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佛——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lè shān dà fó]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2019年4月1日,历时近半年的四川乐山大佛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结束,乐山大佛正式“出关”,景区的九曲栈道和佛脚观光平台重新开放。2020年2月,景区宣布对医务人员免门票: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含“夜游凌云山”、“夜游三江”体验)。
中文名称
乐山大佛
外文名称
Leshan Giant Buddha
地理位置
四川省·乐山市
建造 历史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佛像结构
基本面貌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乐山大佛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石块发鬈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木质双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
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景观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官方名称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间,在用多种现代 科技 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4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 历史 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文物保护
乐山大佛在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1962年的乐山大佛
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
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
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6月:大佛的保护工作正式启动,文物保护专家开始前期考察。管委会2010年内对大佛进行全身系统体检,确定和制定维修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到批准后,修缮工作在2011年正式实施。
2011年:大佛的修缮工程主要包括修复大佛头顶部分发髻附着物脱落和头顶长草,面部鼻黑脸花,胸部渗水,手脚部分表皮脱落和加固大佛左侧岩体五个方面。
2011年7月:乐山大佛和其周边的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被授予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称号。
2018年10月8日起至2019年2月4日,开展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将进行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
2018年10月8日起至2019年2月4日,开展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届时大佛本体将被部分或全部遮蔽。从2018年10月8日开始,经过66天的紧张施工,用了近两千根6米长钢管搭建脚手架,搭建的脚手架总重量达45吨,钢管的总长度加起来达到11700米,而围在脚手架外的防护网则使用了2000平方米左右。包括头部在内的乐山大佛本体已被全部遮蔽。
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 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佛山市缘天下陶瓷有限公司是2014-10-17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华夏陶瓷城陶南路2座A1号(住所申报)。
佛山市缘天下陶瓷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6053152085357,企业法人肖仁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佛山市缘天下陶瓷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销售:陶瓷制品,建筑材料。(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佛山市缘天下陶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德拉康卡瓷砖诞生于1979年网络超女,凭借其对技术革新的敏锐思维和对可观市场前景的预见,在成立之初就果断采用“白粗陶单熟上釉”技术,在那个众多瓷砖企业并不注重科技的时代,德拉康卡选择了高端设备来支持生产,迅速成长为瓷砖行业的先锋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德拉康卡以其创新的能力、出色的设计、高品质的瓷砖和周到的服务在世界范围内享誉盛名。
第二:日本伊奈INAXNAX(伊奈)公司创始于1924年,在日本、亚洲乃至欧洲各国从事着瓷砖及卫生洁具的综合性生产。INAX(伊奈)在日本国内的市场份额瓷砖占第一位,洁具是第二位,能够把瓷砖等建材产品和卫生洁具产品融合在一起向客户进行综合提案,这样的厂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罕见的。
第三:意大利莱芬瓷砖REFIN莱芬瓷砖(Refin)是欧洲第二大瓷砖集团,作为世界高端瓷砖品牌,莱芬瓷砖以其精湛的设计魅力和完美的品质享誉世界高端瓷砖市场。
