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的文化
民众教育馆
民国20年(1931年)泾县在城关设民众俱乐部,民国24年停办。随即建立泾县民众教育馆一所,隶属国民党县党部领导馆内。设备简陋,仅有图书报刊阅览、动植物标本陈列以及一般游艺活动设施。
抗日战争期间曾进行一些抗日宣传工作。如用收音机收听“记录新闻”,编印《国事快闻》小报以及编出《战时防空知识》壁报等。民国27年馆舍遭日机轰炸,迁址排三巷赵姓三甲祠。抗战胜利后因经费困难,工作几近停顿。
文化馆
1949年12月成立“泾县人民教育馆”。1950年8月更名为“泾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改称“泾县文化馆”。1959年4月以前馆址设东街左氏宗祠;
1958年在今云岭路建筑新馆址,落成后迁入至今。建馆初期设备简陋,仅有少量图书报刊和小型收音扩音机一台及棋类、球类等文化设施。
文化站
1950年10月始,茂林、孤峰、蔡村、榔桥、章渡等地相继建立文化站。初期,站址均设各地中心小学内,由校长兼站长。1951年9月后改由各地乡政府主办。
1952年9月,全县选定茂林、包合、章渡、花林、新渡、龙溪(溪头)、汀溪、赤滩、马头、榔桥、孤峰、潘村等12个条件较好的文化站为区文化站,列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并配备专职干部共13人。
1960年至1963年多数文化站活动停止,其后逐渐恢复。
1968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站或被撤销或瘫痪。1971年后又陆续恢复。至1983年,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站。集镇以文化站为中心联合当地影剧院、广播站及体育科技组织建立农村文化中心。
1985年,茂林、陈村、云岭、孤峰、琴溪、黄村6个乡镇文化站升为“中心文化站”,兼负对邻近乡站业务辅导工作。至1987年全县有文化馆站(包括私人办)31个,工作人员54人。
1984年以后还出现个人或联户办小型文化站,如黄田乡眉山村彭德明个人投资1500余元,创办“眉山文化站”,备有图书1800余册,报刊10余种。
工人俱乐部
县总工会于1952年兴建,址设城内(今云岭路县幼儿园园址)。初创时备有简单的文化娱乐设施,如乒乓球棋类及图书报刊等。
50年代末,在云岭路(文化馆对面)新建二层楼房一栋,为工人俱乐部新址,文化娱乐设施较前增多。
瑶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瑶庄遗址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章渡以北,县城至云岭公路左侧。背靠四顾山,前为平地、村庄。距青弋江约2.5公里。遗址为一土岗高台,面积约700平方米,1978年发现。出土一批陶片、石斧、石锛、石铲、玉琮等石器。经鉴定约为5000~10000年前之文化遗址。
世古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世古墩在县城西35公里包含乡高园村。地处合溪河与青弋江汇流的东岸,依鸿峨山西南麓。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已暴露,深度近1米,属东南地区原始文化。出土有磨制石器、骨器、陶片等生活、生产工具。按地理分布及遗物特征比较,属浙江“良渚文化”系统。又与江苏青莲岗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有相似之处。1985年5月,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琴溪古窑址
位于琴溪乡陶窑村,距县城14公里。遗址有两处古代青瓷堆积层,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厚度约6米以上。出土陶瓷残片为多。据初步考证,此系五代至北宋时期主要烧制日用品之青瓷窑址。遗址上发现刻有“宣”字窑具。唐及五代时期泾县属宣州所辖。“宣州窑”可能即此处。
窑峰古窑址
位于琴溪乡琴溪河东岸,距县城12公里。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瓷片,窑具堆积形成一座高约10米之“窑包”。其主要遗物为碗、盏、壶等器皿碎片,造型小巧精致,胎壁薄,胎质细,胎色有白、灰白、铁灰、砖红等。釉色分青、白、黑三类。大多为素面,少量有花纹。其中“黑盏”在省内各古窑址中尚属少见。据考证系宋代民窑遗址。
摇头岭古窑址
位于潘村乡琴溪河上游,距县城约9公里。面积约1600平方米,位于河边0.5公里处之山拗中,距窑峰古窑1.5公里。遗址上堆积瓷片以碗为主,有10余个品种。胎色有灰白、铁灰、砖红等,釉色有白、青白、青黄等。遗物中有一件上刻“大中祥口口年十月”等字,据此可知为宋代窑址。 泾县地方语种为泾县话,属吴语宣州片,谱系关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支→泾县语种。因地处吴语区跟徽语区以及江淮官话交界处,故而虽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所使用的都称为泾县话,但却有较大差异,县民一般称东部地区所使用的泾县话为“东乡话”,属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主要分布在榔桥镇(含原榔桥镇、浙溪乡、黄田乡、西阳乡、乌溪乡)、原苏红乡部分地区(今属汀溪乡)、蔡村镇部分地区一带,西部地区所使用的称为“西乡话”,主要分布在茂林镇、云岭镇、桃花潭镇、丁家桥镇、黄村镇一带,其中西乡话中融入了较多的徽语词素和语音,东西语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难。加上历史上本地区的外来徙入移民较众,县内除泾县话外,操江淮官话者有之,操徽语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话者亦有之(主要分布在汀溪乡)。
