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朝舜圣年瓷片吗
明朝哪有舜圣年间啊,你是不是搞错了以下为明朝年代简表 希望能帮到你
掐头去尾,只算1368~1644
-----------------------------
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明惠宗 让皇帝 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明成祖 文皇帝 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乐
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 1425年 洪熙
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 1436年-1449年 正统
1457年-1464年 天顺
明代宗 景皇帝 朱祁钰 1450年-1457年 景泰
明宪宗 纯皇帝 朱见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明孝宗 敬皇帝 朱佑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明世宗 肃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明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垕 1567年-1572年 隆庆
明神宗 显皇帝 朱翊钧 1573年-1620年 万历
明光宗 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明熹宗 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启
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检 1628年-1644年 崇祯
流行了1300多年,从最早发现的唐代青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青花瓷从元代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产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不论是从用料或是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元青花胎色略发灰发黄,胎质比较疏松。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纯白,有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很强。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仅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国产青料烧出来是青蓝偏灰黑,进口青料烧出来就好些,青翠浓艳。这时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镇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红。
扩展资料
元青花的纹饰构图很丰满,层次多但是不乱,笔法是一笔点,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纹饰的题材有历史人物、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诗文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龙纹最有特点,龙的头比较小,脖子比较细,身躯很长,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形象矫健、凶猛。
龙纹旁边的辅助纹饰大多是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等,其中莲瓣纹形状像大括号,莲瓣中画着道家杂宝;如意云纹里边则是画着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蕉叶中的梗是实心的;海水纹则是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朱由检与其兄长朱由校在位时间均短(明光宗朱常洛生有七子然活着长大的只有朱由检和其兄长朱由校),16岁的崇祯继承帝位。此时明帝国因为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和外敌频繁入侵在风雨中飘摇。
天启
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
十六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要正确认识崇祯,必须要了解他执政时期所面对的主要敌人:其第一为明末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满清,其三为农民军。
崇祯皇帝即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0~1644年),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从明熹宗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辉煌景象;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最终这位比前朝几代皇帝都要贤明的君主,“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自缢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本片通过历史影像资料,为您展示这位几乎可以作为历代帝王楷模的崇祯皇帝的功过是非,探究一个并不荒淫也不懒惰的皇帝亡国之谜。
编辑本段出版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末从万历到天启,无论辽东局势败。都有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变化,关内局势相对平稳,没有规模的灾民叛乱。当时明朝在崇祯之前无论朝野,没有一个人觉得明帝国会因为辽东的败局,会导致灭亡。明朝更大的危局“土木堡之变”都完全能挺过来。但明末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灭亡。一个关键人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崇祯。