莱芬奢华系列瓷砖由13位来自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知名设计师共同打造。这些设计师包括:20世纪末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两度获得意大利金圆规奖的Alessandro Mendini搜狗,蜚声国际的建筑师及设计师、获得过八次金罗盘奖及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给他颁发勋章的Mario Bellini,Peter Halley, 于1954年创立KRIZIA(克里琪亚) 品牌的著名设计师Krizia, 还有英国时装设计师,时装界的“朋克之母”Vivienne Westwood,以及Karim Rashid, Luca Nichetto, Massimiliano Adami,Elio Fiorucci等设计师。
第四:意大利艾迪迈斯(Edimax)瓷砖 :国际瓷砖大奖的最大赢家 最优质的选材,最先进的设备,最顶级的设计师,成就了艾迪迈斯始终致力于打造的最好的瓷砖,这也注定了艾迪迈斯与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无缘。作为世界瓷砖界设计与品质的佼佼者,艾迪迈斯从未停止过获得殊荣,最近它还在2012年享誉世界的英国TTA奖上荣获了“年度瓷砖奖”,这无疑是国际瓷砖界对它极大的认可。
第五:意大利CERDOMUS瓷砖希得美思意大利CERDOMUS希得美思是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工业的先锋,创建于1973年,是意大利最大的瓷砖生产与贸易公司之一图行天下,产品出口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源自意大利的世界瓷砖品牌,让你享受与欧洲人同步的生活,以其超凡的艺术感染力,度身订造的个性追求,精雕细琢的产品品质,征服全球人士的挑剔眼光,已成为当代城市精英和都市新贵们装饰家居的首选品牌,典雅风尚。意大利CERDOMUS(希得美思)以生产高端瓷砖闻名世界,素有“瓷砖中的保时捷”之称。
第六:法国圣·凡尔赛S-versail S-versail圣·凡尔赛陶瓷公司始创于1918年,由法国路易王室召集欧洲名匠组建而成,主要为修缮凡尔赛宫提供装修和装饰用材,后来逐步演变成为研制、生产专供贵族、皇室御用陶瓷、仿古砖以及装饰品的企业集团。凡尔赛宫殿的每次修缮和扩建都有采用圣·凡尔赛的仿古砖。故直接命名圣·凡尔赛仿古砖。2002年,法国圣·凡尔赛集团进入中国,在中国佛山设立全球生产基地,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是世界最大的仿古砖生产基地之一,初期产品主要返销欧洲,05年开始全面拓展中国市场。
第七:西班牙波尔嘉BORJA西班牙瓷砖给人另类、前卫的感觉goodfeel,同时也让人能领略到异国的文化风情。它在新古典主义、装饰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格上,将色彩、装饰性、哲学内涵交融其中,突破原有的观念和方式,寻找出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与契合。无论是工艺、款式还风格,都让人有种全新的感觉。
第八:意大利普纳尼亚Panaria 来自意大利的PANARIA普纳尼亚陶瓷成立于1974年,产品种类丰富且品质极佳。因为使用天然材料,普纳尼亚的风格总是流露出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它的墙地砖设计大多以自然为设计蓝本,尤其在砖的质感与肌理上,都追求天然的效果,比如表面的颗粒凸起,有天然岩石的粗糙质感;有的地砖具有饱经风霜的色彩,看上去陈旧而温暖。重要的是,你休想找到在色彩上完全一致的墙地砖,它们看起来就像原野里搬回来的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而这样的差异性,也是它吸引消费者的原因之一。
第九:意大利诺华贝尔Novbell 成立于1988年的Novabell (诺华贝尔)陶瓷是意大利著名瓷砖品牌,其创世人Novabell是活跃于意大利高端瓷砖的著名企业家。二十年来网络超女,Novabell (诺华贝尔)品牌以美学上的完美无暇以及无可比拟的切边技术,使其一直处于国际陶瓷工业和艺术设计发展的前列,并始终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品牌地位。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是Novabell (诺华贝尔)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最大限度减少能耗,减小和控制对周围水、空间等的污染,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同时,生产出的Novabell(诺华贝尔)产品更为绿色可回收资源,其中相当部分材料甚至可以循环利用,充分体现了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第十:意大利蜘蛛RAGNO 意大利“蜘蛛”瓷砖制造商创建于1949年,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达到了顶峰,拥有档次颇高的釉面地砖和墙砖。拥有5个现代化生产基地,800名员工和一个遍及世界上13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其产品在意大利国内建材市场和国际建材市场都很受欢迎。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蜘蛛”瓷砖吸收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并在公司营销战略上重新定位,以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要。
苏堤春晓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春晓是指寒冬一过,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如梦如幻。
现在苏堤已改为柏油路面,但苏堤的风光依然旖旎,春天清晨尤佳,“苏堤春晓”绝非虚名。
旅游资讯:乘K4、308、504、游1、2、3、5路、假日1、4、5、7线到“苏堤”站、“花港”站下或乘西湖游船到花港可抵苏堤南端,或乘7、15、27、28、游1、2、3、4、5路、假日1、4、6线到“岳庙”站、“曲院风荷”站下,可达苏堤北端。
1.如果是骑自行车逛苏堤会有另外的感觉,两人同行而且是双人自行车,那更加有趣。
2.湖滨有不少自行车出租点,不过最好在人少的时候骑车上苏堤,否则总是得停下来,会很难受。
