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定窑白瓷鉴别技巧及主要事项

诚心的蜜蜂
高高的手套
2023-01-26 09:50:30

定窑白瓷鉴别技巧及主要事项

最佳答案
娇气的宝贝
粗心的羽毛
2025-11-05 09:23:37

定窑白瓷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时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这些工艺导致了最后定窑瓷器会呈现偏白色、偏黄色、偏青色、偏紫色以及黑色如漆的特点。

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技巧:

釉色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产品,几乎都是白瓷胎,胎质十分坚硬。这是因为原料中含氧化铝量较高。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是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

玉质感

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

竹丝刷痕

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

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最新回答
细心的小白菜
孤独的鸡
2025-11-05 09:23:37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4、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整齐的小笼包
疯狂的耳机
2025-11-05 09:23:37

北宋时期定窑白瓷在釉色上略带牙黄,这主要因为瓷器是在氧化焰中烧成。釉薄而透明,胎上的印花、刻花明显透露,有的连胎色也显现在外。宋代定窑白瓷除其釉色有独特风格外,新颖的装饰艺术也是使它闻名的重要因素。其装饰方法有3种:刻花、划花、印花。定窑白瓷吸取了越窑的浮雕技法,又以刻花结合篦状工具划刻复线来装饰图案,更增强了纹饰的立体感。印花装饰也具有线条细密、层次分明的特点,不仅美观,而且也提高了加工效率。

此后定窑的装饰技巧被推广到其他名窑,促进了各地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

定窑白瓷

腼腆的万宝路
现实的小土豆
2025-11-05 09:23:37

宋代白瓷体系昀重要的是定窑和磁州窑,定窑在河北省曲阳县,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曾经为宫廷烧造贡瓷,因此身价倍增。

定窑的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以印花昀精。它的特点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求对称。它的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釉色滋润莹泽,特点是有蜡泪痕。

飘逸的鞋子
香蕉月亮
2025-11-05 09:23:37
        辽白瓷是辽代最典型的瓷种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史上记载的独立的篇章。辽代是北方契丹族于五代末建立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两国军队常常为了疆域而战争不断,后因"澶渊之盟"的签署才使战乱局面平息下来,北宋因此而赢得了近百年的平静生活,然而其中所付出的代价则是相当大的。

        辽白瓷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见的圆、琢器,如梅瓶、注壶、注碗、葫芦型瓶、碗、盘等;第二类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型,如鸡头壶、扁壶、盘口长颈瓶等。辽白瓷的胎质亦分粗、细两种。粗者胎体较厚、胎质较粗、胎色较深,以灰白色和黄白色较为常见,一般靠施化妆土来增加白度,多为仿磁州窑产品;釉色上呈灰白、黄白,或纯白等色,色调上也有粗细之分;制作工艺简单,足墙粗矮。由于采用叠烧法,器外壁施釉仅及下腹部,在盘、碗等圆器类的内底处,通常有三到四个椭圆形支钉痕。由于此类白瓷在辽代各窑址中均大量出现,可知其为辽代白瓷中的大宗产品,是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器。古陶瓷界在判断这两类白瓷的产地旧属时,对于粗者基本能达成共识,认定其为辽白瓷,但对细者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将其归入邢窑或定窑。

       就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特点而言,在瓷胎方面,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细白、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悦耳。辽白瓷中精细的白瓷,胎体细薄坚硬,但数量较少,多数辽白瓷胎质颗粒粗糙,白中泛黄或泛灰,糅合不好,胎体常有干裂现象。辽白瓷烧成温度比北宋定窑白瓷低,瓷化程度也不如定窑白瓷好。    

        就施釉方面比较,定窑白瓷基本是满釉,施釉薄,胎色纯白,也有釉面泛青及白中泛黄者,可见流釉合积现象,积釉处泛青、泛绿;定窑白瓷釉面光滑平整,给人以冷硬的感觉;辽白瓷釉厚,有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之分,辽精细白瓷釉色为粉白、乳白者多泛青或黄,釉面均匀,少 有流釉或积釉现象。器物表面偶有黑色杂质,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辽白粗瓷多采用蘸釉技法,釉仅至器物下腹,釉色牙白、牙黄或灰白,白度较差。由于胎质粗糙,器物表面常有微小间隙,所以烧成后在釉面上易产生暴釉现象。国内一线拍行秋拍藏品征集:{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

       在工艺上,因定窑白瓷本身胎色较白,故无须施化妆土,而辽白瓷中胎质较粗的,常在胎体上加一层化妆土。定窑白瓷修胎讲究,做工细致,胎上常有“竹丝刷痕”,足墙较薄,棱角分明。而辽白瓷足墙较厚,胎上无“竹丝刷痕”。此外,从款识上看,辽白瓷只有“官”和“新官”两种,字体各异,而定窑款识较丰富。

在纹饰上,五代定窑白瓷纹饰少,以素面为主。至北宋时,纹饰有印花、刻花、剔花等技法。刀工犀利纯熟,纹饰简洁流畅。辽白瓷中除碗、盘中有划刻花草纹外,多为素面,也有一些仿磁州窑的牡丹双叶等纹饰。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胎质坚硬,白度不高,白中泛黄,且有不明显的乳浊现象,因釉中含铁和钛的氧化物,故呈象牙白色。无论采用刷釉还是蘸釉技法,施釉都因不均匀,易产生流釉现象(蜡泪痕),但修胎较精细。在胎底的露胎处,常可见到细密的“竹丝刷痕”,“竹丝刷痕”和“蜡泪痕”是定窑产品的显著特征。此外,定窑在器型上,还与磁州窑白釉黑花瓷有一定的关联。