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诗经》中有“其桐其椅”句,“椅”即“梓”,是一种树木的名称。据考证,椅子的出现,最迟在隋、唐时期,当时椅子又名“倚子”。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就有高坐椅。到五代和两宋,椅子的使用不断增多,品种渐渐丰富。现在我们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见到的椅子,大多是明、清以来的。明、清时期,椅子的结构进一步完善,主要由椅面、椅背、搭脑、扶手、帮称、托泥等各部分组成。种类进一步丰富,主要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单靠背椅,如:一统碑、灯挂椅,梳背椅、笔梗椅、屏背椅等。另一类是扶手椅,像官帽椅、玫瑰椅、圈椅、交椅、太师椅、六方椅、独座、宝座等。众多椅子式样,富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是我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型代表。
一统碑:古代一种单靠背,无扶手的椅子的名称。其主要特征是椅背与椅面之间呈直角,椅背上下宽度一致,搭脑两端不出头。称为一统碑是言其形如一座碑碣。南方诸省亦称“单靠”。
明式靠背椅:没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造型变化主要是“搭脑”与“靠背”的不同,有许多式样。例如,比灯挂椅的后背宽的椅子叫“一统碑”椅,言其像一座碑碣,南方民间亦称“单靠”。
灯挂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其搭脑的两端挑出,很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椅子的靠背采用圆梗均匀排列而得名。
屏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把椅子的靠背做成屏风式而得名,常见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
灯挂椅,是单靠背椅的一种款式,其搭脑两端挑出,因式样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椅背部分用圆梗均匀排列的一种单靠背椅,因其椅背形如梳篦,故得名。
笔梗椅:是将靠背椅的靠背背板转换成若干根圆梗排列而成。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藏家常常将笔梗椅和梳背椅混淆。其实,梳背椅的背梗是均匀排列,而笔梗椅有虚背部分,无背梗。
屏背椅:指把后背做成屏风式的单靠背椅。常见的有“独屏背”和“三联屏背”等,是明式家具的一种典型式样。
扶手椅:指的是有靠背的又带两侧扶手的除了宝座、交椅、圈椅外统称。
扶手椅有两种形制,其一是南官帽椅,北方地区称为玫瑰椅,南方地区称为文椅,形制矮小,后背和扶手与椅座垂直;其二是四出头官帽椅,官帽椅是以其造型类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
官帽椅:又可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大类。所谓“四出头”是指椅子的搭脑两端和扶手前端伸出寸许,后背为一块靠背板,两侧扶手各安一根连帮棍。南官帽椅是南方制作的一种靠背椅,和“四出头”官帽椅的主要区别是搭脑左右和扶手前端不出头。
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样之一,其特点在许多处都作曲线处理:椅子的“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微下垂,然后又挑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左右扶手的前端也出头,故名为“四出头官帽椅”,又有简称“四出头”。后背板是一块上凹下凸的弧形曲面形的靠背板(侧看是s形),与搭脑和椅座相连。椅子的两条圆后腿自扶手处便向后弯曲成一个弧度与搭脑相连。扶手也是弧形的。扶手的前立枨叫鹅脖,也是弧形的。两侧扶手的中间各有一根“联帮棍”,联帮棍也是先向外弯,然后内敛,与扶手相接,俗称镰刀把。椅座之下,迎门的券口牙子采用壶门作法。四出头官帽椅通高120cm,座面55.5cm×43.4cm。一般与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的两侧,作对称式摆放,用来接待宾客。
玫瑰椅:(明式玫瑰椅)
又名“文椅”。玫瑰椅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靠背和扶手与椅座均为垂直相交。二是靠背较低,仅比扶手略高一点,玫瑰椅一般靠窗台摆放,这种使用方式决定了其靠背不能高出窗沿。如果和桌子一起使用,椅背不超过桌面的高度。三是因靠背的装饰不同和采用牙子不同而有多种样式。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矮老(短柱)或结子花,是玫瑰椅的典型样式。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的,式样较多,别具一格。
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多,椅背比一般的椅子后背低,靠窗台陈设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靠背和扶手内部装有透雕的券口牙条,做工精细,是明式家具常见的一种椅子式样。