断桥残雪2、断桥残雪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1921年断桥被重建,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现在的断桥为1941年改建,上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断桥的闻名还因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相传这里是白娘子和许仙的定情之桥。
旅游资讯:乘807、游1、2路到断桥站下。507路、游2路;27路葛岭站下;7路、K7路断桥站下。
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平湖秋月3、平湖秋月
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
湖面平静如镜,秋月当空与湖水交相辉映,“一色湖光万顷秋”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到的。湖畔有块题有“平湖秋月”的碑。
旅游资讯:乘游1、2、3路到西泠桥或断桥下车,步行前往或乘西湖游船到中山公园上岸。 15元 6:00-17:30
著名的哈同花园与其紧邻。
柳浪闻莺4、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现为占地十七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是欣赏三面云山一面水的观景佳地。
柳浪闻莺内的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远眺象少女浣纱,称“浣纱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醉柳”“狮柳”“浣纱柳”等,有柳洲之名并非空穴来风。
旅游资讯:乘K4、12、30、308、504、游1、2路、假日5、7线到柳浪闻莺站下。 5元
这里是欣赏三面云山一面水的最佳位置。
5、双峰插云
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南高峰临近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米,是灵隐寺的坐山。 当群山云雾迷漫时,两峰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是一幅泼墨淋漓浓淡有致的水墨画卷。
对于双峰插云这一景色,后来有人考察认为:此景本是湖中遥望之景,清初为了立碑才移到陆上去的。当群山云雾迷漫时,两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
旅游资讯:7、27、807、游1、游2、游3路到洪春桥下车即可。
“双峰插云”御碑为清康熙皇帝手书,碑亭景点在洪春桥畔。
三潭印月6、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7、花港观鱼
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
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时,内侍官卢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今日的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
江南园林艺术与西洋园林艺术结合得最为巧妙的一处景致,众多的外国元首、国际友人游西湖都必到此处,不是没有道理。
旅游资讯:乘K4、308、504、游1、2、3、5路、假日1、4、5、7线到“苏堤”、“花港”站下或乘西湖游船可到花港。24小时免费开放
南屏晚钟8、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早在北宋末期,赫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就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
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像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公元954年),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寺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净慈寺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为歇山顶三重檐两层建筑,上层悬大梵钟,下层为净慈寺地藏殿。大梵钟高3米,口径2.3米,重10余吨。净慈寺晚钟鸣响,回声在山间、林樾悠扬飘荡。
能让康熙帝也发出“致足发人深省”的感慨,肯定不一般。原钟早不在,现在的铜钟为新铸。
旅游资讯:乘K4、308、504、游1、2、3路、假日5、7线到净慈寺站下。10元,敲钟10元。6:00-17:30
雷峰夕照9、雷峰夕照
白娘子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吴越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而建,为藏经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至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倾圮。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雷峰新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通高71米,五面八层,依山临湖,蔚然大观。为切实保护好地下珍贵遗址,对古塔遗址实行玻璃天棚覆盖,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显古塔,创下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地保护的全国第一,雷峰夕照的美景又重返人间。白娘子被法海压在雷锋塔下的故事,给雷锋塔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旅游资讯: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可能倒掉的雷锋塔更有魅力一些。乘507路长桥公园站下; 乘游2路净寺、长桥公园站下 。为重现“雷峰夕照”,政府已投资重建雷峰塔。
