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声阳磐人们赞赏的是什么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人们用来赞赏柴窑瓷的。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柴荣所创的窑、严格意义上的真正御窑,为皇帝柴荣本人所用的窑,称之为柴窑。
柴荣是让中国从丝国转向瓷国的一个伟大人物。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瓷窑柴、汝、官、哥、定,其中柴为五大窑之首!至今!一片柴窑瓷片就价值千金。
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声阳磐,其中“青如天,明如镜”是针对其釉色而言,其中典型的就是“天青釉”,是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青如天”是从后周柴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里转化过来的。
而“薄如纸”,后世对是指柴瓷是胎薄还是釉薄有所争论,“声如磐”则是说叩之声音清亮如击磐一般优美。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语出明代张应文《清秘藏》。
其中说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古文献中最早记载柴瓷的是宋代大文人欧阳修,欧阳修官也做得不小。欧阳修在描写柴瓷的诗中有这样几句:“……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腴光暗滋。”,这里是将柴窑色与汝瓷相比较——不过欧阳修的这首诗查无出处,或疑是伪作。
1.唐代越窑(其秘色瓷尤为出名,为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2.柴窑,中国古代瓷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据此推断,柴窑瓷应为天青釉瓷。
3.影青,远在宋代,它就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产品,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它为影青、隐青或者叫它罩青
这些窑口各有千秋,很难说哪一个最出名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1、细心观察汝窑青瓷的釉层,有一些气泡。汝窑青瓷釉中的气泡比较少,在釉中分布比较稀疏,在放大镜下观察,这种稀疏的气泡耀眼明亮,如明朗夜空中闪耀的星星,研究家们用“寥若晨星”来形容非常恰当。
2、汝窑青釉莹润光洁,温润如宝石。由于釉中加入玛瑙石的粉末及各种氧化物,使釉层有轻微的乳蚀现象。再加巧妙的控制烧成气氛,使釉色微微发蓝,像淡蓝色的宝石一样,光泽的柔和又像美玉。
3、汝窑的垫烧支具有两种,一种是垫圈,一种是支钉。垫圈,就是做成一个圆饼,饼上做出间锥状支钉,用支钉的器物都是坯件上下满施釉,叫裹足支烧。烧成后将支具敲掉,被釉层裹住的支钉处留下支钉痕迹。而支钉,是一种支烧工具。坯件入窑必须要用匣钵,特别优秀的高档瓷器,绝对不能直接放入窑中去烧,要装入匣钵,在匣钵中还必须用支具将其支起来,不准瓷坯接触钵体,否则汝瓷会因高温中釉层液化时黏住钵壁,烧成后瓷器取不出来而报废。
4、汝瓷有棕眼。棕眼是瓷坯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窑里焙烧。随着温度的上升,胎釉中的水分因汽化而跑出,在釉层中出现针尖状毛孔痕迹。本来焙烧充分釉层的沸动,会将这些小孔盖住,由于汝窑焙烧温度不够高,釉层中小孔尚未消失就停烧了,故留下针尖状小孔,人们称棕眼。
5、汝窑瓷器的胎体很精细,从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瓷片仔细观察,胎体颜色有香灰色、土黄色、灰白色等。原料加工比较精细。在放大镜下看胎体,比如在支钉孔上,或隔着釉层用手抚摸器壁,不会感到有粗大颗粒、砂粒的存在。胎体的厚薄处理完全根据实际生活使用的需要,端庄规整,既不笨拙也不轻佻,文雅大方,令人赏心愉悦。所有器形绝对没有歪扭变形的现象,说明胎泥的捏连和陈腐等多道工序都很到家。
6、汝瓷青釉釉层比钧窑、官窑青瓷釉层相对薄一些,都开片,只是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用放大镜观察好像没有开出来的样子,实际是片纹又小又浅,很文静,不暴烈。工匠采取在较低温度下烧成,又经过一段保温慢冷的析晶过程,釉层出现的美感很特殊。
汝窑 e.g.宋汝窑天青釉盘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e.g.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e.g.宋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e.g.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e.g.宋定窑白釉孩儿枕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