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应用的范围有哪些?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详细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到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常用的有如下两种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分类法:
(一)按用途的不同分类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2.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 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
①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其等;
②化工{化学}陶瓷: 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
③电瓷: 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于、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
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
④特种陶瓷: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
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二)按所用原料及坯体的致密程度分类可分为:
粗陶(brickware or terra-cotta), 细陶 (potttery),炻器 (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从粗到精,坯体是从粗松多孔,逐步到达致密,烧结,烧成温度也是逐渐从低趋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与之混合,以减少收缩。这些制品的烧成温度变动很大,要依据粘土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的性质与多少而定。以之制造砖瓦,如气孔率过高,则坯体的抗冻性能不好,过低叉不易挂住砂浆,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间。烧成后坯体的颜色,决定于粘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烧成气氛,在氧化焰中烧成多呈黄色或红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国建筑材料中的青砖,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黄色或红色粘土为原料,在临近止火时用还原焰煅烧,使Fe203还原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为普通陶器和精陶器两类。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砖等具有多孔性着色坯体的制品。精陶器坯体吸水率仍有4~1 2%,因此有渗透性,没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采用含铅和硼的易熔釉。它与炻器比较,因熔剂宙量较少,烧成温度不超过1300℃,所以坯体增未充分烧结;与瓷器比较,对原料的要求较低,坯料的可塑性较大,烧成温度较低。不易变形,因而可以简化制品的成形,装钵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机械强度和冲击强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时它的釉比上述制品的釉要软,当它的釉层损坏时,多孔的坯体即容易沾污,而影响卫生。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粘土质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质精陶以石灰石为熔剂,其制造过程与长石质精陶相似,而质量不及长石质精陶,因之近年来已很少生产,而为长石质精陶所取代。长石质精陶又称硬质精陶,以长石为熔剂。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广的一种。近世很多国家用以大量生产日用餐具(杯、碟盘予等)及卫生陶器以代替价昂的瓷器。热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减少收缩,避免废品。这种坯料多应用于大型和厚胎制品(如浴盆,太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很适应于现代机械化洗涤,并能顺利地通过从冰箱到烤炉的温度急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和饮食的社会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销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于瓷器坯料,但烧后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则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它的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对液体和气体都无渗透性,胎薄处星半透明,断面呈贝壳状,以舌头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质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制造高级日用器皿,电瓷、化学瓷等。
软质瓷 (soft porcelain) 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较低,因此机械强度不及硬质瓷,热稳定性也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于装饰性,所以多用于制造艺术陈设瓷。至于熔块瓷 (Fritted porcelain) 与骨灰磁 (bone china),它们的烧成温度与软质瓷相近,其优缺点也与软质瓷相似,应同属软质瓷的范围。这两类瓷器由于生产中的难度较大(坯体的可塑性和干燥强度都很差,烧成时变形严重),成本较高,生产并不普遍。英国是骨灰瓷的著名产地,我国唐山也有骨灰瓷生产。