圈椅:圈背连着扶手的扶手椅,圈背和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适。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圈椅是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注意放法,不是正对着放)。圈椅是交椅的改进。圆婉优美的椅圈通过后立柱,从高到低一顺而下,成为扶手。靠背板向后凹曲。坐靠时,人的臂膀倚在圈形的扶手上感到十分舒适。从结构上看,四条圆腿略为四挖,前腿的上端叫“鹅脖”承托扶手。扶手下装有向外弯曲的联帮棍(又叫“镰刀把”);座下装壶门券口牙子;腿跟处装有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管脚枨,叫步步高管脚枨。圈椅在明代曾称为“太师椅”。
圈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也很费料,讲究的采用“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则采用“五拼”。
从结构上看,明式圈椅有两大类常规做法。第一种,即前腿与鹅脖(扶手下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后腿与靠背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靠背板攒框嵌板而成,其上略有浮雕装饰。座下三面均装有壶门式雕花券口牙子。圈椅的鹅脖(前腿上端)一般是曲形的,在椅圈与立柱、鹅脖与扶手、靠背板与椅圈之榫结处,均装有锼花边的花牙。脚跟处装有步步高管脚枨,其下亦装有锼花边的脚牙。此类椅式,风格简朴,清新雅致。从工艺上讲,此类椅式的四条腿要用长木料,对木料的纹理走向要求很高,制作难度也较大(因四腿略外挖,又是圆腿,榫卯制作难度很大)。
第二类,鹅脖和椅圈立柱与腿足分别制作,是圈椅的另一类结构形式。靠椅座下采用面板、束腰、托腮、牙板、三弯腿、龙爪足、托泥的结构形式。靠背板上有精美的浮雕装饰。靠背板、后立柱、鹅脖均装有曲边花牙。高束腰的两侧有柱,嵌有板式的浮雕螭龙装饰。托腮较宽。三弯腿与壶门式牙子榫接得很好,浑然一体,其上有卷草纹浮雕。龙爪足下有须弥座式托泥。托泥也采用壶门式牙条。此类椅式,风格豪华,气势不凡。从工艺上讲,因此类椅式座与腿是分离的,四条腿只用短木料,对木料纹理走向要求不高,因腿与牙条,管腿枨是垂直相交,故制作较易。
交椅:坐具,亦称“交床”、“胡床”,是古时一种可折叠的圈背扶手椅。宋代陶毂《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胡床施转开以交足,穿便条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时称逍遥座。”交椅,原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折叠坐具,叫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其特点是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这种椅子的结构上很像马扎,摆放时,采用方框形结构制成的椅腿,沿一个铁轴拉开,呈交叉状而得名。交椅有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服;座面是软屉,椅腿可以折叠,下面有放脚的踏床。交椅在南宋时就已经制作相当完善。交椅在元明时仍然流行。使用时,交椅摆成八字方位,宾主对坐;也可在大堂正中放一把交椅,左右两侧摆放一至数把交椅。到清代中期,由于其他椅子的流行,这种可折叠的交椅便不再流行。交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讲究者是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为五拼。
太师椅:是形体庞大、做工精细、设在厅堂上的扶手椅的通称。清代以后多指大型圈椅式交椅。
明式南官帽椅
是流行南方的椅式。南方制作的官帽椅与“四出头官帽椅”稍有不同,即“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的前端均不出挑,但“搭脑”仍向后凹进,形似官帽,故名“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椅子的代表式样之一。南官帽椅也有几种样式。有一种四出头官帽椅,靠背很高,自扶手处起向后打了个活弯,靠背板也是向后打了个活弯与搭脑相连。正是由于椅后腿有较大的弯曲度,不仅制作工艺较难,而且还费料,但却是明代流行的样式。背板上有浮雕双螭团花纹,这也是明式椅流行的做法。椅座之下的结构与一般椅式相同。靠背较矮的样式,靠背用三根直圆立枨,座下面三面均采用罗锅枨加矮老,脚跟处装步步高赶枨。还有的南官帽椅,椅座为扇面形,搭脑的弧度则向后凸,与大边的方向相反。全器为素浑面,只在靠背板上浮雕。座面下三面安装“洼堂肚”券口矛子,沿边起“灯草线”。
六方椅:椅子的变体做法,往往将座位的前缘加长后做成六角形椅面,故相应地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称六方椅,江南一带称之为六角椅。
独座:清代园林和大户人家厅堂上使用的扶手椅。其形体浮重,尺寸较大,有气魄,并常雕刻云纹、灵芝纹等,一般靠背中央还嵌有圆形云石,是江南地区别具一格的坐椅。
宝座:宫廷大殿上供皇帝使用的扶手椅,一般都施以云龙彩凤等繁复的雕刻纹样,髹涂金漆,极度富丽华贵。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央,在约两米高的七阶木台上安放着一把镂空金漆雕龙扶手椅,即称“宝座”。
老派南京官话属于南方官话的江淮官话,
上古音,客家话,之后就是官话了 你上视频网不就知道了吗,看看这3个视频吧
《上古汉语配音封神榜》夏商周秦汉说这种听起来像俄语的语言
《中古汉语朗读将进酒》南北隋唐说客家话语系
《元大都话朗读静夜思》不知有无入声,和普通话差不多,听起来像普通话混了点客家话
明代讲老南京话(你可以当成有入声的普通话)明朝基本双国语,名义上是南京话(雅称宁白,南京简称宁),实际上还有无冕之王中州韵官话,京剧昆曲等用中州韵或其衍生语言演唱
清朝老北京内城话,今天的北京话不纯正混了河北三河老妈子话,民国讲老国音有入声
李敖 :大圈圈里的小圈圈,小圈圈里的黄圈圈,现小圈圈大圈圈拆了,河北三河县是老妈子话混进来了。河北河间县太监话,现在的北京话太平民化不纯正
