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古瓷器火石红现象真假
如何辨别真假火石红
1.
真火石红的分布符合长期生长的自然规律。
2.
真火石红的色调变化自然,相互之间有继承关系。
3.
真火石红从胎骨中泛出,深入胎骨不虚浮。
4.
真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有半金属光泽。
传统观念认为火石红时代越早就越浓重,到乾隆初期便渐行消失。而大量的实物证实,时代晚的火石红以有比此时代早的火石红浓重,乾隆之后直到清晚期的古瓷有些也有明显的火石红痕。传统观念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偏差,是因为对火石红的真正成因和影响火石红生成的诸多因素没有科学全面地分析。火石红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同样可以作为古瓷断代的重要参考因素。但不能仅凭火石红断代,那样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由于使用瓷石的含铁量不同,以及藏品所接触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露釉部分胎表的火石红状况也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火石红含有金属氧化的感觉并有晶晕,人工涂抹上去的火石红就没有这种感觉和视觉。只要我们仔细认真地观察,不用放大镜也能一眼看出来!
假火石红
景德镇仿制的火石红不是在烧瓷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涂抹上去的。有的人好不容易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没达到要求,火石红又烧不出来。唉!古瓷器上的那种自然的胎红和窑红不知道难死了多少人?于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作假者用刷红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经高温二次氧化而析出,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经二次氧化析出后附着于瓷器的露胎处。这种涂的火石红有的看起来还有点味,它介于红与黄之间,有油腻感,衬托出胎或足底比较细润,但仔细一看,它不象真的火石红那样泛着半金属光泽,也不象天上的星星眨呀眨!这种涂的火石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假。
现在有人发明用湿糠或谷壳烧,出窑时谷壳灰还粘在足底,用抹布抹去露出怪里怪气的火石红,有些人在做旧时做些土锈,一看也是假!火石红的自然状态目前是无法仿制的。
火石红在民国以后即电窑、燃气窑成立以后已慢慢消失.火石红、窑红、黄溢、窑黏都是形容元、明、清三朝瓷器胎釉之间的一种特征表现.我们可以知道火石红的浓度与红度都是渐渐浅淡.越接近现代其表现越弱.虽然火石红在古瓷中并不是一定有的表现.却又在瓷器鉴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左证、依据作用!所以历代古瓷鉴定名家以[多有]来形容.意即大多数古瓷有火石红的表现.也偶见无火石红的少数例子.因此此一现象不是绝对的.所以用[多有]来形容!
另一种情况是现代仿古瓷垫烧工艺造成的现象,并不是有意作伪。现在景德镇已普通使用气窑烧瓷,不用匣钵,也不用过去传统的支具。每当“满窑”(即装窑)时,使用大小不同的垫板来放坯体,调整窑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并保证受热均衡。在使用垫板时,要用纯瓷土(高岭土)泥浆均匀刷涂板面,待泥浆很快变干后放置坯体入窑烧瓷。这样做是为防止烧成后的瓷器同垫板粘结。器成出窑后取下瓷器,其底部就会留下浓淡不等的柠檬色痕迹,深者黑褐,浅者淡黄,与真正火石红色似是而非,我们姑且称之为“瓷土遗痕”,虽然经过高温,这种瓷土遗痕也成结晶状与瓷胎熔为一体,但它同成“散场效应”的胎红的最大区别是:
1、“散场效应”的胎红是从胎内逸出的,因此它的根基在胎釉结合线;而瓷土遗痕是外附于器底露胎处的,它的边界同胎釉结合线并不相连。
2、胎红是纯氧化亚铁的二次氧化物,呈美丽的橘红色或橙黄色;而瓷土遗痕是瓷土内所有复杂组成矿物质烧结而成,并且往往因直接夹在器物与垫板中间,造成局部温度偏低而未完成化学变化,使其呈色与胎红有本质区别。
3、这种区别还表现在胎红一经烧成,虽经数百年而美色不变,而瓷土遗痕出窑后可能继续进行化学变化,往往还会颜色加深。
隐私协议
和
服务政策
版本:7.54
蓝衣葱葱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图片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青花釉里红瓷器到底有多美?这是很多人的疑惑,景德镇王掌柜总结了一点青花釉里红的特点来说说这个问题,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青花釉里红 ,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它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在釉里透出红色的纹样,故称“釉里红”。 因烧成合格品很困难,故其产品极为名贵。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青花显高贵素雅,釉里红显浓艳活泼。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因此人们把青花釉里红比喻“火中凤凰”,这正是青花釉里红的美学价值所在。青花其画面寓意深刻,民族特色极强,绘制在富于变化而又洁白的瓷胎上,再装点釉里红,犹如高雅的国画装点了色彩,更富有赏识性。青花釉里红装饰对瓷器的造型有广泛的适应性。艺术瓷的造型多为瓶类,其造型变化无穷,一般有大小、高低、宽瘦之分。同一器形,其上下的直线与曲线交替运用。其中以小口矮领丰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它的俊俏秀丽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时空界限,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喜爱。现代,箭筒以及各种夸张变化的造型,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无不妙趣横生。
釉里红的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釉里红诞生在元代景德镇窑,是在瓷胎上先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因红色在釉下,得名釉里红。其实,铜作为陶瓷器上所使用的釉料着色剂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出土的铅釉陶器上就已见身影,只因当时在低温氧化气氛中而呈绿色。根据考古出土的陶瓷碎片可知,唐代长沙窑就已尝试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以铜为着色剂的瓷器,但是由于产量稀少,胎质粗劣,色彩暗淡,烧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繁荣时期,只可惜目前仍未发现任何窑场有烧制釉里红的痕迹,更别说是实物的出现,这很可能与宋人喜欢清新纯净、润洁高雅的素瓷有关。
通常所见的釉里红瓷器装饰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线绘(在瓷胎上直接用铜红料描绘线条图案,是最为常见的装饰方法)、拔白(以釉里红为底而空留出图案花纹)、涂绘(铜红料成片状、块状不规则的出现在瓷器胎面上)。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对窑温要求极其苛刻,在高达1300多℃的高温中上下允许温差不得超过10℃,如果温度较低,图案成色就会带有黑灰色;反之如果温度较高,则颜料融化飞散,消失不见,在古代只有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窑工才能烧制出呈色鲜艳纯正的釉里红。正因为釉里红瓷器烧制废品率太高而成品率过低,故而显得弥足珍贵,有千窑出一宝之称。
望采纳,谢谢!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
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
根据款式鉴别
识别真伪时,首先看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仿制者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生动不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总之,辨别瓷器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最后评定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下面是关于鉴定的视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