特种陶瓷是随着现代电器,无线电、航空、原子能、冶金、机械、化学等工业以及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尖端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长石,石英,有的坯休也使用一些粘土或长石,然而更多的是采用纯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制造工艺与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陶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地广,举凡食、衣、住、行、育、乐、装置艺术......都有。以下我们就以「食、衣、住、行」为例,作个说明。
食
陶瓷器在食的方面是最多样化的,中国人讲究吃的艺术,对餐具的样式也很考究,碗类有菜碗、饭碗、汤碗,盘子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深有浅,随著用餐的规模和气氛来选用。
衣
陶瓷在衣的方面,大多是以衣服的配件或是装饰品的型态呈现;尤其是在古代金属制品尚未普遍的时代,人类的饰品多以石制或陶制为主。现在仍有许多饰品是用陶瓷制成,如衣扣、袖扣、项鍊、耳坠......等,都具陶瓷之美而深受喜爱。
住
住宅内外最常见的就是磁砖、地砖了,在现代建筑中是最重要的建材之一,是建筑物呈现在外表闪亮多彩的外衣;在古代建筑中,陶瓷却是主要的架构骨材,如屋瓦、砖块......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
行
多是以道路设施为主,如人行道的铺砖即是,比较特殊的是高速公路上用来分隔车的圆形标线砖是用陶瓷做的,其原因是陶瓷能在夜间清楚地反射车辆的灯光,让驾驶容易辨认车道;同时能承受高度通过时的碾压。而目前正在销售的汽机车陶瓷引擎,和太空梭外表所使用的耐高温绝缘体,更是一大贡献。
文化
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中国陶瓷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陶瓷的分类
陶瓷器根据其使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半瓷器、硬质陶器、瓷器、硬质瓷器等几种。其它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
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
我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陶瓷装饰
雕塑类 颜色釉类 釉上彩绘类 釉下彩绘类 贵重金属类
刻花、剔花、堆花、镂花、浮雕、塑造 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无光釉、流釉色坯 古彩、新釉、粉彩、广彩;印花、喷花、刷花、贴花 青花、五彩、釉黑红、贴花 亮金、磨光金、腐蚀金、本金、贴花
如按其使用价值来划分,则又可分为艺术陶瓷装饰法和日用陶瓷装饰法二种,这二种装饰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无严格的区别,但它们各自所呈现的装饰效果,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方法 艺术陶瓷装饰法 日用陶瓷装饰法
工艺要求 复杂 简单
技术难度 高 低
装饰效果 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有的产品被视为稀世珍品 容易控制,产品规格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要求更新快
产品和市场需求情况 效果相同的产品少,市场需求量少,一般都作为陈设的艺术品 效果相同的产品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量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古陶瓷鉴别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 。鉴定的依据为:
1、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2、器型。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
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陶瓷艺术品之质量鉴别
一般消费者对于美术陶瓷艺术品的鉴别因缺乏专业知识面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过,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也许能对陶瓷艺术品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1 外观造型必需新颖、别具一格,颜色雅致、釉面细腻、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基础上,也可注重实用性。
2 以上看下、从里到外、看有无变形、扭曲,有无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现象。把陶瓷品放在柜台上,看是否平稳,有无翘曲现象;有口有盖的物品,一定试一下口与盖是否合适。同一规格、型号产品应大小、厚薄一致。
3 把瓷器放在柜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轻弹几下,声音清脆、响亮,说明质量好、结实,如声音异常,则说明有裂纹、内伤或破损现象。如大件陶瓷品,还应在不同部位听听声音。
4 带把、嘴中浮雕类的陶瓷艺术品,如花瓶两边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说粘到主体上去的。因而应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有无间隙、缺釉现象,有无分离感,应注意平滑顺畅自然过渡,无粘接痕迹。
5 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
6 对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图案、颜色是否一致、协调、配套。正规产品的底部或包装箱上大都印有商标、产地或厂名。同时还要看包装是否完备、结实,以便携带、运输。
我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颇具特色。总之,艺术性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别具、生产数量少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一、传统装饰艺术的内涵
传统装饰艺术,作为人类发展长河中较为突出的艺术形态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不单单是一种纯艺术现象,它还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造物的创造性行为,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哪一个区域,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传统装饰艺术始终是体现当时文化以及艺术水平的主要媒介之一。而传统装饰工艺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一)坯体装饰法
