交和宋钧窑大盘9.9万易手。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在93年至97年的成交结果已难稽查,而其98年的宋瓷拍卖就比较大阵仗,竟有40件亮相拍场,并有半数成交。拍得最高的有50万港元的北宋定窑柿釉葵瓣口盘(佳士得秋拍),36.8万港元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佳士得秋拍)等,苏富比秋拍的南宋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三足小炉也有17万港元的成交。至于元瓷,最高的一件是佳士得秋拍元明时期的龙泉窑青釉折枝花果纹罐,15万港元。
踏进1999,内地的高古瓷拍卖开始有起色,7月份北京翰海除了一件宋定窑刻花碗(估价1万)流拍外,有三件宋瓷都以1.9万成交,分别是南宋龙泉莲纹鸟食罐、南宋龙泉莲瓣纹盘和宋影青釉兽钮方章,翰海也有元代孔雀绿釉墨彩开光人物梅瓶上拍,以底价的8万落槌。中国嘉德秋拍有宋龙泉窑长颈瓶1.3万成交,但估价15-20万的宋钧窑盘和估价10-15万的宋钧窑大碗就流拍。
这一年香港的高古瓷成交也不见得理想,30余件上拍仅6件找到买家。在佳士得春拍,直径11.5cm的南宋吉州窑褐釉混点葵瓣口碗卖了8万港元,而秋拍中,直径19.7cm的北宋钧窑天青釉鼓钉三足水仙洗拍出27.6万港元,南宋河南黑釉铁锈斑碗和宋定窑刻花莲纹碗也分别以7.4万和4.3万港元成交。佳士得又拍出两件元代高古瓷,其一是直径28.6cm的元代影青釉印双鹅纹玉壶春瓶,成交103万,是一亮点。
千禧年有一个新现象是天津蓝天国拍、上海国拍等拍卖公司推出宋瓷,打破了之前被嘉德和翰海“垄断”之局面,反而嘉德和翰海似未见有宋瓷拍卖,只是翰海秋拍以咨询价推出元代蓝釉白龙梅瓶,275万成交。荣宝拍卖也有元瓷上拍,元代钧窑鸡心碗卖了6万。上海国拍春拍有两件拍品宋钧窑印池和宋龙泉窑弦纹瓶都在3千多成交,蓝天国拍秋拍的宋绿釉钱纹枕拍了8200元,另有龙泉花口小盘卖出2000元。但这两家公司共有十余件宋瓷没成交,可见内地市道仍属低迷。香港好一些,佳士得秋拍有宋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鸡心罐169.5万港元成功拍出,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也卖了136.5万。苏富比春拍则有北宋钧窑天蓝釉鼓钉三如意足水仙盆拍到近70万者。但此年在香港成交之宋瓷亦仅数件而已。
经历了几年的培育,从2001年开始,高古瓷拍卖行情逐年上涨,可喜的消息陆续出现,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少有25件宋瓷成交(包括香港在内,下同),而当年成交的元瓷也至少在15件以上。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云南仁恒在2001年11月25日的秋拍中以咨询价推出宋官窑琮式瓶以1100万成交,不仅打破了95年北京翰海秋拍中的一件官窑琮式瓶902万成交的7年纪录,而且这是国内高古瓷拍单件拍品成交首次突破千万大关。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北京翰海、蓝天国拍等公司推出宋瓷外,中鸿信、北京盘龙、天津国拍、天津文物等也新加进来,且有宋瓷成功拍出,如中鸿信6月份就有南宋修内司官窑六棱洗41.8万易手。此年元瓷过百万的有两件,其一为香港苏富比秋拍的元釉里红开光式荷塘花鸟图玉壶春瓶,136万港元成交。
2002年仍延续01年的升温,至少有40件宋瓷成交,香港佳士得秋拍的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有1239万港元的成交。香港苏富比春拍中的宋元时期钧窑天蓝釉葵花式花盆连盆托也卖到近400万。在内地,上海崇源秋拍南宋龙泉仿官窑长颈瓶卖了25.3万,上海国拍秋拍的南宋龙泉窑凸缠枝莲梅瓶以7万易手。
2002年成交的元瓷达到了近20件,内地冒出来一个天津德丰公司,春拍中有一件元代红绿彩鸳鸯戏水玉壶春瓶,撇口,细颈,广圆腹,圈足,瓶体有极为显著的多层纹饰,造型秀美。以300万拍出。除高端品有亮点外,是年的元瓷和宋瓷都出现了成交价低至数百元的普通品。可谓为高古瓷的藏拍拓宽了“群众基础”。精品和普通品的亮相都逐渐增多,且成交价两极分化,是一大趋势。
2003年成交的宋瓷至少有94件,元瓷约有50余件。真是一年更比一年高。拍到百万的有两件,分别是香港佳士得7月上拍的北宋钧窑玫瑰紫六方水仙盆174万港元,香港苏富比的北宋定窑划龙纹盘100万元。内地的最高价为北京翰海 9月上拍的宋耀州窑酱釉执壶,11万。单件成交价在这一年没有太高,但成交拍品的数量却涨幅喜人。
去年高古瓷成交数量更多,宋瓷起码有130件以上,过千万的有一件,过百万的有三件。而元瓷则拍出63件以上,无论是整体成交情况还是单件的价位,高古瓷又一次创历年的新高,11月1日在香港佳士得亮相的北宋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拍到1350万港元,磁州窑制品中有极少数与定窑风格很相似,这件雅致、珍罕而盛名远播的梅瓶是其中一例。与大阪东洋陶磁美术馆所藏梅瓶相比较,二者的颜色和淡褐彩图案尤其相似,后者已被日本文部省列为重要文化财产。故拍出新高,亦再次彰显高古瓷的魅力。元瓷中,北京翰海的元代蓝釉描金双龙玉壶春121万拍出,东方国际11月的元代釉里红地凤纹玉壶春瓶也有88万的成交。