曲院风荷 10、曲院风荷
位于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称。据记载,宋代洪春桥畔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清代,酒坊关闭,康熙游湖时将“曲”字改成为“曲”,易“荷风”为“风荷”。
如今曲院风荷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建,成为占地420余亩以荷文化、酒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园林。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滨湖密林等5个景区。园内亭、台、楼、榭布局典雅,荷花池面约占38亩,种有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珍稀名贵品种,成了我国赏荷的佳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说的便是盛开荷花的场景每当夏日风起,有荷香沁人心脾的“曲院风荷”最为迷人。
旅游资讯:7路、507路、28路、15路均可到达。24小时免费开放
新西湖十景
1984年,《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园林与名胜》(现更名《风景名胜》)杂志、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5家单位联合发起举办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全国各地有10万余人参加,共提供7400余条西湖景点,最后评选出10处景点。1985年9月起由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先后在10处景点竖立景碑或镌刻景名。
1、云栖竹径
云栖竹径位于五云山南麓的云栖坞里,为林木茂盛的山坞景观,素以深山古寺,竹径磬声称胜。
康熙皇帝曾四到云栖,赋诗题额,并赐一株大竹名为“皇竹”,浙江地方官为此建“御书亭”、“皇竹亭”以记盛事。相隔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云栖。清末以后,云栖竹林屡遭破坏,不复旧观。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更遭滥伐,几近灭绝。1950年后,在杭州市园林部门护理下,竹林逐步复壮,整修寺宇,开辟茶室。今天的云栖竹径,翠竹成荫,溪流叮咚,清凉无比。小径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径而下,娇婉动听的鸟声自林中传出,整个环境幽静清凉。
旅游资讯:这里古木参天,幽静安详。乘游4路到云栖竹径站下,半小时一班。
1.骑自行车游云栖,经虎跑、六和塔、九溪、宋城,返程里过梅岭隧道,经天竺、灵隐、玉泉从北边返回。
2.梅坞茶村、五云山和大清谷都值得花点时间。环山一日,你一定会有收获,但这是为那些数次到杭州,或有充裕时间的人准备的线。
2、阮墩环碧
阮墩环碧西湖有三座人工岛屿: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庆五年(一八00)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岛的,故后人称之为阮公墩。为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岛。
1981年,岛上建环碧山庄。庄内揭出大旗于林杪之上,随风招摇,颇存古风。岛中心为一片林间空地,偏西北由厅堂、曲廊、矮篱、柴门组成院落。东南岸边为船埠,东北部岸边置一用杉树皮结顶、棕榈作柱的圆亭,取名“忆芸”(纪念阮元意思)。小小岛屿漂浮于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丛中,犹如碧玉盘中一颗晶莹翡翠。“阮墩环碧”景名由此而来。整个环境,远山近水,开阔明朗,清逸幽静。
3、黄龙吐翠
黄龙吐翠 位于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龙积翠”一目,“黄龙吐翠”景名脱胎于此,用一“吐”字,突出贴泉池巉崖间龙口喷水,珠帘倒挂的特有情景。
黄龙洞在宋、元、明、清代皆为佛教胜地,民国初期改为道观。此处前为庭园,后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与人工建设为一体,为期上雅幽园林之一。1985年,集宗教文化内涵与寺观园林景象于一体面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黄龙洞山门到二门之间,有一段长而曲折的游步道,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墙漏窗,颇多可赏景物。黄龙的传说和茂密翠竹得了西湖新十景的美名,不过,在这里时常看到的是新婚的庆典。圆缘民俗园,是杭州四大婚庆公园之一。
4、宝石流霞
宝石山为西湖北岸屏障。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小石子,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韦纷披,尤其是朝阳或落日红光洒沐之时,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熠熠生辉。宝石山正因此而得名。
宝石山东巅,保俶塔巍然挺秀。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现在的砖砌实心式样,是1933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虽不能登临了,却以其漂亮的‘容颜’和所处的显要位置而成为引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物。保叔塔的紫褐色山岩是一种少见的地质景观。
5、九溪烟树(原名:九溪十八涧)