最近几年也有拍过辽代的白瓷,而且价格也不算低的了。

估价 USD  12,000-18,000

成交价RMB  350,385

专场 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拍卖时间 2016-09-16

拍卖公司 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6年9月拍卖会

殷勤的红牛
笨笨的黄蜂
2025-11-05 09:23:37

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高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窑场分布地域广泛。已发现的宋代窑址分布于全国十七个省的一百三十余县中,每县少者数处,多者数百处,从数量上说,比唐代要多出数倍。二,由于改进了装窑的方法,提高了窑的单位产量,使宋代瓷器的产量大增。三,由于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不同的釉色和装饰花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窑系。四,瓷器已成为民间普及的日用器皿,瓷器贸易发达,著名瓷场的瓷器不但运销国内各地,而且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商品。宋代瓷器在宋代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宋代诸窑中,定窑的时间较早。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产品以白釉瓷器为主,装饰花纹繁富华丽,流行刻印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组成的图案,也有禽鸟、婴戏等花纹,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大约在北宋时期,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方法,废弃了一个匣钵装烧一件瓷器,改为将盘碗之类的瓷器反置于垫圈组合成的匣体内,增加了装烧瓷器的件数,提高了产量,这在装烧工艺上是一次很大的改革。另外,由于覆烧造成了碗盘口缘露胎无釉,即当时所称的“芒",为了弥补这个欠缺,有些高级定瓷便在芒口上包镶金属扣,反而把瓷器装饰得更华丽了。

在定窑遗址中曾发现过刻有”官”、”尚食局”、〞五王府”字款的白瓷片,说明定窑中有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河北定县两座宋代塔基中出土了一百余件定窑白瓷器,其中有十几件刻有”官”字款,胎薄而细密,釉色润净,造型优美,确是定窑白瓷的上乘之作。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的民窑,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产品以碗盘为主,也烧造大型的罐盆之类日用器皿,还烧造儿童玩具和磁枕,尤以各种瓷枕最具特色,印有”张家造”戳记的瓷枕就是观台的产品。观台瓷器的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白中微带黄色,釉下有黑、褐彩花纹,用绘画、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技法绘制,花纹种类繁多,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瓷枕的画面则更富有生活情趣,小儿游戏的画面,着墨不多,却极传神,是宋代民间的小品画,还有在枕面上题诗词的,无疑这都是当时最受人欢迎的。

属于磁州窑系的瓷场很多,它们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一带,除观台以外,河南修武当阳峪和汤阴鹤壁集的两个窑场也很重要。当阳峪窑的瓷胎呈褐色,胎上施一层陶衣,釉色洁白明亮,与釉下的黑彩花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明快;花纹以缠枝牡丹居多。鹤壁集窑以烧造大型瓷器为主,与他处不同的是一种黄褐色釉刻花宽沿大盆,可视为鹤壁集的代表作。磁州窑系窑场多,产量大,产品从宋到元连续不衰,是北方民间日用瓷的畅销品。

耀州瓷是宋代北方专烧青瓷的民窑,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1959年曾进行过考古发掘。耀州窑在唐代是烧白瓷和黑瓷的,北宋时改烧青瓷,到北宋中叶制瓷技艺成熟。瓷器的种类很多,有碗、盘、碟、罐、盒、炉等。太薄,呈灰白色,釉也很润净。花纹有缠枝或折枝的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器案,也有游鱼水禽和婴戏等纹饰,分刻花和印花两种,刻花线条流畅,印花繁丽规整,可与定窑纹饰相媲美。在神宗元丰至徽宗崇宁年间,耀州窑瓷器曾入贡北宋朝廷。

钧窑瓷器也属于青瓷,但它的釉色却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深的作天蓝色,浅的如天青色,最淡的似月白色。在蓝色釉中利用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烧出了红色,红蓝釉互相融合又出现了紫色,犹如蓝天中的彩霞,海棠般的红,玫瑰样的紫,散落在澄清的蓝釉中,真是艳丽极了。这是宋代制瓷工艺在釉色上的突出成就。

北宋钧窑窑址,1974年在河南禹县城内钧台和八卦洞发现,发掘了窑炉、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批窑具和瓷器碎片,有各式花盆,盆托,以及洗、炉、尊、钵等器。有些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它们的底部往往按大小刻一至十的数字。钧窑瓷器以绚丽的釉色取胜,不另装饰花纹。胎呈灰色,上釉前先素烧,釉层特别厚,由于烧窑时温度的变化,使釉流入胎上的裂纹中,形成如”蚯蚓走泥”似的线纹。这本来是烧造过程中的缺陷,却被后世古董鉴赏家当成钧窑的特殊纹饰了。

在南方诸窑中,最重要的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景德镇窑在宋代烧造青白釉瓷器,这种瓷器的釉白中透青,釉厚处呈淡青绿色,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釉,也称之为”影青釉”。种类很多,有日用的杯、碗、碟、盘等容器,有执壶、注子、浅碗和盏托等酒具,还有瓜棱罐、镂空香薰、各式各样的小粉盒,以及造型优美的瓷枕等。在青白色的釉下刻印花卉等图案,显得十分淡雅。

青白瓷器是北宋中叶(约公元1000年左右)才出现的,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区的北宋中叶至南宋的墓葬中,几乎都出土青白瓷器,少者几件,多者达数十件。由于采用并改进了定窑的覆烧装置,景德镇青白瓷器的产量是很大的。有的还北运至辽金。在辽代中期以后的一些契丹贵族墓葬中,或金大定以后的墓葬中,都经常出土景德镇青白瓷器。

宋代瓷器作为中国的著名工艺品,流传亚非各地,形成了以海路为主的”陶瓷之道”,它和陆路上的”丝绸之路”一样,都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