05年3月31日纽约苏富比的一件北宋定窑花口盘成交152.8万美元(约1263万人民币),而一件元代白底蓝花龙纹玉壶春瓶也以21.6万美元成交(约人民币179万元),又一次给高古瓷市场注入强心针,以往每年的高古瓷拍卖多是秋比春火热,今年的高古瓷行情在秋拍中再创新高。
11月5日,在北京三希堂国际拍卖公司秋季首场拍卖会上,一件来自常州的南宋官窑瓜棱瓶成为了300余位海内外竞拍者视线的焦点。经过数轮激烈争夺,这件十分稀有的南宋官窑瓷器被一位神秘买家以1800万元的高价收入囊中,成为当日三希堂瓷器专场拍卖会成交价之冠,同时也刷新了常州瓷器拍卖成交价格的历史记录。
作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官窑是专为提供宫廷用品而开设的制瓷工场,其出品瓷器的器型、釉色、胎质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釉层的冰裂纹,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南宋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器物造型带有浓郁的宫廷风格。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官窑,统称为南宋官窑。
我家那边的人都在那劳作的时候拾取到古代瓷片,玉片及金银制品,很多,剩下能捡到的地方如远古城镇的废墟,现代人很少去的地方,容易发现,要不你就去挖一下,废墟那边肯定可以。谢谢
宋代瓷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宋瓷在宋代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宋瓷“形态优美、釉色沉静、花纹含蓄,总体上看,呈现出一种沉静素雅、凝重高贵的品格”。其瓷艺和美学境界不仅超越了前代,而且后代的仿制品也难与之匹敌,宋瓷是陶瓷史的巅峰,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
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谓官窑,就是国家中央政府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宫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并非没有精美的艺术产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宋瓷窑场首推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哥、定。分别以青瓷、白瓷、秘色瓷、冰裂开片瓷为代表作品。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在河南省宝丰县,同官窑、哥窑、钧窑同属青瓷系。汝窑青瓷以精致见长,宋人赞誉“汝窑为魁”,建窑前后不足二十年,便成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的支钉痕迹”。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御用瓷器,命名为官窑。汴京官窑瓷器胎质细腻,胎釉都纤薄如纸,釉色有粉红、月白、大绿、灰油等。
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有鼎炉、葱管、空足、冲耳、乳炉、贯耳、壶环、耳壶、尊等及一些仿古铜器。不久,由于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窑也随之终结。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礼器。青釉素淡,造型典雅,制作精美,反映了宋朝皇帝的审美取向和追求。器型有碗、盘、洗和仿古铜、玉器的各式瓶、炉等。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干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
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主要是陈设瓷,多仿古铜器形制,如贯耳瓶、菊瓣盘、兽耳炉、弦纹瓶、长颈瓶、立耳三足炉、鼎式炉、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哥瓷胎子非常坚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黄色;釉色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施釉较薄,温润似玉,器表有一层不很亮的酥油光。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又名冰裂、断纹。被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宋瓷名品叠出,多见于宋瓷博物馆。
摘要:宋朝是我国瓷器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它为成为中国瓷器史的颠峰的因素有哪些?但为何后来又逐渐衰落?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宋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宋瓷用于现代设计中,把宋瓷发扬光大!