坯体装饰法,就是指在坯体上釉以及烧成之前进行的装饰作业。这种方法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装饰工艺之一,它在原始陶器上就被广泛运用。直到今天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生命力,尤其是现代陶瓷装饰中,它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其中,坯体装饰法的技艺包括刮划法、浮雕法、捏塑法、镂雕法、堆雕法、印纹法、粘贴法、刻坯法、扒花法、沥粉法、绞胎法等。
(二)釉色装饰法
陶瓷装饰中的釉,是覆盖在坯体表面的一层玻璃体,它主要是由矿物颜料以及化工颜料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的。在粗糙的坯体表面均匀的覆盖一层釉子,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手法。而这种方式早在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出现。它的发明以及运用,一方面使器物胎体更加的光滑,防渗漏的效果也较为突出,同时又便于清洗,另一方面在增加胎体强度的基础上,使器物更加的美观,并演化成为主要的陶瓷装饰手法之一。其中,常见的釉色装饰法有以下两种,即彩绘法、施釉法。而施釉法又可以细分为浸釉法、浇釉法、刷釉法、喷釉法、甩釉法以及多次施釉法等。
(三)烧成装饰法
在传统陶瓷装饰中,除了烧制前的装饰之外,不同的烧制工艺也会带来不同的装饰效果。这类型的方法通常都是由于受到技术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并且通常隐藏在民间的陶瓷作坊。这种独特的烧制手法在现代陶瓷装饰中也占据着不小的地位。其中,最为常见的烧成装饰法包括乐烧法、熏烧法以及盐烧法等。
(四)综合装饰法
综合装饰,顾名思义就是将上述两种或以上不同属性的装饰手法,运用在同一件器物中。这种方法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在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也逐渐形成了新的装饰手段。综合装饰法没有固定的模式,陶瓷制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对具体的装饰技艺进行设计,在不断提升陶瓷装饰效果的前提下,使陶瓷的艺术语言以及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从而推动整个陶瓷事业的发展。
二、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一)民族风格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当代的陶瓷制作者,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陶瓷装饰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先进的工艺,创造出了极具时代特色且寓意美好的现代陶瓷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传统特色以及现代特色。当代的陶瓷制作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还注重体现陶瓷的艺术效果以及艺术魅力。举例来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在创作瓷板画“冬”的时候,就以景德镇传统的刷花技艺来进行表现,且以冬天雪景的氛围作为装饰内容,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宁静秀美的乡村雪景,还充分融合了现代人的审美以及爱好,在体现传统刷花技艺的同时,也使传统刷花技艺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瓷制作技艺的成熟与丰富,有特色的质地精致的陶瓷逐渐被人们收藏,当作艺术品保留下来。现在有很多艺术家仍在不断地创造着各类的陶瓷制品。陶瓷被简单的当作平日所需的器皿就相对的廉价,而当作艺术的摆设,做装饰之用反而昂贵了。这是艺术的价值成就了它啊!人类的文明,智慧的结晶大都是由现实的载体,被世代继承流传或有幸而发扬光大的。人们欣赏陶瓷制品,是品味它所承载的艺术;人们收藏陶瓷制品,是珍藏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我个人而言是不能接受那种原本用来当器皿的陶瓷因为被做的精致,或有了年代有人喜爱,就被当作艺术贡着,任凭灰尘悄悄地填满它艺术的肚膛,有蜘蛛结网飞蛾进出……表面的光鲜动人的陶瓷品也会因欣赏者不能时常把玩清洁其内部,生出令人厌恶的东西。
不论造型怎样的陶瓷艺术品,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有意义的艺术价值,除了恰当的保存与适时地清洁外,要让世人去欣赏,研习它的制作技法,并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也许是最有意义的了。也许再加上日常生活的需要赋予它的最基本的价值——在被人使用中体现的使用价值,那会更好。适当地使用它,赋予它存在的基本意义。
另外,有口的陶瓷艺术品可以当作器皿来用,可在生活中时时体现它艺术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也的确见过一些古董陶瓷制品的另类使用,请不要轻易模仿:把陶瓷艺术品整个的或是碎片粘在墙壁上当作家居,尤其是某些高级的餐厅茶楼等场所的复古风格的装修材料。以满足人们对它的艺术的欣赏和使用。
传统陶瓷主要用于餐具、日用容器、工艺品及普通建筑材料。
现代陶瓷主要有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陶瓷。
结构陶瓷主要用于发动机汽缸套、轴瓦、密封圈、陶瓷切削刀具。
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在军械和航空航天领域。
功能陶瓷被广泛用于电绝缘体,在计算机、精密仪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古代陶艺,它既可以表现也可以实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陶瓷材质给人的视觉感受自然贴切,因而也使陶瓷作品富于活力与生命,特别是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陶瓷作品,将现代生活中对美的感悟和体味融入陶瓷艺术。人类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性需求越来越高,现代室内更为关注潮流文化、高新技术、时代精神,提倡高技术,追求复杂、精细、新异的视感效果,构筑了当代社会特有的多元化的特色 .。陶瓷不仅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至今仍然以鲜活的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味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我国的陶瓷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陶瓷艺术 室内装饰 审美情结 特殊情感