从唐朝到宋朝,占据中原的政权都采用同时期的洛阳话作为正音
元朝是当时的北京话
明代官话有南京话、北京话两说,因为《西儒耳目资》记载的汉语音系比较接近今天的南京话,而朝鲜的汉语教材《老乞大》记载的汉语音系比较接近今天的北京话,到底谁是标准现在没有足够的文书证据断定。不过反正明朝的标准语已经不是南方方言
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
,秦汉时期,尤其是
,有“通语”,也应该是
,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
交替,甚至南宋时的“官话”都是河洛语而不是
话,明代的官话是淮徐一代的语言,但是当时这种语言应该和现在的
有点类似,到了清朝的官话,应该就是现在的
了,如果说原来的官话现在还有哪些遗存的话,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台湾人说的“国语”
宋代官窑,南北宋均有烧制,对北宋和南宋的官窑又有“北官”和“南官”的称谓。北官窑址设于汴京(今开封),开始于“大观”、“政和”年间,由于历史上的开封正处于黄泛区内,其城址在今开封地下六至八米深处,所以北宋官窑的确切窑址尚未确定;南官窑址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先于凤凰山下设修内司窑,后立新窑于郊坛下,今窑址已修复并对外开放。
江西简称“赣”,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的内陆省。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行政区域组成部分: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景德镇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萍乡市、鹰潭市、宜春市、上饶市。
省会:南昌市
江西现任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
【省情简介】
JiangxiProvince[KiangsiProvince]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别称江右。自古以来江西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
省会:南昌市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江西还是中国的航空资源大省,有南昌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和景德镇昌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两个飞机制造基地。并且正在策划建设南昌航空城。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起”,乃“形胜之区”。
全省共设南昌、赣州、上饶、宜春、吉安、萍乡、新余、鹰潭、抚州、景德镇、九江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和最大城市。截至2006年,全省人口4339万,人口密度257/k㎡,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邻省,人口出生率13.80‰,死亡率6.01‰,城镇人口比例为36.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5.13∶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汉族占99.7%,畲族占0.2%。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于华东各省市之首。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水、信江、修水和鄱江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2%,居全国第三。矿产资源丰富,铜、钨、铀、钽、稀土和金、银被誉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历史渊源】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
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
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
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辖南唐(南唐前期称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
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各界名人】
王安石战国至秦朝时期:
吴芮
汉朝时期:
徐稚
晋朝时期:
许逊、陶渊明、陶侃
隋朝时期:
林士弘
唐朝时期:
綦毋潜、来鹄、王贞白
五代十国时期:
董源
宋朝时期:
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曾巩、黄庭坚、刘敞、姜夔、杨万里、
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刘过、文天祥、张潜、洪迈
元朝时期:
虞集、揭傒斯、汪大渊
明朝时期:
解缙、宋应星、魏良辅、汤显祖、朱耷、王猷定
清朝时期:
魏禧、彭元瑞、蒋士铨、詹天佑、江永
近现代时期:
曾庆红、吴官正、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方志敏、黄秋园、程抱一、
欧阳竟无、古龙、袁隆平、李安、欧阳自远、杨惟义、黄家驷、陈桢
影视界名人:
闵春晓、陈红、杨钰莹、刘涛、邓超、罗琦、谈芳兵、石兰、喻恩泰、陈创、高希希、程前
名模:
谢东娜、吕燕
【方言分布】
江西语言分布图
江西绝大部分地区通行赣语,也有部分地区通行客家话、吴语、徽语和官话。
赣语:古称傒语。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之一。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60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清江、丰城、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黎川、崇仁、宜黄、乐安、南丰、广昌,新干、峡江、永丰、吉水、吉安、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万安;上饶、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鄱阳、余干、万年、鹰潭、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
客家话:在江西,客家话主要通行于除赣州市区、信丰城区外的其他赣南地区。
吴语:在江西,吴语主要通行于上饶市区和上饶、玉山、广丰三县。
徽语:在江西,徽语主要通行于浮梁、横峰、婺源三县。
官话:在江西,官话主要通行于九江市区、瑞昌市、九江县(江淮官话),以及赣州市区、信丰城区(西南官话)。
【人口状况】
总数
(1)公元2年(西汉元始2年),35.20万人。
(2)公元1491年(明弘治4年),654.98万人。
(3)公元1909~1911年(清宣统年),1697.70万人。
(4)公元1928年(民国17年),2032.28万人。
(5)公元1947年(民国36年),1272.52万人。
(6)公元1950年,1568万人。
(7)公元1978年,3182.8万人
(8)公元1998年,4191.21万人,100.41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9.8‰。
(9)公元2001年,年末总人口4185.77万人,总户数1137.44万户,人口密度251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9.38‰。
(10)公元2007年,4368.41万人
民族
全省共3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回族和畲族;还有白族、彝族、黎族、高山族、藏族、水族、傣族、毛难族、纳西族、锡伯族、土族、哈尼族、羌族、仫佬族、维吾尔族、傈僳族、达斡尔族、仡佬族、裕固族、京族、独龙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俄罗斯族和基诺族等。
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铅山太源畲族乡和贵溪樟坪畲族乡等地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市县的30多个畲族乡村;瑶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瑶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
3、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
江西除居住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同胞以外,还有不少居住国外的侨胞、外籍华人,分布在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俄罗斯、日本等国。据不完全统计,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科技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望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有数千人。其中有在香港经营电子工业的企业家,在加拿大的国际电力界知名学者,在美国研究核能、电脑和航天技术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心血管的专家,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员和世界银行顾问等等。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为江西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截至2001年11月,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10县级市,70个县,19个市辖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南昌市:辖5区4县:
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
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
九江市:辖2区9县1市:
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
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
代管2个副地级局委: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景德镇市:辖2区1县1市:
昌江区、珠山区,乐平市,浮梁县。
宜春市:辖1区6县3市:
袁州区,靖安县、奉新县、宜丰县、上高县、铜鼓县、万载县。
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
新余市:辖1区1县:
渝水区、分宜县。
萍乡市:辖2区3县:
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芦溪县、莲花县。
鹰潭市:辖1区1县1市:
月湖区、余江县、贵溪市
赣州市:辖2区15县2市:
章贡区、黄金区、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
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
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南康市、瑞金市
上饶市:辖1区10县1市:
信州区、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婺源县、鄱阳县、余干县、
万年县、弋阳县、横峰县、铅山县、德兴市
吉安市:辖2区10县1市:
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
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安福县、永新县、井冈山市
抚州市:辖1区10县:
临川区、东乡县、金溪县、资溪县、南城县、南丰县、黎川县、
广昌县、崇仁县、乐安县、宜黄县。
【现任领导】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苏荣
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吴新雄;政协江西省委员会主席:傅克诚
【地理气候】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江西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气候明显。由于江西地势狭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江西省年平均气温18℃左右。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年均气温略低,约在16℃到17℃之间;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约在17℃到18℃之间;抚州、吉安地区南部和信江中游约在18℃到19℃之间;赣南盆地气温最高,约为19℃到20℃之间。全年全省极端最高温度南北差异不大,甚或略呈北高南低现象,但几乎都接近或超过40℃,个别县区日最高气温曾经达到过44.9℃。极端最低气温则南北差异较大:九江大部分地区在-12℃到-14℃之间,个别县区还出现过日最低气温-18.9℃的极端最低值;赣南则在-5℃左右,全省其他地区一般在-7℃到-12℃之间。
江西年均日照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97千卡到114.5千卡都昌县最多,铜鼓县最少。年均日照时数为1473.3小时到2077.5小时都昌县最多,崇义县最少。江西多雨。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一般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盆地少。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年均降水量多达1800毫米到2000毫米,长江沿岸到鄱阳湖以北以及吉泰盆地年均降水量则约为1350毫米到1400毫米,其他地区多在1500毫米到1700毫米之间。全年降水季节差别很大。秋冬季一般晴朗少雨,1977年大部分地区整个秋冬季以阴雨天气为主的现象较为少见。春季时暖时寒,阴雨连绵,一般在四月份后全省先后进入梅雨期。五、六月份为全年降水最多时期,平均月降水量在200毫米到350毫米以上,最高可达700毫米以上。这一时期多大雨或暴雨,暴雨强度为日降水量50毫米到100毫米,最大甚至可达300毫米到500毫米以上。7月雨带北移,雨季结束,气温急剧上升,全省进入晴热时期,伏旱秋旱相连,而从东南海域登陆的台风将给江西带来阵雨,缓解旱情,消减炎热。降水量除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外,年际变化也相当悬殊,最多年份可达最少年份一倍以上。除庐山外,全省年均风速为每秒1米到每秒3.8米,最小为德兴市,最大为星子县。年均大风日0.5天到28.5天,最少为宜黄县,最多为星子县。鄱阳湖滨,赣江、抚河下游和高山顶及峡谷区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均风速在每秒3米到每秒5米。
全省主要自然灾害有寒害、洪涝、干旱和冻害以及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的高温危害等。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江西全省种子植物约有4000余种,蕨类植物约有470种,苔藓类植物约有100种以上。低等植物中的大型真菌可达五百余种,有标本依据的就有300余种,其中可食用者有100多种。植物系统演化中各个阶段的代表植物江西均有分布,同时发现不少原始性状的古老植物,还有“活化石”银杏等。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充分表明,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中国亚热带地区是近代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之一。
江西水域面积广阔,山地峻峭延绵,植被覆盖率较高,竹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特别是近年来环保措施的不断加强,丰富的动物和竹林资源日益得到有效保护。历年调查表明,全省现有脊椎动物600余种。其中鱼类170余种,约占全国的21.4%(淡水鱼);两栖类40余种,约占全国的20.4%强;爬行类70余种,约占全国的23.5%;鸟类270余种,约占全国的23.2%强;兽类50多种,约占全国的13.3%。鱼类和鸟类种类较多,经济价值较大,成为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重点。
