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上有个狮子,哪个朝代的
陶瓷制品中出现大量狮子图案是在明代。明早期的正统、景泰期间,成化、弘治、嘉靖时期均有青花瓷器上的狮子图案。万历时期绘狮子图案的青花、五彩器较多,狮子的造型也愈加丰富多彩。明代青花狮子图案主要有狮子盘球、狮子舞带、狮子穿花、狮子栏杆等,若你手上的图案在此范畴就是明代的。
明嘉靖青花狮子八宝盘
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朝共45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大明嘉靖年制”款识.自嘉靖开始,青花瓷上的题字骤增,除了年号款外还有寄托款、吉语佳句等。嘉靖官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为主,另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单行款、“大明嘉靖年制”六字环形款、“嘉靖年制”四字双行双圈款及十字形排列款、“嘉靖年造”款。有一种六字双行双方栏款,大多写在方形器物上。民窑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富贵佳器”、“上品佳器”等。
玉溪青花瓷 玉溪市博物馆藏玉溪窑青花狮子滚绣球纹盖罐(光明日报图片)
玉溪青花瓷历史悠久,始烧于元末明初,代表历史上云南陶瓷烧制技艺的杰出水平。玉溪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被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
由于历史原因,玉溪青花瓷约在清初衰退,但在玉溪当地,烧制陶瓷的技艺一直延续至今。
玉溪市博物馆藏玉溪窑青花一束莲纹盘(光明日报图片)
为恢复玉溪青花瓷技艺,传承陶瓷文化,玉溪市红塔区全方位引导和支持陶瓷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玉溪窑青花瓷品牌。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询一七六、三五0七、四四五六
2013年12月,玉溪窑青花烧制技艺被列为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宁陶
华宁陶(玉溪日报图片)
华宁陶历史源远流长,陶器烧制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名叫车朋的景德镇陶工迁居至当地碗窑村,建窑烧陶,传承技艺,华宁陶开始正式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并于清代到达其影响力顶峰。碗窑村也成为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最主要的陶器生产交易集散地。但由于其制作程序过于繁复,且生产工艺跟不上时代发展,华宁陶自民国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得益于华宁陶瓷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外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为华宁陶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华宁陶步入了复兴正轨。
华宁陶爱好者在红塔区洋红华宁陶器店选购陶瓷产品(云南日报图片)
近年来,华宁陶产业通过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形成工艺美术陶瓷、建筑园林陶瓷和生活日用陶瓷三大陶业品类,陶瓷结构、产品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华宁陶产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从业人数日渐增多,收藏华宁陶、研究华宁陶的人员也不断增多。
江川铜
烧制铜锅(光明日报图片)
江川制铜业历史悠久,新河嘴村和渔村打制铜器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年前。出于生活的需要,村民以黄铜、紫铜为原料,锻打炊锅、脸盆、茶盘、茶壶及碗筷等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种种历史原因,这一民间工艺一度断层多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整个江川仅有几名艺人打制炊锅、脸盆、茶盘、茶壶、墨盒、碗筷汤匙等器皿,且多为自用或供亲朋好友使用。1993年后,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江川青铜文化开始在民间慢慢复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扩展资料: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