崇祯这个人简直就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它上台以后,一手打翻了天启皇帝生前,制定策略,对外“战略完备”,对内“轻摇薄赋”与民休息。重点打击东林乱党,加大征收商税。
这个大好棋局,是崇祯一手打破的。它的所有昏招都是和天启反着来。到了崇祯初,这货的税收重新回到了贫民身上。这也要归公于他早早的灭了阉党,让东林党做大。
崇祯二年,金兵入遵化,攻打北京。崇祯御敌无方,恨恨不已。三年末,增派辽饷。从本已穷困潦倒的百姓身上,继续加征赋税。崇祯既未平定内乱,还年年增饷,压榨百姓,结果导致明末的一个死循环。灭金——加饷————向贫民压榨————导致民变————再平乱屠杀灾民——须要更大的军饷————引起更大的变乱。结果是辽东未平,中原内乱。
崇祯也是比较 蠢的,在攘外安内上犹豫不决,导致明军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直处于两线作战。这是在榨干大明的每一滴血,加速了大明的灭亡。而且他作为一个政治首脑,总是在军事上乱指挥,害死了一些能够挽救大明江山的将帅之才。如袁崇焕千里救驾反被崇祯凌迟处死(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这一顿骚操作,导致了君主和军人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了后期,谁都不愿意再进京勤王。吴三桂只是其中一员吧了。君臣关系如此恶化,在中国历代都是不曾有过的。;派遣太监高起潜在卢象升的天雄军中任监军,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孙传庭还未来得及整顿军备,操练士兵便被崇祯崔战,最终战死于潼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经过这么一折腾,北方基本上是废了,但只要崇祯迁都南京还是有望东山再起的。因为当时整个南方基本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经济发展的还不错。可惜崇祯的逻辑跟普通人就是不一样。崇祯十七年正月,崇祯欲南逃,但自己死要面子不好意思提出来;便暗示大臣上奏,主动求自己南迁。可诸臣畏惧南迁之后,皇帝又要秋后算账。崇祯怒,暗示左中允李明睿上奏请求皇帝“亲征”(南逃就南逃吧,什么亲征;目的地是南京,又征甚么)。李明睿壮着胆儿上了折子,不料满朝文武反对。反提议让崇祯留守,太子南迁。崇祯大怒,其实他是畏惧太子南迁后,效法唐肃宗灵武故事,分庭抗礼。然后南迁之议遂废,崇祯碍于面子,迁延不前,错失逃命的最后机会。最终在破城当日,崇祯逃到煤山,写下遗书,就吊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遗书内容为:“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有明一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终明一世,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一直被人说为最有骨气的王朝,因此明粉也是网上一大主力,为什么说明朝最有骨气?我们看看明朝皇帝的所作所为。
朱棣迁都
朱棣迁都的意义很重要,他是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的。可能现在你觉得北京挺好的,但是在当时北京被称为幽燕之地,与南京的安乐窝相比北京差太远了,说是荒凉也不为过,但是朱棣毅然决然的迁都到北京。南京可能会比较安乐,但是身处南京很容易丧失对北方的统治,北方蛮子也会趁机骚扰北方。因此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君王誓死捍卫江山社稷。
英宗被俘
宋朝的靖康之难其实和土木堡之变差不多,都是损失精锐,皇帝被俘,但是两者之间区别太大了。北宋靖康之难过后就灭亡了,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后基本上没什么大事。北宋皇帝被俘,赵构逃到南方建立南宋。明朝皇帝被俘,明朝仍旧在北京坚持抗击蛮族,最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关键就是皇帝的态度,宋朝皇帝一心和谈,明朝皇帝一心死战,这就是区别。
崇祯殉国
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在北京城上吊自杀,以身殉国。北京被攻破前,崇祯完全可以南迁到南京,继续延续大明,之后伺机杀回北京。但是明末大臣纷纷抨击此提议,希望皇帝可以坚守北京城,坚持君王死社稷。最终崇祯还是决定在北京上吊自杀,死前留下遗言:“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这就是明朝皇帝,战斗到最后一刻也不投降,也不接受割地求和。
隆武帝、绍武帝
隆武皇帝是南明第二任皇帝,隆武政权建立初期的时候还是小有作为的,皇帝下令御驾亲征影响特别大。但是军政大权基本上都在郑志龙手里,隆武很难有大作为。最终郑志龙暗中投降清军,隆武帝因此战死沙场。而绍武帝是南明第三任皇帝,当时绍武帝和永历帝互相争夺正统权,导致绍武政权犹如昙花一现。绍武政权被清兵攻破后,绍武帝自缢而死。这就是明朝,不屈的帝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崇祯皇帝换成任何人都没办法避免明朝的灭亡。明朝灭亡是大势所趋,没法避免。明朝的财政早就破产,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很多人讲农民起义、党争、后金的崛起,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是明朝财政破产了。
如果政府有钱,老百姓不会起义,如果有钱可以耗死后金,为什么会有党争?不过是为了钱,皇帝要向这些东林党人收税,东林人抗税而已。
明朝末期已经爆发了蝗灾和饥荒,已经发生了民变闯贼,已经出现了边患鞑靼,事实证明,国家已经被闯贼搅乱,没有饥荒的产粮食地区也被贼军抢夺一空,正常生产已经停滞。国家机器良性循环已经不再。国家经济成了只出不进的赔本买卖!外有鞑子时时寇关,边将苦苦支撑,败多胜少。有的甚至虚报战绩虚领钱粮。
在1573年万历年间统计的时候,明朝藩王人数超过157000人,到崇祯年期至少超过三十万人。这些人亲王一年1万石,郡王2千石,镇国将军1千石,辅国将军5百石。国家一年财政收入不过2千万石。还不够给这些人发俸禄。明朝福王占有河南几乎一半的土地。山西的晋王、代王几乎把持整个省的生意。其他地方大都雷同。
明朝任何改革都已经失去了意义,除非把这些宗室全部杀光另起炉灶。李自成、张献忠非常完美的执行了这个清洗计划,为清朝执政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