矿产资源
江西为环西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区内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l40多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89种;矿产地7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80余处,中型矿床100余处。在探明的89种矿产储量中,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3种。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铜、钨、钽、铯、铊、钪、金、银、铀、钍、伴生硫、溶剂白云岩等,居第二位的有稀土、硒、碲、铷、锂等,居第三位的有磷钇矿、铋、铍、岩盐、蛇纹岩等,居第四位的有钼、铌、萤石等,居第五位的有锡、锆、玻璃用白云岩等。特别是铜、钨、铀钍、钽铌和稀土被誉为江西省的“五朵金花”。江西铜业位居世界前三,旗下的德兴铜矿为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其他还有不少金属、非金属矿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黑色金属类除铁矿储量可观外,尚有大型锰矿产地,质量优良;赣北地区钒矿规模大,资源前景好。江西还发现有特大型银矿、特大型铅锌矿以及中型以上金矿铅锌矿、锑矿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非金属矿产有70余种,大中型矿床20多处。其中瓷土、熔剂灰岩等量大质优。还有粉石英、硅灰石、膨润土、滑石、花岗石、大理石、珍珠岩等多种矿产,其中赣西粉石英矿面积大、储量丰、埋藏浅,矿体裸露,适宜于工业规模露天开采。江西地处粤闽高、中温热水带边缘,现有温泉百余处、热水钻孔20多处。最高温度达82℃(温泉)及88℃(钻孔)。以60℃以下的多,约占总数的86%左右。温泉总流量平均每秒718.6升,热水钻孔总自流量平均每秒151.4升。温泉分布以赣南和赣中南为最密,约占总数的627%,热水孔也多集中于该区,约占64%左右。主要分布区域为赣中赣南的遂川、上犹、全南、安远、石城等21县市,赣东的临川、崇仁等9县市,赣东北的德兴等4县市,赣西北的星子、武宁、铜鼓、靖安等14县市。江西地下热水、矿水化学类型较简单,以微矿化(<1克/升)重碳酸盐钠质或钙质水为主,占总数80%以上,次为弱矿化(1~3克/升)重碳酸盐硫酸盐钠质或钙质水。氟离子及可溶性二氧化硅含量普遍较高,分别为2~13及40~110毫克/升。在已作水质分析的温泉及热水孔中,有30多处符合饮用水标准,其余有氟、锰、铁、砷等离子超标;40余处宜于灌溉,其余为水温及氟、砷、氯化物等超标;30多处宜于水产养殖,其余为氟、铜、硫化物、锌、砷、汞或铅等超标;70余处可作医疗矿水,其中氟水50多处(武宁的汤里、上犹的暖塘等),硅水近30处(遂川的汤湖、南丰的汤尾等),另有镭水(武宁的温汤、铜鼓的温塘等)、碳酸水(寻乌的吊神排、赣州的清水塘等)、氡水(祟仁的汤溪、瑞金的咸水等)、淡温水(乐平的龙潭等)及铀、锰、锂、碘、溴、锶、硼和硫化氢水等若干处。
【风景名胜】
【江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
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三清山
世界遗产提名地(即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虎山、龟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庐山风景名胜区、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三百山风景名胜区、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龟峰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云居山——柘到进一步发展,尤以制瓷手工业最为突出。江西制瓷手工业从唐代开始,逐渐取代浙江。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东晋南朝至盛唐是洪州窑的兴盛期,中唐以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吉州窑和景德镇窑。吉州窑包括永和镇窑场和临江窑,唐代末年已有烧造,但其兴盛应在南宋,它继承了北宋以来北方诸窑的工艺,并逐渐形成吉州窑的独特风格。
德安南宋咸淳十年(1274)周氏墓出土的329件丝织品、衣饰,包括纱、绉纱、绮、绫、绢、罗等品种,集中反映着宋代纺织工艺的高超水平,是目前所见少数最为丰富的古代丝织品考古的发现之一。进贤县李渡镇无形堂发现的烧酒作坊遗址,地层清楚,年代明确,尤其是发现了一批元代采用地缸发酵生产蒸馏酒的酒窖,酒窖所打破的地层及酒窖内出土的瓷片,均为宋元遗物,因此,可以认定李渡无形堂烧酒作坊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作坊遗址。
江西考古还有一项令人瞩目的发现,即明代藩王墓的发掘。已发掘的有南昌的宁献王朱权、宁康王朱觐钧和冯妃、宁靖王吴妃墓,鄱阳的淮靖王朱瞻墺墓,南城的益端王朱祐槟、益定王朱厚烨和万妃、彭妃、益宣王朱翊鈏和李妃、孙妃墓、益定王朱由木和黄妃、王妃墓。明代藩王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但他们在财物上却贪婪无厌,墓室豪华,随葬品颇多金银宝器,是研究明代服饰和工艺品的主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