关键词:宋瓷的品种.成为颠峰的因素.用于现代设计.再思考
正文:宋朝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是一个划时代时期,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和宋代的科技技术进步,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传说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纹,本来是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但这种弊病却形成的一种自然美,成为一种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独特美。
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汴京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地地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对今天人们的勘察带来很大困难,北宋时期的官窑址也就无从考查。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在临安建造了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窑。官窑器釉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其遗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其质量较高,影响广泛,以至河南、广西等地都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釉面一般有细小开片,透明度较好,釉层较厚;刻花技术冠绝一时,刀法犀利,线条刚劲,刀痕有斜度;图案内容以花卉为主,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鱼纹、水纹的,龙凤纹仅限于宫廷瓷专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为“陶瓷”州。该州原属河南,现位于河北磁县,始烧于宋,元代未年以后迁至今日的彭城。历史上的磁州窑以及后来彭城诸窑多生产民间日用陶瓷,故又名“杂器窑”。磁州窑产品装饰以刻、划花或是铁锈花为主,黑白分明、质朴大方,一直沿袭至今。这一时期磁州窑的陶瓷枕最为有名,多雕塑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纹饰,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诗文书法无不挥洒自如,将制瓷技艺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此外尚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红绿的制作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窑装饰风格还影响到山西介休、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谓“耀州窑系”。
可以说宋代瓷器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不可否认宋代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颠峰,但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也是和宋代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政治因素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然后是政治影响。宋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轻民的传统做法,义利并重相当重视经济立法。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专门设置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立法活动频繁,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法规的制订、实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宋的经济法令,注意到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丰厚的社会财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税于民又能保证政府收入。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进入治理国家的良性循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了,宋时中国的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商业社会那迈进了。世界的中国的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中…
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宋瓷的发展,也引起了我们对宋瓷的思考,宋瓷的精美细致、如冰似玉、釉若凝脂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为何宋代之后的历代瓷器的发展都没有超过宋代的原因。可悲的是我们没有把这个“巅峰”延续下去,中国瓷器最终没有很大的创新,没有走向建筑艺术,更没有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而是让它慢慢衰落了。因为中国古代的陶瓷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我们怎样把宋瓷怎样用于现代陶瓷文化的发展,怎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也是我们要细细思考的。