本文所研究的装饰陶瓷艺术,是针对用陶瓷作品在室内装饰的艺术性研究,从室内来分析装饰陶瓷对环境的影响,注重陶瓷装饰工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对装饰陶瓷材料、形态和色彩等因素在空间环境中的装饰特征的进行分析研究。从室内环境出发陶瓷艺术制品包括装饰陶瓷陈设品、陶壁饰品、陶瓷家具、陶瓷装置等共同营造和装饰美化的环境,及其在不同类型环境空间中装饰方法、装饰作用。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一、陶瓷艺术与人、生活、环境陶器是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中,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认识的提高,不约而同的发明了陶器,可以说陶瓷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联系,中国人对陶瓷有着特殊的情感。艺术陶瓷与字画、古玩、绿色植物等作用一样,一方面,它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形式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陶瓷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与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陶瓷也是中国人喜爱的艺术之一。
陶瓷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陶瓷艺术独特的语言形态,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从古到今陶瓷艺术一直是人们玩赏收藏的对象。从历代文人的诗歌咏赋中就能体会出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唐代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是对越窑青瓷的赞美;宋代李清照的“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是对景德镇青白瓷的赞美;苏东坡的“定州花瓷琢红玉”和范仲淹的“紫玉瓯心雪涛起”诗文赞美的是定窑、建窑的酱色釉瓷和黑釉瓷,可以看出陶瓷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是审美的对象。
二、陶瓷材料与室内环境的和谐性陶瓷是采用天然矿物质原料加工而成的,从属性上看,它与石灰、水泥、玻璃等相同,都是属于硅酸盐系统也都是建筑材料。它与钢铁又有制造工艺的相同点,都要经火的烧制与冶炼。“陶冶”一词就形象的说明二者的关系。另外,陶瓷与木材也有来自天然的相似性,并且陶瓷与木材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配合使用最多的材料,是一对绝好的搭档。因此,陶瓷在室内与其它材料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当然,陶瓷产品的设计不仅仅是在造型、款式、花色、工艺等方面,更要在整体空间的组合搭配和营造室内空间的主题、情调、氛围等方面进行策划与设计。从目前各种主题的精装房出售和家居各种流行风格的设计趋势看,瓷砖卫浴产品设计要与室内设计潮流和趋势相吻合,要从整体风格着眼,从具体产品入手。其实,室内设计风格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靠室内空间中具体材料和产品艺术化、风格化作为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具有表现某一风格的设计素材、设计元素,才有创造出室内空间某一风格的可能。
三、陶瓷与室内其他装饰设计的整体化室内空间是由诸多材料组成的,室内设计也同样需要诸多设计元素,陶瓷产品是诸多材料或元素之一,在一个整体空间里,各种材料和元素相互之间要有联系,要在整体风格上统一,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其实就是各种材料各种元素所形成的统一风格。如建筑卫生陶瓷在实现物质功能外,应在审美功能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目前产品“质同化”时期,产品的突破点,利润提升的切入点只有放在艺术化设计上。且人们在选择产品(商品)过程中,对产品的外观、款式、花色已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瓷砖卫浴产品设计除遵循自身产品设计规律外,应参考借鉴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设计手法、装饰手法;参考借鉴现代国外陶艺创作表现手段;参考借鉴其他艺术的造型设计和创意思路,走出一条艺术化设计之路。室内设计师的作用就是策划、设计这一空间的主题和风格,并找到体现这一主题和风格的元素,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组合搭配实现设计意图和效果。因此,陶瓷产品设计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闭门造车。要在设计前考虑与其他相关材料的协调性和风格的统一。如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的空间中,陶瓷产品上的设计元素要与仿古壁纸,传统图案的窗帘、布艺,古典家具、灯具,老式花色地毯等相关产品的设计元素有联系风格要统一。即形成陶瓷与室内其他装饰设计的整体化。
在公元前 15 世纪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就与中国人“朝夕相处”。陶瓷这种天然的材料属性和原始的、手工的带有情感因素的产品,即是这种情感需求的物化之一。此时陶(瓷)土的质感、手工的痕迹、自然的装饰变化变成了情感的物化符号。直到今天,陶瓷产品仍在国人生活中环境中无处不在,每个中国人的家庭中都有陶瓷产品的使用和陈设。特别是作为陈设的艺术品中陶瓷占有绝对的地位。人们对陶瓷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审美传统的习惯。现在,室内设计与装饰中陶瓷自然是人们首选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1] 汤重熹 . 室内设计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2] 张嗣介 . 赣南客家艺术 [M]. 黑龙江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 李 娜. 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