九溪,俗称“九溪十八涧”,十八涧系指细流之多。位于西湖西边鸡冠垅下。源发翁家山杨梅岭下,途汇清湾、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云栖、清头和方家九溪,曲折隐忽,流入钱江。 1947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两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发现古代冰川遗迹,认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第四纪时,杭州西湖尚为一片冰雪世界,当时下龙井是一处储水盘谷,承受大量冰雪,经九溪十八涧东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涧峻险地段。民国期间,九溪十八涧一带有二、三私家茶庄,卖茶水并供应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庄所备桌椅不多,春秋佳日,游客以涧边石块权充桌椅。1975年以后,园林部门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馆、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环境,疏浚泉池,筑水坝,架画桥,布蹬道,造亭子,扩大游览面积。
“溪水”是这里的主体,有了山和树的相伴,水也显得愈加地幽雅。清末学者俞樾游九溪诗云:“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字里行间,将美景的妙处刻划得淋漓尽致。被定为新十景后,更名为“九溪烟树”。
6、满陇桂雨
满陇桂雨 位于满觉陇村、石屋洞前一带。满觉陇俗称满家弄,明清时盛产桂花,为西湖著名赏桂胜地。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桂花树被大量砍伐,仅剩少数农家屋前屋后几株老树。抗日战争胜利后稍有恢复。1950年后,新种植一批桂树,至1955年前后,连同老树,数达万株,其中树龄最长的约200年,最大植株盛花年可收桂花一石,桂花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一代传一代,终于造就了这一片“金粟世界”。如今更是家家户户皆植桂,房前屋后,村内村外,满山坡,路两旁,举目皆是。每年中秋前后,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流芳十里,沁透肺腑。桂花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花朵细小而量大,盛开时如逢露水重,往往随风洒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树丛中,沐“雨”披香,别有一番意趣。
吴山天风位于西湖东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阁,秀出云表,巍然壮观。山道旁,有一组形态各异的岩石,因其酷似十二生肖而被称为“十二生肖石”。吴山山顶建有“江湖汇观亭”,站在亭中,钱塘江和西湖全景一览无余。在亭侧通往云居山大道上留有山茅观遗址,遗址旁留有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手书:吴山第一峰。
春秋时期,吴国的南界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吴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江南一带的山水美,自然天成只占去了一成,人文才是真正让它出彩的原因。苏东坡、米芾等都在此留下过手迹,风流才子徐文长的楹联最为画龙点睛。登阁远眺,左湖(西湖)右江(钱塘江),杭城尽收眼底。
8、玉皇飞云
玉皇飞云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钱塘江,东接凤凰山,西连南屏、大慈诸山。山体挺拔高耸,山顶常有云雾飞绕,因而取景名为“玉皇飞云”。玉皇山在南朝梁时已有佛寺,五代吴越国时经全面开发,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开通山东麓慈云岭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云台”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寺庙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庙改为道教官观,山顶福星观及慈云宫在清代极为兴盛。
玉皇山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衬以蓝天白云,更显得山姿雄峻巍峨。每当风起云涌之时,伫立山巅登云阁上,耳畔但闻习习之声,时有云雾扑面而来,飞渡而去。玉龙山山腰有个紫来洞,站在洞前俯瞰,山下有一片八卦田,是南宋皇帝祭先农时亲耕之地。玉皇山下慈云岭南坡有两龛五代时的造像,为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石刻造像的代表作之一。
9、虎跑梦泉
位于大慈山下的虎跑泉,是西湖众多名泉中的翘楚。虎跑泉的得名,始于“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的佛教神话传说。传说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见此处风景优美,欲在此建寺,却苦于无水。一天,他梦见二虎跑地,清泉涌出。次日醒来,果然发现甘泉,此泉即被命名为“虎跑泉”。
虎跑泉在地质学上属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质优良,其形成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虎跑泉与龙井、玉泉、郭婆井、吴山大井,并称杭州五大“圣水”。更因虎跑泉水质特别纯净,世人将虎跑泉与龙井茶叶誉为“西湖双绝”。“龙井茶叶虎跑水”并称西湖双绝。这里还是当年济公和尚圆寂的地方。
10、龙井问茶
龙井问茶 位于西湖西南的风篁岭山。五代此地建有龙井寺。相传龙井与海相通,因海中有龙,故名。且龙井之水,亦十分奇特,搅动时,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丝摆动,然后慢慢消失。龙井不仅有名泉、名景,还有名茶。龙井茶为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有“色绿、香郁、形美、味甘”四大特色,为茶中极品。