我们可以把宋瓷用于现代艺术各个领域,例如陶瓷介入环境艺术的途径和方式是丰富的,如造型、色彩、尺度、题材、材料的表面处理等等,但在笔者认为,对陶瓷艺术美的发掘是陶瓷雕塑与现代环境相吻合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前面我们已经对宋瓷为何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高峰作了分析,也介绍了宋瓷的品种。这一切都表明了陶瓷与现代环境要求的适应性以及满足要求的丰富潜能。
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陶瓷雕塑在构造现代环境的优势所在。我们不仿假设这样一个环境,在由四周高大建设物形成的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内,设置一件异型的略带长形或园型的陶瓷作品,表面色彩华丽且粗犷。材料上即打破了空间内的由钢筋混凝土造成的平整墙面的,单调冷漠气氛,造型上又可避免轮廊线上与建筑物垂直线条的重复。造型表面处理上又带给人视觉上轻松自然之享受,显得宁静;安定,使这半封闭环境幽美文雅。假如在这样的空间中,置设一尊金属或水泥的雕塑则显然显现出二种不同的气氛。容易产生单调呆板甚至不稳定的感觉,材料的类似,使得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很容易被高大建筑物所吞没,可以陶瓷雕塑在某些方面较之金属,水泥更多地具有"软"的情感因素。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也许,博古架上,它的工艺性决定了这种命运,在很多人的眼中陶艺家成了艺人。翻开雕塑艺术史,我们将不难找到大量惊人的和真正标新立异的大型陶瓷雕塑作品,但长期以来,陶瓷--这种似乎失去重要性的艺术手段,在环境艺术的创造中仍然表现的更为明显。其次是来自工艺技术上的局限;由于陶瓷雕塑在制作中有一个较复杂的工艺过程,在设计较大型的雕塑中易产生"缺陷",不尽人意。这也是陶瓷雕塑未能完全介入环境的因素之一,具有自然品格或具有启发自然性状之力量的造型艺术是现代环境迫切需要的。在一个新型建筑的客厅,幽雅舒适的卧室及一个组合式的现代家具的环境中,放进一个表面粗糙、朴质、风格古拙自然的陶瓷雕塑作品,再配上灯光,整个环境的气氛就会大不相同。在众多“硬性物”的衬托下,它们具有欢快活跃的性格,使室内环境充满自然,欢闹的情趣,从审美的作用来看、形、质、色是视觉领域同一层次的三大信息维量。质即肌理,是感受美的重要形式因素,在整个室内环境中,不仅具有悦目性,而且富有情感性。丰富的质地变化会激起审美的联想和想象,并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日新月异的现代环境要求我们有更多的创新精神。然而陶瓷雕塑作为现代环境艺术的一部分,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给人们以精神舒适和美的享受。
结束语
不可否认宋瓷是中国瓷器史的最高峰,但怎样把它发扬光大,用于现代艺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因为宋瓷艺术有着极宽的表现领域和丰富的潜能,可以称它是构筑环境艺术中的钢琴。它可以华丽也可以淡雅,可以凝重质朴也可以晶莹璀粲,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是"致广大"也可以是"尽精微"。但尺管它们奉献如此丰存,其内在品格和潜能仍未受到重视和开发,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要求,迫使我们对传统的老观念提出反思。对宋瓷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再思考。
笔者认为宋瓷介入环境艺术的领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相信它必将在构造环境艺术的创造中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参见《国工艺美术史》朱和平 编著
参见《中外美术简史》李龙胜 刘超 编著
参见《中国古代史》
朝闻主编:《美学概论》32页
参见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
引自《美术》85,11期,布正伟文
宋代五大名窑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1、汝窑
首先来说说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汝窑能够成为首位,是因为汝窑的产量最高,而且质量最好。尤其是从汝窑烧出来的青花瓷,那质地在当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皇族们最喜欢的样式。
2、官窑
其次来说说官窑,官窑在宋朝时期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的,而且烧出来的瓷器也都是供皇室贵族、王公大臣们使用的。只不过官窑烧出来的瓷器都是比较朴素的,很少有鲜艳明丽的瓷器。
3、哥窑
接下来说说哥窑,哥窑的瓷器不管是产量和质量都不算高。但是哥窑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别出心裁的开片,哥窑也因为开片而闻名全国,很多富商们都是慕名而去。
4、钧窑
钧窑也是当时受朝廷直接管控的,不过钧窑也分为两种,其一是民用的,民用的一般都是供给民间。其二就是供给王公贵族们使用的,钧窑烧出来的瓷器,很多都是比较鲜亮的,所以非常受王公贵族们的喜爱。
5、定窑