龙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风气,元明间,人多以游龙井品茗为乐。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声誉益隆。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采茶种茶,老龙井还留有“十八棵御茶”遗迹。乾隆还将过溪亭、涤心池、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定为”龙井八景”。想要了解龙井文化,这里是最佳的选择。据说,若用小棍轻轻搅拨龙井水,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十分奇特。龙井之西的龙井村所产的西湖龙井,因为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而著称于世。旅游资讯:乘27、游3路到“龙井”站下
1. 真正龙井茶产量很少,大多远销国外,所以不要轻易在龙井村里买龙井茶, 那里的大妈大婶看似纯朴,但你花“高价”从她手中买得的茶叶并不一定“正宗”,倒不如市内大一点的商场叫人放心。
2. 从龙井出发,有两条线路是为时间充裕又喜欢爬山的朋友准备的。a.越过凤凰岭经龙井村,可去九溪烟树,从27路龙井终点站到九溪南端之江路上的公共汽车站,全长6公里,步行游览需2小时。b.从龙井北面的山道翻过棋盘岭,去天竺、灵隐,5公里山路,步行游览需2小时。
西湖新新十景
盛世修志,清平立景。2007年,三评西湖十景经历社会各界和中外游客的评选出来。
1.灵隐禅踪: 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是为杭州禅寺的最早踪迹。灵隐寺前有飞来峰,崖壁精雕五代、宋、元石刻造像,蔚为大观。又有冷泉之水,时而清流潺潺,时而湍急奔流。灵隐周边,更有上天竺、莲花峰等名山,佛音庄严,禅意隐现。
2.六和听涛: 六和塔原有塔院开化寺,其中有一楹联写道:“灯传慧业三摩地,鼓应潮声八月天”。意思是承接佛法需要专心致志。听涛似乎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在六和塔上,听涛更能易启发遐思,心领神会,从而在对涛声的品味之中,体会到万千意象。至于秋高气爽季节,登塔听涛更生沧海观日之意,那份并吞八荒之豪情,
3.岳墓栖霞: “莫须有”三字,铸成中国史上的千古奇冤。然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北山栖霞岭上,每当仲春时节,山花烂漫;入秋以后,红枫似火,望之如霞,久留不去。岳飞忠骨葬于栖霞岭下,多少年来,杭州人民感念他的精忠伟烈。岳飞墓庙这一人文景观是秀美西湖的灵魂。
4.湖滨晴雨: 湖滨位于西湖和城市的接壤之地,不但可以一览西湖的三面云山,更是品鉴阴晴雨雾的好地方。西湖风景最宜慢慢细品,尤其是多雨时节,漫步湖滨,但见烟雨蒙蒙,水天一色,西子湖如美人风鬟雾鬓,若隐若现,有一种特别迷人的“朦胧美”。
虎跑梦泉 5.钱祠表忠: 钱王祠倚城面湖,中有“功德崇坊”之景。祠内有苏轼撰书的《表忠观碑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碑。碑记叙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写出了杭州百姓对于钱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现出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6.万松书缘: 万松书院初创于明代弘治年间,取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意,明清以来,万松书院成为浙江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王守仁、齐召南、秦瀛、袁枚……这些当年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才子,由此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尚有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就读万松岭上的传说,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
7.杨堤景行: “景行”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典出《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德行使人敬慕,值得仿效。杨公堤近有三贤祠,所以桥名题作“景行”。表达了今人对于先贤杨孟瑛浚湖筑堤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点出了杨公堤景致的特点,人行景移,移步换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
8.三台云水: 云自无心水自闲,三台山景区兼有江南山地和水乡之胜,不仅山色苍翠,映照长空,也多港湾溪潭,碧水清流。而山环水绕之间,更多人文景观,其中最具分量的景点是于谦墓(祠)。“云水”一词点出这里景观的多样性和立体化,在此也借用了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颂扬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热血千秋,清白一生。
9.梅坞春早: 梅家坞盛产茶叶,为西湖龙井中的珍品。“春”在梅坞便是茶香之意。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为名贵,每当清明时节,云雾缭绕的山坡上,采茶女的身影隐现在碧绿如茵的茶园之间,鸟鸣茶歌,婉转相应,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灵气,也是春天西湖的独特美景。
10.北街梦寻: 风光绮丽、蜿蜒漫长的北山街,是人们晨昏之时迤逦而行的最爱。半数以上的近代中西式著名建筑荟萃这条街上,而在绿荫之下,庭院之间,又蕴涵着许许多多的理想与情怀,光荣与梦想,让人寻寻觅觅。
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
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进入秋季,各路画商云集,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
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古老画种,亦称“民间写意画”。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从现有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1993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