最后要说的就是定窑了,定窑一开始其实是专门供给宫廷的,但是后来逐渐被官窑和钧窑取代了。不过定窑依然在当时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原因就是定窑能够烧出白色的瓷器,而且仅仅之后定窑可以烧出颜色非常雪白的瓷器。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古陶瓷考古界前辈叶麟趾先生根据实地调查,率先发现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并于1934年发表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五十年代,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实地调查,也予以确认。涧磁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根据考古发现,定窑创烧于唐代。从西安、杭州出土的定窑瓷器来看,至少在晚唐,定窑就烧制出了胎质白皙、釉色硬亮、薄如脱胎的上等素白瓷。并且出现了刻有“官”字款的贡瓷;五代时期,有别于唐代的“官”字款,使用“新官”款;北宋以后,恢复使用“官”字款,作为贡瓷的标识。
北宋定窑以白瓷为主,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堆塑、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等,其剔花、刻花、印花技法对同时期其他窑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定窑烧制的龙首大净瓶、孩儿枕举世闻名,艺术成就无可匹敌。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工匠发明了覆烧法,大幅度节省了窑炉空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中国陶瓷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代定窑工匠还烧制成了色黑如漆的黑定、烂紫如熟葡萄的紫定等名贵品种。宋人邵伯温《闻见录》中记载:“仁宗一日幸会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苏东坡在《咏定瓷》中也有“定州花瓷琢红玉”之句。定州红瓷,传世品罕见,至今有待解密。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再入窑烧,永不得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紫定金彩盏,存世罕见,极为珍贵!
下面上贴的照片,以年代为序:
一。晚唐
1. 西安博物院四件定窑官字款白瓷
官字款盏
官字款花口折腰盘
官字款五叶形盏
官字款三叶形盏
官字款三叶形盏、官字款花口折腰盘
2. 大威德基金会一件晚唐定窑三叶形盏
3. 定州博物馆官字款折沿洗
4. 上海博物馆印花海棠洗
二。五代
杭州历史博物馆的官字款花口盏、海棠杯
三。北宋
1. 刻花、划花
定州博物馆龙首大净瓶
北京故宫刻划花大梅瓶
吉美博物馆剔刻花葫芦形白瓷执壶
吉美博物馆白釉刻花牡丹纹水注
日本某美术馆婴戏荷叶枕
定州博物馆刻划花大法螺
2. 贴塑、印花
台北故宫孩儿枕
北京故宫孩儿枕
定州博物馆四人抬轿
定州博物馆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
上海博物馆印花龙纹盘
台北故宫定窑印花龙纹盘
3。剔花
美国佛利尔沙克乐博物馆剔花矮腹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剔花矮腹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剔花梅瓶
北京故宫剔花枕
4. 颜色釉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紫定金花茶盏
a 柿釉金彩蝶牡丹纹碗(紫定描金彩)
b.柿釉金银彩牡丹纹碗(紫定描金银彩)
c 柿釉碗(紫定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紫定梅瓶
日本宋瓷展紫定每瓶
台北故宫紫定盖罐
明斯顿博物馆紫定盖罐
上海博物馆紫定盏托
MOA美术馆黑定金银彩茶盏
日本某美术馆黑定金彩碗
大威德基金会黑定茶盏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定窑白瓷刻花“长寿酒”文字盏。作为馆藏定窑彩瓷,仅此一件,年代应为宋金,值得重视。
传世宋代定窑瓷器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金装定器
宋代定窑白瓷有镶金口、银口或铜口的装饰方法,史称“金装定器”,又称“芒口金装”、“镶口”。金,包括金、银、铜等贵金属,而非特指黄金。《吴越备史》、《宋两朝贡奉录》以及《宋会要辑稿》诸书中,在贡瓷名目里有金口、银口和金装定器等名称。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吴越钱氏曾向宋太宗进贡了“金装定器二千事”。
金装定器,有两种情况。五代以来至北宋早期,定窑烧制的高档贡御白瓷,包镶金口、金足,以示尊贵;北宋中期,采用垫圈覆烧工艺之后,出现了芒口。为了掩饰高档白瓷的芒口缺陷,包口金装。大家可以从以下图片中仔细观察区别。
下面以台北故宫藏品为主,展示部分金装定窑(未特别注明者,为台北故宫藏品):
北宋定窑划花螭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莲花螭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莲花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凫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凫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鱼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鱼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萱草纹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